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合集下载

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

Fredrick Herzberg
调查结果: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 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 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2)满意与不满意
工作中缺少高工资 、缺少 安全 感、缺少好的工作条件和 福利 - (不满意) 工作中提供高工资、有安 全保 障、有好的工作条件和福 利 0 (没有不满 意)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需要
紧张
动机
行动
新需要
激励的方式
(1) 物质性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 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激励要点:一是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 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 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推动了激 励意义。二是重奖重罚。对于克服重重困难 方可取得成功者,“赏如山”;对于玩忽职 守,造成重大责任损失者,要“罚如溪”。 (2)精神性激励。精神激励 就是调解和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 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工作。
认为: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 绝对报酬(自己的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所得的 相对报酬的影响。
人们通过投入与产出比来评价公平与不公平 个体对公平的认识:更多是一个比较的结果 比较的方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自我纵向比 自我其它机构比 自我与内部其他人比 自我与外部的其他人比
M V E
Victor H.Vroom
式中: 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 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激励的概念理论与意义

激励的概念理论与意义

03
激励的意义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使他们感到受到重视和支持,从而 增强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通过激励,员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 机会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 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
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当员工感到受到激励时,他们 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
,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员工需求的多样性
不同员工的需求差异大,单一 的激励方式难以满足所有员工 的需求。
激励效果的短暂性
物质激励往往只能带来短期效 果,难以持续激发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
激励与绩效的不对等
在某些情况下,激励与员工的 绩效表现并不完全对等,可能
导致不公平感。
激励的未来发展
个性化激励
非物质激励
04
激励的实践应用
薪酬激励
总结词
薪酬激励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之一,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 力。
详细描述
薪酬激励通常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和贡献进行差异 化设计,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力。
晋升激励
总结词
晋升激励是一种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位和地位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详细描述
晋升激励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其工作动力和归属感。
培训激励
总结词
培训激励是一种通过提供学习和发展的 机会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 。
VS
详细描述
培训激励可以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 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帮助员工提升技能 和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 提高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都离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自己的教学评价艺术,创设教育教学氛围。

同时,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激励对学生的影响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给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

在课上,在课间,我总能利用时机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回报我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由此我想到赏识是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赏识,我尽可能的创设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被激励的快乐。

二、不良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有些教师常常习惯于将学习落后的学生概括为一个字“笨”,指责学生:“人家能学好,你为什么不能学好?”这种把失败归因欲学生内在不可控因素的做法,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产生类似“我就是本,努力也没有用”的错误思想,从而丧失学习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归因理论研究表明:当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因素(如智商)时,会导致无助感和不愉快情绪;而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时,就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产生愉快的情绪。

因此,教师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努力,其次才是能力。

即使不如别人聪明,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照样可以成功。

从而使学生产生着重于努力的内在化动机归因,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在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往往习惯于适用相同的简单评价,如“回答正确”、“对”等千篇一律的语言,这种千人一面的评价会在无形中遏制学生的热情,泯灭学生的创造性。

激励的过程及动因

激励的过程及动因

激励的过程及动因激励是人们在面临困难、追求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可以推动人们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而激励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引发、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激励的动因则是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原因和动力来源。

激励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有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互动。

首先,激励者需要了解被激励者的需求、目标和动机,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然后,激励者通过激励手段和方式,刺激被激励者内在的积极因素,引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被激励者在受到激励的作用下,产生动力和决心,主动去克服困难,追求目标。

激励的动因可以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

内部动因是指个体内在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等因素,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等。

内部动因主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思考和决策来产生。

外部动因则是指外界给予个体的激励,如奖励、赞扬、鼓励等。

外部动因主要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来产生。

在激励的过程中,激励者需要根据被激励者的需求和动机,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和方式。

例如,对于内部动因较强的个体,激励者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任务、给予更多的自主权等方式来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动力。

而对于外部动因较强的个体,激励者可以通过奖励、赞扬、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其外在的积极性和动力。

