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解析张养浩的两首散曲

解析张养浩的两首散曲

; 的郑 天

和 缩成

团 的狼 帮 们

听到

㈡ 肖 陆 续 赶 来的 米 帮 们 受 到 鼓 舞 蜂 息


样精 彩
, “

帮 我在 围观 人们 的阵阵尖 叫声 i 拥 而 上 顺 势 搦 良 们 统 统 打 翻 在 地

中 在 离 地 两 米 的 半空中高 频 率 使 用 ;孟晓 梦 和 林 佳 匆匆上 前扶起 老徐 和 高

妈 的 ! 今 天 让 你 彻 底 尝 尝 我 米 ;活气 就成
” ,
老大 的 厉 害
我 恨恨 踹 了他



“ ,


妈 ;
大家

轰而 上

的! 你 有 挨 踹 的 权利

两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妈的! ;
(未 完)
Mi l l io
n s
s a
y the
a
p p l e f e l l b u t Ne

— —
w
曲 中 表 现 主 旨 的 句 子 是
) ) )
8 这 首 曲与 山坡 羊 ・ . 潼关
6 曲中 “ . 列国周齐秦汉楚” 一 怀古》 写 了兴亡主题 , 都 试比较一 下有何不同?



比较分 析 山坡羊 叹 世( 七)
陈 草庵
江山如 画 ,茅塘低 凹。妻蚕 女织 儿耕 稼。 务桑麻 ,捕 鱼虾 ,
解析张养浩 的两首散 曲
孙亚娟 A 怀旧 /空吟 /闻笛赋, . 到乡
山坡羊
澶关怀古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了他的散曲作品。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一、张养浩生平根据张养浩年谱,可知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雪庄老人,齐野东人,山东历城人。

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

张养浩出身于富裕家庭,十九岁时作《白云楼赋》,名噪一时。

1289年,出任东平学正。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京师,向平章政事不忽木献书,张养浩被提拔为礼部令史。

大德九年春1305,张养浩被授为堂邑县尹。

黄溍评述其功绩曰:“初尹堂邑,抚人有恩,用狱不失有罪,能使豪强折服,而盗贼化为良民。

”《张文忠公祠堂碑铭》。

可知张养浩为官公正清廉,刚正不阿,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上疏《谏灯山疏》,在疏中批评了皇帝奢侈浪费的行为,此事数月后就辞官还乡。

对于这次离奇的辞官,张养浩只在《郊居许敬臣廉使见过》中述说过:“从仕非不佳,其奈多掣肘。

所以明哲人,往往去之陡。

”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这次辞官也的确是明智之举,就在至治三年1323八月,御史大夫铁失杀右丞相拜住,弑英宗。

张养浩因为辞官避免遭到杀戮。

据《元史》载,泰定至天历年间,中国大旱“陕西自泰定二年至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朝廷征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

本来张养浩是决定以老母需要奉养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的,但是又改变了主意,从后来他的所作所为看,他是想为民尽力,才改变了主意。

天历二年二月,张养浩离开济南赴陕西,四月二日到任。

令人感慨的是,由于赈灾劳累过度,张养浩于天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死于任所。

1二、张养浩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仕,在任和辞官三个阶段。

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

【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浅述散曲创作中的机巧格

浅述散曲创作中的机巧格

浅述散曲创作中的机巧格浅述散曲创作中的机巧格机巧格亦名散曲巧体,本为散曲小令的一种,又名“俳体”,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言:“非绝颖之姿,绝俊之笔,又运以绝圆之机,不可易也。

”可见散曲创作中的机巧格是以灵活俏丽的形式存在的。

散曲中的机巧格也就是任半塘先生在《散曲概论》中所说:“凡一切就形式上、材料上翻新出奇、逞才弄巧,或意境上调笑讥嘲、游戏娱乐之作,一概属之。

”这归于散曲的机巧格也有“俳体”之称。

“俳”者:诙谐、玩笑、滑稽、幽默也。

从机巧格保留下来的数量来看,明代文人更钟情此体,创作了大量的此类曲作。

散曲机巧格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任半塘《散曲概论》“内容第八”一节附有“散曲俳体二十五种”。

