主题人物阅读(余光中)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黄河一掬余光中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
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
,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拉到喉核。
一行八九个人,像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
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大放送: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大放送:只谈乡愁,不足以认识真实的余光中!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居于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1余光中的生活1事例一:初试啼声二十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衷,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4-3-3第三节 人物访谈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 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本访谈中,采访 者一共提出了七个问题,题目要求考生对 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因此,我们不应 随意摘抄,而应将这七个问题大致进行如 下的分类和整合:第一方面,是第①个提 问,内容是“开始学习钢琴的情 况”(“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被访者的回答是怎样开始学习钢琴的,因 此可以归纳为:被访者学习钢琴的经历或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 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 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 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 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 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 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 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 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 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 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 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 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 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 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 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 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 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 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但没有充 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 的思路继续下去。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 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的 回答在陈述时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 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
简短的余光中生平介绍作文
简短的余光中生平介绍作文
编者按: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被大家熟知,但是你们知道先生的生平吗?下面我们来看看《余光中》这篇作文吧!
你们知道余光中吗?他是一位作家,诗人、翻译家。
一生才华横溢,写出了无数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在中国土地至少一半的炎黄子孙都认识他。
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拜访过他。
在光鲜的背后,是辛苦和坎坷的一生。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10月21日,那时战火纷飞,正是我国在与日本抗战的时候。
他9岁那年,日军马上要进入南京城大开杀戒,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京大屠杀。
幸好余光中和他母亲迅速逃亡。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台湾。
开启了他们艰苦的生活。
余光中从小出生于中国大陆,却与祖国妈妈40年没有见面。
过了几十年,余光中终于回归了故乡。
他来到黄河边,把故乡的泥土装进盒子,放进书房。
想故乡了,就打开盒子,看见了泥土,就仿佛又看见了那汹涌澎湃的黄河。
余光中还写下了一首思念故乡的诗歌——《乡愁》。
余光中度过坎坷无数的前半生,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
我要向余光中学习,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那样你就会成功。
老师评语:用简洁大气的文笔,写出了余光中的传奇一生和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引出了你自己的观点: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作者|赤城四小四(2)班刘畅。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高中作文素材:余光中的“盗版”签名
高中作文素材:余光中的“盗版”签名【人物名片】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2012年,浙江省组织了一个作家访台团,前往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访台团中的两位温州籍作家,率先去拜访了住在台湾高雄的余光中,因为这两位作家要负责接余光中夫妇去餐厅就餐。
在拜访过程中,其中一位温州的翁诗人取出一册标有余光中著的诗集《乡愁》,对余光中说:“这是我特意从大陆买的,请余先生帮我签名留个纪念。
”余光中看到这本书的封皮装潢考究,封面设计也很精美。
不过,他随手翻了翻后,就用轻柔而果断的语气回复说:“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这应该是盗版的。
”对此,那位翁诗人觉得很意外,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这本书是正版的。
同时,他又感到颇为尴尬:拿一本盗版的书,来请余光中签名,这叫什么事呀?于是,他连忙道歉:“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是盗版的。
”余光中没有生气,他微笑着说:“没事,只要你喜欢我的书就好。
”随即,余光中取出笔,在这本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自己的著作”上,依着扉页认真签下自己的大名。
见此情景,那位诗人感动不已。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折射出的是他的豁达与大度,宁可让自己吃亏,也要顾及别人的面子。
当然,给人留面子,并非无原则性的迁就。
其关键是,能够在对方尴尬的时候,在对方感觉无地自容的时候,主动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名师解读】给人面子是尊重人的体现,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给人面子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宽容精神。
余光中先生明知对方的书是盗版自己的,却毅然为其签名,正是他一以贯之宽以待人美德的集中体现。
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情感,它涵盖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记忆、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
中国著名作家余光中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乡愁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情感的魅力。
一、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的故乡思念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他通过文字将故乡的美丽与深沉嵌入每一个字句中。
在他的作品中,故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充满了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他描绘了故乡的风景、人物和风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在《乡愁》一诗中,他写道:“乡愁是这样的一首小诗/不是短暂的烟火/稍纵即逝/而是长久的生活。
”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对童年的记忆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即使时光匆匆,记忆却能将它定格在心中。
余光中经常通过回忆童年的故事来表达对乡愁的情感。
他的文学作品中 often recount his childhood memories, describing the innocence and simplicity of village life. 例如,在《童年》一文中,他描述了童年时的玩伴、游戏和乡村田园风光,勾起了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这种童年记忆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余光中所展现的乡愁情感。
三、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余光中对乡土文化的喜爱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明显感受到。
他经常以他独特的方式描述乡土文化的细节,让人们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的价值和底蕴。
