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曲妇女的悲歌——

《诗经•卫风•氓》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抗议。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长诗基本上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这种种复杂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对事件的叙述而产生、发展,与叙事水乳交融。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2.多次运用赋、比、兴。

•赋:

•叙述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式写法."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气氛和情调”本诗也一样采用直铺的赋。第一、二章主要以赋为主。无论从“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到“乘彼诡恒,以望复关”。

•比兴: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

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

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3.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句法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

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

效果。

(2)前后对比。

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从而把氓的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其虚伪奸诈被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4.诗歌的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

•主要四言为主,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

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

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

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2《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写山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诗的意境空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文笔清丽畅美,韵律扬抑回旋,格调哀而不伤,毫无脂粉气和没落颓唐之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朝气。诗中的伤感与叹息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它不同于魏晋伤时叹世的哀歌,也有别于中唐忧患重重的悲叹,是诗人对生命、青春的珍惜与醒觉,是把握、享受人生的渴望和追求。所以,前辈学人称之为“少年的烦恼”。

概要地说,此诗有三绝。

一、清丽的画意。

二、浓郁的诗情

三、深邃的哲理

一、清丽的画意。

张若虚称得上是丹青妙手。作者以“月光”统摄群像,将江流、波光、沙滩、花林、白云、闺阁、镜台等一系列景物全部置于月光的沐浴之下,如同铺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卷。画面清丽,意趣恬静。

诗题“春”、“江”、“花”、“月”、“夜”五字本身,都是令人醉心的美景,再加上诗人的错综离合,点晕渲染,使之更加美不胜收。诗中“月”是主色调,主旋律,共出现十五次,以下依次“江”十二次,“春”四次,“花”二次,“夜”二次。经此反复咏叹,整个画面澄澈如水晶,雅淡如梨花,清丽而静谧。“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是如此皎洁;“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动感又是那么分明。而且与江和花交织而成的画面,更令人沉迷:“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种光与色的奇妙结合,创造出一种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的朦胧美。

二、浓郁的诗情

离别相思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之一。情侣、夫妇、友朋、亲戚间,或短暂、或长久,或远在天涯、或近在咫尺等种种原因各异、程度非一的离别相思,无论古今中外,有一些阅历的人,差不多或多或少地品味过。《春江花月夜》就是抒写这一主题。这是一坛令人不禁久久品味和陶

醉的醇酒。全诗三十六句,一到十六句侧重写游子,十七到三十二句侧重写思妇,最后四句双结游子思妇。(此诗分段有多种说法,可见仁见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用虚指概述这种离思对象的不定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反映望月兴叹现象在时间上的无限性。诗从“连海平”的长江下游入海口处起兴,以后又有“青枫浦”、“碣石”、“潇湘”等地名,显示了空间上的广阔性。综上可见诗歌所咏并非一时、一事,一己之情,而赋予它以永恒的普遍性,无怪乎人人读来都有搔着痒处之感,引起广泛的共鸣。诗中虽贯串一条“月生——月高——月落”的时间线索,但如同“花如霰”到“梦落花”一样,这条时间线索实际上也象征着人生由少年到白头的轨迹。就抒情内涵来说,此诗是非常深广而有普遍意义的,从抒情方式看,它避免了愤激怨悱,而是把浓浓的情思,化为淡淡的哀愁。在夜月的纯净光色中,这种离思透出一种空蒙、迷惘、惆怅、柔和的情调,它像轻梦,像丝雨,轻轻地飘过,却又久久地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种把痛苦的离别相思诗化、景化、哲理化的艺术处理,使读者讽咏时因其美而忘其苦,堪称美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

作者往往借景色引发、渲染、暗示、寓托思妇的离怀别绪,融入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圆(游子思妇)的感怀,使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构成了空灵蕴藉、使人心醉神往的意境。

三、深邃的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相互关系的探索和思考,感情是那样痴迷和纯真,其中饱含着隽永的哲理。闻一多先生说它表现了“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

3《长恨歌》

文本详析

《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与《琵琶行》共同构成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叙事长诗双璧。

诗的第一层:开卷第一句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劈头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这七个字容量极大,不可等闲视之,它统摄全篇,又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重色思倾国”,是个体生命的感情欲求,属人情之常,本无可厚非。“天生丽质难自弃”,横空一笔,看似平淡却笔力千钧,一语隐去了杨玉环可羞可痛的再嫁经历(杨本是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也写出了她后来横遭劫难的深刻的悲剧根源──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诗人怀着惊羡之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杨贵妃的美丽。但可悲之处在于重色爱美者是位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好色的欲求形成尖锐的对峙,群体社会的秩序规范与生命个体的秀美艳丽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对峙与冲突就奠定了李杨爱情的悲剧基础。因此,当李杨陶醉于爱情的甜蜜快乐之中,“芙蓉帐暖度春宵”,“君王不早朝”,则直接导致了李作为皇帝的失职;杨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而享有“姊妹兄弟皆列土”的殊荣,也就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与社会心态的变异──“不重生男重生女”。诗的第一层,在对杨氏得宠与兄弟姐妹高官厚禄不无贬刺的描写中,已隐约揭示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根源。

第二层: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李杨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留下不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第三层: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以酸楚凄恻的语调宛转形容与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