羊春秋之《散曲通论》第二章“体制论”第二节专论“散曲的巧体”,并列常见体式十八种。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第四章“散曲的篇制”第一节“小令”之三亦专论“俳体”,列相关体式十种。

笔者认为,机巧格在当今仍在挖掘之中,拟或可以超出二十五种。

散曲巧格,非散曲所独有。

诗词联中也有机巧格出现,但是象散曲这样集中和繁茂并成为一种定式现象,还是散曲所独具的。

机巧格如果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其作品,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从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诗词联中最常见的是诗钟里的技巧格,有嵌字、回文、连锦、拆字等。

我们所知道词中也有机巧格,如:黄庭坚《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荣词》十韵用了五个山字,辛弃疾的《柳梢青》则全篇押一个“难”字:“莫炼丹难。

黄河可塞,金可成难。

休辟谷难。

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

何处有、西王母难。

休采药难。

人沈下土,我上天难。

”明代无锡女词人顾贞立的《天仙子》十影:梅花界断阑干影,斜阳移过残机影。

牵萝补屋障轻寒,寒枝影,琅玕影,惊飞不定栖鸦影。

推不出月穿窗影,遮不住风摇灯影。

薄游人世耐凄凉,贫无影,愁无影,繁华梦去难留影。

如同题字,就是用了十个影字来感叹岁月流逝世间万物皆无定数。

张养浩《元曲作品选》题解-注释-鉴赏

张养浩《元曲作品选》题解-注释-鉴赏

张养浩《元曲作品选》题解|注释|鉴赏张养浩《元曲作品选》题解|解释|鉴赏张养浩《【双调】殿前欢·【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双调】水仙子·【双调】水仙子·【双调】沉醉东风·【中吕】红绣鞋·【中吕】普天乐·【中吕】山坡羊·【中吕】山坡羊·【双调】得胜令》题解|解释|鉴赏张养浩张养浩(1270—1329),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录鬼簿》尊他于“才高名重”的前辈名公之列,称他为“张云庄参议”。

自幼聪明好学,初曾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学正。

后游京师,上书不忽木,被荐为礼部令史,改丞相掾,复授堂邑县尹。

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为当权者忌恨,遭罢免。

仁宗时复出为右司都事,秘书少监,礼部侍郎,直至礼部尚书。

至治初,参议中书省事。

虽然他在汉人中属官职较高者,但因感宦途险恶,遂借故弃官归隐。

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出任后尽力救济灾民,终于积劳成疾,同年死于任上。

著有《云庄归田类稿》40卷,今存24卷。

他的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是元代流传至今的少数散曲集之一,其中作品大多是辞官归隐后写的。

现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内容主要抒写归隐后的愉快心情、明媚生动的大自然景色,以及对宦途险恶的感受等。

风格既清丽婉约又豪放旷达。

《太和正音谱》赞其散曲“如玉树临风”。

【双调】殿前欢登会波楼四围山①,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

华鹊中间②,爱江心六月寒。

荷花绽,十里香风散。

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③。

【题解】会波楼,据《济南府志》载:“大明湖北注会波桥。

”大明湖在山东济南市北部,会波桥在北门内,则会波楼应在会波桥周遭。

本支曲子写登会波楼时所见大明湖绮丽秀美的景色。

曲子抓住大明湖景物的主要特征,尽情铺写;丰富的联想,使大明湖的景色更令人赏心悦目。

【解释】①四围山——四周有青山环绕。

论张养浩的山水情怀与山水散曲

论张养浩的山水情怀与山水散曲

论张养浩的山水情怀与山水散曲张养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以山水画和山水散曲著称于世。

他的山水情怀深厚,笔下的山水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一、张养浩的山水情怀1.1 山水情怀源远流长张养浩的山水情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诗人和画家,如王维、李白、郭熙等。

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山水情感和体验,将这些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1.2 精神财富的升华在张养浩的山水画中,不仅仅是美景,还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思考。

他认为,山水可以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让人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在他的画作中,常常融入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人类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1.3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张养浩在表达自己的山水情怀时,不仅仅是感性的表达,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和哲学思想,将这些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山水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张养浩的山水散曲2.1 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张养浩的山水散曲采用了诗歌的语言形式,但与传统的诗歌不同,他在散曲中注入了自己深厚的山水情感和思考。

