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法律学习
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毕业致辞(2002-2009)

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毕业致辞(2002-2008)珍重自己(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在三年或四年的勤奋的,或不那么勤奋的(有时甚至有点偷懒的),学习之后,你们以出色的,或不那么出色的,成绩毕业了。
你们戴上了硕士或博士帽。
我代表北大法学院和全体教职员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
你们即将远航。
不论你们在校期间曾有过多少抱怨,有过多少不快,或对我或其他老师有什么不满,现在都请你们原谅,并且都正在过去;“而那过去的事”,如普希金所言,“都会变成甜蜜的回忆”。
我相信,无论你们到天涯海角,北大,北大法学院都会不时在你们的梦境或闲谈或周围的议论中出现。
当你们成功时,人们会说,没说的,北大的!当你们平庸时,人们也会说,还是北大的!乃至当你们失败或丢脸时,人们还会说,看看,居然是北大的!是的,北大,北大法学院已经是你们生命的一部分了,是你们无法挣脱的一部分了。
但北大不能注定你们的命运。
尽管你们已经成为品牌的象征,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的效应肯定会日益显赫,但无论成功和失败最终都将属于你们自己的努力。
而我们,永远只能用欣赏的、惋惜的、感叹的目光看着你们。
我们不可能替代你们。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即使你在那里苦苦挣扎,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人生的相互间性注定了也界定了我和你,界定了你们各自的区别,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个体的区别。
因此,在这临别之际,我必须告诫你们:珍重自己。
珍重自己,并不只是珍重身体;更重要的是要珍重自己的才华,要珍重自己才华的运用。
在未来的航程上,最危险的并不是漩涡、暗礁、惊涛、骇浪,而是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女妖,她用迷人的歌声诱惑那些无畏且高明的水手,最终导致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这种诱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可能尤为突出。
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甚至做了,也可能不会被抓到,不受惩罚,特别是因为你有超过常人的聪明和才智。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什么是你的贡献——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市中院研究室何肖琬“什么是你的贡献?”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在他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向法学界提出了这一哈姆雷特式的诘问,相信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法学家都会在这个问提上作长久而凝重的停留,拷问自己的学术贡献。
那么,苏力自己对法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他从美国留学归来,给我们带回什么法律理念?笔者认为,苏力的价值在于,他没有一味地强调法律移植的重要性,相反,他在法学界强烈主张法律移植,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呼声之下,以社会实证分析的视角,独树一帜地提出“本土资源说”,主张挖掘本国“民间法”的法治资源,建构本土化的法律体系,探索有本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苏力的理论明显是受了德国历史法学派萨维尼、梅因以及后现代法学思潮的影响,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吉尔兹语),促使法学界重新反思法律移植的可行性,并认识到“民间法”的存在及其潜在意义、“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我们对于照搬外来法律,失去民族特色的危险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警觉和认识。
一种非主流法治思想的出现,产生了法治“国际化”及“本土化”两种思潮的交锋、碰撞,也对促进中国法理学的多元化和法学的争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对于目前幼稚、不成熟、缺乏争鸣的法学界而言极为可贵。
更重要的是,苏力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进路:语境论,提示我们从“当下语境”的视角中理解法律制度与社会。
对于当前过于热衷“宏大叙事”、思想进路过于单一化的法理学界,苏力的视角显得另辟蹊径,别具特色(尽管笔者未必同意他诸如“本土资源”、“送法下乡”等论著中的具体观点,也不能同意他在运用吉尔兹的哲学理论对中国本土案例进行剖析时的简单套用)。
从方法论层面而言,就是小切口,深分析,对文本与现实事件进行再阐释。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他对古代包办婚姻所展开的社会—制度学分析(参见《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以及对延安“黄碟案”的法理学梳理,分析之深入细致,论述之鞭辟入里,实乃法理学思辨模式的经典范例,无论是在方法论上抑或是在逻辑推演上,都极为出色,几乎可以算是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范式的一次革新。
法的故事 朱苏力

“法”的故事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5-1-29浏览次数:7749字体大小:大中小一.翻开当代中国的几乎任何一本法理学的教科书――无论其名为《法理学》还是《法学基础理论》――或法律辞书,2甚至台湾学者的法律教科书,3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下面的文字:中文的“法”字古体写作“灋”。
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廌”,因为“廌”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这段存在于几乎所有中国法理学教科书、辞书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何以可能?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二.我不通古文字学,不想与古文字学家争碗饭吃,因此也不敢对“法”字的这种考证表示太多的怀疑。
“法”字的起源也许就是如此。
但是,对这种论证,我总有些许的怀疑。
许慎生卒于公元1-2世纪年间,这时,距“法”字已经流行的春秋年间已经有六、七百年了,想当然,这个字的出现一定更早。
其次,这个古“法”字并非一个单字,而是由“水”、“廌”和“去”三个单字构成的。
即使有可信的材料记载了这三个单字的发生,而要将这三个至少在当初几乎是毫无联系的古字组合起来,并用来指涉法律这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规范,也一定是一个漫长的且必定不是那么井井有条的历史过程。
即使当年有人有心记录,也几乎肯定,他或他们不可能完整记录这一历史。
换言之,许慎完全没有可能看到这个字是如何发生和演化的,也不可能拥有任何一个人对这一演化发生史作出的比较完整可信的记录。
而且,许慎的解说也确实没有引用任何其他令人可信的文字或实物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解释。
注意,我只是说他没有引证而已,并没有说他有意作弊(因此,今天许慎的后代可能无法因此在法院提起诉讼而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许慎也许曾掌握了某些第一手的文献或实物材料;也许仅仅由于当时还没有今天的学术规范,或者他编写《说文解字》仅仅是一种私人的爱好而不是像今天的我们这种人更多是为了出版,他未予引证。
朱苏力教授 法这个字的解释

