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开课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aa14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6.png)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1课: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起源与发展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夏禹传位给启,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例如,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家思想的起源等。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齐桓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3. 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历程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
3. 秦朝的灭亡: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
第4课:汉朝的兴衰1.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楚汉战争,汉武帝扩大疆域,文景之治等。
3. 汉朝的衰落与分裂:例如,王莽篡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赤壁之战,三国归晋等。
3. 两晋南北朝:例如,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峙等。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资源:历史事件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六、第6课:隋唐五代十国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的统一与改革隋炀帝的过度扩张与隋朝的崩溃2. 唐朝的兴盛李渊建唐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3.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十国并列与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七、第7课:宋元时期1. 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赵匡胤建宋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两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制度2.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3.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族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与忽必烈的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对中国的统治八、第8课: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明与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2.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科技文化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3.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与鸦片战争九、第9课:近代史(上)1. 晚清的变革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乱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第10课:现代史(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六至十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可参照前五课的相应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9ec924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6.png)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第一篇: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需要同学们努力去学习的哦!下面请看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的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大学历史公开课评课稿
![大学历史公开课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5513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f.png)
大学历史公开课评课稿简介本篇评课稿旨在对大学历史公开课进行综合评估,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该课程的亮点和改进之处。
课程概述大学历史公开课是一门为广大学生开设的历史相关知识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亮点1. 内容丰富该课程的内容广泛涵盖重要的历史时期、事件和人物,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
教师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和解说,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讲解生动教师讲解生动有趣,语言流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互动教学课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研究,思维活跃,并与同学们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改进之处1. 细化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更具体、明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宣布当天的研究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将会学到什么,以提高研究的目标感和效果。
2. 提供更多练机会课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练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和个人练题,或者在课后提供一些相关练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应用所学知识。
3. 多样化评估形式课程的评估形式可以更多样化,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和个人作业等多种方式,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和理解程度。
这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
结论大学历史公开课在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和互动教学等方面表现出色。
然而,仍需要细化教学目标、提供更多练机会和多样化评估形式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希望对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历史公开课点评与建议
![历史公开课点评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87492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2.png)
历史公开课点评与建议
以下是一份关于历史公开课的点评与建议:
1.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明确,与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相符合。
教学内容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发展过程,知识结构清晰。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讲解、讨论、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意识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 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5. 建议:
-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在教学中可以多引入一些历史原始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趣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内容可以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总体来说,这堂历史公开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示范。
希望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历史故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故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c4e4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e.png)
历史故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简介本教案是历史故事公开课的一等奖教案。
该课程旨在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
本教案结构清晰,内容生动有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
教学内容1. 课程引入:讲述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历史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背景。
3. 故事讲述:生动讲述历史故事,包含关键事件和人物。
4. 学生讨论:根据故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5. 知识点梳理:对故事中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6. 总结和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动,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 梳理总结法:帮助学生将故事中的历史知识点整理、梳理和总结,加深记忆。
评估方法-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 研究成果评估:通过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总结,评估他们对故事背后含义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 历史故事讲述材料-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知识点梳理和总结模板教学时长本教案适用于一节课时的历史故事公开课。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学习并理解历史知识。
同时,他们还将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祝您教学顺利!。
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公开课
![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2c05c4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3.png)
需求更大动力
生产 领域
需求更大运力
改良 蒸汽机
需求更大动力
交通 运输业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 时间:1840年前后 • 标志:工厂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工场
手工业生产 • 结果: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
(“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扩展
• 18世纪末逐渐向欧洲大陆、美国扩 展
• 19世纪中期及稍后,法国、美国等 相继完成
材料三 在将近一个世纪时间里,英国人开疆拓土,用战 争构筑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到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 辐射到整个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圈基本形成。……市场需求 刺激了生产,驱动了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 的农场,农业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它促使英国的封建农 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 市场等条件。
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濠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 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 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T·莫尔在 《乌托邦》中,辛辣地指责这种现象是“羊吃人”。
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成为自由劳动力
考点一: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的兴 起的背景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2、条件:
(1)资金: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 (2)劳动力:圈地运动
可能性
(3)技术: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
(4)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根本、必要性)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 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 业中的革命。
4、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进步使世界联 系更加快捷。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e8bd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7.png)
高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掌握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3.各大文明的比较分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4.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理解。
2.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掌握。
3.对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对各大文明的比较研究。
2.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精简而重点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讲解法: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案例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普遍性。
2.知识传授(2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重点介绍各大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内容。
3.比较和分析(25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着重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对比。
4.历史思维能力培养(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评判。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要求。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历史公开课作文
![历史公开课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02d1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5.png)
历史公开课作文
《有趣的历史公开课》
哎呀呀,今天我们上了一节超有意思的历史公开课呢!
