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3.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4.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5. 内容:5.1 定义:5.1.1 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5.1.2 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5.1.3 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5.1.4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5.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5.2 偏差处理原则:5.2.1 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5.2.2 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5.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5.2.4 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一.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二. 适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 GMP和 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三. 定义:1、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2、偏差的分级:严重(Critical):违反 QMS质量政策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重大(Major):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 SOP的事件。
次要(Minor):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偏差的种类(举例):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化验结果超出标准。
3.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3.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3.8.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件。
(SOP-QM-018-02)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操作。
3.职责质管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流部、销售部等对本操作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 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
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 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 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可作退库处理;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 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
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 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
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 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 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和QA,工艺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
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管部部长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 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和QA,工艺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1. 引言此偏差处理规程是为了确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效处理可能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简单清晰的偏差处理策略,以确保项目团队具备处理偏差的能力。
2. 偏差的定义在本规程中,偏差指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计划和目标不符合的情况,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进度延误、预算超支、材料不合格等。
3. 偏差处理流程3.1 偏差的识别项目团队成员应密切关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和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偏差情况。
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进展报告、关键指标分析等方式进行偏差的识别。
3.2 偏差的分析一旦发现偏差,项目团队应立即进行分析,确认偏差的原因和影响。
分析过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偏差对项目进度、预算、质量等方面有何影响?- 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偏差?3.3 偏差的处理根据偏差的性质和影响,项目团队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而言,偏差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整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 调整预算和资源分配- 采取补救措施修复偏差带来的影响- 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商3.4 偏差处理的跟踪和监控处理偏差后,项目团队应跟踪和监控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在监控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措施或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确保偏差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4. 偏差处理责任和要求4.1 项目经理责任项目经理应负责整个偏差处理流程的实施和执行,并保证偏差处理的结果符合项目目标和要求。
4.2 项目团队责任项目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偏差的识别、分析和处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分析结论,并按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任务。
4.3 相关方责任与项目有关的各相关方应积极配合项目团队的偏差处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偏差的处理和解决。
5. 结论通过本偏差处理规程,项目团队将能够有效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项目成员应熟悉本规程的内容,并按照规程要求执行偏差处理工作。
偏差处理规程
目的:确立偏差处理规程,加强对于生产过程、检验过程、管理过程的控制,及时有效处理偏差,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杜绝有意偏差的发生。
