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天。
四是城市旧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大拆大建”现象。“大拆大建”导致拆迁纠纷剧增,社会矛盾激化,同时还形成大量因拆建产生的被动性住宅需求,加剧了住房的供需矛盾。一些地方在拆建过程中,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损害了城市肌理,在带来“千城一面”的同时,还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难以传承。
(二)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1、居住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整体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普遍很差。2008年底全国还有1148万户家庭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老旧住宅成套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备、居住环境差,迫切需要更新改造。
“十一五”期间,各地房价普遍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房价的增幅远超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普通居民改善住房的难度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剧了普通居民的住房困难。
2、居民出行不便捷
一是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且呈蔓延之势。特大城市主要路段全天的道路饱和度超过70%,城市中心地区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普遍低于每小时20公里。上海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在高峰时段道路饱和度达到95%,平均车速仅10公里/小时;2006年北京市民的平均通勤时间达43分钟。二是城镇群综合网络交通建设缓慢,枢纽布局不合理,各交通方式之间衔接不畅,交通运行效率低。三是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城市之间、产业区与港151和机场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与城镇群发展布局协调不够,所建线路流量差异很大,早期建设的线路因沿线城镇的发展,近乎成为城市内部快速路;大城市地铁线路不成网络,与公共交通、区域交通等缺乏有效的衔接,制约交通组织效率的提高。
3、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
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丰富,但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级医院、文化站馆、图书馆、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匮乏,缺少日常维护和管理
经费。社会设施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城市外围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布局不合理。
4、城市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水源单一,供水系统脆弱;城市供水系统普遍老化,二次污染和渗漏问题普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60亿吨,并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城市周边存在大量“垃圾山”;大气污染加剧,一多半城市的居民生活在三类及劣三类大气环境条件下;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因气候原因或人为事故造成城市功能瘫痪的事时有发生。
(三)体制机制难以满足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1、城市外来人口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无法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不衔接,难以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关的系统性配套改革不到位,难以对人口集聚产生切实的推动;缺乏适合低收人群体消费特点和消费能力的住房、设施和服务,不利于外来人口向市民转化;政府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城市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冲突增加、社会事务管理难度加剧的现实需要。
2、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成为矛盾焦点
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乡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城乡结合部地区“小产权房”泛滥、治安问题突出,征用农村集体用地过程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利益受到侵害。
近年来广州等许多城市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若不从统筹管理的制度变革人手,将造成一边拆迁城市内的“城中村”,一边在城市边缘产生新的“城中村”的现象。“十一五”期间“城中村”问题有从大城市向中等城市,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既不利于城乡用地的总体集约,也加大了未来旧城改造的难度。近几年,城郊结合部大规模开发的商品住宅小区与周边的村镇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不衔接,城乡二元特征显著,影响宜居和社会和谐。
3、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协调
“十一五”时期,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下一些不足。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缺乏紧密结合。中国乡村居民点量大面广,自然村人口规模普遍较小,一些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衰落甚至凋敝将难以避免,这也是城镇化中的正常现象。但目前新农村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与城镇化的总体趋势和布局脱节,影响了投资效益,也不利于城乡空间的优化整合。
二是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缺乏整合,降低了投资效益,不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农民最关切、最迫切的问题。目前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资金来自于财政、发改委、水利、教育、农业、建设、国土、交通、林业等各个部门,这些部门在项目的选取上往往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也缺乏对农民意愿的了解。这些来自不同部门的支农资金,若能以规划为引导,在村一级进行有效整合,优先投入农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上,促进设施共建共享,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
三是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建设新村,以城市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农村,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压力加大。新村建设“别墅化”、“高楼化”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村庄整治中不顾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普遍存在,不利于宜居乡村建设。
四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后,现有人口素质难以满足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现代化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带来的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夫妻分离等社会问题凸显。根据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万人,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1800万人,留守妇女高达2000万人。农民普遍处于家庭分离的现实状况,极不利于家庭单元和社会结构的稳定。
(四)国家城镇体系布局不完善
1、重点城镇群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
从全球范围进行比较,中国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和成(都)渝(重庆)为代表的四大重点城镇群制造业比重大,利润薄,水平低,缺乏具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