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三.法律实施及法律责任
(一)法律实施 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的制定密不可分,没有法律的制定就谈不上法律的实施。 我国的法律的实施有两种方式:即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执
国家鼓励研制医疗器械新产品。 (1).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研制医疗器械,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本单位 使用。医疗机构研制的医疗器械,根据医疗器械不同类别分别报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审查批准。
(二)法律要素
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1.法律规范 它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构成。 (1)适用条件,即在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对人才能适用该规范。 (2)行为准则,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 结果。 2.法律原则 是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3.法律概念 是指对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行政处罚在医疗器械监管过程中,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给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 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具有以下特征: (1). 它是行政机关实施的管理性的行政行为。 (2). 它是行政机关实施的对社会外部管理行为。 (3). 它是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产生的行政行为。 (4). 它是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一、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概述1.1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背景1.2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定义1.3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的目标与原则二、医疗器械监管基本法律法规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2.1.1 条例主要内容2.1.2 条例中的关键概念解析2.1.3 条例的适用范围与主体责任2.1.4 审批、注册与备案等相关程序2.1.5 医疗器械的标志、标签与说明书要求 2.1.6 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2.2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2.1 办法主要内容2.2.2 医疗器械注册的管理要点2.3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3.1 办法主要内容2.3.2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2.4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4.1 办法主要内容2.4.2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申请与审批程序三、医疗器械分类与注册管理3.1 医疗器械分类原则与方法3.1.1 国际分类与国内分类的对比3.1.2 快速审评与一致性评价的分类要求 3.2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流程3.2.1 注册申请与审评程序3.2.2 临床试验与其他评价报告的要求3.2.3 注册后的变更和延续事项四、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管理4.1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的基本流程4.1.1 生产许可分类与申请要求4.1.2 生产许可证书颁发与变更4.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4.2.1 GMP认证与管理要求4.2.2 生产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4.3 出厂质量控制与售后服务管理4.3.1 出厂质量控制的要求4.3.2 售后服务管理的要求五、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管理5.1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基本流程5.1.1 经营许可分类与申请要求5.1.2 经营许可证书颁发与变更5.2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要求5.2.1 经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5.2.2 经营质量风险控制与监督检查六、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全文附件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附件3:《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全文附件4:《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全文七、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国家机构。
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2024)
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20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法》,制定本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相关事项进行规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维护医疗器械市场的秩序。
第二条本法律法规适用于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适用于本国境内的医疗器械企业、机构和个人。
第三条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注册和备案。
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等工作由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第二章医疗器械研发和注册第四条医疗器械的研发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的基本要求,未经研发机构获得相关资质和认证的,不得开展医疗器械的研发活动。
第五条医疗器械的注册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包括技术文件的准备和提交、临床试验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环节。
注册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向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递交完整准确的申请材料。
第六条医疗器械的注册应当按照创新、风险和需求的原则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确定相应的审评程序和要求。
第三章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第七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和技术能力,按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组织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八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原材料的供应商管理制度,确保使用的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
第九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能够追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可溯源性。
第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和检测设备,定期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并向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第四章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和销售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相关标准进行,未获得相应产品注册证书和许可证书的,不得销售和使用。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经销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销售许可,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组织销售,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解析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解析《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解析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器械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进口医疗器械的注册人、生产厂家、经营者和使用单位。
第三条医疗器械监管的原则是保证质量安全、服从科学、依法管理、分类监管、风险防控、改进持续、监督有力。
第四条国家鼓励并支持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给予支持和引导。
第五条国家支持和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与行业自律组织的合作和指导。
第二章医疗器械的分类和管理第六条医疗器械按照用途、风险和使用对象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
第七条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以其核心技术和安全性为基础,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第八条一类医疗器械是对人体直接接触,与人体生命直接相关的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对人体有间接接触或对人体生命无直接接触的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对人体无直接接触的器械。
第九条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应当按照相应分类管理的要求履行相关管理程序。
第十条医疗器械的注册人、生产厂家、经营者等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注册、备案,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一条国家将建立医疗器械备案制度,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备案程序和要求。
第三章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质量安全。
第十三条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合法经营资质,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生产和销售医疗器械。
第十四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和入库管理,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六条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第十七条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配备专业人员,确保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安全。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基础知识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基础知识第一章:主要法规概述医疗器械监管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各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医疗器械安全。