在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下,张养浩的笔触更加自由,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描绘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色张养浩的山水散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更多的是因为他成功地将自己对山水的感性体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绘出来,让读者在想象中也能感受到山水的美丽和神韵。

2.3 深度反思和哲学启迪张养浩的山水散曲不仅仅是表达山水之美,更多的是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等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他的散曲充满着哲理和思想,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

总之,张养浩的山水情怀和山水散曲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见解。

他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自然的窗户,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哲学启迪。

《水仙子·咏江南》元代张养浩书写江南风景的元曲赏析

《水仙子·咏江南》元代张养浩书写江南风景的元曲赏析

《水仙子·咏江南》元代张养浩书写江南风景的元曲赏析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元代张养浩书写的诗词。

【水仙子·咏江南】元代: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水仙子·咏江南】译文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

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

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

真让人喜爱啊,江南!注释“一江烟水”句:意思是说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

烟水:江南水气蒸腾有如烟雾。

晴岚: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画檐:绘有花纹、图案的屋檐。

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称。

芰荷指菱叶与荷叶。

“卷香风”句:“即十里香风卷珠帘。

”化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飐(zhǎn):风吹物使之颤动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水仙子·咏江南】译文及注释译文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河岸两边的人家,屋顶飞檐如画,似乎衔接在一起。

江面上荷叶、菱叶丛生,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

远处的画船正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

真是爱煞这江南美景呀!注释1、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2、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3、照:倒映。

4、岚:山里的雾气。

5、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6、芰(jì)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7、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8、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9、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

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10、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11、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试论张养浩散曲

试论张养浩散曲

[ 收稿 日期] 0 卜l — 4 2 1 0 1 [ 作者简 介] 爱萍 (96 ), 回族 , 马 18一 女, 甘肃 陇南 人 , 究生 , 研 主要 从事 中 国古代 文学 元 明清方 向 的研 究.- a lma l1@ 13cr E m i : pO 4 6. n o
邢台学院学报

要 :张 养浩是 一位 恪守儒 家思想道德 的散 曲作家, 继元代著名作 家马致远之后有 重要 影响 的豪放 派代表 作 家。 是
他 的散 曲作品, 不但 思想 内容 方面有许 多过人之 处, 而且 艺术成就较 高。
关键词 :张养浩 ;散 曲
中图分类号 :10 . 2 7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82 1) 1 0 60 6 24 5 (0 20 . 7 .2 0
21 0 2年第 1 期
7 7
[ 中吕 ・ 山坡羊] 骊 山怀古》之 中: 骊山四顾 ,阿房 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 处?只见 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 楚 ,赢,都变做 了土;输 ,都 变做 了土。 秦始皇吞并六国,名极一时,把大量的人力、 物力营造成富丽 堂皇的阿房 宫,想用来寻欢作乐。 最终 ,却让天下人耻笑,阿房宫也化成 了一炬焦土。 曲家在这里想 劝诫 当朝的统治者要 以史为鉴,多为 黎 民百姓着想 ,结束个人 的享乐,把奢侈的生活变 成给百姓 的恩惠,这样就不会像秦始皇那样,一切 最后亦无非变成 了一捧黄土。他 的这种思想,既有 儒家 民本 思想的基础 ,又有着老庄清心淡泊观念的 倾 向。 张养浩遭贬之后又再次 回到朝 中,担任参议 中书省事,正当亨通之 时,又 因劝英宗停办元 宵宫 廷张灯之事触怒君王,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从而, 他深切地体会到朝 中的险恶,如 [ 中吕 ・ 红绣鞋】 所 写 到: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 ,只这的便是送人地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 处躲,天怒也 怎生 饶 ?把就来时威风不见 了。 [ 中吕 ・ 红绣鞋】 一共有九首,都是写官场 的险 恶。这首曲子写为官者作威作福,但到头来免不 了 天怒人怒,大祸 临头,同时也揭露 了统治者 内部的 矛盾和官场的险恶。 三 、救 灾忧 民 尽管张养浩弃官归隐长达八年之久,其 间还 曾 七次谢绝朝廷召聘 ,并不为吏部尚书之类的肥缺所 动心;然而,当元文宗天历 二年关中一带发生 了特 大灾害,他不顾 自己年迈体 弱,毅然赴灾区赈 济百 姓[ 南吕 ・ 西番经】 三首、 [ 中吕 ・ 喜春来] 四首, 以 及[ 得胜令】 四月一 日 春雨》、 [ 一枝花] 咏喜雨》 套数, 就真实地表现 了他上任、救灾的内心情感和 实际行动。 如散曲[ 中吕 ・ 喜春来】 : 路逢饿殍亲问,道遇流 民必细询 ,满城都道好 官人。还 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此 曲描写 了一个体恤黎 民疾苦且鞠躬尽瘁 的老 臣,以此来对照当时那批大发 国难财的贪官们 ,更 加 突出了张养浩的清廉 、忧国忧 民的高贵 品质 。全 曲用 语 通俗 、简 洁 明 白。 在救灾中, 他亲 自 检查钞库, 并监督米商粜米, 这 样 一来官吏不敢作弊, 使人 民的生命有所保障。 [ 喜 春来] 四, 其 就是表 现的这 一实情:“ 乡村 良善全生 命, 廛市 凶顽破胆心 。满城都道好 官人, 自哂, 还 未 戮乱朝 臣”, 作者的是非、爱憎态度是何其鲜 明, 而 且他还从救 灾中联想到现实的种种弊端, 希望 能戮 “ 乱朝 臣”, 使天下的民众都不受贪官暴吏的压榨, 其爱 民之心何其深厚。

