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课文4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案

7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 1 - 8复活 .............................................................................................................................. - 8 - 9百年孤独(节选)..................................................................................................... - 13 - 10老人与海 .................................................................................................................. - 18 -

7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本文带有“自传”性质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难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狄更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大家知道狄更斯口中这个“最宠爱的

孩子”的名字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二、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该小说的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上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凡此种种都在本书中有所揭示。

三、作者介绍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出身清贫之家,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地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的情况。狄更斯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狄更斯既是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咬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又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等。

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文学界造成了轰动,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

四、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一章),这部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20个部分逐月发表。小说以第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人道、博爱的生活理想。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货行的位置特点以及与“我”一块儿做工的其他人物的特征,

借此表现出“我”遭人遗弃而去做童工的痛苦和羞辱感。

第二部分(第6-53段),写“我”租下米考伯的房间后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得知他们的困难并成为对方的知已。

第三部分(第54段),抒发“我”的感想,强调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有助于他本人的成功。

六、全文分析

1.开篇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一是如今“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的“我”却对过去“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的事情感到“吃惊”;二是有才华的孩子“身心两伤”而无人替他说话。作者借助对比,表现了“我”对当时黑暗、缺乏怜悯之情的社会的批判。

2.第四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我”的伙伴们的情况,有何用意?

明确:

在内容上,表现伙伴们都是出身社会底层;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痛苦、绝望做好铺垫。

3.第十六段中“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一是比喻,把“这个大都市”比作“迷宫”,形象地写出其道路的复杂难辨;二是借代,巴比伦本是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的首都,这里的“现代巴比伦”代指英国的首都伦敦。

4.第31段中作者写米考伯太太总是向“我”诉说家庭困境,有何用意?

明确:

说明米考伯一家陷入困境而又无解决困境的有效行动;也说明“我”能理解和同情他们,因此深得米考伯太太的信任。

5.结尾一句有何深刻含意?

明确:

结尾一句寄寓了作者的信念,即一个人只要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处也印证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