朱苏力教授法这个字的解释说起朱苏力教授对“法”这个字的解释,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咱先不说别的,您想想,“法”这字儿,简简单单几笔,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外表看着普普通通,可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宝贝和秘密。
朱苏力教授眼里的“法”,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生硬的概念。
它更像是一条流淌在社会大地上的河流,有时平静舒缓,有时汹涌澎湃。
这河流里的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秩序和公平。
您说,这“法”像不像一个超级大管家?管着咱们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从邻里之间的小吵小闹,到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哪一样能离得了它?它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旦没有,那可就乱了套啦!再打个比方,“法”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
您做的事儿,符合它的刻度,那就是对的;要是超出了刻度,那可就出问题喽!这尺子可不会偏袒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铁面无私得很呐!朱苏力教授解释的“法”,还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它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存在。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杯热茶,能给人温暖和安慰。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不公平,“法”就像一位挺身而出的大侠,为咱主持公道。
它让坏人受到惩罚,让好人得到保护,多让人安心啊!您看那些违法犯罪的人,不就是没把“法”放在眼里吗?结果呢?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给社会造成了危害。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乱走,能不摔跤吗?反过来,那些遵守法律的人,生活过得安稳踏实。
就像在光明大道上稳步前行,前途一片光明。
“法”这字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它既是约束,也是保护;既是准则,也是希望。
咱们得好好去理解它,尊重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朱苏力教授对“法”的解释,让我们看到了“法”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
咱们可得把“法”放在心里,做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社会才能更和谐!。
如何学习法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注:这是小姐姐两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发出来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持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文,光看不写对脑力的锻炼可是远远不够的哦。
朱苏力教授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不迷信于教条和权威,善于从显而易见却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法学理论。
正如他引用的福柯语:“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
以及他本人所言:“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这本书表面上是论文集,然实际上正是遵循这条思路汇编而成,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正如苏力老师所说“事后追认”的情形出现。
正如他所说“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很多时候事情是随机发生的,而我们人类为了天性中确定感或安全感的某种需要,我们不喜欢随机和不可控,因此我们追究因果定律,我们崇尚逻辑。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架构是:第一关注现实。
即第一篇“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选编在此的论文尽管论述主题各不相同。
在第一篇关注现实中,苏力多次强调“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霍姆斯也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而法律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它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偶然的,是“意外之果”。
法律作为解决纠纷的方法手段,它又是极其世俗的,有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的追求。
因此我们不能做一个只在书堆里讨生活的人,不能只满足于在脑袋里建立一个有完美逻辑的理论大厦。
我们更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出于明面上的国家法。
眼光所到的地方(法学理论),脚步也要到达(法学实践和技艺)。
脚步实在到不了的地方,才寄托于两肩之间。
苏力有语:“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

法学界人士对朱苏力的评价朱苏力,这位在法学界如雷贯耳的人物,可谓是个传奇。
大家说起他,眼中总是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他的思维活跃,简直就像一条灵动的小鱼,总是在法律的海洋里游来游去,寻找着最深邃的思想宝藏。
他的观点时而犀利,时而温暖,仿佛法律和人情世故在他眼里都变得鲜活而有趣。
说到朱苏力,很多人都喜欢提到他对法律的理解。
他的那些论述,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他把枯燥的法条说得生动有趣,仿佛在讲述一段传奇故事,让人听得入迷。
想想看,很多法学书籍都是字里行间的学术煎饼,难得一见的美味。
而朱老师的书,简直就是那份独特的调味料,让人一口下去,顿时神清气爽。
大家都说,读他的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闲聊,轻松愉快,又能收获满满的智慧。
有些学者在评论他时,总是说朱苏力的理论框架简直是金字塔般的坚固,基础扎实,上面却又能支撑起各种思想的云彩。
这就好比在一片知识的森林里,朱老师的思想如同高大的松树,直指蓝天,树下的阴凉处,总能给人提供思考的空间。
说真的,跟着他走进法学的世界,就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乐园,既有严谨的规则,又有无尽的可能。
而在法学界,朱苏力的影响力可不是盖的。
他的名字一出,大家就会兴致勃勃地讨论,感觉就像是老朋友间的聚会,话题永远聊不完。
他的学术活动总是人头攒动,想要聆听他讲话的人可真不少。
就像是热闹的市集,大家争相围着,看他分享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和观点。
他那幽默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瞬间就能让那些深奥的法律条款变得易懂,大家都乐于接受。
朱苏力在推动法治进步方面也贡献颇丰。
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和社会紧密相连。
他总是关注那些与法律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这种热情,感染了许多年轻学子,大家都想追随他的脚步,成为法学界的新鲜血液。
想象一下,校园里那些满怀梦想的学子,个个都像是追星族,纷纷希望能得到朱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不得不提朱苏力的执着。
他对法律的热爱就像是那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始终未变。
朱苏力:关于中国法学的问题

