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作者:吴桂金杨利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8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

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英译本浅析一、原诗浅析《天净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马致远创造的一首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五句话,却描绘出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图。

此诗的前三句,每句话三个名词,三种景物。

这种名词的叠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诗人用这简短的九个词,铺叙开来,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的画面。

最后一句中,作者将“游子”即“断肠人”置于这秋风萧瑟的画面中,那种凄凉之感、那种倦于漂泊的苦楚跃然纸上,深刻清晰地走进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中国古代诗歌是追求音韵美的,马致远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本诗中,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这种平仄相间的韵律结构,前后呼应,不禁让读者低吟沉回,心中油然而生那份秋风萧瑟的凄凉,感同身受主人公飘泊天涯的那份无奈。

这首诗在用词上,虽然没有使用情感浓烈的词语,但那几个简短的词语,灵动而传神,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景象,直入读者心底。

二、三种英译本译文1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une: Sunny Sand -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译文2是美国学者Wayne Schlepp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un 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文3是笔者典籍外译老师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o the Tune of Sand under the Clear Sky - Autumn Thoughts: A crow, at dusk, on yon old tree with vines very dry;A bridge o’er th’creek, and some country cottages nearby; A horse so weak, against west wind, en route with sigh; The sun sinking,a broken heart’s still wandering!三、英译本浅析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语优势”的原则。

从美学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本

从美学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本

从美学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本作者:王慧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看作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它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

本文试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古诗词的英译技巧,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美学翻译美学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5-011 引言《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所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作品虽短,却描绘出一副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备地表达了旅人凄苦的心境。

该作品前四句写景,这些景语都是情语,通过“枯、老、昏、瘦”等字眼使得浓郁的秋色只中蕴含着凄苦之情调。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画龙点睛之妙。

全曲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2 翻译美学指导下《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本分析Autumn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翁显良作为“散体”翻译的代表,以其“准确、通顺、忠实”的译文获得了国内外翻译界的好评。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作者:李圣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

本文对这一作品的一篇英译版本与原著进行了对比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持和再度体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英译;评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说“纯是天籁①”,又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一个英译本为例,进行赏析。

从语言形式上看来,此曲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分别为九个名词,指代九种事物。

九种景物互相叠加起来,朦胧之中却见凄美动人的美学享受。

从音律来看,平仄相间,韵律紧扣,若再配以曲调歌唱,苍凉温婉,一定会催人泪下,令人动容。

这也成为它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静动的角度去看,枯藤老树为静物,昏鸦则为动景;小桥、人家是静物,流水则是动态情景。

随着作者与读者视线的移动,动静景物不断变化,互相叠交,各种场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映衬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境遇。

从意象上来看,全诗由12个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却将孤立的景物组成有机整体,彰显出一派萧瑟黯淡的画面,意境悠远。

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Translated by SchleppSchlepp的译文30字,简洁短小,采用的是字面的翻译法,和原文的意味情调相似,也勾勒出了一幅静态的图画。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摘要:由于中英意象的意义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把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的候一定要注意翻译方法,切不能只为了形式忠实而不顾译入语国家的习惯,结果反倒令人不解,更别说欣赏中国的文化了。

对于诗而言,虽然形式美是很重要的,但内容更重要,译者要在传达内容美的基础上再传达形式美,翻译诗歌亦是如此。

一.意象1.1.意象(image)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由于古体诗的特殊性,对于有些不易表达的感情,可以借助于某些“象”来抒发诗人的感受。

诗人借用这些意象,不仅可以清楚的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物象,还能给读者传达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人的感觉的方式可分为七种: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意觉意象等。

1.2.中英诗歌意象的比较虽然中英文化中有意象相同的事物,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等,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就会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运用的过程中,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常富含诗人的情感,在对物的客观描述中通常蕴含着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呈现出和谐优美的意境,加之汉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可以将一时一地的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经验。

英美诗作中意象则更多的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深邃感情而描写并不优美的形象。

二.《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意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等并置,组合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的思乡之情。

三.英译本对比以下从Schlepp和许渊冲、的的译作出发进行分析。

译本一(Schlepp):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By Ma Zhiyuan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本二(许渊冲):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Neath tiny bridg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关于诗的标题,译文一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译出了诗的形式:Tune(小令),词牌名:”Sand and Sky”(天净沙),给人描绘出一副沙与天空的画面,但是画面比较模糊,“Autumn Thoughts”使读者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秋天对某人的思念。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

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标签:《天净沙·秋思》形合意合诗歌翻译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字,如小说、剧本、散文及字幕等,其英译有三个色彩鲜明的特点。

