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先秦史方向博士生专业书目(一)现当代史学著作1、王国维《观堂集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吕思勉《先秦史》,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9、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1、蒙文通《经史抉源》,《蒙文通文集》第三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
▲12、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五卷,巴蜀书社1999年版。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17、《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已出三册),中华书局1988至2000年。
18、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8至1963年版。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2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4、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古代汉语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2001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2001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2001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精品】3第三讲古文字学理论:六书理论
2.省声
有的学者对省声说基本持否定态度。 姚孝遂说:说文凡言省声,十之七八是不可靠的 。 李家祥从《说文》中统计出省声字170个,通过辨 析认为许慎的省声字多不可信,不可从,应该否定 之。许慎把一部分象形字误认为省声字(鼎、梁), 把一部分会意字误认为省声字(事、哭),把一部 分全形声字误认为省声字(觞、蹇jian)。 高明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也认为省声字多不 可靠。 何九盈也认为《说文》中共有310个省声字,其中 158条不可信。
即,从?从?。表示人靠近食器就食,本义为靠近。 折,从艸,从斤。表示用斧斤断草,本义为折断。 表,从衣,从毛。本义为毛朝外的皮外衣。 冠,从冖,从元,从寸。表示手拿帽子戴在头上, 本义为帽子。 香,从黍,从甘。本义为谷物散发出来的香甜气味。 军,从勹,从车。表示用战车围成营垒,本义为围 成营垒。 寒,从宀,从人,从茻,从?。表示人在屋里铺着、 盖着草御寒,本义为寒冷。 暴,从日,从出,从二手,从米。表示太阳出来用 手拿米来晾晒,本义为晒。
有的学者对省声字持肯定意见
陈世辉认为:省声字是古汉字形声字中存在 的一种现象。 姚炳祺认为:省声也是汉字在特定历史时期 的一种特殊的注音手段。它反映了这些字在 汉代的读音情况,对研究某些谐声偏旁的读 音变化很有参考价值。 温知本对省声字也予以肯定,并探讨了省声 的三种情况。
形声字的地位
象形、指事、會意的區別:
象形字所象的是純粹可以描繪的具體的“形”; 眉 果 指事字所指的已經是抽象的意思和沒有固定形態的 事物; 鬥 會意字是可以分拆成兩個以上的單體的,分開後的 任何一體,仍能單獨成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如果分開後,至少有一部分不能 單獨成字。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一字形的因袭比较 二辞例的推勘 三偏旁的分析 四历史的考证 五掌握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六审音求义
第二节中古音韵
第一节音韵学与语 音学
第三节上古音韵
第四节上古音 知识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一语音学名释 二音韵学名释
一 《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 二中古音的韵部
一上古音的声纽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三商周古音探索
第四节青铜器的定名、 分类与礼器制度
01
第五节青铜 器铭文分代 研究
02
第六节三代 封建与金文 分域研究
03
第七节族氏 铭文研究
04
第八节兵器 铭文研究
06
思考题
05
第九节青铜 器铭文选读
一古器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青铜器纹样研究
一商代金文的分代标准 二西周铜器断代 三西周历法
一三代封建之政治制度 二文字与器物的从同与趋异 三分域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一大小徐对《说文解字》的勘正与研究 二汉字结构的研究 三古文资料的汇集 四金石学的建立 五字书、辞书与韵书
一元明两代的文字学 二明代的字书
一上古音韵的研究 二 《说文》学研究的深入 三金石学的复兴与古文字学研究 四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
第一节六书理 论
2
第二节古文字 形旁的通用
3
第三节古文字 声旁的通用
一国、族、氏的区分 二 “亚”的含义 三商周日名、族徽应用的普遍性
一兵器铭文的发展 二兵器铭文所见物勒工名制度
一商代金文 二西周金文 三东周金文
第一节简帛文献 第二节盟书
第三节石刻文字
第四节古玺、封泥与 陶文
第六节简帛及其他 古文字文献选读
第五节货币文字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刘娟教学大纲统稿人:孙国栋古文字学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张胜利执笔人:张胜利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齐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课程名称:古文字学课程编号:0301006英文名称:Paleograph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68 理论学时:68 实验学时:课外学时:学分:4开设专业:美术学(书法)先修课程: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书法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古文字起源、古文字的基本性质,掌握古文字的特点、形体演变及结构规律,掌握通过分析古文字的形体结构了解古文字本义的方法,达到正确理解、解释常用古文字形、音、义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
并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第三,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古文字学知识,要求学生达到能够阅读古文字方面的或与古文字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从而能够把学到的古文字学的知识作为继续扩大这方面知识的一条途径。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作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查找、整理一些古文字的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一.古文字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古文字学的概念古文字的研究对象二.学习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基本方法学习古文字的意义三.汉字起源的问题结绳记事和神话传说仓颉造字的思考“卦爻制作”与表意符号四.汉字的萌芽、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文明萌生期陶符五.汉字的逐步成熟时期甲骨文阶段青铜器铭文阶段战国文字阶段简牍、帛书阶段六.小学的萌芽与兴起汉字构形理据的分析汉字的规范整理和字书的编纂七.汉语训诂学和发言研究的发端《尔雅》《释名》《方言》八.《说文解字》和汉代小学研究许慎生平及传作背景六书理论历代有关《说文》的研究(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谜底:龙
授课内容:
“龙”字的起源 “龙”字的演变 “龙”字的释义 中国龙文化和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文化符号。商代甲骨文象形“龙” 字,似乎是一种有角、有头、嘴巴张开、 身体弯曲的动物。 关于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主 要观点是: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 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 合而成的神物。
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 但是天帝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 “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 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 己也被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 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 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天帝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 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 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 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 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接着建立的夏王朝, 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
随着对龙科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基本 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考古人员 曾在河南濮阳一处六千多年前的墓中发现 用蚌壳摆成的龙。此龙身长1.78米,昂首 拱背,身体弯曲,有前后爪,长尾。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出土的玉雕龙,呈勾曲形,高26 厘米,口闭吻长,鼻端前突,颈上有 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 骨文中象形 “龙”字。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
【国学基础】古文字学古文字学课程综述古文字学即国学大讲堂之国学基础——小学(古文字学)古人把文字学叫作”小学”,而古文字则是指秦代以前的文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懂得自己的文字吗?你了解文字是何时产生的吗?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呢?他们又是怎样创造文字的呢?创造文字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思想和文化吗?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开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所以,学好小学不仅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开始,而且更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开始。
