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法律制度与法律精神 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分别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夏朝时期,夏王制度得以建立,国家政权由一位君主统治,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时期,商王制度逐渐形成,国家政权开始向中央集权转变。

周朝时期,周王制度成为主导,实行封建制度,但国家政权逐渐向地方分权。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

这一体制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相对较弱。

君主统治下的政府机构相对完善,包括尚书、卿、大夫等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涉及到宗族制度、官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朝时期,商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如《商君书》等,为国家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周朝时期,周王制定了《周礼》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以礼法为基础,强调道德和伦理观念,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

礼法制度主要包括嫡庶继承制度、宗法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书,如《大宛法》、《九章律》等,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法律制度方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礼法为基础,注重道德和伦理观念,为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的维护提供了法律支持。

这些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七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我国的政体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基层民主管理形式 国家权力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最高行政机关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小结: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代 表
职权


最高决定权 最高任免权 最高监督权
地位 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权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职权 任免权 决定权
监督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处理全国人大的日常工作)
练一练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
(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障等反问映题民,意 成为代表的议并论接的受焦人点民。监督。
(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老百姓说话”?
(2)人大代表应当怎样“为老百姓说话”?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课前分享
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文化内容是什么?
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 同。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七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从国名看我国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体即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性质

泛发性) ②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 与人民的关系 使权力。

③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门非统设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上均有提升。

二、课程关系与教学要求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政治学原理》、《简明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将历代典章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2、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内容上做适当安排。

3、对课程结构的各教学要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法律制度史

中国法律制度史

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制度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如夏禹时期的《禹贡》和商汤时期的《彤管》,这些都是最早的法律文书记录。

从封建社会到公有制社会的转变,中国法律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封建时期,以君主为中心的法律制度是统治者对臣民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主要手段,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和专制性。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宪》、《齐宣》等,规范了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行为以及社会秩序。

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法律改革。

他将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整合起来,编纂了《律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全而系统的法典。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法律制度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法律著作有《刑法》和《便宜法书》等,这些法律文书加强了法律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法律制度进一步提升。

唐代以法律为基础,重视司法制度的建设,形成了以律为本、以刑为纲的法律体系。

这个时期的重要法律文书有《大唐律》、《盛唐律令》等,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法律著作,特别是《宋律》等,不仅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同时体现出了宋代法律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人性化。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承袭了前代的传统,并进行了一些改进。

明朝的《大明律》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善和最系统的法典,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发展。

清朝则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制定了《清律》等法规,对中国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目标,中国法律制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现代法律,如《民法典》、《刑事诉讼法》等,奠定了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法律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演变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智慧和文明成就。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中国的法律和行政制度经历了磨砺和发展,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代实行了”禹贡”制度和”九品中正”等官制,建立了封建王朝的基本法治框架。

各地方贵族也制定了一系列家法,维护当地秩序。

秦汉法制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统一,其中最著名的是统一的法律典籍——《秦律令》。

汉代继承了秦制,同时还加入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以律为主、以仁治国的法治传统。

唐宋时期的法律与行政制度
唐宋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进入了繁荣期。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宋代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强了行政管理。

法家、儒家等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法治体系。

明清时期的法律改革
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明代实行了”洪武新政”,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清代则实行”大一统”的封建法制,但也面临了许多弊端和挑战。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这一历史过程不仅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行政制度的发展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代法律制度的精神,不断完善现代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中国法律制度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指中国政府根据国家法定机关的决定,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规范和维护国家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制度。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制度的概况、立法机构、法律层级以及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概况中国法律制度经历了长期演变和发展,可追溯到古代的封建时期。

在当时,法律主要以礼法为主,主要由统治者颁布和实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发展,并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二、立法机构中国的立法机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和其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则负责处理法律的解释和监督法律的执行。

三、法律层级中国法律制度包含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司法解释等多个层级。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等领域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各个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是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出台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进行的解释和规范。

四、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中国法律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机关和司法机构。

政府机关负责解释、宣传和执行法律,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司法机构则负责依法审判和裁决案件,保证公民的诉求得到合理解决。

此外,中国还设立了法律监督机构,如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和检察院,以监督和保护法律的执行。