1.中国古诗尤重韵律美,“音美”是诗歌的第一考量。

一首流传之广的好诗首先要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很多中国古诗起初都是可以作为歌曲传唱的,所以悦耳尤为重要。

2.不同诗歌类型都有特色鲜明的句法,一般具有一字一音一意的特点。

诗歌语言力求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可描景抒意。

在写法上,中国古诗尤重意合,所以在句法上删减了连接词或逻辑词的使用,这一点和极重形合、行文上需要功能词辅佐的英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点是古诗英译中需要弥合的重点。

3.意境难描。

“画虎画皮难画骨”,译诗译形难译境。

立意深远,境界幽深是一首好诗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然而,在翻译中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丢失原文中的意境美。

二、《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之比较本文选取了施文林(Wayne Schlepp),丁祖鑫和伯顿·拉夫尔(Burton Raffel),以及许淵冲四位大家共三个版本的英译,并对照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对不同译法进行分析,以图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生态翻译视角下《天静沙·秋思》四种译文赏析

生态翻译视角下《天静沙·秋思》四种译文赏析

2016.07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多维新视角洞悉翻译现象的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即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方法是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层面的维度转换即适应性选择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即为最佳翻译。

词曲翻译领域涌现过许多精美作品,好的译本应综合考虑词曲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进行优化,在译文中实现多层面多维度转换,最大限度传递对等信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杰出的代表,历代传诵的佳篇,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精炼的二十八字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勾勒出一幅悲凉的秋思意象,将诗人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曲巳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翻译视角对英译本进行深入探讨。

诗人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二、译本比较与分析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名曲,翻译版本不少,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译本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

译本一Autumn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ith withered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t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译)译本二Tune:Tian Jing Sha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n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生态翻译视角下《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文赏析肖付良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层维度对《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其三维度转换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得出适应度最高的译文,并对其他诗歌的翻译提供参考。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摘要:英语“以形统意”,“以形摄神”,“以形显义”而汉语“以意统形”,“以神摄形”“遗形写神”,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1),译文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前一句“古道西风瘦马”结合在一起描绘,仍用主谓结构为主,辅以独立主格和分词结构,增加了许多表动作和状态的词语,如has to go on down,moaning,his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farther and farther等章懿微摘要: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形合和意合。

本文将根据意合文本转向形合文本的微妙之处,对比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so that等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的本身体现出来。

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汉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3)英语采用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形显义。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周丽江西财经大学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过很多诗词名家,产出过很多优秀精良的著作,很多作品在历史的变迁中遗失,而有些保存良好,被后代人世世传颂。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学作品受到国外的欣赏,但对于异国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似乎困难了些。

这时,译者们对中国古诗歌的翻译就很重要了。

此文以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为例,从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赏析四个不同的英译本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诗歌;翻译;英汉对比研究一、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全文及释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原文用现今的白话来解释的话,意思就是:干枯的藤曼缠绕在久经衰老的树干上;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停足歇落在孱弱的树枝上。

树下有座小桥,溪水流淌着,零星几户人家散落在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古旧的道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只有秋风萧瑟,寒意阵阵。

一位孤单落寞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从旁边缓缓经过。

此时远处的夕阳慢慢淡出地平线,而远离故乡许久的游子却依旧是在天涯四处漂泊流浪。

二、诗歌语言用词特点及四个英译本这首诗歌由元朝马致远所作,篇幅极短,意境却极其深刻形象,简短几句,仅用了28个字便将凄凉落寞的一幅深秋思乡图勾勒而出,浮于纸上。

这首诗篇幅不长,用词极其精炼,大多数都是“二字名词”,28个字里就涉及了12个名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人、天涯”,而剩下的16个字皆是形容词来形容前文的这些名词物体和人。

这首诗歌获得了周德清和王国维的“秋思之祖”和“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高赞。

这28个字当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而在中国的文章里,这首诗歌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简洁精炼的词组短句就精妙绝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即使是古时候的作品,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读来亦是感受颇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知识文库 第9期22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张 倩《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本文将从文化层面、选词方面对《天净沙·秋思》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1 作品简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简单凝练,但画面感很强。

作者精心选取了一些能代表凄凉意境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等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