在《乡土中国》中,他记录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诸多方面,包括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传统生活方式、习俗和民间故事等。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感情,从而也更能理解乡愁情感。
四、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余光中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体现在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中。
他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可信的人物形象,将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平凡而真实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阅读答案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阅读答案《梵高的向日葵(节选)》阅读答案余光中梵高一生油画的产量在八百幅以上,但是其中雷同的画题不少,每令初看的观众感到困惑。
例如他的自画像,就多达四十多幅。
阿罗时期的“吊桥”,至少画了四幅,不但色调互异,角度不同,甚至有一幅还是水彩。
“邮差鲁兰”和“嘉舍大夫”也都各画了两张。
至于早期的代表作《食薯者》,从个别人物的头像素描到正式油画的定稿,反反复复,更画了许多张。
梵高是一位求变、求全的画家,面对一个题材,总要再三检讨,务必面面俱到,充分利用为止。
他的杰作《向日葵》也不例外。
……梵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
梵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梵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
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
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
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
法文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
梵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其次,梵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
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
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梵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
余光中《绝色》原文
余光中《绝⾊》原⽂余光中《绝⾊》原⽂ ⽉⾊与雪⾊之间,你是第三种绝⾊。
下⾯是余光中《绝⾊》原⽂,欢迎阅读。
绝⾊——余光中 美丽⽽善变的巫娘,那⽉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了样 把太阳的镕⾦译成了流银 把烈⽕译成了冰 ⽽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都说 译⽂是全不可靠 但⽐起原⽂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位唯美的译者 存⼼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说 只因原⽂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着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夜之间 ⽐⾰命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当空 下⾯平铺着皓影 上⾯流转着亮银 ⽽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与雪⾊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 不知⽉⾊加反光的雪⾊ 该如何将你的本⾊ ——已经够出⾊的了 全译成更绝的艳⾊? 余光中的诗意⼝才 余光中是著名学者与作家。
许多名篇在⼤学校园内外⼴为传诵。
然⽽,余光中的睿智不光表现在他的书⾯语⾔之中。
⼝头语⾔同样出众。
他妙语连珠,出⼝成章,展⽰了⾃⼰的多种才华。
善待母语 “中华⽂化是⼀个圆,圆⼼⽆处不在,圆周⽆处可寻,⽽母语就是这个团的半径,半径有多⼤圆就有多⼤。
在英语逐渐强势的今天,我们更应善待母语。
” 2007年7⽉⾹港会展中⼼,著名学者、诗⼈余光中作了题为《如何善待母语》的演讲。
深⾊西装、红⾊领带,衬着如雪⽩发,使余光中更显儒雅。
在⼀个多⼩时的演讲中,余光中思路清晰,妙语连珠,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信⼿拈来,尽显学贯中西的⼤家风范。
“台湾⼈的⽅⾔是闽南话,⾹港⼈的⽅⾔是粤语。
今天我们能在论坛上毫⽆障碍地交流,应该感谢我们拥有⼀种共同的语⾔。
我们称之为国语、普通话或者华语,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母语。
” 精通英语、多次在海外讲学的余光中认为,世界各种语⾔正呈现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
但是中⽂始终是最丰富、最优美的语⾔,尤其是⽂⾔⽂仍具有很强的⽣命⼒。
“也许今天已经没有⼈讲⽂⾔⽂了,但是⽂⾔⽂仍以成语的⽅式保存了下来。
余光中《乡愁》阅读答案
余光中的《乡愁》课文分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诗人用对比(对照)与层递相结合的方法,倾诉远离大陆的游子一往情深的“乡愁”。从“小时候”离乡背井写起,层层深入,写到现在,归结到最大的乡愁是由于“一湾浅浅的海峡”相隔而成的。至于如何消除乡愁,诗人并不点破,含蓄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回答。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标签:标题]
篇一:乡愁阅读答案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黄河一掬余光中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
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
,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拉到喉核。
一行八九个人,像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
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2020-2021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戴金星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
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我们是1979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
记者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
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
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戴金星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
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
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
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
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者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
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戴金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
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赞同的,我只不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为“气”壮山河。
余光中的语言幽默励志人物故事
余光中的语言幽默励志人物故事余光中的语言幽默励志人物故事一一次,余光中和散文家思果谈及一次临上机前,他们的另一个朋友高克毅行西礼向两女士虚拥亲颊。
思想较守旧的思果再三叹道:“怎么可以这样?当众拥吻人家的太太?”余光中立即回答说:“怎么样,当众不得,难道要私下做吗?”二余光中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的时候,有一天,他讲了一首中国古诗《寻隐者不遇》。
美国的学生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古诗总是缺少主语或者宾语。
比如:“松下问童子”,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谁“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谁“不知处”。
面对一群美国学生,余老不知道怎样去向他们解释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
余老想了想,对这一群好奇的学生说:“既然你们要主语,那我就给你们主语。
‘《我寻隐者不遇》:我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我不知隐者处。
’”三余光中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
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做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四余光中和几位文人聊到演讲费,有一位文人说他拿过一个小时一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两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三万元,接下来,轮到余光中出声了,大伙儿以为他会继续加码,余光中却说:“我拿过一个小时五百元的……”五余光中是诗人,但却没时间读诗,缘何如此?且听老先生细细道来:“目前忙着写诗、译诗、编诗、教诗、论诗,五马分尸之余,几乎毫无时间读诗,甚至无时间读书了。
”六余光中撰写《幽默的境界》一文以阐明自己独具特色的幽默理论。
在文中他指出“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
委婉的幽默往往顺着荒谬的逻辑夸张下去,使人领悟荒谬的后果”。
为佐证这一论断,他曾说过一则故事:“据说阿根廷有一位邮差,生就拉丁民族的洒脱不羁,常把一袋袋邮件倒在海里,多少叮咛与嘱咐,就此付给了鱼虾。
语文写作——人物素材大整理之余光中