1。孙志刚案件 它反映的是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它反映的是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发了对制度建 设的关切,尤其是宪政的建设。 设的关切,尤其是宪政的建设。 其实,孙志刚案件和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是2个案件——虽然我们习惯 其实,孙志刚案件和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是2个案件 虽然我们习惯 一起提到他们。孙志刚案件是一个具体的案件, 一起提到他们。孙志刚案件是一个具体的案件,而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是因 为它内在存在的缺陷。收容遣送制度从未允许以它的名义来打人,来打死人, 为它内在存在的缺陷。收容遣送制度从未允许以它的名义来打人,来打死人, 所以对有些人称其为“恶法”是不准确的,收容遣送制度算不上恶法, 所以对有些人称其为“恶法”是不准确的,收容遣送制度算不上恶法,因为 该制度并没有要求可以依据它打人。事实也证明, 该制度并没有要求可以依据它打人。事实也证明,该制度也未成为审理那些 打人的犯罪分子的阻碍。(他们无法依据该制度来提出抗辩, 。(他们无法依据该制度来提出抗辩 打人的犯罪分子的阻碍。(他们无法依据该制度来提出抗辩,该制度无法成 为减轻他们罪责的理由) 为减轻他们罪责的理由) 所以,将收容遣送制度作为孙志刚案件的原因,朱教授是不赞同的。 所以,将收容遣送制度作为孙志刚案件的原因,朱教授是不赞同的。不赞同 不是否认他们之间存在关系,它们之间有关系,但是不是法律上的“最近原 不是否认他们之间存在关系,它们之间有关系,但是不是法律上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收容遣送制度不是孙志刚案件的原因。 因”,从这个角度上讲,收容遣送制度不是孙志刚案件的原因。 举几个例子: 一个儿童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很孤独, 举几个例子: 一个儿童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很孤独,受到了社会 的歧视,于是他加入了犯罪团伙,犯了罪之后, 的歧视,于是他加入了犯罪团伙,犯了罪之后,我们不能把父母离异作为他 犯罪的原因来追究其父母的责任;再比如,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 犯罪的原因来追究其父母的责任;再比如,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 于是父母送孩子上学,如果还是学习不好,又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师, 于是父母送孩子上学,如果还是学习不好,又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师,对 他说了一句“如果我像你这样,还不如去撞死” 他说了一句“如果我像你这样,还不如去撞死”,然后学生受不了刺激回家 就自杀了,那么,我们难道还要追究义务教育法的责任吗? 就自杀了,那么,我们难道还要追究义务教育法的责任吗?
读朱苏力“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有感--浅谈法律的多元化问题

体 的组织方式就会 不同. 正是 因为这些不同也就造成 了文化多元和法律的多元. 通过对 该文章 的阅读我们可以看 出社会实际生活 中的法律 多元 及其 互动关 系 一些关于法律多元 的理论观点 。从 中我们可 以看 出研究法律 多元问题对建设 中国" 法制建设的现 实意义。 和 3 - 代 关键 词: 法律规 避 法律多元 制定法 民间法 中国法制 ” 法律规 避和 法律多元 ” 一文 出 自朱 苏力教 授于 19 年编纂 的 96 《 治及其 本土 资源》 法 一书 。虽 然该书 出版 已有 一些年 限 了, 书 但 中 的一些观 点对 现在 的法 治建设 还是起 到 了很积 极 的作 用 。 书 本 内容 以交叉学 科 为背景 , 浅近 的社会 法律 问题入 手 , 中讨论 了 从 集
以下 几个 方面 : 第一 , 序上 的非 正式性 , 程 多元 的解 纷方 式 的程 序通 常具有 简 易性和 灵活 性 的特点 ,相对诉 讼程序 的 复杂性 和高成 本及 迟延 等 问题 , 这种特 点 凸现 了程序利 益 。基 于这一 特 点, 多元 的解 纷机 制 能够 降低 当事人 和社会 的纠 纷解 决成本 ,节约 和有效 利用 司法 资 源 。第 二 ,纠纷解 决基 准上 的非法律 化 。多元 的解纷 方式无 需机
械 适用 实体 法规 定, 在法律 规定 的基本 原则框 架 内, 以有 较大 的 可
灵 活变通 和 交易 的空 间。第三 , 纠纷解 决 主体 的非职 业化 。无 论 是调解 员或 仲裁 员, 至小额 诉讼和 专 门法 院的” 官” 都 可以 由 乃 法 ,
方文 化和 西方 的法律 制度 ,在殖 民的建 立 了据说 是更为 文 明的法 律制 度;而 另一 方面殖 民地 人民 并未完 全接 受强加 给他们 的文 化 和法 律 。 许多地 方 , 民地人 民仍 然 习惯于 他们 的法律 文化 , 在 殖 一 旦发 生 了纠纷 , 人们 并不是 借助那 些殖 民者给 他们 带来 的、 被称 之 为” 原始 的” ” 、低级 的” 律制 度 。这样 , 这些 殖 民地或前 殖 民地 法 在 国家就 同时存在着 并有 效运作着 两种或几种 完全不 同的法律制度 。
如何研究法学(北大法学院朱苏力教授)