下面是这首诗三种不同的英译本: 译文一:(以下称之为翁译) Autumn(翁显良)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c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sun, fa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译文二:(以下称之为丁译) Tune: Tian Jin She(丁祖馨)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译文三:(以下称之为Fu 译) Sky-clear Sand (Tien-ching sha)Autumn Thoughts(Sherwin S.S. Fu) Withered vines, old trees, crows at dusk;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a few houses; An ancient road, a lean horse in the west wind. The evening sun sinking in the west — A heartbroken traveller still at world’s end.2 译本比较分析 2.1 文化层面在《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曲题。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武宁【摘要】Skopo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It holds that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source text come from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of Autumn Thoughts in this paper prove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one work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各自具有不同的目的,即文化传真——有效传递文化信息;文化审美——不在形式而在意象;迎合目的语读者情绪——音、形、意兼备。

因此,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感知源语文化。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3)006【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目的论;翻译【作者】武宁【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一、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练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

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

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

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高教论述◇科技疆向导2011年第21期文学模糊与翻译——试从审美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不同英译版本周亚云(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召唤结构.文学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具有难以把握的变量.因为语言系统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要使翻译的原文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是译者可以并且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尽量做出生动且模糊对等的翻译作品.本文选取《天净沙?秋思》的五个不同的英译版本,从文学模糊类型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模糊;文学翻译;审美;《天净沙?秋思》O.引言模糊具体地是说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使用的某个符号同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对象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文学模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空白,文学空白为语义,意象,句法,语用和命意留下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引发读者不断的思考和想象读者在阅读思考和想象中完成鉴赏,审美和接受"看一部文学作品不应该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它的意义空白中,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效能如果一部作品一部作品的未定型或空白太少或干脆没有.就不能称作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作为艺术作品".(瓦尔宁,1975:235—236)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必须强调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因此.如何将静态的原文文本转化为动态且生动的对等翻译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1.研究现状模糊理论最早应用于数学领域.1965年.扎德(Zadeh)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此后,模糊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特别是在语言学领域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在国内.最早研究语言学的是伍铁平.其代表作《模糊语言学初探》.其次,黎千驹的《模糊修辞学导论》等.但是上述关于模糊语的着作大都专注于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其创新点是从审美角度和模糊在文学作品的五个层面进行分析在选取语料方面.作者选择了在模糊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小令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版本对比研究《天净沙?秋思》整篇小令如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只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想象描绘出来的,不同的读者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版本的译文出现. 译文1TUNE:TIANJ[NGSHA WitheredvineshangingOiloldbranches,Returnin~crowscroakingatdusk, Afewhousehiddenpastanarrowbridge, 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ll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丁祖馨,BurtonRaffel译)译文2AUTUMNTHOUGHTDryvine.oldf】℃e.~/'owsatdusk.Lowbridge.s|reanqrunning,cottagesAncientroad,westwind,leannag,TheSHRwesterin'gAnd0newithbrakingheartatthesky'Sedge.rCyrilBirch译1译文3AUTUMN Crowshoveringov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viS aboutdone.Y onderisatinybridgeoverasparklingstream,andOilthe farbank,aprettylittlevillage.ButthetravelerhastogoOildownthis ancientroad,thewea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 towardsthesinkingSUrl,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翁显良译)译文4Tune:"Sky-pureSand"Driedvines,anoldtree,eveningcrows;Asmallbridge,flowingwater,i/len'Shomes;Anancientroad,westwinds,aleanhorse;S1】ns】antswest:Theheart—tommanalsky'send(Wai—liraYip)译文5AutunmthoughtWitheredvines,oldtree,eveningcrows;Tinybridge,flowingbrook,hamlethomes;Aneientroad,windfromwes|.bonyhorse;ThestlrlissettingBrokenmarlfarfromhome,roanlsandl'oaIllS.f赵甄陶1文学模糊按其属性和功能可以分为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主题模糊从以上五个层面.剖析小令中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之处的不同翻译由此获得新的审美感2.1语义模糊语义模糊是指词语的语义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在语义的表达方面.英语趋向于明朗化而汉语相对比较模糊在这首小令中有两个语义模糊比较明显的词语"人家""断肠人""人家"被译为cottages.a prettvlittlevil!age,men'shomes~ham]ethornes."断肠人"依次译为the lovesicktraveler,onewithbreakingheart,thetraveler,theheart—tom mfdn.,brokenman,众所周知.人家即有人住的房子.而2,4,5的翻译则相对模糊一些译为小屋.村庄以及哈姆雷特的家提到"断肠人",大家都会想到"肝肠寸断"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人悲痛到了极点.在这首小令中究竟何为断肠人?这就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到底是思乡之愁.是相思之苦还是郁郁不得志?作者认为在翻译的时候应适当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将"断肠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人译文fhelovesicktrave1er就将其局限在情爱方面.使译文读者丧失了本该享有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韵味2.2意象模糊意象模糊是用模糊的艺术形象或符号表现无限的社会内容.小令中十几个景物意象"枯藤…'/J,桥…'人家"等几乎都是模糊的意象.例如.何为古道.何为瘦马:枯藤和老树是缠在一起还是它们有一定的距离:瘦马是在古道上奔驰还是停在某处歇息;这么多的意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以上五个不同的译本通过选词上的区别充分说明了意象模糊对读者产生的不同影响.作者认为在翻译这些意象模糊的景象时要在适当加入个人理解的基础之上尽量保留这些模糊之感. 译文3中将所谓的断肠人定义为"游子",此时游子走在古道上,他的瘦马在呻吟.跋涉在夕阳之下.一些模糊的意象,都被清晰化了.一方面.它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但必须注意到这样的译文也有一些不合适之处.