语文写作——人物素材大整理之余光中2019年4月5日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2017年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居于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1余光中的生活1 事例一:初试啼声二十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衷,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问小河读后感
问小河读后感
《问小河》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生命、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云的年轻人。
他在家乡小村庄里长大,从小就喜欢小河。
他认为小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灵魂的故乡。
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对小河的热
爱和信仰。
在他的心中,小河是他灵魂的寄托,是他寻找生命意义的指南。
在余光中的文字中,小河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人性的
符号。
小河有着许多象征意义,代表着生命的清澈、纯洁和自由,也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真挚。
李云与小河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他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对自己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余光中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令人心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使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性和理性,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和生命的尊严。
读完《问小河》,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小河是一个灵魂的寄托,
也是一个寻找生命意义的指南。
在余光中的文字中,小河不仅代表着自然的美好,更是一个人性的符号。
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小河,
珍视自己的生命和爱情,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余光中《沙田山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沙田山居余光中①书斋外面是露台,露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即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伸展往返,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即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海与山绸缪在一同,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仍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帆船进来。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夕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流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刺眼的洁白。
刮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夜深,全部的山影阴沉森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散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久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涌此刻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其中度过,我成了隐士。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张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周围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清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傍晚,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这时,山什么也不说,不过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欢乐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落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人物阅读璀璨五彩笔——余光中山东沂水一中魏继国编制编者按: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
先生之志,芙蕖出泥。
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
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
”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
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
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媒体常定义我为‘乡愁’诗人,这自然不是一个坏的称号,但我的作品还是要比这个称号复杂一些”,4年前,85岁的余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小诗立了大功,但也好像一张巨大的名片,有时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
他说,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和文化上的,“我最近就在写一系列‘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的诗,过去也写过不少怀古诗。
古典诗并未过时,你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
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
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
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今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
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
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
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
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
”“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
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
”4年前,余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如今,诗人远去,诗心与诗作长存。
一、余光中的生活1、事例一:初试啼声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中,「因为我心中存有疑问。
」他直觉,共党政体不适合自己。
在一个连思想都要箝制的政党生活,文人如何能坦率从文?对一个已下定决心要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而言,他只有摆脱,才能畅言。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
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2、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
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
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
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
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
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3、事例三: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二、余光中的谐趣:1、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2、事例二: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
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
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
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索性声明是赠他的,并附送了上卷。
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图书,在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化”。
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3、事例三: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三、余光中的婚姻家庭1、事例一:小袋鼠妈妈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
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
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
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
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
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
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
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
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