如何研究法学(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我这次讲座主要是面对新同学的。
如何研究法学,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甚至有些学者研究了一辈子法学也没法回答。
我今天也只能简单地谈一下自己20多年来研究法学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法律有什么特点。
我始终强调世俗这个特点。
法律是非常实用的,功利性很强的。
所以抱太多的理想主义学习法律是不行的。
世俗就是要解决各种问题,大的可能是国际间的争端、地区间的争端、民族间或种族间的争端等,小的就是指我们日常的事务,夫妻间的纠纷、邻居间的纠纷、同学间的纠纷等。
再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一些规则,有规则执行的机构――习俗、国家暴力机关等。
比方说同一宿舍的同学生活习惯不一样,便会产生很多小磨擦,如何解决呢?制定规矩,不必成文,但要起作用,保证生活的和谐。
我们研究法律始终要考虑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些法律到底以什么的代价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效果。
如宿舍的规则有时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不便,但却给大家带来一种和谐,否则发生冲突,则大家都不好。
所以规矩表面似乎很不方便,但实际上都给人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方便。
北大的教学偏重理论,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要涡进理论中去,陷在那些报纸杂志上流行的一些重要词汇,否则四年后你会觉得获之甚少。
我们要把眼光放得实用一点,功利一些。
第二个特点、法律是用来解决他人问题的。
作为一名律师你就得为你的当事人谋求利益,如果他是刑事被告,你就是为他进行无罪或轻罪辩护。
因此你们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别人的生命或财产。
在这个过程中,别人就给你施加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责任。
我们决定的不是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好恶,即使是成克杰,你也要维护他的权利。
这不免会使你陷入一种道德的困境中。
但学习法律就必须约束自己,不随心所欲,决不能让自己的感情随便流淌。
当我们毕业后走进社会,都有不同的角色在限制我们的行为。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从事这种角色的转换,只不过由于我们不是成熟的职业工作者而忽视罢了。
法律社会学(朱苏力)

法律社會學第一講總論一、法律規則無疑具有重要性,與我們の生活緊密相關;同時也對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の貢獻,如羅斯福新政、裏根改革等。
但是,相關の一點是,法律の重要性能到什麼樣の程度?曆史の經驗告訴我們有些法律變革並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
有時候相似の法律變革卻引起了不同の結果。
(如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の對比。
)這種現象存在於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同一國家地區の不同時期中。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因為法律本身制定の好壞の問題嗎?顯然很難這樣回答。
法律決不是一個孤立の現象。
法律社會學正是要研究社會の基本條件對法律制度の影響。
這是從宏觀の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會學最主要の研究內容之一,也是歐洲法律社會學の主要內容。
比如,熟人社會和陌生人社會,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の。
為什麼農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許有一個社會生活環境の問題。
我們發現許多複雜の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會即現代商業社會設計の。
另外,法律社會學也從微觀の角度進行研究,把法律の實施看作是社會博弈。
一項法律制定出來後,必然會引起人們の社會博弈,不可能要求人們完全の毫無反應の依法律而為。
(“法律必須被信仰”,這句話所描述の狀態永遠不可能完全達到。
)每個人對法律都會有所反應。
法律社會學是對法律形式主義の糾正。
法律形式主義雖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決大量の社會問題。
如最高院關於“奸淫幼女”罪の司法解釋,如果單從刑法理論の角度考慮の話,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一旦放到社會中去,問題就出現了。
比如,有可能觸犯這一條罪の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師、法官和檢察官の回旋餘地大了之後會有什麼樣の後果呢?舉證責任會有什麼變化由此檢查機關の資源配置又會有什麼變化呢?但願這只是杞人憂天。
(見蘇力《一個不公正の司法解釋》)法律社會學當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の個人の行動對法律の影響。
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の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の不同社會の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の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の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
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2001-2009)

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朱苏力先生〃个人简介]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
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
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
[原集者按]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每年的毕业致辞都是我热切关注的主题。
随着苏力教授每年的坚持与信守,一年一年被苏力教授自己所超越,亦如其翻译理查德.波斯纳名著《超越法律》一样。
也许,对自身的超越才是最真实与最坚难的超越——一种转型与嬗变,从苏力的致辞中,你能发现,毋宁说是惊奇使地发现,原来法学的语辞可以这样表达,更可以发现法律的叙事可以如此地优美、朴实无华。
也许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王朔语),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法理学人对当下的深思与关切。
法学——是一门现实的关注,并非玄思;在法学与文学之间,苏力教授告知每一位法学人应该抱持学者的良心对社会最现实的东西及最基层最细着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在天国与尘世之途,对尘世的现代性救赎——对反思的反思,对反基础、反理性、解构的再悖逆——一种知识的踏实救赎是法学人学格与人格的体现,更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绵薄贡献,这也真正回应了10年前苏力教授对“什么是你的贡献”的逻辑辩思。
你我都如流水——在欢送2001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
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
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
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
法的故事 朱苏力