同时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越来越狭窄了'.892011年第21期科技强向导◇高教论述◇2-3句法模糊句法模糊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即不借助于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在这首小令中.仅用28个字却排列出了由十二个名词构成的意象,各意象之间完全是独立的牌类组合. 没有一个连接词这样的句式易于读者产生联想和意识流.对读者来说各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相对开放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作者往往会将自己所想象出的画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译作中.使原本深邃的意境趋于明朗化.例如,译文l,3将所有的意象穿插联系起来.失去了原作中的那种韵味.因为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句法使其成为千古佳作相对而言,译文2,4保留了原有的句法结构.只是在各个名词意象之间添加了标点符号加以隔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文2,4比较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习惯,在一定模糊性的基础之上可以便于译文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发掘更深层次的含义2.4语用模糊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换言之,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在特定情境下的语义. 虽然如此.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即便有特定的话语环境,话语意义依然难以确定,这便导致了语用模糊.在这首小令中,语用模糊比较频繁. 例如原文第一句话"枯藤老树昏鸦"按照一般的情境.枯藤蜿蜒盘旋在老树上.此时黄昏下.乌鸦在树枝上嘶叫.但是仅通过这三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意象.就将其翻译成译文1和3.让译文读者感觉过于绝对设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枯藤攀附在院墙上,老树孤单的伫立在门前.而乌鸦在很远的林子里嘶叫?在翻译这类语用模糊的句子时.可以保留其模糊性.让读者去细细品味,方能得出见仁见智的解读.2.5主题模糊就文学作品而言.贯穿全文,总要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这便是作品的主题.《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着重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但"断肠人"究竟所思为何人?是故人,恋人,妻儿还是父母?对于思念故友的译文读者来说他们会认为这首小令的主题是围绕思念故人而展开的;而对于那些海外游子们,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切之使得他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与自己的心境相同:对于天各一方未能在一起的恋人来说.他们也许会认为那种凄凉以及相思之情正是自己现实的写照:这么多不同主题的阐释.都是拥有各种经历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3.结语模糊来源于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的存在可以使读者根据自己理解和期待去阐释,创造,发现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旨而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创造性活动而且是一种审美的创造.它必须有想象力的不断注入.如果译文作品能够如原文作品一样.也能为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也就能达到"有一千的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参考文献】[1]Zadeh,rmationandControl[M]Be~inNomaalUniversityPre8S,2000[2]陈德喜.论中国古典翻译的模糊性『J]_安徽大学,2007.[3]段新苗.英汉互译中模糊性语言及翻译策略沈阳建筑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4).[4]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1.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强瑛."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糊性lJ1.中国电力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2009(132).[7]E尔宁.接受美学fM1慕尼黑:威廉?劳克出版社,1975.f8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I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初探『J].外国语,1979(4).[1o]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1]张虹.模糊与文学翻译一试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_J1l安徽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o4(4)[12]赵云丽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J1l山东师范大学,2007[13]翟茜.浅析模糊语的英汉翻译『J1.科技文论,2008(3).(上接第45页)和培训内容,弄虚作假,套取,挪用培训补助资金,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此外,由于这类培训基本上是政府买单和政府下单.行政色彩较浓.常常使得下达的培训计划与任务过于刚性.针对性不强,缺乏调适性和培训机构的能动性3.结论及建议对数量众多的流动性劳动力进行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国民素质提升的重大战略.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充分就业.有效就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劳动者收入提高.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公民的权益.是一项公共性事业因此.政府支持和主导流动性劳动力的培训是政府的职能体现.转型必然.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政府支持,主导流动性劳动力培训的成效是显着的.尤其在资源整合,补贴机制,管理指导,模式创新,就业服务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性.主要是社会的参与度还不够.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培训与项目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大政府对流动性劳动力.尤其是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从立法角度.制定相关法律或政府条例,使劳动力的培训教育能够制度化,常态化.(2)鼓励社会参与流动性劳动力培训事业,在机构设立,税收政策,基金设立,师资配备,用地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f31发挥市场机制对流动性劳动力培训的作用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培训与劳务信息体系与平台:建立培训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劳动力培训体系.链【参考文献】[1]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网,http://wwwlmgov.en.[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331~I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冲国人口普查公告,2011(上接第41页)安顺,都匀,凯里为支撑,贵阳——遵义,贵阳——安顺, 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核心区.不仅如此.在全力建设黔中城市群的大框架下,我省还将积极打造黔中城市带.具体为沿贵阳——遵义轴线,加快发展修文扎佐镇,修文县城,开阳县城,息烽县城,息烽小寨坝镇和遵义乌江镇,三合镇等区域(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也在构建"一主多片"的城市空间格局范围.其具体打造路径是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以其它重点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重点城市为支撑.使其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中凭借黔北在贵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它成为勾连重庆与贵阳两大经济圈的互融合作的过渡带,两个经济圈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如图所示,我省周边省市及重庆物流.多数需取道贵阳,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北部湾出海1:3.可是由于贵阳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三不沿"(沿江,沿海,沿边)地区,加上基础设施的大量欠债,导致物流成本过高.进而制约到方方面面的发展.贵州要突围.首要任务是搞好基建.确立其作为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强大的物流和客运中心,并形成高效,便捷,有序的物流,客流交通运输网络.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现实目的是发挥城市的竞争力优势.切实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更好地融入全球性和区域型的资源配置和整合中.使城市始终保持持续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努力平衡环境与生态,资源与效率的关系.增强城市竞争力水平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贵阳经济圈还是黔中城市经济带,无不显示出贵州的发展在贵阳的未来趋势锰。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托 出天 涯游 子 、 意 文人 , 于漂泊 的 思乡之 情 。一 失 倦 向脍 炙人 口, 为 传 诵 。要 将 这 样 一 首 高度 凝 练 隽 广
子 。第一 个 句子 由九 个名 词 ( 藤 、 树 、 枯 老 昏鸦 、 桥 、 水 、 家 、 道 、 小 流 人 古
西风 、 马 ) 举 了九 种 景 物 。 九 个 名 词 词 组 又 分 瘦 列
为三小 组 , 三件 事 物 合成 一 组 , 练 简 洁 , 语 之 每 凝 词 间 和分句 之 间未使 用 任何连 接形 式 , 文字 流 畅 自然 , 分句 间丝 丝人 扣 , 了 而 句终 , 尽则 语 绝 , 现 了 话 意 体 重意合 的语义 型 句 子 特 征 。这 些 词 看 似没 有 关 联 , 但 都 为 了 烘 托 最 后 一 句 “ 阳 西 下 , 肠 人 在 天 夕 断 涯 ”每 个 意 象 都 做 到 情 与 景 的 自然 统 一 。作 为 特 ,