一流的导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传授开设课程:《古文字学》课程目标: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素养的文物学研究者,使其兼具:鉴赏家的卓越眼光、投资家的远见敏行、收藏家的丰富底蕴,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
导师介绍: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学研究,并著有《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出土古代天文学文献研究》、《古文字与古史新论》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70余种。
入载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世界名人录》及美国传记协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以考古学甲骨金文学,古代文献和民族学等史料为基础,运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天文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天文考古学体系,为该分支学科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并在文物考古学界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卓越贡献。
《古文字学》教学大纲古文字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和诠释方法。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物上的古汉字及各种古文字资料,由于这些铭刻直出先民之手,并以文字的形式直录历史,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书籍文献,对考古学与历史学而言,具有直接史料的特殊价值,因而古文字学享有不同于文献学与古器物学的独特的学术地位,于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古代漢語參考書目一、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書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詞彙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語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語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漢語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訓詁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__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辭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 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xx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xx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xx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xx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xx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 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23、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xx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 xx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 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 xx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 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 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xx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xx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 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 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 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 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 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 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xx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 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 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 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 xx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xx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 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xx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 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xx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xx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xx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汉字的起源
五、起一成文说
始于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
其说建立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基础上。
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当时通行的楷书,抓住楷 书的横竖撇捺折等笔画,联想《说文》部首“始 一终亥”的排列现象,从而附会出来的。
当时接触的古文资料少,不了解汉字演变的规律 所致。
李维刚《瑶族的记事方法》(《民族团结》 1963年1期):瑶族村寨纠纷,常通过双 方头人“讲事”来解决。讲事时,双方轮 流讲述自己一方的道理。一方讲完,如果 对方头人同意,则在自己的绳子上打结。 最后以绳结多少判断胜负。负者需据输理 多少敲锣打鼓送牛猪等礼物到对方寨子道 歉。
据说怒族结绳记事大事用大结,小事用小 结。与郑玄注一样。
汉熹平六年《仓颉庙碑》: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 灵光,为百姓作宪。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 哭。
《路史·前纪》:(仓帝制文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 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罚 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于是天地之蕴 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垂宪象。……
刘师培《小学发微》:大约《易经》六十四 卦,为文字之祖矣。
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从不 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 必从。故 必从而后成‘水’, 必从而 后成‘火’, 必从而后成‘巛’。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独龙族用刻木作交换契约的凭证,进行交换的 双方分别将物品的数量在木刻上打上符号,一 二年后结帐时将木刻当面焚毁。
汉字学专著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第六章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缘起及发展一、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1.例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对《孟子》一书作了注解,古书注解工作,在古代又称做为“训诂”。
汉代注解古书主要局限于儒家的著作,即所谓经书。
汉代较有影响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
隋唐时期的人又不大看得懂东汉时期所注解的古籍了。
2.于是,又开始对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方式。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和订正毛传;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宋代,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注解工作。
3.这时候,学者们往往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注解的古书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朱熹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人诠释字句的长处,简洁明了平易可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理学思想的地方。
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不大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4.因此,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得多。
在古书注解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书注解家,他们几乎将此前所通行的古书都进行了整理注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十三经清人注疏》。
5.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比较深厚,风格与此前也不一样。
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注重材料,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一种所谓的“朴学”精神,因此所注解的古书比较详实可信,而且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他们不仅给古书作注,而且还对古籍进行校勘,纠正了古籍中不少错误。