“法”的故事朱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5-1-29浏览次数:7749字体大小:大中小一.翻开当代中国的几乎任何一本法理学的教科书――无论其名为《法理学》还是《法学基础理论》――或法律辞书,2甚至台湾学者的法律教科书,3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下面的文字:中文的“法”字古体写作“灋”。
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廌”,因为“廌”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这段存在于几乎所有中国法理学教科书、辞书的文字,究竟有什么意义,何以可能?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二.我不通古文字学,不想与古文字学家争碗饭吃,因此也不敢对“法”字的这种考证表示太多的怀疑。
“法”字的起源也许就是如此。
但是,对这种论证,我总有些许的怀疑。
许慎生卒于公元1-2世纪年间,这时,距“法”字已经流行的春秋年间已经有六、七百年了,想当然,这个字的出现一定更早。
其次,这个古“法”字并非一个单字,而是由“水”、“廌”和“去”三个单字构成的。
即使有可信的材料记载了这三个单字的发生,而要将这三个至少在当初几乎是毫无联系的古字组合起来,并用来指涉法律这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规范,也一定是一个漫长的且必定不是那么井井有条的历史过程。
即使当年有人有心记录,也几乎肯定,他或他们不可能完整记录这一历史。
换言之,许慎完全没有可能看到这个字是如何发生和演化的,也不可能拥有任何一个人对这一演化发生史作出的比较完整可信的记录。
而且,许慎的解说也确实没有引用任何其他令人可信的文字或实物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解释。
注意,我只是说他没有引证而已,并没有说他有意作弊(因此,今天许慎的后代可能无法因此在法院提起诉讼而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许慎也许曾掌握了某些第一手的文献或实物材料;也许仅仅由于当时还没有今天的学术规范,或者他编写《说文解字》仅仅是一种私人的爱好而不是像今天的我们这种人更多是为了出版,他未予引证。
法学生必读书目

法学生必读书目
1、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朱苏力:《送法下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夏勇:《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5年版。
9、[荷]格劳秀斯,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1、[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2、[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朱苏力法理学上课实况

第一讲何为法律法理学这门课还是比较难的,我在给大家上课的时候也是忐忑不安的,害怕自己给大家讲的太浅或者说讲的太一般,我们这个课在理论上有64个课时,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是两节课的时间,所以这个课时量跟你们学的其他的专业课相比较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这个课程呢是不适合采用教科书的,当然不用教科书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已经不在是仅仅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最终来讲是我们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法律,对法律问题的思考,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不好在什么地方呢?将来你们要去考统一司法考试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去准备,不过反正到时候要考统一司法考试你也还是得去准备的,因为目前各个学校所教的法理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每个学校都试图把自己学校的法理提升下,那么在统一司法考试中事实上很所都是教条,而我们学法律最重要就是要注意就是说在法学里面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结论的,而统一司法考试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结论的,法律问题有一个合乎情理的问题,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的问题。
你好比你说我杀了人,判无期可以,难道判死缓就不行了吗?在假如我贪污了,判我十年是对了,但是判九年呢?就错了吗?该对我进行罚款,罚一百就对了,罚九十就错了吗?法律其实本身就不是那么精确的,只不过是许多法学家要未造成很精确。
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要骗人,要欺骗很多的普通的善良的老百姓,不然怎么去收费呢?我们在学习法学的时候既要热爱他,又要嘲笑他,你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但是也要及时的反过来思考下这个东西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领导让职员加班连续加工2天,并且加班时间过长,职工之后反抗结果被算成旷工外加扣奖金),我们看下我们劳动合同法上的一些规定。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培养这样的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达到深入浅出,那么对自身也算是一种提高。
帕斯卡尔,是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天主教徒,还是著名的数学家,是最早对统计概率的研究者,他论证信仰上帝的一种论证方式就是用概率理论来说的,就是说一个人不信上帝有什么好处,不信上帝有什么坏处,就是说上帝万一存在呢,那我们不信那不是自然要倒霉了么,因此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去相信上帝的。
法理学 朱苏力公开课 C