张可久散曲风格新探

张可久散曲风格新探

期 曲坛 的激 赏 , 成为 当时散 曲创作 的 时尚和主 流。从他 的散 曲中可 以窥见 元后 期仕 人 的 审美 关键词 : 可久 ; 曲 ; 美心 态 张 散 审 中图分类 号 : 0 .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784 ( 0 0 0 -6 0 4 I 72 2 A 10 —4 4 2 1 ) 50 6 - 0
个 时 代 的 主 旋 律 。 就 感 伤 的 内 涵 来 说 , 是 心 即
样 , 能沉 沦 下 僚 。年 轻 时 曾 以路 吏 转 首 领 只
官 , 年七 十余 尚 为 昆 山幕 僚 。在 元 散 曲作 家 中 张可 久 作 品 最 多 , 世 小 令 8 5首 , 数 九 曲 。 存 5 套 张 可 久 与 乔 吉 并 为 后 期 代 表 人 物 , 开 先 序 两 李 家 小 令 云 : 乐 府 之 有 乔 张 , 诗 中有 李杜 。 l “ 犹 ”l

元 代仕 人 极 其 冲 突 的 内心 世界 。 从 元 初 期 的 散 曲 中我 们 不 难 看 出 , 期 的 初 元 代仕 人 心 态 大 体 是这 样 , 守 自己价 值 不 成 持 即 以解 构 , 解 构 则是 为 了最 终 达 于 反抗 , 是 而 即 说解 构 与 反 抗 交 相 呼应 , 间透 着 的 感 伤 是 那 其
仕人在心 灵深 处 的熔炼 与整合 后 最终 趋 于 自 在 。绘 画 以元 四家 为 代 表 , 曲则 以张 可久 、 散 张 养 浩 、 吉 等 为 代 表 。其 中 张 可 久 散 曲 的清 丽 乔
之 风 很好 地 诠 释 了 元后 期 仕 人 此 种 审美 心 态 。
新 审 美 观 建立 的背 景 。 即一 方 面元 代 仕 人还 执 着 地 看 守 着宋 代 理 学 所 建 立 的 价 值 观 念 , 一 另 方 面 又强 烈 地 感 到此 种 价 值 观在 现 实 背 景下 的

浅谈元代张养浩的散曲

浅谈元代张养浩的散曲

浅谈元代张养浩的散曲摘要:张养浩的散曲主要分为怀古、警世讽世、哀民、山水、隐逸五大类题材。

儒道兼容的思想和清明的心境,使其散曲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文化意味Abstract:Zhang Yanghao Sanqu main mean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in tone, warning the world satirical, sad people, landscape, the top-five subjects in Seclusion. Compatible with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clean state of mind is, he implies that Sanqu cultural factors.Keywords:Zhang Yanghao Sanqu Cultural meaning元代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它不仅描绘市井生活,刻画闺情幽思,而且感叹人世间的繁华相替、荣辱变迁,抒发作者散诞逍遥的山林之兴、泉石之志。