在本章中,我们将概述主要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包括:•《医疗器械法》(China)•《医疗器械法》(US)•《医疗器械规定》(EU)第二章:注册流程医疗器械企业需要按照相关法规注册医疗器械产品。
注册流程包括:1.企业注册2.产品注册3.技术审查4.审批和许可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疗器械企业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ISO 13485:2016•FDA 21 CFR 820•EU MDR 2017/745第四章: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分类是医疗器械监管的基础。
医疗器械分类包括:•第一类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第三类医疗器械第五章: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临床试验包括:•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实施•临床试验报告第六章: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医疗器械监管机构是负责医疗器械监管的政府机构。
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欧洲医疗器械协会(EU)第七章:医疗器械案例分析医疗器械案例分析是学习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有效方式。
以下是几个案例:•案例1:医疗器械注册不合格事件•案例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不合格事件•案例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不合格事件第八章:流程图和对比表流程图和对比表是展示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差异的有效方式。
以下是几个流程图和对比表:•注册流程图•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医疗器械分类对比表第九章:结论医疗器械监管法规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
医疗器械企业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以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执行摘要本文档涵盖了医疗器械监管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要求,适合研发人员和项目经理阅读理解。
文档内容包括主要法规概述、注册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疗器械分类、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医疗器械案例分析、流程图和对比表等。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全文)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全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器械,是指供人类用于以下用途的器具、装置、器械、设备和其他类别的产品:预防、诊断、治疗、监测、减轻或补偿疾病;为孕产妇提供生育服务;为获得医疗信息提供支持;调节人体结构或生理过程;具有上述功能的产品附件、试剂、材料、仪器设备和软件。
第三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是国家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结合的工作,是强制性监管和风险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促进研发转化和技术转让,提高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能力。
第二章产品质量和安全第五条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应当符合国家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条件、设备和生产技术,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第七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库房、设施和管理人员,并建立质量管理控制制度。
第八条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落实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第九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第三章注册和备案第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应当依法将其生产的或者负责进口的医疗器械进行注册,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将其新研制的医疗器械报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后,方可投产生产。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医疗器械备案,取得医疗器械备案凭证后方可经营。
第十三条医疗器械注册和备案的具体程序和要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附件:本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样本附件2:医疗器械备案凭证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器械:指供人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减轻或补偿疾病的器具、装置、器械、设备和其他类别的产品。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包括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
第四条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法治和风险控制的原则。
第二章医疗器械的分类和注册第五条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其产品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第六条对于属于高风险等级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注册审批,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第七条注册医疗器械的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产品技术说明书、质量控制体系文件、临床试验报告等。
第八条注册医疗器械的审批程序应当公开透明,并建立健全相关的评审机构和专家委员会。
第九条注册医疗器械的有效期为5年,必要时可以续展。
第三章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第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并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生产。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并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经营。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应当建立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三条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有权采取责令停产或停业、处罚等措施。
第四章医疗器械的使用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合理选择和使用医疗器械。
第十五条医疗器械的使用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第十六条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十七条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医疗器械,使用人员有权停止使用并报告相关部门。
第五章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第十八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包括注册审批、生产检查、经营许可、不合格产品的处置等。
第十九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的检查和评估。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简介
2008-12-29
YY/T0287-2017 idt ISO 13485:2016 GB/T19001:2016 idt ISO 9001:2015
2014-10-01 2014-12-12
谢谢聆听
汇报人: 时间:2020年3月
谢谢关注 更多的知识与您分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节将医疗器械法规体系最基础的知识做一个概述, 给大家展示我国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的全貌,引领大 家走进我国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的大门。
目 录
CONTENTS
01 第 一 章 体 系 核 心 02 第 二 章 体 系 主 体 03 第 三 章 体 系 重 要 补 充 04 第 四 章 体 系 目 录 汇 编
总局通告 2015年第1号 2015-01-19
24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编写指 总局通告 2016年第76号 2016-04-28
南
25 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
总局公告 2016年第154 2016-09-22
号
第四章 体系目录汇编
序号 名称
26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类分级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体系核心
第一章、体系核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行政法规,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 体系的核心,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各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基本规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内容涉及医 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包括:总则、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与备案(注册)、医疗器械生产(生产)、 医疗器械经营与使用(经营)、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医疗器械的召回(经营)、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法 律责任(责任)、附则(共八章,共八十条) 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2017年5月对其进行了一次修改。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人体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补充和改良功能的器械、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相关产品。
第三条 国家实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第四条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推动医疗器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促进医疗器械技术进步,提高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配置、使用医疗器械,加强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