殊的意合手段 , 古代汉语往往略去大部分关联词, 只 用 表具 体 事物 的词 语 即可表 达丰 富 的感情 。该 曲仅
用 景物 构建 意象 , 画 出一 幅凄美 的秋 景 图 , 勾 以景触
“ ” 不但 表 达 了漂 泊 天 涯 的游 子 的思 乡之 情 , 情 , 同 时也 给读 者 留下无 限 的想 象 空 间 , 不 同 的译 者 对 令
枯 藤 老树 昏 鸦 , 小桥 流 水人 家 , 古道 西风 瘦 马。 夕阳西下 , 断肠 人在 天 涯 。
Cr ws ho e i g v r u g d r e wr ah d o v rn o e r g e te s e t e wih t
马致远的这只 曲子总共有 2 个字 , 8 组成两个句

诗歌翻译观对比研究——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

诗歌翻译观对比研究——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
寂 的 悲苦心 情 和复杂 思绪 , 使散 曲情 景交 融 , 谐和 自 然, 优 美动人 , 表 现力 强 。
二、 “ 散 文释 义” 翻 译 观
三种 诗歌 翻 译 观 在 《 天净 沙 ・秋 思 》 的不 同英 译 文
本 中都有 较 明显 的体 现 , 下 面笔 者拟 进行 对 比分析 。
第2 9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华北水 Nhomakorabea利