二、古书注解的内容古书注解的内容大抵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解释。
2、疏通文意。
3、阐述语法。
4、分析篇章结构。
5、阐明修辞方式。
6、说明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古书注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形说义,即形训;二是因声求义,即声训;三是据文证义,即义训。
汉字,中国文化的密码
汉字,中国文化的密码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载体,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蕴含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研究汉字,旨在解密中国文化密码,传承文化基因。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汉字,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汉字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汉字文化密码文化基因文化传承一、汉字的研究背景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殷墟博物馆,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当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了《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求语言工作者“科学解读汉字文化,解释汉字发展规律,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古籍保护传承夯实文化根基”。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汉语汉字,揭示汉语字词演变规律,探密古人的思维方式,发掘中国汉字密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这是我们这代语言研究者的使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语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了解汉语字词的来龙去脉,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增进文化自信和提高民族自豪感极为重要。
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记录语言信息的符号系统,集语音、形音、义音、形义、义形于一体,是表达复杂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系统,用于刻在龟骨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祭祀仪式。
古人缺乏认识自然界的科学知识,以为宇宙间存在一个主宰万物的天神,若要避祸得福,就必须求得天神的保佑,所以占卜,被看做是沟通人神关系最灵验的方法。
在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卜骨,其刻辞内容大多是记录占卜内容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农业、经济、文化等信息,是研究夏商周文明的重要材料。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代历史是信史。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参考书目.doc
《现代汉语》(二)参考资料1. 《现代汉语》(修订本),钱乃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武占坤、王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汉语语法研究》,张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高更生、王红旗,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言语交际学》,刘焕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修辞和修辞教学》,中国修辞学会,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会话结构分析》,刘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语篇章语法》,屈承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语言学概论》(二)参考资料1.《<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徐通锵、胡吉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3.《语言学概论》,王德春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4.《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岑运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2.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语言理论,彭泽润,李宝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语言学新解,熊学亮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年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语言学和现代科学,陈明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语言系统和语用因素,胡华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文化语言学导论,戴昭铭著,语文出版社,1996文化语言学(增订本)邢福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高一虹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社会语言学,陈原,学林出版社,1983中国社会语言学,郭熙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语言变异研究,陈松岑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应用语言学,桂诗春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认知语言学概论,程琪龙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商务印书馆1980语言论,[美]爱德华·萨皮尔著,陆卓元译,1985现代语言学教程,[美]霍凯特著,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矍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普通语言学概论,[英]罗宾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基础写作》(二)参考资料1. 《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汉字学专著汇总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文字学参考书目
文字学参考书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8年。
唐兰:《中国文字学》,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98年。
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
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郑廷植:《汉字学通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年。
姜亮夫:《古文字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班吉庆:《汉字学纲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张玉金:《汉字学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
李思维:《汉字形音学》,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1999年。
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
刘军等:《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98年。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96年。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全13册),中华书局,2000年。
《甲骨文合集补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全4册),中华书局,2000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98年。
李圃等:《古文字诂林》(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玲璞:《古文字诂林》(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圃:《古文字诂林》(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圃:《古文字诂林》(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全3册),中华书局,1998年。
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一、《说文解字》与汉字的构造(一)《说文解字》与“六书”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汉字构型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名目具体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是仿照图画的形式,按照事物的形体来绘制相应图形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人女车行贝虎犬目山荫音、羊壳咳、牛拆柴、鹿攒暂赃、鱼阱卩、鸟繵繷繸、矢判叛乓、鼎薚薝薟等。
有一些象形字比较复杂,所象之物不能让人一目了然,还需要把所象之物密切关联的另一物体也连带着“画”出来才好识别,如向蘻蘽、眉緔緕緖、栗疏书赎、叶且钦侵、巢绕、果输、胃茂等。
从用字写词的角度看,大凡用象形字表示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
但少数象形字也可以表示这种事物具有的某种性质和状态。
如高篷膨鹏、大粥肘昼、夕师狮失、屰窰窱窴窸等。
《说文》分析象形字术语是“象…之形.”“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以标识字意之所在的造字方法。
它突出的是所象之形的局部。
如:亦譕譖、寸举、厷簉綣、曰路普、本受、末殊、朱蔬、甘碌露莆、血呐窍、刃龙狞等.指事字为数不多,所表示的事物往往比较具体,有时意义也比较抽象,如一癅、二酛、三盳、四阏等数字。
从汉字的构造方面来说,体现了由独体向合体、由“象形"向“声”演变的过程。
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前人在分析汉字构形的时候称之为“文”,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称为“字".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义的造字方法.和象形字、指事字相比,会意字扩大了造字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静态的食物,可会意表示事物的运动和状态。