一进教室,就看到后面坐了好多老师,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小紧张呢。
不过历史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一下子就让我放松了不少。
开始上课啦,历史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时光使者,带着我们穿越回了古代。
他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呀,我感觉自己都好像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了。
就说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一段吧,老师不仅详细地给我们讲了秦始皇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统一的,还模仿起了秦始皇的神态和语气,那模样简直太逗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然后呢,老师还让我们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我们小组那讨论得可热烈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记得我旁边的同学小明说得特别起劲儿,手舞足蹈的,差点没把桌子给掀了,哈哈。
这节公开课,时间过得飞快,感觉还没听够呢就下课了。
下课后,我还在回味着课上的那些精彩内容,真希望以后的每一节历史课都能这么有趣呀!这就是我经历的一次难忘的历史公开课,真的是超级棒呢!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呀,哈哈,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哟!。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d9fb4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5.png)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学生思考。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作为本体的历史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作为本体的历史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6c658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7.png)
对往事本身研究,称为本体论 对往事统计研究,称为结识论
本体论:思辨历史哲学 结识论:分析历史哲学
第1页
第一 节
历史: 在决 定与 选择 之间
问题:人类历史是如何发展?
决定论:历史由人类之外力量决 定
选择论: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选 择结果
第2页
一、历史发展中结构性制约 决定论各种类型和形式:神意
第10页
(二)必定性 必定性是客观、预定、不可改
变; 必定性也是相正确; 必定性与也许性。 总结:历史偶然性很大程度上
来自某个人意志;而从总体上 看,历史必定是人们众多意志 互相作用结果。
第11页
三、当代科学视野中偶然与必 定
蝴蝶效应表达了偶然性与必定 性统一。
四、关于偶然性与必定性递减 误解
第12页
第三 节谁
主沉 浮: 历史 中精 英与 大众
一、历史舞台上英雄
英雄史观
卡莱尔:世界历史只但是是伟 人传记而已。
黑格尔:英雄是“世界精神代 理人”。
雅斯贝尔斯:历史是代表杰出 个人不断推动。
陈铨:英雄是人它推动者。
二、群众与历史创造 列宁:含有优秀精神品质是少
必定性要求了历史发展也许性空间, 确立了一个大体活动范围;偶然性 则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细节,直接表 达为一系列历史事件。
第9页
两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共 同作用于历史进程。
二、偶然性、必定性内涵与特性 (一)偶然性 偶然性不是事物外在、局部、个别、
非本质、暂时和不稳定联系,而是 含有普遍、主线意义。 特性:1、随时性;2、不可重复性。 历史是人历史,是历史偶然性存在 本源。
(二)历史取决于偶然 在历史中,必定性无足轻重或
(完整版)《历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完整版)《历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6c096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1.png)
(完整版)《历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历史公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掌握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概述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探讨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 分析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4. 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使用图表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历史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关于历史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知识传授1. 为学生提供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介绍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框架;3. 创造互动式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步骤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2. 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或人物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 帮助学生理解该事件或人物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响。
步骤四:合作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案例分析的结果;2. 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交流意见,并互相辩论。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收获;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展望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评估1. 设计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批判能力;2. 布置简单的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3. 鼓励学生撰写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分析报告,以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的图表和说明;2.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详细信息;3. 小组活动指导和评估表格;4. 课后作业和评分标准。
以上是《历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的完整版文档。
小学历史公开课教案走进中华文明
![小学历史公开课教案走进中华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b5a895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2.png)
小学历史公开课教案走进中华文明小学历史公开课教案走进中华文明一、引言欢迎各位同学参加小学历史公开课,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华文明,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二、背景介绍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介绍中华文明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中国位于东亚,地处亚欧大陆东部。
其多样的地形地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中国的历史沿革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发展亮点。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起源;2.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3. 理解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及其特点。
四、教学步骤1. 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定义中华文明是指在华夏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宗教、哲学、美术、文学等方面。
通过图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2. 探讨中国的地理特点对文明发展的影响通过展示中国的地理图和地形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给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总结。
3. 介绍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及其特点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时期,分别介绍各个时期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特点。
学生通过听讲座和观看多媒体资料,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4. 小组活动:制作时间轴学生分组制作中国历史的时间轴,标注重要时期和事件。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时期,通过图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展示该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5. 总结和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制作的时间轴进行点评。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延伸1. 阅读中国古代名著学生可以选择一本中国古代名著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
历史公开课美篇
![历史公开课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9e98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3.png)
历史公开课美篇介绍历史公开课美篇旨在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历史公开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成功的公开课。
为什么开设历史公开课历史是人类经验的集合,它记录了我们过去的成就和教训。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然而,许多学生对历史感到无聊或难以理解。
开设历史公开课将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历史知识,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设计一个成功的历史公开课1. 确定目标受众首先,需要确定该公开课的目标受众。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来设计公开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2. 制定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确定要讲授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主题。
教学大纲应具有系统性,将历史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
3. 使用多媒体资源在公开课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理解力的有效方式。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 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加强他们的参与感。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不仅是一系列的事件和日期,它还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影响。
在公开课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成功案例展示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历史公开课案例:1. “古希腊神话与历史”公开课这门公开课通过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听故事、观看图片,了解古希腊神话的创作背景和神话故事中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历史。
2. “世界大战与和平”公开课这门公开课通过视频、图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后果。
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同时,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这门公开课,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历史公开课美篇
![历史公开课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b1ee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c.png)
历史公开课美篇
近年来,历史公开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作为一种开放式教育形式,历史公开课以文化、文明和历史为主题,让受众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感知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对于历史公开课,我认为它有以下优点:
首先,历史公开课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多元性。
在这种开放、自由、多元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愉悦地接受各种文化、学术和人文知识,无须经过与人的交际、商量和协商,在自己的空间内自由地学习和交流。
其次,历史公开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了解历史文明。
历史公开课以宽泛的视野说话,包涵广泛,涉及领域广阔,地域广。
学生们可以由此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且在课程中还能够了解到其他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而拓展视野。
最后,历史公开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公开课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突破。
当然,历史公开课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内容的丰富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性等,但总体而言,它的优点还是很显然的。
因此,历史公开课在未来还将持续发展和蓬勃发展。
总之,历史公开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地改善和完善中,助力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背景。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