( 社 科 版)
Vo l _ 2 9 NO . 5 Oc t . 2 O 1 3
J o u r n a l o f N o A h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 y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幅简 洁 明快 的秋 思 之 图 。散 曲第 四句 “ 夕 阳西 下 ” 是远 景 , 也 是 这整 个 画 面的 背景 , 既 和 首 句 中 的 “ 昏” 形 成 了前 后 呼 应 , 加 深 了画 面 的悲 凉 色 彩 , 也 为下 文做 了铺 垫 。散 曲最 后 一 句 “ 断肠人在天涯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6—1 5
丁祖 馨 和 B u t r o n R a f f e l 将《 天 净 沙 ・秋 思 》翻
译为 :
Tu n e:Ti a n J i n S h a
美” 观优 于“ 散文释 义” 观和“ 形 式对等” 观。
关键词 : 诗歌翻译 ; 翻译观 ; 《 天净沙 ・ 秋 思》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作者:姚立佳任静来源:《中文信息》2017年第10期摘要: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

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形合意合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字,如小说、剧本、散文及字幕等,其英译有三个色彩鲜明的特点。

1.中国古诗尤重韵律美,“音美”是诗歌的第一考量。

一首流传之广的好诗首先要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很多中国古诗起初都是可以作为歌曲传唱的,所以悦耳尤为重要。

2.不同诗歌类型都有特色鲜明的句法,一般具有一字一音一意的特点。

诗歌语言力求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可描景抒意。

在写法上,中国古诗尤重意合,所以在句法上删减了连接词或逻辑词的使用,这一点和极重形合、行文上需要功能词辅佐的英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点是古诗英译中需要弥合的重点。

3.意境难描。

“画虎画皮难画骨”,译诗译形难译境。

立意深远,境界幽深是一首好诗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然而,在翻译中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丢失原文中的意境美。

二、《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之比较本文选取了施文林(Wayne Schlepp),丁祖鑫和伯顿·拉夫尔(Burton Raffel),以及许淵冲四位大家共三个版本的英译,并对照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对不同译法进行分析,以图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深文学翻译者的青睐,已有很多不同的英译本。

而许渊冲和翁显良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两位大家,许渊冲是韵体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诗译诗”的方法,讲求“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

而翁显良则偏向用“以散文体译诗”的方法,要求摆脱原文韵律、形式的枷锁,强调忠实于原文意义。

文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分析比较他们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哪种译文更好,哪种翻译策略更加适合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美学,比较研究Abstract: Autumn Thought of Ma Zhi yuan is a classic short lyric poem in Yuan Dynasty and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 by the deep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all ag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And Xu Yuanchong and Wengxian Liang i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of two people, Xu Yuanchong is verse translation of representatives, he suggests that "poetry Translated" approach, emphasis on "Three Beauties" Standard: Sound and Form United States, meaning the United States . The Wengxian Liang is biased by the "Translated prose" method, requires to get rid of the original rhythm, form chains, emphasiz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text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nalyz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of their "Tian Jing Sha • Autumn Thoughts" Englis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better translation, whi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ore suited to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Keywords: Autumn Thought,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ative study1.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炼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这首诗不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不同的译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主要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许渊冲和翁显良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

归化和异化——《天净沙·秋思》的译本比较研究

归化和异化——《天净沙·秋思》的译本比较研究

432——《天净沙·秋思》的译本比较研究刘云风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阐释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优点和争论,并分析和鉴赏了许渊冲和叶维廉《天净沙·秋思》不同的译本。

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使用和评价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天净沙·秋思》;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432-01语言与文化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解码和转化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转化的过程。

每一位译者不可避免地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供语言上和文化上都令人满意的翻译版本,当翻译文化差异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时,问题尤其突出。

译者希望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经常无法做到。

因此,译者很多时候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中作出选择。

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正式提出,归化是指“为目标语言读者尽量减少原文的奇怪感和生疏感,使译文流畅易懂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而异化是指“为保持原文语言的外来性而违背目标语的惯例常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

归化,是以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为中心的,这种翻译策略首要的目的是为目标语读者提供易理解的合适翻译,而这主要通过使用目标语文化中熟悉和习惯的表达来实现。

这就意味着,“但凡是奇怪的,不同的都要被归化,使其能被目标语言读者立即明白。

”相反,异化是以源语言和源文化为中心的,这种翻译策略重视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了解源语言的异国风味和差异性,这主要是通过保留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不同来实现的。

二、《天净沙·秋思》的译本比较研究下面以《天净沙·秋思》两种不同的译本为例,评析两种翻译策略各自的精妙之处。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Tune: “Clear Sky Over Sand” AutumnAt dusk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的译本是归化翻译策略运用的缩影,他的译文通过地道的表达、完整的句子、自然的押韵和流畅的风格使诗歌最大程度地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使诗歌的外来性和疏离感最小化。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苏进德【摘要】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可谓脍炙人口,意境深远,千年传诵,因此也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并且有很多学者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赏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40余篇对这些译本赏析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比较各译本及对其赏析的多种不同的视角,以得出一些共性的认识,并试图从作画的角度对译本作一评析,提出新的鉴赏视角,以与各位共享交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4页(P141-144)【关键词】源语分析;视角汇总;共识;作画【作者】苏进德【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誉,字字千金,令人回味。