范围:适用于生产、检验和管理全过程中发生的偏差。
责任者:质量管理部、生产管理部、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内容:1 概念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2 偏差的分类:2.1 根据偏差管理的范围,可将偏差分为实验室偏差和生产偏差两类:2.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包括检验结果超标(OOS)和超趋势结果(OOT)两类。
2.1.2 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所造成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
2.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将偏差分为次要偏差、主要偏差和严重偏差。
2.2.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2.2.2 主要偏差:属较大的偏差,此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
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整改。
2.2.3 严重偏差:属重大的偏差,此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
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2.2.4 偏差等级划分时应使用风险评估的原则,根据偏差对产品质量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与偏差的发生的可能性,对发生的偏差进行等级划分。
2.2.5 不同级别偏差的处理要求主要和重大偏差必须有完善的调查和纠正与预防措施,微小偏差只需要记录和分析。
当某类偏差重复出现3次时应将该偏差升级进行管理。
3 偏差处理原则确认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3、职责:质量授权人、生产副总、生产部、质量部、供销部所有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定义4.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4.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4.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4.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4.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2.偏差处理原则:4.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4.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4.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4.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4.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检验结果偏差处理规程
1目的:1.1建立一个检验结果偏差处理规程, 规定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时有关人员的职责、调查程序、要求、结果评估及处理程序,确保产品质量。
2 定义/缩略2.1检验结果偏差:从一个规定实验规程中得到的不符合所建立的质量标准或可接受标准的结果。
2.1.1严重偏差:超出标准结果,以至产品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定为严重偏差;2.1.2重要偏差:超出标准结果,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定为重要偏差;2.1.3次要偏差:超出趋势,但不会影响产品的检验结果定为次要偏差。
2.2复验:用相同的实验样品或由取自某批次的原始样品中得到的或制备的新的实验室样品来重复一个实验。
2.3超标结果:(Out-of-specificaion)检验结果超出法定标准及企业制定标准的所有情形。
例如药典和其它法定标准,制药企业自行建立的内控质量标准或接受标准,也包括工艺过程控制检验标准。
2.4超出趋势/预期(OOE)的实验结果:结果在标准之内,但是仍然比较反常,因为这个结果与长时期观察到的趋势或者预期结果不一致。
3 职责:3.1检验员职责:①出现OOS结果,及时控制样品、溶液至调查结束;②出现OOS结果,通知质量控制部部长,并协助调查;③与质量控制部部长等相关人员做出调查结论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3.2检验主管的职责:①对OOS结果进行确认,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估;②确认检验员的经验和能正确使用方法的能力。
③与检验员讨论方法,根据验证数据评价方法的性能。
④检查原始分析中得到的记录,包括谱图、计算、溶液、检验用材料、仪器和玻璃器具。
确定有无异常和可疑信息。
⑤检查仪器的性能、使用记录;⑥检查标准品、试剂、溶剂和其它用到的溶液,应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⑦记录和保存整个调查过程中的记录和证据。
3.3质量控制部部长的职责:①指导化验室进行不合格结果的调查,并对调查过程及相关记录进行检查。
②决定是否进行化验室调查,如需要调查,则要组织、参与调查过程,并协助QA的全面调查。
偏差产品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
偏差产品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规范偏差产品的管理。
二、适用范围:包括原辅料、半成品、成品中的偏差产品。
三、责任者:品质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四、偏差产品管理:1 凡发现有物料有偏差,检验人员必须进行复检,复检仍有偏差,发出有偏差报告单。
凡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有偏差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偏差成品不得入库。
成品有偏差报告单须抄报技术副总和生产部。
2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包装材料经检验判为有偏差后,应立即转入规定存放间放置,挂上有偏差牌。
3在每件偏差产品的包装单元或盛装容器上贴上有偏差证,标明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等内容。
4填写偏差产品处理报告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有偏差项目及原因,检验数据及负责查明原因的有关人员等,并分别送品质管理部、技术副总,按程序进行处理。
5对有偏差产品查明原因,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并报品控部审核批准,最后经技术副总同意后执行,负责处理的部门限期处理,执行者要有详细记录,结果报综合管理部备案。
6生产部主管应召集有关人员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并做好会议记录,品质管理部派人参加。
7大量或整批偏差产品,由生产车间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检验数据、原因、补救措施,报品控部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处理结果要详细记录,并保存三年。
8 必须销毁的有偏差产品由仓库或车间填写销毁单,经品质管理部部长审核同意后技术副总审核批准,然后在品质管理部监督下销毁,并做好记录,保存三年。
五、偏差成品销毁程序1 拆包:1.1 所有偏差成品拆包集中。
1.2 所有偏差产品拆开,集中倒入桶中。
2分类集中处理:2.1凡是纸质包装材料,要撕碎烧毁。
2.2凡是塑料制成的包装材料,经机器压碎后送入塑料制品回收站回收处理。
2.3凡是铝箔包装材料,请有关专门回收铝箔的单位处理。
3 处理:3.1 固体用火烧毁,但应不造成环境污染。
3.2 固体溶解,且不造成环境污染,可倒入污水中作污水处理。
偏差处理规程
XXXXX有限公司质量保证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各类偏差的处理程序,保证偏差均有相应的调查和处理,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以及公司安全生产中发生偏差的各个环节。