而这种文人的感慨与吟啸,使散曲具有了文化意味,张养浩的散曲便其卓越的代表之一。

本文试对张养浩的散曲作以探析。

一、张养浩散曲的五大类题材在元代,学识修养如张养浩的文人并不是很多,在较高的个人修养之中又把散曲作为抒发抱负、反映现实的工具犹难能可贵。

从他的散曲中品味到他崇高的人格美。

其散曲敢于面对现实,把当时社会的黑暗、民众的苦难写入曲中,并用散曲来抒写深沉的历史兴亡感、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同时他还用散曲来描绘祖国风光,把神州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张养浩的散曲提高了这一新兴文体的文化意味,拓宽了题材视野,推动了元散曲的健康发展。

(一)怀古之作:评价历史,感叹兴亡,吊古伤今。

“元散曲中咏史怀古之作,数量不太多,而且主题也较为狭隘,思想缺乏高度与深度。

大多数作家都是借历史幻灭以抒写自己内心的现实虚幻感,从而表现为一种人生如梦、富贵无常、居官得祸的悲哀”(1),具有一种历史虚无感。

2012年1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真题及答案

2012年1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真题及答案

2012年1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539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1、下列属于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色的是()A.平易古淡B.华丽典雅C.豪犷雄放D.清新流丽正确答案:C2、“王荆公体”的主要体裁是()A.古诗B.绝句C.律诗D.歌行正确答案:B3、陈师道的诗被称为()A.半山体B.山谷体C.后山体D.简斋体正确答案:C4、周邦彦词的主要题材是()A.登临怀古B.山水田园C.儿女柔情D.羁旅行役正确答案:D5、陆游晚年诗风主要表现为()A.雕饰藻绘B.清淡秀逸C.豪放悲壮D.清新拔俗正确答案:B6、姜夔词的艺术特点是()A.“清空”、“骚雅”B.“如七宝楼台”C.自然飘逸D.清新明快正确答案:A7、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A.山谷体B.易安体C.稼轩体D.诚斋体正确答案:D8、戴复古所属的诗人群体是()A.江西诗派B.江湖诗派C.中兴四大诗人D.永嘉四灵正确答案:B9、元杂剧作家白朴的著名杂剧作品《梧桐雨》属于()A.爱情剧B.历史剧C.公案剧D.神仙道化剧正确答案:B10、元杂剧作家康进之今仅存的作品是()A.《柳毅传书》B.《李逵负荆》C.《赵氏孤儿》D.《双献功》正确答案:B11、关汉卿性格和为人的特点是()A.理想高远,志在仕途B.倜傥风流,桀骜不驯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正确答案:B12、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中的女主人公是()A.赵盼儿B.宋引章C.谢天香正确答案:A13、下列属于“元诗四家”之一杨载著作的是()A.《诗法家数》B.《论诗绝句》C.《瀛奎律髓》D.《麓堂诗话》正确答案:A14、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A.徐渭B.李贽C.李梦阳D.王世贞正确答案:B15、散曲集《江东白苧》的作者是()A.王磐B.陈铎C.梁辰鱼D.冯惟敏正确答案:C16、刘基最出色的散文是()A.政论文B.传记文C.游记体散文D.寓言体散文D17、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是()A.《封神演义》B.《三遂平妖传》C.《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D.《天妃济世出身传》正确答案:A18、沈璟曲论的核心是()A.推崇语言本色B.强调“场上之曲”C.注重文采才情D.“宁协律而不工”正确答案:B19、代表清代讲唱文学最高成就的是()A.鼓词B.弹词C.大鼓D.子弟书正确答案:B20、浙西词派朱彝尊词的风格特点是()A.豪纵洒脱B.哀感幽绝C.雄健俊逸D.醇雅清丽正确答案:D21、李渔在戏剧创作中主要追求的是()A.深刻的思想底蕴和沧桑感慨B.针对现实社会人生有感而发C.戏剧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D.典丽优雅的案头阅读效果正确答案:C22、被胡适称为“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的清初家庭生活小说是()A.《金瓶梅》B.《歧路灯》C.《醒世姻缘传》D.《侠义风月传》正确答案:C23、《桃花扇》的社会历史背景是()A.安史之乱时期B.宋元易代时期C.明清易代时期D.甲午战争时期正确答案:C24、下列属于张惠言词论的基本主张的是()A.强调寄托比兴B.崇尚豪放苍凉C.追求轻弱哀婉D.提倡醇雅清空正确答案:A25、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散文被称为()A.桐城派散文B.阳湖派散文C.文人之文D.学人之文正确答案:D26、《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可概括为()A.“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B.“以经世致用为一篇之骨”C.“以讽刺幽默为一篇之骨”D.“以八股制艺为一篇之骨”正确答案:C27、清中期宗法宋诗的诗歌理论是()A.格调说B.神韵说C.肌理说D.性灵说正确答案:C28、在小说发展方面,《施公案》体现的是()A.公案小说与艳情小说的合流B.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C.公案小说与英雄传奇的合流D.公案小说与历史演义的合流正确答案:B29、清末民初的“小说界革命”中提倡最力的小说类型是()A.政治小说B.谴责小说C.科学小说D.历史小说正确答案:A30、郑观应《易言》收集的文章主要是()A.翻译文字B.报章文体C.域外游记D.科幻小说正确答案:B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题)1、下列属于辛派词人的有()A.张元B.朱敦儒C.张孝祥D.刘过E.陈亮正确答案:CDE2、下列金代作家中属于“国朝文派”代表的有()A.王庭筠B.吴激C.蔡松年D.蔡珪正确答案:ADE3、关于“台阁体”,正确的描述有()A.以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B.关心民瘼,揭露时弊C.粉饰太平,歌功颂德D.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E.形式上以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为主正确答案:ACDE4、明清文言小说创作形成了若干系列,其中诞生于清代的有()A.剪灯系列B.艳情系列C.聊斋系列D.世说系列E.阅微系列正确答案:CE5、道光前期“志士之诗”的主要内容有()A.抒发志士之感慨B.表现民生疾苦C.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D.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E.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正确答案:ABCDE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4题)答案解析:1、.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