总结中国法律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司法解释等多个层级。

中国的法律实施和执行主要由政府机关和司法机构负责,并得到法律监督机构的监督和保护。

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加强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实施。

中国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法律制度

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法律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其历史演变、特点和现状。

一、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法律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以律令制度为主导,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宁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发展和演变。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的重要性。

在近代,中国先后经历了晚清时期的传统法律制度、民国时期的法律现代化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这些历史进程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的特点中国的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治原则:中国强调以法治国,法律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

宪法是最高法律,法律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财富等,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

2. 全面立法: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

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法律框架,维护着社会稳定与正义。

3. 混合制度: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混合制度,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律原则。

中国法律注重公正与和谐的平衡,关注社会效益和个人权利的统一。

三、现状和挑战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一系列法律改革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然而,中国的法律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法律实施不完善:尽管中国拥有完善的法律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法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个别官员在执行法律时表现出不公正、不透明的现象。

2. 社会信任度不高:社会信任是法律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中国,尽管法律规定了每个人的权利,但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普遍信任度还有待提高。

3. 法律知识普及不足:由于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知识。

中国的历史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的历史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的历史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与司法制度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近代的法制建设、以及现代的司法体系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历史法律与司法制度。

1. 封建时代的法律制度在封建时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主要由统治者所制定和执行。

最早的法律文献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些法律文献主要涉及土地、税收、刑法等方面的规定。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中国的法律也逐渐以家族法为基础,尊重家族的权威和地位。

2. 近代的法制建设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外部势力的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思考自身的法制建设。

清朝在康熙、乾隆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如《大清律例》和《蒙古全书》,这些法典对于统一国家法律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倭寇入侵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864年,清政府颁布了《大同法》,标志着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起点。

后来的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之一就是法制建设。

1928年,民国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刑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刑法典。

3. 现代的司法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司法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中国建立了以人民法院为核心的司法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为人民提供了保护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

2008年,中国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强调司法公正、独立和效率。

此后,中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及民事、刑事、商事等领域的法律逐渐健全。

4. 当前的法律与司法挑战虽然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司法公正和独立仍然存在改进空间。

有时候,法律的执行可能受到地方政治、权力干预等因素的影响,不保证公众的公平待遇。

其次,法律知识普及和司法透明度还有待提高。

由于法律的复杂性,普通民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有限,导致了对司法判决不了解或者难以理解。

中国法制史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宋元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法律制度不仅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法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代的法律制度以《大宋剩律》为中心,该法典体现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与制度。

《大宋剩律》基本遵循唐代的法律传统,但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和。

它是自相州新立以来,形成较完整体制的一部全面整理法律规范的法律典籍,内容涉及刑法、刑讼法、世法、县法等各个方面。

宋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了科学性,注重实务经验,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

宋律还特别重视矛盾调解,提倡和解,强调宽严相济的刑法原则。

宋律对状告案件的审理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状告之词句必须清晰准确,证据必须充分确凿,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维权空间。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许多司法机构,如提刑院、大理寺等,用以专门处理刑事犯罪案件,加强了刑事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元代的法律制度相对宋代来说更为开明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代延续了宋代的《大宋剩律》,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

元代的律法整编充分吸收了唐宋两代法典的精神实质,对刑罚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完善的规定,大幅度减少了酷刑的使用,以及重刑之类的不人道的刑罚。

同时,元律也明确规定了各种罪行的具体定义和量刑标准,具有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体系。

其次,元代的刑事诉讼制度也有较为明显的特点。

元代实行的诉讼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先前半段为起诉申稽,后半段为实审刑辩。

此外,元代刑事诉讼中也增加了辩护人的存在,使刑事审判更加公正和公正。

元代的刑事诉讼制度还特别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对各方提供的证据进行权威鉴定,以保证刑事审判的准确性。

最后,元代还加强了军事法律的制度建设。

元代军事法律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军队内部的纪律和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同时,元代还出台了一些限制军队权力的法律措施,以防止军队滥用职权或侵犯百姓利益。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律形成了一部相对完备的法律典籍,注重科学性和实务经验,而元律则在延续宋代法律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和创新,特别是对刑事诉讼和军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宪法学第七讲立法制度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王雅琴89页PPT

