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实录 苏教版必修1.doc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结构,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中重点意象,了解诗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未来执着、对生命热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深沉坚定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课时类型] 诵读赏析[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1分钟】背景介绍:食指,原名郭璐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因而取名路生。
幼年时经常跟随在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身边,得到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熏陶。
1969到1971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一直在北京工作。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文革时期)。
代表作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
2.播放《相信未来》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3分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朗诵《相信未来》,欣赏的过程中自己轻声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重音、语速、节奏和语气,体会一下诗歌的情感。
”3.自由朗读,理清诗歌结构【6分钟】(1)“对于诗歌,能够有感情的读依赖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下面就让我们各自放开声音读,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语速、节奏、重音、语气,同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总共七个小节,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3)提问1:“大家一起来说,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3个部分)提问2:“有谁愿意站起来告诉我,你把诗歌分成了怎样的3个部分,你划分的理由是什么?”(4)明确:1——3小节要相信未来(前三小节是第一部分,大家同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不回答是都同意?)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形式上也来大致说一下这样的划分,前三小节中每节句后都有“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这四个字出现了三次,我们在读得时候语调一样吗?读得时候语气一次要比一次强,一次要比一次更坚定。
《相信未来》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设计理念】本设计始终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科特点来看,让学生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中培训语言素养和情感素养;从学习的特点来看,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建构,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下,学生自主走向成长。
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吟诵青春”板块。
学习要求是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与鉴赏中,学会珍爱青春,热爱生命。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表达了作者在苦难中“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具有语言美、内容美、节奏美、情感美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吟诵和鉴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
其中在认知上,他们已经有一定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刚刚学过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长沙》,对礼赞青春的诗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对青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由于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比较陌生,因而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体悟诗歌主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主要是以诵读涵泳法为主要方法,结合入情体验、点评批注等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本篇课文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解释本诗内容(包括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2.能阐释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3.能说出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a)能在诵读涵泳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b)能通过入情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蕴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作者在苦难中坚定相信未来的决心。
2.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解释本诗内容(包括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二)教学难点能说出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特点和效果。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七、【教学准备】(一)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二)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三)课时准备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动感知首先我将播放青春励志歌曲《红日》。
《相信未来》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10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10 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说明: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讲解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
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
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说明: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尽管在文革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也可以从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抓住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文章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把握文章主旨: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注重朗读结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
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
进行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 练习举隅1、请模仿本诗的反复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首诗。
提示:①有具体意象。
②使用反复手法。
③选择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语词。
2、认真阅读下列两首诗,自己尝试鉴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2 苏教版必修1本单元所选的十首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元曲和屈原的作品。