许多译者试图将其艺术魅力更好的传译出来,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后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评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试图提出新的观点,精益求精,以求出现完美的译本。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此,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大量对译本赏析的论文,试图总结比较一下各译本及对其的赏析,以得出一些共识,并试图从作画这一新的角度对译本做一探讨评析。

1 源语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曲中,作者选取了十个典型意象,叠加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将天涯游子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9个名词词组,简短但意境深远。

枯藤缠树,暮鸦归林,而小桥流水,庭院安闲,对比鲜明,跃然纸上。

“古道西风瘦马”承上启下,西风冷落,古道瘦马独行,这种飘泊不定的羁旅生涯,让人深感人生的迷惘。

是古道而非喧闹繁华的大道,是瘦马而非肥马,景色荒凉,一切景语皆情语。

_归化_异化_理论下的_天净沙_秋思_英译文赏析

_归化_异化_理论下的_天净沙_秋思_英译文赏析

一、 引言 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 这是一 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 文章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被世代文 人誉为 “秋思之祖” 作者以凝练的笔法, 。 苍凉的情调, 富有诗 意的图景, 烘托出天涯游子、 失意文人, 倦于漂泊的思乡之情。 一向脍炙人口, 广为传诵。要将这首高度凝练隽永的古诗译 成英文,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 绝非易 事。此诗有好几种英译本, 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和叶维谦两位 先生的译本, 并试图从两译本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 “异 即 和 化法” 的角度对两种译本进行赏析。 二、 “归化” “异化” 关于 和 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 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 《论翻译的方法》 中提到: “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 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 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 ” 施氏 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名称。1995 年,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将第一种方法称为 “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bility 一书中, 将第二种方法称为 “归化法” (domestication) 听上去很神秘, 。 其实,异化法” “ (foreignization) “归化法” 和 (domestication) 大 致相当于我们传统上所说的直译和意译。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 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 原文的内容; 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 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转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 “异化” 与 作为文字处理上的两种技巧, 在翻译文 学、 艺术作品时早已被翻译家们所采用,归化” 异化” “ 、 “ 之争 也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在当今, 韦 努蒂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 《译者的隐身》 他在 中指出: 其 所以要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foreignization) 来取代归化的翻译 方法 (domestication) 其宗旨是为了提倡一种不以目的语文 , 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便在译本中体现 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事实上, “归化” 法也有一定的 好处, 尤其从表达方式、 习惯上看, 它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产生 隔膜, 读起来顺畅, 快当, 并能够如同接受本土文化一般。 Nida 一直主张 “归化” 他提出了 法, “功能的动态对等” 并坚持译文 应该是与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其实, “归化” “异 与 化” 只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的两种指导原则和手段, 它们具 有不同的作用与优势, 因此分别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译出的 译文就各具特色。 三、 原文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作者:魏台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无疑是中国元曲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本文拟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两个典型译本,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的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或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

此理论的根基为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换言之,即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各个方面共同组合成的整体。

依据该理论,译作的优劣将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等方面,即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翻译才可称得上是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诗歌的原文阐释《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只二十八个字,却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悲绪四溢的心情。

技术上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所描绘的画面催人泪下,读之难忘。

作者用了十八个字来描写九种事物,没有虚词,读起来却自然流畅,耐人寻味,让人倍感凄凉。

后两句用“夕阳”和“断肠人”两词,使悲凉的图景更添悲凉,烘托出游子的内心感受。

二、译本比较分析本文赏析的是《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译本一选用的是丁祖馨、Burton Raffel 合译的译文,译本二选用的是Cyril Birch翻译的译本。

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的多维度转换的角度来探讨哪种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哪种译文更好。

1.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深文学翻译者的青睐,已有很多不同的英译本。

而许渊冲和翁显良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两位大家,许渊冲是韵体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诗译诗”的方法,讲求“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