元曲名家-张养浩

元曲名家-张养浩

元曲名家:张养浩篇一:张养浩>赏析张养浩>赏析【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浅谈了他的散曲作品,着重分析散曲>.【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描写艺术特色;韵意一. 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创作简介张养浩,(_70-_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任职期间,曾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英宗至治元年,又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惹帝大怒 ,深感仕途险恶,随弃官归隐,后屡召不仕.公元_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张养浩著有散曲集>(据>所辑,今存小令_1首,套数2首)以及诗文集>等.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任.辞官.出世.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其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参破世事,揭露官场黑暗与仕途险恶之作.如>:〝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二).为追求隐居闲适,讴歌自然山水之作.如>.>.>及>等.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三).为身居要职不忘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著名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对无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中的社会现实,作者做了深刻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最后作者道出了历史真谛,不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二. >译义张养浩在五十岁那年弃官归隐.他的>,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量地讴歌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与仕途生活的描写相比,此类作品显得轻松闲适,飘逸开阔,>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这里着重介绍散曲>.(一)>原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曲中去沙:犹言如海;山家:山那边.家,同〝价〞;行踏:走动.来往;咱:自称之词.(二)>译文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三. >的描写艺术特色这是一首带过曲.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曲中所描,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花.山家,这六种景物在几十字的尺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水墨云山野趣图.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则不事渲染,犹如白描,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全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前面的>,纯粹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可以说是〝无我之境〞.后面的>是〝有我之境〞.〝倚杖〞两句写人看山.曲子通过变化多端的美丽山景,写出了山.云与〝我〞的关系.在这些景物中,除了〝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之外,更有人的活动.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作者不仅把自己融入云山之间,而且把云山当作充满灵性的.活的生命体,说〝云山也爱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四. >的韵意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这正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入元以后,知识分子遭受了空前的遗弃和冷落,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他们仕途无望,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和优越性,在残酷现实的撞击下,被碾得粉碎,他们感慨万端,苦闷异常.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索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主体人格,元曲家们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审美眼光也更加贴近自然的韵致,发现了常人所不能或没有发现的天然之美,给人以超然淡泊的艺术美感.张养浩作为元曲作家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超然物外,淡泊明志,保持了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孤傲.耿直不阿的品性.他们把主观感情更多地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达到了〝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与陶诗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相同的风致,然而又有更为深层的时代内容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类题材的曲子,丰富了元代散曲的内容,给元散曲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佳处何在?唯自然而已,唯意境而已.〞在张养浩的>中,人和自然交相辉映: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则是渗入人的灵性的自然.王国维先生所阐释的〝自然〞〝意境〞等审美理念,在本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诚然,我们在呼吸这首曲子所散发出来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者借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失意的复杂感情,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这是一种超越:对人生的超越.审美态度的超越.五. 结语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张养浩是个值得敬佩的曲作家.参考文献[1]李鸣,马振奎.张养浩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_._.[2]隋树森.金元散曲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_84[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_98[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_._[5]宋濂.元史.张养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_76[6]魏源.元史新编张养浩传.卷四十.[M].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刻印社篇二:元曲题目关汉卿曲二首1.下列各项中,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曲重心,巧妙地表达了无休无止的相思之苦.B.〝凭栏袖拂杨花雪〞写出女主人完全沉浸在离别之情当中而忘却了周围一切的情状.C.〝溪又斜,山又遮〞写的是情人沿山溪而行的场面.D.作者用〝凭阑〞.〝溪斜〞.〝山遮〞之景,突出〝人去〞后的情态和意绪.2.下列对>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A.表现了作者桀骜不驯的个性,与世俗抗争的激情B.表现了作者为生活所迫,毅然投身为世俗所蔑视的烟花行当.C.表现了作者虽为世俗不容,但依旧卓尔不群,坚持抗争的反传统精神.D.表现了作者在浑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中坚忍不拔地保持自我品格的立场.3.