C1、2 何为法律 2 C3、4 法律的功能和特点 4 C5、6法律的起源、复仇 6C1、2 何为法律(⼀)制定法:哲学上的定义:以国家强制⼒为保证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评:法律最终以暴⼒作为支撑,没有暴⼒作为支撑实际上法律并不存在。
操作上的定义:由国家权⼒机关制定,由法院适用的,由执法机关实际执⾏的社会规则/社会规范。
1狭义:立法机关按照其权限etc制定颁布的,以⽂字或者其它符号表达(eg. 交通警示牌)的⼀般性的规则,不能针对特定事/⼈制定规则,尤其是不能制定惩罚性规则。
(但这⼀点在被挑战:比如世博会、汶川地震、奥运会都有制定法律) ⼴义:有权利的机关,按照其权限和程序,在其权利范围内制定的规则。
(eg.国务院各部位etc,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国中,立法都是普遍性的东西,并不仅仅只有立法机关在制定 )(虽然有法律的位阶,但实际上在实操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完全的A强于B,善于在哲学与实操中相印证,此即批判性思维)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过去的知识”,法律是在进⾏、变化的,最明显的就是“法官造法”。
eg. 不能刑讯逼供自证其罪不⾏,但是宪法之中没有说不能刑讯啊,我们不做为定罪的证据就⾏了呗?美国就是这样,定义在收缩之中,新的事件出来之后,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法官造法就是在满⾜这样的需要。
“法官造法”虽然中国不承认,但他在中国实际上也发挥着作用,除非将信息割断,比如说“许霆案”“泸州⼆奶继承案”,⼀例出来之后,给社会也做了示范。
(⼆)习惯法:在⼀定区域,⼈们必须遵守的⾏为规范。
它可以变成⽂字,但并不⼀定必须变成⽂字。
违反了这些习惯,就改变了权利义务关系。
习惯不同于道德,它有道理,但不讲道理,它的道理已经被遗忘了。
许多制定法就是对于习惯法的确认,比如说“杀⼈偿命”“⽋债还钱”。
(社会的Custom⽽非个⼈的Habit)我们对制定法的理解,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结合了社会的“习惯性“去理解,比如说什么叫“犯罪⾏为极为恶劣”,“⿊⼈是不是⼈”。
法理学(朱苏力) 修正版

《法理学》朱苏力教学大纲第一讲何为法律视频1、2一、制定法二、习惯法三、法理与情理四、自然法五、权限内的裁量六、定义之争第二讲法律的功能及特点视频3、4一、功能二、法律的功能三、法律的特点四、后果主义第三讲法理学问题(法律起源于复仇)视频5、6一、三种规则遵守方式二、复仇三、复仇的弱点?四、复仇弱点之校正五、制度化的复仇六、法律的发生第四讲法律的起源(视频7、8一、前提条件1.劳动分工2.剩余劳动3.国家统一?二、新问题1.代理问题2.信息问题3.意识形态问题第五讲法系问题视频9、10一、法系作为法理学问题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特点三、大陆法系的制度优点四、英美法系的制度优点五、中国在法系上的制度选择第六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1、12一、基本观点二、自由主义的多种形态三、法治四、自由:消极与积极五、自由的限度第七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3、14六、自由的责任七、个人主义八、自由主义的发生九、自由主义对法律的贡献十、自由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第八讲社群主义法理学视频15、16一、针对的问题(背景)二、什么是社群三、主要观点与主张四、社群主义的理论困境五、社群主义法学的实践难题六、中国的社群主义问题第九讲利维坦法理学视频17、18一、问题二、被遗忘的利维坦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利维坦问题四、人治到法治五、法理学中国的经验第十讲利维坦问题视频19、20一、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利维坦问题二、利维坦之后(从人治到法治)1.魅力型政治(人治)2.传统型政治(法治)3.法理型政治(法治)三、经验总结(利维坦法理学)第十一讲职业主义法理学视频21、22一、职业二、职业主义及其发生三、核心主张1.法律的治理2.司法独立3.法律形式主义4.法律论证及推理第十二讲法律与经济(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例)视频23、24一、概述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三、制度需求四、法律制度供给五、儒家思想(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六、弱点第十三讲现代化与法治视频25、26一、现代化1.经济发展2.人的解放(社会结构的变化)二、制度需求1.防止各种机会主义2.管理各类新问题3.立法、执法、司法的变化4.职业伦理三、政府的法治2.控制权力3.防止腐败4.知识与信息第十四讲法治与空间视频27、28一、空间问题二、大国与小国1.古希腊罗马2.现代欧洲3.美国三、中国作为大国1.政治2.经济3.文化四、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第十五讲法律与时间视频29、30一、法律中的时间变量核心是预期的成本问题二、法律不溯及既往刑法、民事经济法律三、法治中的时间维度1.稳定现状的神圣化2.革命、改革与时间四、中国法治中的时间问题1.时代问题2.理论逻辑的实践逻辑3.社会心态调整第十六讲法律的人性基础视频31、32一、人性基础1.意义2.人性的含义二、人性的基本假定1.理性人2.有限认知能力3.常人标准三、经验考量1.法律中的经验传统2.早期研究3.社会生物学发现四、社会生物学的法律制度启示第十七讲法律与科技视频33、34一、法律为什么关心科技二、科学对法律的影响三、法律限制科学因果关系四、技术对法律的影响五、法律的因果关系第十八讲法律、国家、政治视频35、36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2.国家3.政党政治二、革命时期的法律与政治1.革命2.建国3.转型三、常规时期的法律与政治1.宪政2.经济建设3.管理公共事物4.民生与福利第十九讲司法的边界视频37、38一、校正正义为司法1.分配正义(立法)2.校正正义(司法)3.司法的特点二、司法的社会制约1.政府的资源2.信息获得的难易3.交通与人员流动三、制度供给与纠纷者的特点1.纠纷者、政府、解决纠纷者2.外在性问题、收费问题提四、原则1.重大2.有利于非正式制度3.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一致性第二十讲司法独立问题视频39、40一、两种司法独立1.宪政的、司法的2.防范政党用胡萝卜和大棒两种方式来影响司法独立二、司法为什么独立1.孟德斯鸠2.联邦党人3.比较制度能力司法独立是因为相对于检察、公安而言它实力最弱,只能保证它的独立。
朱苏力法理学公开课:现代化与法制