在激励的过程中,激励者还需要注意激励的时机和方式。

激励的时机应选择在个体积极性和动力较高的时候,以提升激励的效果。

激励的方式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以增加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激励者还需要注意激励的适度性,避免过度激励或不足激励的问题。

激励的过程中,激励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

首先,激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次,激励者需要具备分析和判断能力,以了解被激励者的需求和动机,制定出合适的激励措施。

最后,激励者还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应对不同个体和不同情境下的激励需求。

激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互动。

管理学中激励的名词解释

管理学中激励的名词解释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激励的含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

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好好的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技术的新动向。

同时做到在员工心里,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结果。

对于激励的方式在学术界有很多种理论和方法,有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其中激励因素为满意因素,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激励。

保健因素为不满意因素,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

其实诸多模式中都不外乎两个方式: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

2019公共课《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试题及答案(必过)(2)(1)

2019公共课《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试题及答案(必过)(2)(1)

2019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必过)(源自某位老师好意共享,请勿随意扩散)1.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一种内部刺激,与内稳态及需求有密切关系。

(对)2. 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求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

(对)3. 内驱力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对)4. 需求是内驱力的基础,需求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

需求一定会成为行为的动机,以驱使机体行动。

(错)5.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对)6.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内驱力,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对)7.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对)8. 内源性动机是内部需求产生的驱动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指人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它不需求外在条件的参与。

(对)9.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

(对)10. 一般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掌握某一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依照法律或合同、协议享有特定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获得相应权利和相应利益的人。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激励员工)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激励员工)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激励员工)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判断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低层需要是(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社交需要正确答案:A解析: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低层需要时生理需要。

知识模块:激励员工2.在对管理者对人性假设方面,认为员工天生好逸恶劳的消极理论是( )。

A.Z理论B.X理论C.Y理论D.超Y理论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X—Y理论的定义可知。

知识模块:激励员工3.有人说“激励就是用骨头让狗更努力地干活”,这一句话可以用以下哪个理论来解释( )。

A.期望理论B.强化理论C.需求层次理论D.双因素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

知识模块:激励员工4.某高中生成绩不错,他估计自己有80%的把握能考上大学,并且他也非常希望能考上大学,其渴望程度为100%,那么该高中生考上大学的激励水平为( )。

A.100%B.80%C.50%D.88%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即有:M=V×E,其中M表示激动,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则该题中,M=1×0.8=0.8,故答案为B。

知识模块:激励员工5.管理学上关于领导的概念。

以下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领导是有职位的人B.领导是有下属的人C.领导是有影响力的人D.领导是有很强判断力的人正确答案:C解析:管理学上把领导(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职权的人员。

知识模块: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6.企业多年来生产任务完成一直都不太好,员工收入也不算很高,但经理与员工的关系却很好,员工也没有对领导表示不满,该领导很可能是管理方格中所说的( )。

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概念

1.激励的概念,特点和原则1.1激励的概念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美国企业家艾柯卡说:“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可见,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鼓励,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

2激励的特点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员工才可以被激励.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各层次的需要又可以相互的转换。

在这几个需要中,有一种是对员工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而员工的动机正是为了满足这一种需要,所以,只有当员工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员工才会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企业管理者就是要立足员工的需要,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物质激励指的是通过物质刺激手段,鼓励员工工作。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事实上企业员工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1。

3激励的原则由于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而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寻找目标。

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一时又不能得以满足,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即激励状态。