第二章 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许可的许可,方可从事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八条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相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二)拥有符合法定条件的生产场地、设施和检验设备;(三)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第九条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与所经营的医疗器械相应的经营能力;(二)拥有符合法定条件的经营场所和设施;(三)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
第十条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变更、续期以及注销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申请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可同时从事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等业务。
第三章 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第十二条 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到报废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进行。
实施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体系,并切实负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第十四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医疗器械注册、备案和报告。
第十五条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疗器械发生的缺陷、事故及其他有害反应。
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简介
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简介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简介一、目录1. 引言2. 法律法规2.1 医疗器械管理法2.2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规定2.3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2.4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5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此类推,相关法律法规,并简要介绍其内容)3. 医疗器械监管机构3.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3.2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3.3 地方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各个机构的职责及功能)4. 医疗器械注册与许可4.1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流程4.2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申请流程4.3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申请流程(详细说明各个流程的具体步骤及所需资料)5. 医疗器械监督与检查5.1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监督检查5.2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监督检查5.3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监督检查(解释监督检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6. 临床试验与评价6.1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6.2 医疗器械评价6.3 临床试验与评价的要求与流程(介绍临床试验与评价的重要性及流程)7. 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7.1 医疗器械安全监测系统7.2 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标准7.3 医疗器械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流程(详细描述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的过程)8. 医疗器械召回与处置8.1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规定8.2 医疗器械召回流程8.3 医疗器械缺陷产品处置(说明医疗器械召回与处置的政策及操作流程)9. 维权与投诉9.1 医疗器械质量维权制度9.2 医疗器械投诉受理及处理程序(教育公众如何维权与投诉)10. 结束语附件:1. 医疗器械管理法全文2.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规定全文3.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4. 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全文5.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器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
2.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规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规定》。
3.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引言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缓解人体疾病的设备、器具、仪器、材料等,对人体直接接触或通过其他方式影响人体的。
为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对医疗器械进行监管和管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法规体系的构成医疗器械法规体系通常由多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文件组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和法规医疗器械法律和法规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基本法规,它们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并颁布。
这些法律和法规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注册、销售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对相关责任和违法行为做出了处罚和惩罚措施。
2. 规章和规范规章和规范是医疗器械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注册和审批规则等。
行业标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技术规范是对行业标准的解释和补充,注册和审批规则则规定了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和审批程序。
3. 标准和指南标准和指南是用于规范医疗器械相关活动的参考依据,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标准、标识标志规范等。
这些标准和指南帮助企业和从业人员理解和遵守医疗器械法规,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4. 监督和管理机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还包括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构,负责对医疗器械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
这些机构负责审核注册申请、进行市场监督、开展不合格产品召回、处理投诉举报等工作,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惩罚。
法规体系的特点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完备性医疗器械法规体系涵盖了从研发到销售的全过程,对不同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这种完备性保证了医疗器械在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2. 预防性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强调预防,在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设立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此降低产品的风险和危害。
预防性是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的重要特点,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所在。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解读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解读范本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版)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有关的行政机关、执法机构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原则,加强产品准入监管,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督执法机制,推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第四条国家实行医疗器械分级监督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按照危害程度、使用范围、监控情况等因素划分为三类:高风险类、中风险类、低风险类。
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章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第五条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应当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条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七条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指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并做好相应记录和备案工作。
第八条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者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三章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第九条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未按规定注册或备案的医疗器械不得生产或者销售。
第十条对于申请注册的高风险类医疗器械,应当通过临床试验和评价,充分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应当按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并保证提供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应当对医疗器械的研发、试验、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并按照规定采取措施。
第四章医疗器械的准入和监管第十三条医疗器械准入的程序和要求应当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审和审批。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法律法规。
第二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与权限第一条本国家设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条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地区内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必须符合生产质量管理、流通管理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第二条医疗器械企业应当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可靠。