这些下同形式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样式的代表,在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阁夜》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
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
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已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斓的交响音画!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词语来创造生动的形象。
《苏幕遮》一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倩新而爽朗。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客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沙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国捐躯的英灵,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不能回归故乡。
我们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中亘古不变的坚毅和刚强。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人六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
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
2、朗诵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3、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生活中有阳光,有阴霾;有欢乐,有痛苦;有幸福,也有苦难。
面对这一切,该如何呢?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阴霾、痛苦、不幸、失落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
二、诵读感受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动人的诗篇!三、合作探究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贫困、落后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贫困、落后、混乱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
(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课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相信未来》课堂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教师朗诵一首北岛的诗歌《回答》和顾城的诗歌《一代人》,接着引出这个荒谬的时代,十年动乱,在这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好多人的自由被剥夺,尤其是那些年轻知识分子,都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但他们依然执着,他们绝不放弃,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朦胧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教师板书。
附:北岛《回答》回答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一代人》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卢程佳一、文本分析(一)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板块。
(二)本文的内容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在动乱年代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本文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而丰富,意象独特而形象,语言自然而整齐,音韵饱满且大气。
二、学生分析(一)学生所处阶段:高一(二)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取个性化的意象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的读写能力;诗人饱经苦难却始终“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三)学生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1.在认知上,学生对诗歌的意象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有了一定的了解;2.在感情上,学生有遭遇挫折和相信未来的情感体验,能较好感受诗人坚定而充满希望的情感。
3.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2)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美;(3)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能在感受诗歌节奏美过程中中运用诵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诗人在现实压迫折磨下的深沉的痛苦;(2)能感受诗人对未来怀有的坚定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传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在逆境中,你会怎样做呢?有人选择一蹶不振,有人选择坚持到底。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被誉为“朦胧诗鼻祖”的诗人食指的选择。
他的诗曾被辗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在青年人中掀起浪潮。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掀起的是一股怎样的浪潮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诗歌需要用心去感受,其实在欣赏诗歌时,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
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
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
)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相信未来》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诗名呢,PPT已经展示出来了,请大家大声地把它念出来,题目是--《相信未来》教学实录生:相信未来。
师:作者郭路生。
郭路生是谁呀?生:食指。
师:我们教材里说呀,《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老师这边啊,特意强调了郭路生,其实不仅仅是强调食指的真名是郭路生,其实啊,还另有寓意在。
我们先来看看“郭路生”。
《相信未来》教学实录师:笑得特别开朗的一个爷爷。
他呀,生于1948年,名字取得特别有意思,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什么?生:娩(miǎn)师:所以取名为路生,特别好记。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相信未来》这首诗写于几几年?生:1968年。
师:68年。
我们诗歌的末尾已经记录了这个年份。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们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这个论世相当重要。
我们说啊,《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但是食指,这个笔名的诞生却是在1978年。
那么我想啊,为什么编教材的人哪在课本上署的是食指而不是郭路生,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食指的名气更大;第二个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食指”这个名称更具意蕴。
我们来看一下,郭路生取笔名为“食指”的寓意是--别人背后的指点,预备读。
生: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失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师:所以,“食指”较“郭路生”而言,带有更多的意义在。
那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食指的《相信未来》是否展现了食指的健全人格。
师:诗歌题名《相信未来》,什么是未来?有同学能为“未来”定义一下吗?英芝你来说说吧,你觉得什么是“未来”?周英芝:未来是我们以后的意思。
师:哦,未来是“以后”的意思。
好,请坐。
你的理解与字典的解释差不多。
在2021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因为新版的词典没有收入这个词条,在2021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相信未来》教学实录师:一个是短暂的,一个是长久的,但是都是指向--未发生的那么一个时间段,所以未来是未知的。