>描绘的是____(A.春 B.夏 C.秋 D.冬)季的景象,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证实.4.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曲作者是元杂剧的奠基入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对节正值冬季.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B.〝溪又斜,山又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的真切.深切的离愁.天净沙·秋思1.>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2.>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被称为〝__________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7.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8.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天净沙·秋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2分)咏江南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2.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3. 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一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方法.B.〝芰荷〞是指〝荷花〞.C.〝咏江南〞用an韵,并一韵到底.D.〝看沙鸥??珠帘〞米哦安歇了动态的景物.4. 对本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5. 下列描写江南地区繁华富丽的两句是()A.两岸人家接画檐卷香风十里珠帘B.一江烟水照晴岚芰荷丛一段秋光淡C.卷香风十里珠帘爱杀江南D.爱杀江南酒旗儿风外飐6. 对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家,〝水仙子〞是曲牌名.B.〝晴岚〞中〝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C.〝卷香风〞一句化用了唐代杜甫的>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D.该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的加深.7. 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两岸人家房舍密接不断.B.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C.〝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幽雅.D.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之情.8. 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一江烟水〞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B.〝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青春活力.C.〝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D.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的春色.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照晴岚〞的意思是阳光照耀,江上腾起薄薄烟雾.B.〝看沙鸥〞两句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C.〝风外飐〞生动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D.这首曲景物迭出看,各具情态,表达了欢快的情调._.下列对这支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B.〝卷香风十里珠帘〞描画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景象.C.这支曲前五句写的是近景,第六.七句写的是远景.D.这支曲描写的是江南四时的美景.篇三:题目24245281_d276a_92e_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_题和填空题第_题以及解答题的第_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张养浩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

张养浩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

张养浩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1269—1329)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

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⑴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⑵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⑶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⑷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元曲名家-张养浩

元曲名家-张养浩

元曲名家:张养浩篇一:张养浩《退隐》赏析张养浩《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赏析【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浅谈了他的散曲作品,着重分析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描写艺术特色;韵意一、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创作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

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

任职期间,曾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

英宗至治元年,又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惹帝大怒,深感仕途险恶,随弃官归隐,后屡召不仕。

公元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以及诗文集《归田类稿》等。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任、辞官、出世。

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其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参破世事,揭露官场黑暗与仕途险恶之作。

如《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二)、为追求隐居闲适,讴歌自然山水之作。

如《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雁儿落兼清江引》、《水仙子·咏遂闲堂》及《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等。

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1(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1(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101、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

《西厢记》对当时的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长达五本二十折加五个楔子。

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丝络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剧本也不受一入主唱到底的限制,出现几个角色分唱的形式,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壮举。