中国文化研究经典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荐阅读书目1. 蔡尚思:《孔于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沈甲宜:《科学无玄的周易》,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
3. 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4. 赵鑫珊:《哲学与人类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 张岱年:《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6. 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7. 复旦大学历史系:《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 俞长江等:《白话诸子精华》,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9. 陈济康、吴建华:《白话武经七书》,中国育年出版社,1992年。
10.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 王书良:《中国文化精华全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
13. 赵德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 周谷城:《史学与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5.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 白寿彝:《中国通史》(1—2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年。
17. 阙道隆:《中国文化精要》,中国青年出版杜,1996年。
18. 方志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年。
19. 沈善洪、王风贤:《中国伦理学史》(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 周燮藩:《中国宗教纵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21.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2. 王琪森:《中国艺术通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
23. 顾健华:《中国传统艺术》,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 王耀毕:《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 毛祖钦、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1—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喻义
名词:天子,皇帝。
龙袍 龙椅 龙颜
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 之象也。——《史记-始皇本纪》
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 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 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喻骏马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 夏官 》 喻文章、书法的雄健华丽 龙蛇(龙蛇走。形容笔势如龙蛇,蜿蜒盘曲);
《説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 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 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 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白话版《说文解字》:龙,鳞甲动物之 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 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 时刻而潜渊。字形采用“肉”作边 旁, 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 旁。所有与龙相关的字,都采用“龙”作 边旁。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主讲人:侯自玉 资料收集:于博文 田会 PPT制作:温深圳 张彭程
猜字谜:Biblioteka 袭人没穿衣 砍下竹子做灯笼 系根带子尤其美
谜底:龙
授课内容:
“龙”字的起源 “龙”字的演变 “龙”字的释义 中国龙文化和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文化符号。商代甲骨文象形“龙” 字,似乎是一种有角、有头、嘴巴张开、 身体弯曲的动物。 关于龙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主 要观点是: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 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 合而成的神物。
鲧化黄龙
天帝与龙
谢谢观赏
天帝与龙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 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 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 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
铜鼎铸成时,有龙垂下胡髯迎黄帝升 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黄帝升了天后便 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 中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 身。黄龙即是龙帝,五 行属土,位居中央,是 龙族之首.在汉代的典籍 中亦有提及:“黄龙者, 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 神灵之精也。能巨,能 细,能幽,能明,能短, 能长,乍存,乍亡。王 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 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 沼。”说明了黄龙的形 象。
龙的传说: 鲧化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 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几乎快要生存 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 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但是这些洪水不断 的突破他的堤防,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 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 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 难,在地面上开始生活。
随着对龙科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基本 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考古人员 曾在河南濮阳一处六千多年前的墓中发现 用蚌壳摆成的龙。此龙身长1.78米,昂首 拱背,身体弯曲,有前后爪,长尾。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出土的玉雕龙,呈勾曲形,高26 厘米,口闭吻长,鼻端前突,颈上有 长鬣,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 骨文中象形 “龙”字。
一、“龙”字的起 源
二、“龙”字的演变
三、“龙”字的释义
1.本义 名词:古代中国传说中有神力的完美动物。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 • 礼运》
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 • 执辔》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 襄公二十一年》
飞龙在天。——《易 • 乾》
叶公子高好龙。——刘向《新序 • 叶公 好龙》
龙藻(比喻华丽的辞藻);
3.姓氏
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 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 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 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 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龙文化和龙的传说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 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 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自己。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 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 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几千年浩瀚的 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 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 但是天帝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 “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 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 己也被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 传·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败的鲧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 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天帝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 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 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 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 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接着建立的夏王朝, 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