《相信未来》教学实录师:那么既然未来是未知的,正如我们的PPT背景一片空白一样,未来就是一张白纸,所以未来,可待填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1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处于昏睡状态,个个睡眼惺忪,梨花带雨别样红,飞流直下三千尺,好吧,就说做梦吧。
师:同学们刚才经过了午睡,发现你们睡态真美,(生笑)你们梦到什么了?梦见我了吗?(小刘有些自作多情,生笑)其实白日做梦是很正常的。
比方作家经常就做白日梦。
《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做的白日梦。
现实生活中的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梦来实现。
我们上节课送给大家毛泽东年轻时候的一首诗——生(集体):咏蛙。
师:现在背诵,像青蛙一样呱呱叫。
(生笑)(学生集体背诵,颇有气势,听取蛙声一片)师:果然是青蛙。
此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家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
现在让我门回到初中时代,再次重温一起走过的日子。
(出示天净沙秋思(下面学生一片兴奋,)有学生在轻声背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师:打住,老师问问大家,初中时候,你们老师是怎样讲解这篇作品的?生(1):我们老师就让我们背诵,也没讲什么。
生(2):老师说,这是讲秋天的游子的思念,写的很苦涩。
师:你讲到了作品的内容——还有呢?生(3):这是一首小令,好象说是秋思之苦,很有地位。
师:哦,你提到了体裁和价值。
生(3):还有写景很有特色,与众不同。
师:讲的详细些。
生(3):通过一些名词的堆积,比如枯藤老树昏鸦。
学生接(小桥流水人家)基本没有动词。
但给人震撼。
师:怎么个震撼?生(3):暗淡的景物。
蔓延的黄草秋日冷清的小桥,看到村子中炊烟袅袅,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无聊。
马是瘦的,而且行进在萧瑟的西风中,此刻看到的夕阳。
正是残阳如血。
写出了人生的漂泊。
师:讲的太到位了!你融合了个人的情绪体验。
谢谢。
用意象来体现人物的心态,而这些景物明显就带上了人物的情感。
尽管人生失意常八九。
我们依然要坚信不经历风雨——生(集体):哪能见彩虹。
师:对,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无出路的寻找出路,有这样一位寻找者,他一直漂泊在诗歌的旅途上,他用他的灵魂在歌唱,像荆棘鸟一样直唱出鲜红的血液,而他又在残忍的误解和冷漠的白眼中定格,被人用无情的食指在背后指指点点:看,这个疯子。
然而他仍然站立在诗坛阵地中,是诗歌中的王者,为后代人诠释了一个生活的本质: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学生跟着轻声朗读,以至声音越来越响)师;谢谢同学用心的朗读,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的心和老师一起跳动的韵律,和食指在心灵上产生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此诗的写作时间?生(集体):1968年。
师:这是一段令人难忘和痛心的时代——生(部分):学生文化大革命。
师:对,就是十年浩劫,是中国人心中惨痛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狂热摧毁了理智,血腥染红了大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离开城市,上山下乡,投身所谓激情燃烧的时代,激情过后,年轻的心灵明显的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荒诞,一种被骗的情绪涌上心头,充满了时代的忧虑和个人前途的迷茫,而这首诗就是大雾弥漫中的灯塔,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从结构来说:这首诗可分做两层,标志性的句子就是——生(部分):我之所以这样坚定的相信未来,是因为——师;对,可见前三节是写——生(部分):我怎样相信未来。
师:后四节是——生(部分):我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师:对。
前三节是结果。
后四节是原因。
现在告诉我你们的第一感觉,你是喜欢前三节还是后半部分。
(学生讨论)生(4):老师,我喜欢后半部分,因为这几节通俗易懂,写的激情澎湃。
比如。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师:你是说后几节是直抒胸臆,类似前不见古人生(部分):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生(5):我喜欢前三节,前三节诗歌含蓄,有味师:刚才同学喜欢直截了当派,你是个含蓄婉约派。
那怎么个含蓄法,说说听听——。
生(5):前三节用了大量的意象。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和天净沙类似。
师:知我者,XX生也。
(生笑)既然有很多意象,大家找一找,并且说说你的独特的体会。
(学生找意象,然后讨论)师: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结果。
生(6):我喜欢蜘蛛的意象,蜘蛛网给人的感觉是阴森和荒凉,没有生气和活力,甚至有些恐怖。
师:你让老师联想到西游记中的蜘蛛精。
(生笑)生(6):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很有意思。
炉台就是灶。
是产生温暖的地方,是说有某种看不到的势力在扼杀温暖的事物。
师:讲解有道理。
炉台其实就是我们南方的灶,当然我们现在是煤气灶,炉台很少见。
就像我们说床,北方人叫炕。
谁再说说?生(7):我喜欢紫葡萄,(生笑)师(微笑):你是盖北人吧,好说说葡萄吧。
(盖北是我市著名的葡萄之乡,称江南吐鲁番。
)生(7);葡萄是甜美的的水果,却化为深秋的露水,就好比眼泪。
是失望的眼泪。
并且露水是一见阳光就化了的。
有失望之情。
师:可见这是一滴容易受伤的露水。
(生笑)生(8):我喜欢鲜花——,师:女孩子喜欢鲜花是天性。
(生笑)生(9):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尤其喜欢。
我想这里的鲜花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恋人,或女朋友。
是说女朋友不爱我了,跑到别人那里去了。
作者感到失落。
伤心。
师:有自己的见解。
但鲜花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能包括爱情。
眼睁睁看着他们的流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谁还要说?现在葡萄吃光了,鲜花也被人采取了——(生笑)生(10):我喜欢雪花,因为雪花代表着纯洁,在那个时代,纯洁的事物不多了,所以作者说美丽的雪花。
还有凝露的枯藤,虽然是枯藤,但有露水,就是有生长的希望,作者看到了希望。
生(11):我喜欢漂亮的温暖的笔杆,对诗人来说,笔是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他来说,笔是油甘甜的。
师:那为什么说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呢?生(部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花朵。
师:是这样吗?生(12):是说孩子的眼光和心灵是纯洁的,是不受污染的,是善良的,充满天真。
师:孩子的心灵永远是透明的。
其实食指在7岁时写过一诗:鸟儿飞上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着愉快的日子里,问声老师阿姨您好!真正的孩子笔体的诗,就像皇帝新装中说出真相的小家伙。
在那个虚伪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找回失落的纯真。
诗人从本质上讲都是天真的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从上面的意像中,看到了荒芜饿艰难。
贫困和悲哀。
那是不是这里的意象都是暗淡的?——生(13):不是,后面就不一样。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老师,这几句话读起来很别扭——师:那你该怎样朗读?试一试——师(摊开手掌):你看,在诗人的眼中,他的他的手指就像生(部分):好比涌向天边的排浪。
师(展开手掌):手掌就好比——生(部分):就好比拖住太阳的大海。
师:这是两个很大气的比喻,当然这只手有点像如来佛的手,大而无边。
我们允许诗人想象,我们惊叹诗人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来,我们朗读前三节,一二两接读出承重,深沉,第三节充满豪气和激情。
(学生朗读,效果好多了)师:前面我们说过,前三节是借助意象来抒情,是间接抒情。
后三节是生(部分):直抒胸臆。
师:诗如果只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
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师生共读后四节,可以看出很投入,完全进去了。
简要的谈体会。
)师:同学们,《相信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光明。
在人生的路途中,希望我们用坚韧点燃心灵的火焰,相信这是永远向上的火焰,是生生不息的火焰,是温暖一生的火焰。
现在,老师很想和同学们PK一下,模仿前三节诗,写一个片段。
当然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超越老师,最后四个字必须是——相信未来。
(学生开始仿写)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同学们的成果。
学生朗读作品,老师点评,师生兴致高涨,其乐融融。
(以下是学生的作品部分展示)(当寒风吹落最后一片黄叶,当凝霜孤单的挂满枝桠,我依然固执的摘下檐下的冰棱,在空旷的雪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当鲜花因凋谢而枯萎,当小草因践踏而消逝,我依然固执的用残存的种子,在坚硬的大地躯壳上埋下:相信未来。
)师;下面老师朗读另一首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