3责任:生产部部长、质保部部长、车间主任、技术员、各岗位操作人员、QA监督员、兼职质监员。
4偏差处理流程(见图)4.1偏差发生在清晰明确可靠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文件管理程序的基础下,才可能发生偏差和识别偏差。
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或存在发生偏差的可能性,要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文件系统,充分的人员培训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偏差的发生。
4.2偏差的识别公司所有药品生产质量相关人员均要接受偏差管理程序培训,理解偏差概念并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其中一线操作员和QA现场检查人员关于偏差识别的培训、经验和能力非常关键。
各岗位操作员在现场发现偏差后必须立即告知现场QA或者上报部门负责人,现场QA或者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现场的紧急措施防止偏差的继续扩大。
4.3偏差记录和报告主管4.3.1偏差记录: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应当以文件形式记录并有清楚的解释和说明。
对产品质量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当进行调查,调查及结论均应记录在案。
各类偏差应有完整的偏差记录表格以保证偏差调查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
4.3.2偏差报告: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类和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并填写《偏差处理单》,详细描述偏差的内容。
内容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可能的原因等。
4.4判断是否需执行紧急措施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他紧急情况。
主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应判断并执行偏差的紧急处置,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并增强对相关潜在受影响的产品的控制。
(SOP-QM-018-02)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SOP-QM-018-02)偏差处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操作。
3.职责质管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流部、销售部等对本操作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 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
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 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 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可作退库处理;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 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
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 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
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 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 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和QA,工艺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
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管部部长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偏差处理是组织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旨在确保组织的正常运作和绩效达到预期水平。
针对偏差的产生,组织需要制定一套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以便及时发现、解决和预防偏差。
下面是一份偏差处理操作规程,供参考。
一、偏差的定义偏差是指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偏差可以是负面的,即绩效低于预期,也可以是正面的,即绩效超出预期。
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的偏差,都需要进行处理。
二、偏差的识别与跟踪1.定期目标评估:组织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并定期对目标进行评估。
通过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偏差。
2.异常情况报告:员工应该被鼓励报告任何异常情况,并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对偏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绩效测量与监控: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绩效测量和监控机制,以确保偏差能够及时被发现和跟踪。
三、偏差处理的流程1.偏差发现:当发现偏差时,责任人应立即将其报告给上级或相关部门,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数据以支持偏差的分析。
2.偏差分析:组织应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对偏差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析可以包括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等。
3.偏差处理方案制定:根据偏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偏差处理方案。
处理方案应包括具体的解决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等。
4.偏差处理方案的执行与监控:责任人应按照偏差处理方案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措施,并定期监控和评估处理效果。
5.偏差处理方案的调整和改进:根据执行和监控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偏差处理方案,以提高处理效果和预防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四、偏差处理的责任人1.上级主管:负责监督和指导偏差处理工作,确保处理方案的有效执行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2.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偏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
3.员工:负责及时报告偏差和提供必要的信息,积极参与偏差的分析和处理。
五、偏差处理的监督与评估1.管理层应定期对偏差处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偏差处理工作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以便进行改进和调整。
生产过程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规程
1.目的(mùdì):
建立生产车间生产过程(guòchéng)中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规程,对偏差及异常情况做出正确处理,确保(quèbǎo)产品质量。