这种不安和紧张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动机。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概述
社交需要:也称归属需要,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工作,总希望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受到关注、接纳、关心、友爱等,要求在感情上有所归属。
尊重需要 :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为组织的一员,总是希望自己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希望自己的成就、人品、才能等得到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声望,有一定的影响力。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立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上述基本强化方式中,正强化是影响行为的最有利手段,它能够增强或增加有效的工作行为。自然消退只使员工知道不应该做什么,而不能使其知晓应该做什么。
4、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该理论。管理实践表明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目标为员工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以及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在管理中,目标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目标的明确与否,对员工的行为的激发力量的大小是不同的。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常来说员工的行为是高效率的,而模糊的目标则会导致员工行为的盲目性,从而效率底下。另一方面,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总是比容易的目标更能激发员工付出更大的努力,效率也更高度的否定,从而减少这种行为。比如: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对上课扮鬼脸的淘气的学生佯装未见,使其自讨没趣而自行收敛。
(4)惩罚:用批评、降职、罚款等带有强制行、威胁性的结果,创造一种令人不快甚至痛苦的环境,以表示对某些不符合要求行为的否定,从而消除这些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1)生存的需要即是人们的物质生存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
(2)相互关系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外在部分;
(3)发展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
ERG理论和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ERG理论也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生存、发展、成长需要是逐层发展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个体便会增强对较高层的需要。与马斯洛不同的是,阿尔德认为,人在同一时刻可能存在多种需要,如果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受挫,那么人就会转而向下,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得更强烈。

大学《管理心理学》试题含答案(二)

大学《管理心理学》试题含答案(二)

大学《管理心理学》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领导四种。

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投射法和情景测验三种。

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效价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8、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纬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1、“霍桑实验”表明员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错)2、智力测量是测量能力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

(对)3、气质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对)4、管理理论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

(对)5、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错)6、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是只有正式的群体才可能成为团队。

(错)7、管理理论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

(对)8、替代机制(或称补偿机制)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自我防卫机制。

(对)9、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叫行为塑造。

(对)三、单项选择题。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灵活性低”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C )A、多汁型,B、胆汁型,C、粘液型,D、抑郁型、2、能力直接影响着( A )A、活动效率,B、性格特征,C、行为风格,D、兴趣爱好3、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种属于保健因素( C )A、工作成就感,B、工作认可,C、人际关系,D、提拔晋升4、布莱克和莫顿的研究认为,管理绩效最好的领导风格是( C )A、9.1 类型,B、1.9 类型,C、9.9 类型,D、1.1 类型5、主要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群体是( B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D、虚拟群体6、下列哪种测量不属于能力测量范围( D )A、智力测量,B、特殊能力测量,C、创造力测量,D、兴趣测量7、下列公式表述正确的是( B )A、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B、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C、领导有效性=f(领导作风,成熟度,环境)D、领导有效性=f(领导效率,被领导者成熟度)8、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BA、需要,B、动机,C、兴趣,D、信念四、多项选择题1、归因理论在解释行为时,如果把行为看做是由外部力量驱使的叫做( BD )A、内在归因,B、外在归因,C、个人归因,D、情境归因2、能力测量包括( ABC )A、智力测量,B、特殊能力测量,C、创造力测量,D、态度测量3、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 ACD )A、魅力型领导,B、学习型领导,C、变革型领导,D、诚信型领导4、一个体独立性进行性格分类,则可将性格分为( AC )A、场独立型,B、场相互型,C、场依存型,D、场超脱型五、名词解释16、群(团)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或准则。

激励的原理理论及方法

激励的原理理论及方法

详细描述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奖金、津贴等,以及提供良 好的工作环境和设施,如提供舒适的工作场所、现代化的 设备等。
详细描述
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应结合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制定合理 的奖励标准和制度,避免出现不公平和短视的现象。
精神激励
总结词
精神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 精神需求来激发其积极性的 方法。
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行动结果所期望的效价以及 达成该结果的可能性。激励程度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公平理论
该理论关注个人对报酬是否公平的主观感受,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 酬,还会与他人的相对报酬进行比较。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受到公平 感的影响。
自我挑战
自我约束
勇于接受挑战和面对困难,提高个人意志 力和抗压能力。
培养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 惯。
激励的原理理论及方法
目 录
• 激励的原理 • 激励的理论 • 激励的方法 • 激励的实践应用
01
激励的原理
激励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激励是激发个体内在动力,促使其朝着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它对于提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个人 和组织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或方法,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促使其产生某种行为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激励 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个体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激励的基本原理
• 总结词:激励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设置、奖励与惩罚、反馈与调整、公平与认同等。这些原理相互作用,共同 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动机。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 A 套一、名词解释1 、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3、动机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它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是尊敬还是轻蔑,是爱还是恨,等等。