第四章医疗器械注册管理第一条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是指通过审核和审批程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允许进行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活动。
第二条医疗器械注册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器械分类规范的要求,经过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医疗器械生产管理第一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等必要条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二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
第六章医疗器械流通管理第一条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应当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流通许可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二条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采购、储存、运输和销售管理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章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第一条具备医疗器械使用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和标识要求,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第二条对医疗器械使用存在风险的活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取得许可或者批准。
第八章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第一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对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条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应当依法进行,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或者个人通报检查结果。
附件:1.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格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范本3. 医疗器械流通许可证申请表格4. 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器械:指用于医疗预防、诊断、治疗、监测、补充等目的的器械、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
7. 负责组织和管理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工作 8. 承担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定和监督管理 9. 承担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的监督工作 10. 承担有关指定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监管工作 11. 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和淘汰
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三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三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三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三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四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四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四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四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流程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我国的法规层次法律法律法律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规法规法规法规国务院制定国务院制定规章规章规章规章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国务院下属部委制定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一法规依托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等等等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等等等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等等等等广告方面的规章第34条产品方面的规章第78111222条企业方面的规章第19202123242526条使用方面的规章第1027条监督方面的规章第293031323334条基础部分实施部分产品分类规则第5条检测机构认可办法第30条监督员管理办法第29条标准化管理办法第15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二二二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总体总体产品分类目录产品分类规则检测机构认可办法临床试验基地认可办法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处罚文书处罚办法监督员管理办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注册标准标准化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基础部分基础部分监督管理公告制度监督抽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产品不良反应跟踪规定展览会管理办法广告审查标准广告审查办法使用说明书管理办法医用软件管理办法性保健产品管理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简介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简介医疗器械法规体系简介1. 引言医疗器械法规体系是指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包括了制定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机制、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
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对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和消费者利益,促进医疗器械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医疗器械法规的主管部门我国医疗器械法规的主管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
药监局负责制定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并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药监局下设的医疗器械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执法工作,包括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监督抽查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置等。
3. 医疗器械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机制医疗器械法规的制定由国家药监局主导,经过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形成综合性的法规文件。
医疗器械法规的执行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药监部门有权处以行政罚款、吊销许可证等惩罚措施。
4. 医疗器械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医疗器械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疗器械的分类和定义:根据器械的用途、风险等级等因素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并明确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医疗器械注册和备案:要求生产和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必须进行注册或备案,以获得合法的生产和销售资格;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监督抽查和不合格产品的处置:药监局定期对市场上的医疗器械进行抽样检测,发现不合格产品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医疗器械广告和宣传:规定医疗器械广告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以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5. 医疗器械法规的意义和挑战医疗器械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维护患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法规的更新周期长、执行力度不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
需要不断完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水平,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01.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讲解
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 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 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由本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 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 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由 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10
8
医疗器械四级监管体系现行的相关文件
指导性文件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 《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
9
医疗器械四级监管体系现行的相关文件
总结 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是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法规为核心,以《注册监督管理办法》 、 《 生产监督 管理办法》等规章为基础。以《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和附录及检查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为手段,其他相 应”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工艺用水质量指南”等 指南性文件为补充的层级科学的监管体系。
规章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4号 局长 张勇)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5号 局长 张勇)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6号 局长 张勇)2014年10月1日起
施行
《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7号 局长 张勇) 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4
医疗器械四级监管体系现行的相关文件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1 、2014年3月31日以第650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新《医疗器械监 督管理条例》,明确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属于四级监管体系中的哪一级?