现代化与法制——朱苏力讲课笔记我们从熟人社会逐渐过渡到陌生人的社会,从乡土生活到城市化的生活,原本稳定的人群变得高度流动化,人们变得更加自由、没有约束,从而机会主义大大增长。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只能发生在农村,并不是因为民风淳朴,或是说并不仅仅因为民风淳朴,而是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大家都是熟人,为人即为己,损人机损己,违反规则即意味着被孤立。
而在自由主义滋生蔓延的都市中,犯罪率远远高过农村。
人群流动性越高,投机的可能性越大,比如旅游景点贩卖的高价纪念品,专宰外地人的出租车,这不仅仅是素质的问题,在国外也是如此。
原本守规矩的人也不守规矩。
举个例子,卖淫嫖娼的行为不大可能发生在本市,起码是避开了生活的圈子,或是说生活的“社群”。
种种违法或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是丢人的,但是如今又是不“不丢人的”,只有在熟人圈子才谈得上丢人(所以fr姐姐不怕丢人,f姐不怕丢人)。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自由,这些自由毫无疑问是我们所期盼的,但是也带来以上种种问题,没有熟人社会的约束,机会主义带来的危害不可避免。
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变革,而隐藏在我们人性中的因素便爆发出来。
孔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但是我们不可能像关心陌生人像关心自己的亲人或是熟人一样,就比如在宿舍捡到钱包,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问:“谁的钱包啊?”但是假如在马路上捡到钱包,情况大不相同,可能就占为己有了。
机会主义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犯罪(简单的情况是生意中的欺诈,排外),各种形式的犯罪。
城市中犯罪率增加,总有人批判是道德败坏,其实主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增长,大城市犯罪主要来源就是流动人口,比如农民工,或为生活所迫,或是被“机会”所诱惑,就会犯罪。
如盗窃(许霆案),杀人(反正不是自己的亲人,也没人认识)。
中国人有句古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
”为什么不吃窝边草?一个是为了隐藏自己,一个是下不了手。
这是普遍现象。
所有的侵略军都特别残忍,为什么?因为是远来的“兔子”,吃起草来就狠。
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权利”,《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示”,南京大学《法学评论》1996年春季号
“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一种知识考古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
我是多么的羡慕北大法学院的学生
从本科到研究生还没有听哪位院长甚至校长说过
如此让人一生难忘的话语
如果我能早一点聆听到这样的教诲
我想我的人生可能会不一样
这样的人生导师这样的励志篇章
一个一次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所谓大学就是大师聚集的地方
真希望我们中国多一些真正的大学
同时
再一次感觉到与北大清华学生的差距
圣人曾说:
朝闻道,夕死可以
我现在对此句有深刻的体会
这位大师以在法学界的学术见长
我却对他的几篇对学生的演讲稿推崇备至
别人一定会笑我买椟还珠
个人简介:苏力(朱苏力)
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苏力:法律学习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法律有什么特点。
我始终强调世俗这个特点。
法律是非常实用的,功利性很强的。
所以抱太多的理想主义学习法律是不行的。
世俗就是要解决各种问题,大的可能是国际间的争端、地区间的争端、民族间或种族间的争端等,小的就是指我们日常的事务,夫妻间的纠纷、邻居间的纠纷、同学间的纠纷等。
再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一些规则,有规则执行的机构――习俗、国家暴力机关等。
比方说同一宿舍的同学生活习惯不一样,便会产生很多小磨擦,如何解决呢?制定规矩,不必成文,但要起作用,保证生活的和谐。
我们研究法律始终要考虑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些法律到底以什么的代价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效果。
如宿舍的规则有时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不便,但却给大家带来一种和谐,否则发生冲突,则大家都不好。
所以规矩表面似乎很不方便,但实际上都给人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方便。
第二个特点、法律是用来解决他人问题的。
作为一名律师你就得为你的当事人谋求利益,如果他是刑事被告,你就是为他进行无罪或轻罪辩护。
因此你们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别人的生命或财产。
在这个过程中,别人就给你施加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责任。
我们决定的不是自己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好恶,即使是成克杰,你也要维护他的权利。
这不免会使你陷入一种道德的困境中。
但学习法律就必须约束自己,不随心所欲,决不能让自己的感情随便流淌。
当我们毕业后走进社会,都有不同的角色在限制我们的行为。
实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从事这种角色的转换,只不过由于我们不是成熟的职业工作者而忽视罢了。
可能在座的我们在大学时都会像个大人,但回到家在父母面前有时也会撒娇。
一旦我们进入法律职业后还要面临一些更大的角色转换,这就是要你牢记自己是一个法律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他人的命运。
第三就是法律具有社会性。
法律不是个人的事业,而是社会的事业。
比方说检察官的地位和辩护人就不一样。
检察官是举出证据作出对被告人不利的解释,而辨护人则尽量对证据重新作对被告人有利的解释。
法律就是在不同的人追求他们各自的个人利益、职业利益、集团利益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它不是什么思想家或者学者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的产物。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你必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会有各种制约你不能顺利实现理想的因素。
走进社会后你会深深感到,个人的努力的结果很多时候都不是理想的实现,最终的结果其实是社会中多种力量交合的产物、妥协的产物。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研究法学。