二、单项选择题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D )。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C、“管理科学”阶段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2、独立型和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C )A、阿德勒B、荣格C、威特金D、卡特尔3 、阿 Q 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 C )A、反向行为B、压抑C、合理化D、升华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C )。

A、攻击B、冷漠C、退化D、幻想5、血压高、心脏病是压力的( A ) 。

A、生理反应B、心理反应C、行为反应D、情绪反应雨A、权威个人B、社会规范C、小群体规范D、单位领导7、“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知觉的( B )。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投射效应D、近因效应8、适应和(B )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B、发展C、生存D、学习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 C ) 。

A、命令式B、说服时C、参与式 D 、授权式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是( C )。

A、学校中的文娱活动是否多B、学校中教师学历达到高标准C、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管理方式D、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三、判断题1 、现代学校管理应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结构系统,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激励的概念实质作用

激励的概念实质作用

激励的动态过程
激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激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激励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 同阶段和不同情境下的需求。
激励与反馈
激励需要与反馈相结合,及时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激励与调整
激励需要与调整相结合,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目标 和计划,使激励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
激励的目标导向
01
02
03
明确目标
激励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 己的目标和方向,使人们 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目标可衡量性
激励可以使目标更加具体、 可衡量,便于评估和监控 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调整 和改进工作计划。
目标挑战性
激励可以使目标具有一定 的挑战性,激发人们的斗 志和创造力,推动工作不 断取得突破和创新。
及时适度原则
及时适度原则要求在激励过程中把握时 机,及时给予员工所需的激励,避免拖 延和滞后。同时,激励的强度要适度,
避免过度或不足。
及时适度原则有助于提高激励的效果, 及时适度原则还能避免激励过度或不足
使员工在最佳时机得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员工失望、消极怠
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提升自我认知
通过激励,员工可以更清楚地认 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
对性地提升自己。
促进职业规划
激励能够促使员工思考自己的职 业发展方向,制定更为明确的职
业规划。
增强组织凝聚力
加强团队协作
激励能够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团 队的凝聚力。
形成共同目标
通过激励,组织成员能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 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

”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

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

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

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

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考试答案1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考试答案1

《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与职业水平》考试答案判断题:1.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是一种内部刺激,与内稳态与需求有密切关系。

(对)2. 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求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

(对)3. 内驱力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对)4. 需求是内驱力的基础,需求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

需求一定会成为行为的动机,以驱使机体行动。

(错)5.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

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对)6.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内驱力,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对)7.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对)8. 内源性动机是内部需求产生的驱动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指人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做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它不需求外在条件的参与。

(对)9.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

(对)10. 一般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掌握某一特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或职业;依照法律或合同、协议享有特定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获得相应权利和相应利益的人。

激励语名词解释

激励语名词解释

激励语名词解释
激励语就是一些鼓励自己或别人上进的话语。

比如教室黑板上沿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人们按照需求层次追求满足。

因而管理者根据需求设置目标即可起到激励作用。

另外,双因素论者赫茨伯格把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包括组织政策、管理技术、同事关系、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的改善可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是适合个人心理成长,能调动积极性的因素,但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

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
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管理学基础第七章 激励