而翁显良则偏向用“以散文体译诗”的方法,要求摆脱原文韵律、形式的枷锁,强调忠实于原文意义。

文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分析比较他们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哪种译文更好,哪种翻译策略更加适合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美学,比较研究Abstract: Autumn Thought of Ma Zhi yuan is a classic short lyric poem in Yuan Dynasty and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 by the deep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all ag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And Xu Yuanchong and Wengxian Liang i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of two people, Xu Yuanchong is verse translation of representatives, he suggests that "poetry Translated" approach, emphasis on "Three Beauties" Standard: Sound and Form United States, meaning the United States . The Wengxian Liang is biased by the "Translated prose" method, requires to get rid of the original rhythm, form chains, emphasiz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text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nalyz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of their "Tian Jing Sha • Autumn Thoughts" Englis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better translation, whi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ore suited to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Keywords: Autumn Thought,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ative study1.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炼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这首诗不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不同的译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主要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许渊冲和翁显良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

季羡林说: “汉语中美的涵盖面很广,身体的五官,都可以使用美字”。

( 毛荣贵,2005) 翻译与美联系起来后,出现了翻译美学!在我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译论都有美学渊源!马建忠的善译; 严复的译事三难;傅雷的神似及钱钟书的化境; 矛盾强调翻译应该重神韵; 郭沫若也明确指出文学翻译中应有一种风韵,朱生豪极为重视保持原作的“神韵”;金岳霖呼吁翻译最重要的是译味,这一系列翻译理论皆与我国诗书、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魅力!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天净沙·秋思[1]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标题来看,“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就内容而言,《天净沙·秋思》没有用直接的抒情方式来刻画游子的思想感情,而是以白描的手笔勾勒出一幅深秋的图景,渲染“断肠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描绘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寥寥数十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这几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从语言来说,马致远采用了一种简练的方式——修饰语+中心语的词组来组织文章。

这只曲子总共有28个字,组成两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由九个名词构成,这九个名词词组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词组又分为三小组,每三件事物合成一组,凝练简洁,词语之间和分句之间未使用任何连接形式,文字流畅自然,分句间丝丝入扣,这些词看似没有关联,但都为了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3.译本分析3.1翁显良的译文Autumn [2]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的译文是散文体!他强调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神似之效!翁对古诗的英译采用散文释义方法,属于“表意派”或“神似派”!(黄国文,2006)因为可能会有因形害意的情况,所以在翻译诗歌时他提倡诗体散译,抛开原诗韵律和形式的限制,着重再现原诗内涵!因此,他的标准对译者而言更加自由,虽译诗缺少了诗的风格,但句子依然有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

3.2许渊冲的译文Autumn Thoughts [3]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的译文是诗体,他的译文非常的简洁明了,并且全诗的5句话都采用同一种结构,倒装句和陈述句,同样的句型使诗的形式更加统一。

五句话的首词以介词开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种句式与原文的名词短语相呼应,展现诗体风格。

4.翻译美学方式之分析许久以来,许多学者都坚持诗的不可译性。

弗罗斯特说: “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顾正阳,2006)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英汉语存在许多差异,所以诗歌的深刻含义和形式很难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完整地传达!而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知觉之美又是译诗所必须涉及的三方面,以下从此三方面对比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英译本!4.1听觉之美听觉之美指韵律之美,韵律是诗歌重要的特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凡诗都有韵律,诗歌韵律产生的和谐可使诗歌读起来有音乐感,让读者享受听觉审美上的满足!韵律是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体诗都讲究韵律,在西方流行的十四行诗也是如此。

翁显良的译文中有几处用了头韵: wreathed with, sparkling stream, west wind, sinking sun。

此外还有尾韵: moaning, groaning, sinking,trudging。

这些头韵和尾韵诠释了译文的韵律,且译诗ing形式的使用使译文呈现出动态美。

其中“moaning”和“groaning”是半拟声词,似乎是在告诉读者“瘦马”和“西风”都在为游子的孤寂和痛苦而哭泣。

不仅能够联想到视觉的凄凉之美还使译文产生了动态的效果。

许渊冲的译文中一共有四对头韵出现,“over old”“wreathed with”“west wind”和“far far from”。

这些头韵不仅在视角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享受,而且还为读者带来了诗歌的音乐美。

整首视押的韵是“aaabb”。

头三行作为一个整体,最后一个单词分别是“crows”“flows”“goes”押的韵是[z],后两行以“sun”和“one”结尾,押的韵是[n]。

尽管整篇译文没有像原文一样押一个韵[a],但是读者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译文的诗体风格。

4.2 视觉之美视觉之美指诗歌的形式和文字之美! 《天净沙·秋思》简简单单28个字却描绘出一幅想象丰富,意境鲜明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幅画面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描绘出来的,译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阅历,发挥想象填充原诗留下的空白,重新描绘一幅表达不同画面和意境的画面。

翁显良的Autumn是一篇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