2.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生产车间生产过程中偏差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责任:
生产车间负责人及操作人员和质量负责人、QA检查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5.处理流程:
4.5.1.当发生偏差或异常情况时,操作人员应填写《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记录》,说明产品名称、产品批号、规格、批量、工序、发生的过程、可能的原因并签字后,交车间负责人,并通知QA检查员。
4.5.2.车间负责人、QA检查员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偏差处理原则制定应采取的措施,在《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记录》上填写调查结果及措施,报QA负责人。
4.5.3.QA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必要时需经质量技术副总经理审核签字),将《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记录》返回车间。
4.5.4.车间按批准的措施(cuòshī)组织实施。实施过程应在车间负责人和QA检查员的控制下进行(jìnxíng),并详细记录于批生产记录,同时将《偏差(piānchā)及异常情况处理记录》附于批生产记录。
4.4.1.确认(quèrèn)偏差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时,继续生产或采取补救措施后继续生产。
4.4.2.确认偏差不影响产品质量时采取回收、再利用等措施。
4.4.3.确认偏差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应做销毁或报废处理。
4.4.4.确认偏差可能影响本批次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则必须立即通知质量部,采取措施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至调查确认与之无关方可放行。
5.相关(xiāngguān)文件:
《偏差(piānchā)异常情况处理记录》R-SC-009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一、目的
1.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规范偏差处理流程,减少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二、适用范围
1. 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类偏差,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偏差、设备偏差、工艺偏差等。
三、责任主体
1. 生产部门负责偏差处理的具体执行和跟踪;
2. 质量部门负责偏差原因的分析和改善措施的提出;
3. 相关科室负责协助偏差原因的调查和整改。
四、偏差处理流程
1. 偏差发现: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偏差情况,立即向生产主管汇报;
2. 偏差确认:生产主管对偏差进行初步确认,并通知质量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3. 偏差分析: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明确偏差原因;
4. 偏差整改:质量部门提出偏差改善措施,并协调相关科室进行整改;
5. 偏差验证:生产部门对整改措施进行验证,确保偏差得到有效的处理。
五、偏差处理记录
1. 偏差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措施都应该有相应的记录,包括偏差发现记录、偏差确认记录、偏差分析报告、偏差整改方案、偏差验证结果等。
六、偏差处理流程的持续改进
1. 定期对偏差处理流程进行回顾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 不断完善偏差处理流程,提高偏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上为《偏差处理操作规程》,请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可靠。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偏差处理操作规程是指企业或组织对于员工偏差行为进行规范和处理的一系列程序和方式。
偏差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违反规定、规范、道德或组织价值观的行为。
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偏差处理操作规程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份偏差处理操作规程的范本,供参考:一、引言:1.背景:偏差行为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通过规范和处理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2.目的:确立偏差行为的处理程序和方式,维护组织正常运营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定义:1.偏差行为:指员工在工作中违反规定、规范、道德或组织价值观的行为。
2.偏差行为的分类:根据严重性和性质,偏差行为可分为轻微偏差、一般偏差和严重偏差。
3.偏差行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违反工作纪律、滥用权力、侵犯他人权益等。
三、偏差处理程序:1.发现偏差行为:偏差行为可由员工自行上报、领导直接发现或通过举报渠道得知。
2.调查核实:企业对收到的偏差行为报告进行调查核实,收集证据和听取相关当事人陈述。
3.评估偏差行为:对于初步核实的偏差行为,采取评估措施,判断其严重性和后果。
4.制定处理方案:根据偏差行为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警告、纪律处分、绩效考核等。
5.实施处理:按照制定的处理方案,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相关处理过程和结果。
6.监督跟进:对已处理的偏差行为进行监督跟进,确保处理措施的执行和结果的效果。
四、偏差处理方式:1.警告:对于轻微偏差行为,给予口头或书面警告,并记录相关信息和警示。
2.纪律处分:对于一般偏差行为,采取纪律处分,包括扣减工资、停职、辞退等,同时记录相关信息。
3.绩效考核:对于严重偏差行为,考虑终止劳动合同,并记录相关信息。
4.教育培训:对于初犯或无意的偏差行为,推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工作规范。
五、员工权益保障:1.听证程序:对于纪律处分或绩效考核等较严重的处理措施,严格按照法定的听证程序进行。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内容:1.定义: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偏差处理原则: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偏差处理规程
偏差处理规程1.目的:确保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必要的调查以便准确及时地进行处理,并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即适用于与已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有关的任何偏差。
3.定义:偏差是指与已批准的影响产品质量的标准、规定条件等不相符的任何情况,它包括生产的全过程和各种相关影响因素。
4.责任:4.1.生产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各自的负责人;4.2.各部门负责人对出现的偏差必须按照偏差处理规程处理。
5.规程:5.1.偏差的种类5.1.1.与生产条件有关的偏差:指与设定的生产条件不相符的所有偏差。
a、水、电、汽(气)的供应;b、设备的运行,计量器具的校验;c、环境控制;5.1.2.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偏差,指在生产或质量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与下列文件或规定不相符的所有偏差。