管理学基础第七章 激励
1959年,赫茨伯格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写做出版了《工作 与激励》一书,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将影响的行为因素分为: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 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清除。但 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监督、 公司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地位、职业 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缺少这些因素,员工会产生不满 意。
过程激励理论
2.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其 基本论点是: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 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 个目标。 弗鲁姆认为,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 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效价)及实现可能性 (期望率)大小的评价。
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激励的构成要素
需要
行为
动机
外部刺激
激励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激励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 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 过程。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构成激励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需求。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需要是人们
强化理论具体应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 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4. 综合型激励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 的。这一模式较为全面地说明了激励理论的全部内容 。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网络课程复习题一、填空题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 IQ = 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 X 100 。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11、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是人的意志特征。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_需要、自尊__需要、自我实现_需要。

13、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请列举出四种智力测量的方法:实验、谈话、个案调查、智力测验。

二、判断题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对)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错)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

(错)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

(错)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对)6.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

(错)7.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

( 对 )8. 公平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对)9. 人际关系理论也称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

”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

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

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

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

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
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2、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

这时,教师微笑着用“开动你的小脑筋再想一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一类语言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握教育时机,从细微处着手激励学生健康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让学生的评价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让老师的评价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
让有效的评价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几天对“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知识讲座的学习,是我颇有收获,尤其是让我认识到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收获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评价的杠杆作用,使学生愿意写作,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呢?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写作的兴趣。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来源于“我要写”和在写作的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步入初中的学生,接触到新老师,刚开始作文时,热情很高,想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

老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评价。

笔者在教学时,就曾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或早读时间,把每位同学作文中最亮点读给大家听。

有时,同学们作文写得好了,就可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来评读。

这时候,学生们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唯恐把自己的漏掉了。

对于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乐于去写。

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
看学生的作文,提倡“蹲下来”看学生作文。

二、用评价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就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因此,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瞎编乱造的太多了。

作文不能不写,老师逼急了就按照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改头换面,胡乱编造,所以许多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一写难忘的事就是扶盲爷爷过马路,或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位,或半路上捡钱包,根本写不出有个性的事来。

怎么办?
(一)用评价的方法彻底杜绝说假话现象。

在每次写作文前,都让大家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先在四人小组内说,再选代表在全班面前说,让大家评评他说的内容是否真实,如果不真实,大家可以指出来。

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听说能力,最主要的是杜绝了作文中说假话的现象。

(二)用评价的方法可以试着解决写出个性,有创意的问题。

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196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为达到这一目标,不妨做以下尝试:
第一,比一比作文题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业余生活丰富,节假日增多,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加大,内容多样。

可供记录和口忆的生活小事大量增加。

我们指导学生把这些假日花絮、生活浪花记录下来,并给自己的记录起个题目。

然后在班里读自己的题目,看谁的题目最新颖。

评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5个题目,给作文加分。

学生们为能得到加分,想尽办法,给自己作文起一个新颖的题目。

每次作文题目五花八门,为创新的作文起了个好头。

第二,比一比谁的作文最让你钦佩。

一个吸引人的开头,一个让人回味的结尾,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一个巧妙的构思等等,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东西。

可以由别人介绍,也可以由自己推荐。

谁的作文中新东西越多,得到大家的赞扬也就越多。

三、用师、生、家长共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

过去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其实作文的评价可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


师要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可以按照以下程序:
(一)教师示范评价指导学生以教师的评价为例学习,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在学生作文初期,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示范作用。

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自己应综合考察以下几方面:1、写作时考虑不到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曰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然而,一开始就用以上标准来要求学生的习作,会让学生们更怕作文。

这就要改变一下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按每篇作文的不同要求,给出标准,再按标准评价给学生看。

其次,看作者所写的材料是否新颖具体,主题是否突出,给人的印象是否深刻。

再次,看作品是否语句生动形象,积累的优美语句多。

让大家寻找,哪篇作文用学过课文中的词句多,哪些词句用得巧妙,妙在何处。

不这样用,还可以用什么词句,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最后,看文章是否画龙点睛,能取到余音缭绕的感觉。

古语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让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心动”,使评价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有利平台。

这样的作文评价教学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