宪法学第七讲立法制度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王雅琴89页PPT
,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宪法学第七讲立法制度主讲人中央党 校政法部王雅琴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导言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原始社会的习俗规范到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实践、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近代以来的法律改革以及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实践在古代中国,法治思想起步较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修明治平”的理念为法治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礼法和律令两个方面。

礼法强调的是道德规范和习俗传统,是一种以道德规范为核心的非正式法律制度。

而律令是一种形式更加正式且具体的法律制度,是帝制时代的基本法律体系。

二、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帝制时代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律令制度构成。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颁布了《秦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认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典。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每个朝代都会根据时代特点和治理需要,发布新的律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大唐律疏议》,这个法典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帝制时代的法律制度注重治罪和维护社会秩序,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国家法律制度的系统性规划。

三、近代以来的法律改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法律制度也逐渐开始改革。

19世纪末,严复翻译西方法律著作,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法律改革思想。

20世纪初,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科学立法”观念,也对中国法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借鉴西方法律制度,推行了一系列以法统治为核心的改革举措,如颁布《大清民律》、创建法学院等。

四、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此后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特点。

首先,中国法律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1982年,中国颁布了现行宪法,为法律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七讲法律制度与法律精神

第七讲法律制度与法律精神

《北魏律》 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 诸家法典之长,经过综合比较,“ 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 ,成当时著名的法典。
《北齐律》 《北齐律》共12篇,其将刑名与法 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 总则;精炼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 11篇,即禁卫、户婚、擅兴、违制 、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 、厩牧、杂律。 《北齐律》在中国法律史上起着承 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 影响深远。
• 萧何《九章律》 《九章律》在《法经》和《秦律》 六篇(盗、贼、囚、捕、杂、具) 的基础上,新增了三篇,即户律、 兴律和厩律。户律规定户籍、婚姻、 赋税;兴律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 卫事项;厩律规定畜牧牛马管理、 驿传事项。
• 叔孙通《傍章律》 《傍章律》是有关朝廷礼仪和 宗教礼仪的法规,共18篇,它 对维护朝廷尊严,树立皇帝权 威起到重要作用。
《大明会典》 明英宗时开始编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 编成,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三 朝重加校刊增补。《大明会典》基本仿照 《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 机关职掌和事例。在每一官职之下,先载 律令,次载事例。故《大明会典》就其内 容、性质与作用来看,仍属行政法典,起 着调整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作用。
• 《越宫律》和《朝律》 《越宫律》27篇,是有关宫廷警卫 的法规。《朝律》6篇,是有关朝 见礼仪的法规。
魏晋南北朝的法典和法律
(一)法典结构和法律形式 1、《魏律》
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 ,作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 魏律》。新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 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 名”置于律首; 其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第三,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 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亲属、亲等。亲属被分为宗亲、外亲、妻 亲,宗亲是指同一祖先所出的男性亲属; 外亲是指母亲、祖母方面的亲属,还包括 姑姑、姊妹、女儿等所生的子女;妻亲是 妻方的亲属。亲等是五等:斩衰(己父)、 齐衰(同父的兄弟姐妹)、大功(同祖的 堂兄弟姐妹)、小功(同曾祖之从堂兄弟 姐妹)、缌麻(同高祖之族兄弟姐妹)。
• 同姓不婚:同姓不婚的原则是有一定道理的,规 定这一制度的原因有三:第一,从生育的角度来
说,西周总结了前代的经验,认为“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即同姓相婚,会影响后代的健”就是说可
以通过联姻与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
就是严格区别同宗,以防紊乱伦常,因为西周去