a、已批准的批生产记录;b、物料平衡超出规定范围;c、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质量标准;5.2.偏差的处理原则:不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符合规格标准,安全、有效。
5.3.偏差处理的及时性:“偏差处理单”应在一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为保证《偏差处理单》及时处理,有关部门应将填写后的处理单亲自送往下一部门。
5.4.偏差处理单的流程:5.4.1.出现偏差时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单》,内容包括品名批号、偏差说明及建议采取的处理意见或措施(同时注明偏差处理执行结果进行反馈),送车间主任。
5.4.2.部门负责人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措施,提出的处理措施和原则按本规程5.2执行。
5.4.3.部门负责人将上述调查结果(必要时检验)及需采取的措施(详细叙述必要时经过验证),写出书面报告,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附于偏差处理单之后,按偏差处理单上栏目顺序进行审批。
审批结束后送交质量部,质量部检查偏差处理单填写完整后原件存档、复印件送偏差部门。
5.4.4.偏差报告部门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措施实施过程中要在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的控制下进行,同时将处理单复印件附于相关批生产记录后。
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的工作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
范围: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责任人:操作员、车间主任、生产部管理人员、生产部部长、生产副总、QA员、QA 主管、质量保证部部长。
内容:本规程的偏差处理管理,是指生产中出现的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1偏差范围:1.1物料平衡超出允许范围。
1.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程的规定范围。
1.3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产品质量(检验项目、外观)发生偏移。
1.6跑料。
1.7标签实用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1.8生产中其它异常情况。
2偏差处理原则出现偏差应及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判断偏差严重程度、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影响程度如何,然后做出处理决定。
同时应提出整改或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3偏差处理程序3.1发现偏差时,发现人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及QA员,并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报告单,写明产品名称、批号、规格、工序、偏差情况(包括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地点)、发现人签字、日期。
车间主任将偏差处理报告单(一式两份)交给生产部管理人员。
3.2生产部部长、生产部管理人员、车间主任、偏差发现人、操作员、QA员对偏生产过程偏差处理管理规程编号SMP-SC-SG-011 版次:01 第2页共2页差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3.2.1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工。
3.2.2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
323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采取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3.2.4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按照《销毁管理规程》(编号SMP-CC-WL-019 )进行报废销毁。
3.3生产部在偏差处理报告单上签署处理意见(必要时应验证),一式两份,经生产部部长签字后,交QA科。
QA主管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一份留QA科,一份返回车间。
3.4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以外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偏差的处理。
3 责任人全部员工接收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QA员、质量部经理、质量授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QA员:负责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程序及时限。
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负责偏差的调查;进行偏差分析。
对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质量部经理: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负责组织调查小组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再评估;审核和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跟踪报告,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审阅、评估和批准调查延期完成的申请;相关部门配合调查小组进行偏差调查。
负责执行实施偏差处理措施的实施质量授权人:负责最终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 内容偏差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质量标准的偏离,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生产过程未按程序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生产过程时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生产环境条件发生偏离。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错误投料、跑料。
生产中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
偏差处理原则要求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在周期内完成;向不同的管理层报告;任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
偏差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规程,以便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异常等情况,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偏差和实验室偏差。
责任人:生产部所有人员、物料部所有人员、质量管理部所有人员、生产副总经理、质量受权人。
内容:1.定义: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
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1.3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1.4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