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02、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⑴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⑵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⑶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03、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内容及其艺术化处理史料的手法。

根据《史记·赵世家》中一桩有关“赵氏孤儿”的政治斗争事件改编的历史剧。

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手法:(1)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

(2)在风口浪尖塑造出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此剧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104、尚仲贤《柳毅传书》的剧情及其神话性1)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著名小说《柳毅传》,故事情节基本一样。

2)这是一个情节曲折生动的神话故事,可经过剧作家的改编后,柳毅的思想较之传奇小说有很大不同,一是他救龙女也希望日后得到报答,二是他娶龙女主要是她的美貌所动心。

105、李好古《张生煮海》的剧情及其神仙道化倾向剧中不乏张生贪恋宝贵,他与龙女的结合是郎才女貌这种世俗气,但此剧开头就让东华仙上场交待张生和龙女原是瑶池会上的金童玉女,最后又让他们同归仙位,具有出世倾向。

简述张养浩散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简述张养浩散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简述张养浩散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张养浩散曲的创作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结构宏伟,曲调悠扬:张养浩创作的散曲,结构一般以三段式形成,前段充满诗意的曲调,中段张力十足,难度增大,最后段张力释出,整个曲调悠扬动人。

二、技巧多变,表现力强:张养浩创作的散曲,不仅在技巧的运用上多变,而且表现力也很强。

他既能使用正统的散曲技巧,如和弦曲调、和弦移调等,也能运用各种辅助技巧,如滑音、分解等技巧表现出旋律的生动性和现代性,如“缥缈”、“残雪”等曲。

三、融合多样,大胆革新:张养浩的创作思路总是大胆革新,他一方面在技巧运用上有不同于传统构成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不断将西洋乐曲元素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中,使旧曲新,形成listen与融合的音乐语言,从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优美散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一)
摘要:元代张养浩的散曲被后人评为“明丽之作”,确实,清丽是其散曲的主要风格,具体而言,表现在其散曲内容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以及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三个层面上。

关键字:张养浩;散曲;明丽;风格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

”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

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

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

一、心境澄明风物清丽
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中所映现出来的自然清逸,有清水芙蓉之美。

这一特点的形成包含了作者心态和散曲题材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指主体澄明之心境;一是指主体所观照下的自然清丽之山水风物。

清逸脱俗的情性,清新明丽的风物,是为清丽风格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

澄明的心境是清丽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张养浩以清逸脱俗的情性状写明丽俊秀的自然风物,从而表现为明晰省净的语言风格和亮丽隽永的意境情韵。

张养浩思想兼容儒释道,道家的人生态度对他影响颇大,他向往一种品质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的散淡隐士的人生范式:厌恶仕官禄进,向往逍遥、安静的世界;看破尘世,独守恬静心境,无忧无虑;乐处清静之境,不受外界打扰,在清寂中超尘脱俗;怀清真之心,与世无争,但求安享自己清闲安适的生活。

创作主体以清高的隐逸之士的情怀和清逸、清静的清明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其观照的结果——散曲也多会呈现清丽的艺术境界。

在作为清高隐士的张养浩的眼睛里:
【双调】《庆宣和》
参议随朝天意可,又受奔波,绰然谁更笑呵呵。

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

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

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

“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

”写河水清而透彻(清澈)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
想人间是有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

“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

”写美人之境秀丽而幽静(清幽),清新而爽快(清凉)。

【双调】《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写中秋之夜清澈而明亮(清莹)
【双调】《折桂令·凿池》
殷勤凿破苍苔,把湖泺风烟,中半分开。

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

看镜里红妆弄色,引沙头白鸟飞来。

老子方才,陶写吟怀,忽见波光,摇动亭台。

【中吕】《朝天曲》
锦屏,翠屏,极目山无尽。

白云忽向树杪生,似林影波光定。

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

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

”写池中莲花更是香味清淡久远(清香)。

甚至连风都是凉爽而让人清醒(清风)“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

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

”【越调】《寨儿令·冬》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

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

四围山岩壑都平,
道途间无个人行。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

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

巧丹青,怎画绰然亭?”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清新纯净的纯清而无混杂的东西(澄清)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发现张养浩在其散曲集子里藉隐士之法眼创造出一个清丽澄明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