首先要关心现实,要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事情办好办成。
法律非法学,绝大多数的人不会去从事法学。
在中国社会里,重要的不是提出多少学术观点,而是要通过实践改造中国。
宿舍的规则并不是法学家告诉你如何订而定的,而是大家感到需要而制定的。
法律的生成也一样。
中国20年来法律的发展根本原因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增加了,陌生人增多了,因而法律也急需增加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陌生人之间是很需要法律的,他们之间更容易干坏事。
你向自己的兄弟借钱时,你兄弟绝不会让你写借条,这是在一个熟人社会里,但如何我向你借钱,你就会让我写借条,甚至立一个不是契约的契约。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陌生人却更容易对陌生人犯罪。
再比方卖淫嫖娼从来不会在自己家门口干。
要关心现实,注意办好事,千万不要只顾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一遇到问题却一愁莫展。
我们要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多办事。
但我们说关心现实不等于放弃思想,而是要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敏税,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否则你的理想就会落空,现实也会失去奋斗的方向。
法律对人生经验是很需求的。
世界各国决不会有什么少年天才,美国最著名的法官霍姆斯,61岁才被任命为最高法院法官。
从这你们看出,法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你有无知识是通过实践来体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表现你对法律的把握,而这种把握的能力又是需要长期形成的。
关心现实更重要有一种
敏感,职业的或学术的敏觉,能发前人之未所见,在众多头绪中能抓住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法学院的学习不需要过目不忘,重要的是一种逻辑的推理。
同一种现象,不同的人可以提出不同的理论。
事实上我们很多法律都是只适合城市的,像合同法、证券法、网络法等等。
因为大部分立法者都是生活在城市这个陌生人的社会里。
当我们走进农村,却往往会大吃一惊。
当法官告诉农民你有辩护权时,他不知所措,法官只好告诉他,你可以吵架,但不可以骂人。
所有法律都是地方性的,可能后来才变成世界性。
英国法律怎么形成的?是十二十三世纪英皇派出很多法官巡回审理,依照当地习惯裁案,整理成判例才逐渐形成普通法,以后才传到了美国。
所以我们中国法律也要注重它的本土资源。
其次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微观上研究许多细节,一定要把部门法学好,现在你们还处于一种模仿的阶段,要找到自己的思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鼓励大家要好高鹜远,如果连眼睛都不往高处看,你又怎么会往高处走呢?立志当存高远,这样可以使你不拘泥于理论,而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纵横。
我们在抓住微观的同时又要注意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不要局限于法律,法律是一门不能自给自足又是极为枯燥无味的学科,说实话有谁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一把干白菜呢?因此要博览群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相关学科经典的当代的许多著作,博思广益,这对以后的法学研究将会起莫大的作用。
在广阔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开辟视野,看到前人所没有的观点,思考前人所没有思考的问题,要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地创造。
学问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第三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个政治化道德化的术语,实际上和你的事业有关。
像刚才所说你作为一名律师,更要注意关心他人的利益,这个社会的利益。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好时代里,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动不动就跑到街上去游行,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去干实事,去真正理解这个社会,去放眼看世界。
第四要注意方法。
我们说利益分析方法,比方说公布一项法律,我们要看它使谁获得了具体的利益,带给谁什么好处了。
中国为什么这么注重程序法的改革,更大是律师集团的推动。
像谁主张谁举证,刑事司法上的提前介入改革,律师们从中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
为什么检察官反对,因为他们几乎获不得什么利益,反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处于了不利的地位。
程序确实很重要,但我们要注意到过分地注重程序,反而使中国的下层人民生活得更不好。
程序多了,需要更多更好的律师,更好的律师意味着花更多的钱。
我们必须要用一种现实的目光去看待法律,只有对法律的思考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法制,推动中国法制的发展,不断拓展中国的法学领域。
还要注重对社会、人性、自然的分析。
研究法律的过程要考虑各种制约因素。
如人性,有些人主张,人应博爱,提倡自由平等,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假定你自己的孩子饿了,你仅有十块钱,你是给自己的孩子还是捐给非洲的难民呢?其实我们有时都很自私的,总是关心自己的亲人为先。
再比如你听到自己的父母病了会着急,但听到同学的就显得若无其事。
这反映的是人基本的生物性的特点。
古代的刑讯逼供也是受当时的生活背景、生产水平限制的,如亲子鉴定,以前要滴血验证,而现在来个亲子鉴定到了事了,科技解决了问题。
最后我还想说你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
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地方,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各有长处,可以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没有老师那种居高临下。
同时希望同学们全面地发展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充实地过好大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