1.5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偏差处理原则: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活动和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2.5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有限公司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1 目的:规范各类偏差的处理程序,保证偏差均有相应的调查和处理,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以及公司安全生产中发生偏差的各个环节。
3 责任:生产部部长、质保部部长、车间主任、技术员、各岗位操作人员、QA监督员、兼职质监员。
4 偏差处理流程(见图)
4.1偏差发生
在清晰明确可靠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文件管理程序的基础下,才可能发生偏差和识别偏差。
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或存在发生偏差的可能性,要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文件系统,充分的人员培训来最大限度的预防偏差的发生。
4.2偏差的识别
公司所有药品生产质量相关人员均要接受偏差管理程序培训,理解偏差概念并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其中一线操作员和QA现场检查人员关于偏差识别的培训、经验和能力非常关键。
各岗位操作员在现场发现偏差后必须立即告知现场QA 或者上报部门负责人,现场QA 或者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现场的紧急措施防止偏差的继续扩大。
4.3偏差记录和报告主管
4.3.1偏差记录: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应当以文件形式记录并有清楚的解释和说明。
对产品质量有潜在影响的偏差应当进行调查,调查及结论均应记录在案。
各类偏差应有完整的偏差记录表格以保证偏差调查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
4.3.2偏差报告:任何偏离预定的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时应给出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进行偏差的正确分类和组织进行调查和处理。
并填写《偏差处理单》,详细描述偏差的内容。
内容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可能的原因等。
4.4判断是否需执行紧急措施
偏差有时涉及安全问题或者其他紧急情况。
主管领导和技术人员应判断并执行偏差的紧急处置,以防止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并增强对相关潜在受影响的产品的控制。
常见的紧急措施有:
(1)暂停生产。
(2)物料或产品隔离。
(3)物料或产品分小批。
(4)设备暂停使用。
(5)紧急避险等。
执行的所有紧急措施都必须在偏差记录中进行及时完整翔实的记录。
4.5 偏差报告质量管理部门
偏差是否立即报告质保部,是质保部能否有效进行偏差分类和会同其他部
门进行调查的前提。
偏差发生后,发生部门的主管、技术人员或其授权人员应立即向质量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全面的偏差信息。
4.6 根本原因调查
4.6.1 对确认为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微小偏差,由兼职质监员作出解释,并确认该行为、过程或状态得以正确纠正后,可以不进行调查,只需将对该偏差作出的解释、纠正的措施等记录并归档后,偏差处理结束。
但对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应按下述程序进行。
4.6.2 质保部部长进一步确认偏差的事实,确实超出微小偏差范畴的,予以批准,启动偏差调查程序。
质保部部长发给偏差编号,质保部现场QA 领取《偏差调查表》,由指定的调查员对偏差的根本原因进行调查。
对于某些复杂的调查,需成立跨职能团队的方式完成调查,团队成员通常包括生产的相关负责人、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质量保证的相关负责人。
调查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参见《质量风险管理规程》。
4.7 偏差影响评估
质保部经理召集召开由质量受权人主持的偏差处理领导小组会议,对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正确的评估,偏差影响评估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4.7.1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1)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
(2)对其他产品的影响。
4.7.2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1)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对注册文件的影响;
(2)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4.7.3 对关键偏差以及部分中等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涉及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7.4偏差影响评估可采用风险分析方法,按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要求进行。
4.7.5 若需要进行额外的文献查询或实验室研究以评估偏差影响的,偏差处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则应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实验方法等。
额外的文献查询或实验室研究完成后,责任人将完成的相关资料交由质量管理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再次召集召开偏差处理领导小组会议对偏差影响进行评估。
4.8 建议纠正行动和纠正预防措施
4.8.1 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启动CAPA 系统。
4.8.1.1 基于根本原因的调查和偏差的评估,跨职能团队提出具体的纠正行动以消除偏差的影响。
这些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和执行时限。
4.8.1.2 质量授权人在进行产品放行决策时,应获得相关偏差调查和处理的全面信息。
4.8.2 启动CAPA 流程见纠正和预防措施操作规程。
4.8.3 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质量主管负责审核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应对纠正行动进行补充或修订,以充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8.4 完成纠正行动
4.8.4.1纠正行动责任人应当遵照批准的方案执行纠正行动。
在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原因不能完全符合原方案的要求,应及时与该偏差终审人进行沟通,若需要部分修改原方案的,应重新获得终审人批准。
4.8.4.2质监员负责跟踪核实纠正行动的完成情况。
4.8.4.3完成偏差调查报告。
批准的纠正行动执行完毕后,跨职能团队提交纠正行动完成情况的报告,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如果偏差处理程序与CAPA程序是分立的,则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偏差报告后,可以结束该偏差的处理,并启动相对应的纠正预防措施(CAPA)跟踪程序。
4.8.4.4 完成CAPA 系统管理表。
4.9 偏差记录归档
偏差报告完成后,相关记录和报告及时归档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指定专人长期保存。
偏差相关记录和报告及时归档保存,与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有关的偏差记录和报告要纳入批记录。
偏差记录原件保存至涉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复印件可与相应批记录的时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