• 婚姻包办制: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 女要结为夫妻,必须经过父母和媒人。 《诗经》中有关于中国古代的婚姻法制: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岂 敢爱之,畏我诸兄。岂敢爱之,畏人之多 言。”
• 聘财制:或称买卖制,“聘则为妻,买则 为妾。”《礼记·曲礼上》:“不受币不交 不亲”.
• 家庭制度:
• 父权、夫权:西周的家庭中实行两制:父权,夫 权。父权家长制,家长在家中处于至尊的地位, 对子女有生杀予夺之权,子女绝对不能控告父母。 家庭中的男尊女卑还表现在妇女没有地位,完全 依附于丈夫。妇女出嫁前处于父权家长制下,出 嫁以后处于丈夫的控制之下,妇女的一生都受制 于男子,男子有妻有妾,而女子只能有一个丈夫。
西周的诉讼程序 (1) 西周时民事诉讼为“讼”,刑事诉讼为“狱”。 诉,指告诉, 告劾。 (2)无论民事或刑事案件,大抵都要由原告提起诉讼。轻微案件, 可以口头起诉,比较重大的案件则要交文字书状。刑事案件的书状叫 “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西周的债务契约也称为“傅 别”)。 (3)起诉时要交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判处败诉。 (4)当事人起诉并交纳诉讼费三日之后开庭审理。开庭时,要把当 事人双方都传唤或拘提到庭,一方故意不到庭,则以败诉论。但大夫 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委托代理 人出庭。
• 六礼:六礼集中体现了婚姻包办制,买卖制。西周时凡是 婚姻的缔结,要先后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亲迎六道烦琐的程序才能成立,其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对婚 姻关系的重视。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并准备礼 物请女方收下。问名:纳采之后,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名 字和生辰年月日,然后到祖庙占卜吉凶,卜到吉兆后,再 进行下一个程序。纳吉:男方卜得吉兆以后,准备礼物请 媒人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纳徵:即纳币,决定缔结 婚姻关系以后,男方准备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纳徵以后, 男方选定吉日作为婚期,准备礼物送往女方家中,请求其 同意。亲迎: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只有经过这六道 程序,婚姻关系才正式缔结。
• 五声听狱讼。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 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曰辞听;二曰色听; 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5)判决。判决要依据法律,没有法律则依据判例。判 决要由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
(6)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有上诉期。
“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 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并作为治国基本方 针。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1)西周“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 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指在 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罪犯外,一般 都可以宽缓处理。 (2)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的理念 西周统治者提倡“明德慎罚”,实际上,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 合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模式。它区别于东西方同期国家的宗教与法律结合的治 国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这一思想的确立,影响了中华法 系的二千余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观念。
古未远,姓氏相同表明血缘相近,同姓相婚有可 能是近亲相婚。自此直到1910年《大清现行刑律》 中才取消了这一规定,因为中华民族经过2000多 年的繁衍,同姓相婚的危险已经大大减少
• 离婚制度:即休妻制度,因为男女双方是 不平等的,只能丈夫休妻,而妻不能休夫。 根据《周礼》的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 由休妻,称为七去,七出(二者内容类 似)。七出是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 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去指:不事 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 女子犯上述七条之一丈夫就可以将其休弃。
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
• 结婚制度: • 婚龄:关于婚龄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在汉朝以后受到 了学者的质疑,当时有学者认为,这一规定的意 思是男三十,女二十必须结婚。这种说法也有些 牵强,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多半只是具文,不能够 实行,据古书记载结婚年龄应该男二十,女十五。 • 一夫一妻多妾制: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根 据身份定妾的多少,除天子以外,诸侯也大量蓄 妾。另外当时也有一夫一妻制,但是只适用于庶 人,孔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综合 来讲,西周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但是为了防止丈夫滥用这一权利,西周在 规定了七出、七去的同时,又规定妻子有 以下三种情况时丈夫不能休妻:“有所娶 无所归(丈夫娶妻时,妻子有娘家,而休 妻时妻子无娘家可归),不去;与更三年 丧(曾经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 贱后富贵,不去。”即所谓的“三不去”。 这一制度对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起了一定 的作用。
司法制度
• 西周司法制度 • 西周的最高司法裁判者是周王,下设一些专职的
司法机关。 • 西周在中央设立大司寇,作为全国的最高司法机
关,其职责是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其权位很重, 在周王的授权下可以制定法律,如吕穆王时候, 曾经授权大司寇制定《吕刑》“吕命穆王,训夏赎 刑,作吕刑”。 • 小司寇:帮助大司寇处理司法审判事宜。 • 士师:小司寇下设士师,直接负责审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