相信随着历史公开课的持续发展,它一定会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热爱。
历史公开课说课程设计
![历史公开课说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7f0f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d.png)
历史公开课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史实,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提高对历史背景、历史规律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学会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公开课,旨在通过系统讲解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提高历史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史实与史论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史料的筛选和运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3. 课后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中国近代史概述-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影响- 五四运动:起因、经过、成果2. 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分析- 孙中山:革命事迹、贡献、历史地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影响3. 历史规律与历史背景探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救亡图存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近代史概述,辛亥革命第二课时:五四运动,历史人物孙中山第三课时:历史现象分析,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第四课时:历史规律与背景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课程教学内容严格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
所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中,将结合教材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实现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31786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e.png)
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初中历史公布课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进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大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壮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进程中有侧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罗列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判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以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控“文景之治”并罗列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判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根据:第一,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触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绩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小学公开课历史教案
![小学公开课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5b95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c.png)
小学公开课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促进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4.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于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3.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国家。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对丝绸之路产生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核心教学内容(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或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用PPT展示自己研究的城市或国家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问题或提供意见。
拓展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扮演,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该历史人物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2. 学生互动: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内容进行互动,进行问答或小组间的对话演绎。
巩固练习(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拼图游戏,根据教师提供的卡片,学生合作完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事件拼图,并简要介绍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短文,包括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942ed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5.png)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1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_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革命准备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4、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_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5、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6、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2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公开课
![中国近现代史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07ce20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6.png)
中国近现代史公开课摘要:一、前言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2.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三、民主革命的兴起1.孙中山与同盟会2.辛亥革命四、北洋政府时期1.袁世凯与北洋政府2.军阀混战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国共合作与北伐1.国共合作2.国民革命军北伐七、抗日战争时期1.九一八事变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八、解放战争时期1.重庆谈判2.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开国大典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2.现代化建设十一、结语正文:一、前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在历经多次尝试后,民主革命终于兴起,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简要回顾。
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争夺对象。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2.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民众疾苦,国家积弱。
民众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为民主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民主革命的兴起1.孙中山与同盟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1905年,他创建了同盟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功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民主政治并未得到充分实施,国家依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四、北洋政府时期1.袁世凯与北洋政府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成为北洋政府的首领。
此后,北洋政府内部纷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动荡、社会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复习公开课
一、复习知识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①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③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终大事由皇帝决断。
④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命蒙恬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兆,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练习习题
1.(2014江苏南通中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大将
D.御史大夫
2.(2012湖北黄石中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
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3.(2013江苏苏州中考)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13湖北十堰中考)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
这种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5.(2013山东临沂中考)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
B.秦统一尺寸
C.秦统一文字
D.齐统一文字6.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修长城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7.(2013湖南常德)《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荣,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8.感受历史,走进历史。
时空穿梭,历史老人带领我们回到秦朝。
(1)假设你是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丞相”,你主要负责管理什么?
(2)除了“丞相”以外,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哪些重要的官职?其分别负责管理什么?
(3)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商人,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你只能用什么钱做买卖才算合法?
(4)假设你陪同秦始皇登临泰山,他要求你在泰山为他立碑刻字赞颂他的功绩,要求使用秦朝统一后规范的文字,那么,你使用的书体是什么?
(5)假设你是生活在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的秦朝儒生,你可能经历或目睹秦始皇在思想领域的一次什么暴政?
9.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一法度量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与过。
三、复习知识点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实行“推恩令”。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
4.军事上: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②卫青、霍去病解除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四、练习习题
1.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2.(2014山东胶州)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的开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
A.始称皇帝
B.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C.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D.巨鹿之战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除异己
C.平定诸国叛乱
D.发展经济
4.(2014江苏泰州中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5.(2015江苏滨海)小明有一次在睡梦中穿越时空来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他可能见到的是()
A.商鞅正在舌战守旧群臣
B.赵高正在说李斯的坏话
C.董仲舒正向皇帝提建议
D.项羽在巨鹿打了大胜仗
6.(2014黑龙江大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2013山东青岛)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
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A.卫青
B.董仲舒
C.张骞
D.主父偃
8.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最多的钱币是( )
A.半两钱
B.刀形币
C.五铢钱
D.贝
9.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中的帝王是谁?
、
(2)此人与秦始皇相比较,在治国的军事措施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3)此人的治国方略最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0. [2011•东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3)以上两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