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的核心。
5
医疗器械四级监管体系现行的相关文件
《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器械安全有效使用,促进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符合法规要求,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个人使用医疗器械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应当坚持风险监管原则,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和使用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章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第四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医疗机构的责任与义务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落实到位。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疗器械采购、验收、管理、使用、废弃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医疗器械的安全检测和质量评价,并保留相关记录。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器械使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及时掌握医疗器械使用中的问题和事故,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第四章个人使用医疗器械的责任与义务第十条个人使用医疗器械应当遵守产品说明书和使用方法,按照规定使用并及时维护保养。
第十一条个人使用医疗器械如发现异常情况或者发生意外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医疗机构或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个人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对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处罚第十三条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医疗机构和个人的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被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2、医疗器械管理规定范本3、医疗器械安全检测与质量评价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中国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现状以及其对医疗器械企业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1.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医疗器械监管法规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监管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法规、规章和标准。
其目的是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包括以下内容:1.1 医疗器械的分类与管理要求: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
例如,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和审批程序才能上市销售。
1.2 医疗器械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要求,包括生产许可证、质量体系认证等。
1.3 医疗器械的销售和使用:规定医疗器械销售和使用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医疗器械经销商的许可、医疗器械销售的合同和标签要求、医疗器械的市场监管等。
1.4 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召回:规定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召回程序,要求医疗器械企业及时报告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在中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逐步完善。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2.1 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制度:医疗器械需要进行注册或备案,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注册制度适用于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备案制度适用于一些低风险的医疗器械。
2.2 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要取得生产许可证,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医疗器械市场监管:为保证医疗器械销售和使用的安全性,各级药监部门对医疗器械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不定期抽检。
2.4 医疗器械的召回和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召回制度,及时报告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并采取相应的召回措施。
3.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影响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医疗器械企业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地方 政府
地方 性法 规
部门 规章
行政 法规
法律
宪法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五、法律效力
❖同位法中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
▪ 这通常是指特别法的规定与一般法相冲突时 出现的情况。
❖同位法中新法优于旧法
▪ 这是指新法的规定与旧法相冲突时如何适用 法律的问题。
❖不溯及既往
▪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规范性文件一般 不溯及既往。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五、法律效力——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
地
部
方
门
性 相冲突
规
法
章力——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
❖请国务院裁决 ❖若裁定地方性法规有效,则为终极裁定 ❖若裁定部门规章有效,则此裁定结果待议,
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裁决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六、法律责任
教学目标
❖1、掌握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 ❖2、熟悉和了解医疗器械监管的基本知识以及医
疗器械研制、注册、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 的监督管理要点 ❖3、初步具备运用医疗器械监管知识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4、熟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 求 ❖5、掌握医疗器械产品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知识
❖狭义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 ,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 活动,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 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 动。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2.1、立法权限
权力机关
立法权限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和修 改基本法律
国务院
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 其他单行的行政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所在地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人民 代表 大会 及其 常委 会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规范性文件
三、法律的渊源——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
民政府所在地
政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 府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小测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 制法》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宪法
❖是我国的基本大法,也称母法 ❖是我国法律的最主要,最高的法律渊
源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
课程回顾
❖什么是法律? ❖我国有哪些部门和机关具有立法权?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法律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
规
民代表
范
大会及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广义上的法律
▪ 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权限内按照法定的 程序制定出来的所有法律规范性文件, 统称法律。
❖狭义上的法律
▪ 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制定出来的基本法律。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二、法律的制定(立法)
❖广义的立法: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 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仅规定了 后三种违法行为。
第二节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一、医疗器械法规
❖医疗器械法规
▪ 是指以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活动为调整对象,涉 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 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第二节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一、医疗器械法规
❖条例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 国务院令276号(2000.1.4.
性
其常务
文
委员会
件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行政法规
条例 办法 规定
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 最高行政机关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部门规章
规范性文件 最高行政机关
规定
国务 院组 成部 委
办法 规范 实施细则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地方性法规
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
❖违法的五个构成要素
▪ 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 违法行为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 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
社会关系的行为; ▪ 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 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
力。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六、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及相应的法律制裁 (1)违宪行为 (2)刑事违法 (3)民事违法 (4)行政违法
例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不具溯及力, 即对2000年1月4日以前的行为不适用。
例2: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 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 有规定的除外”。即《行政处罚法》不具有溯及力, 但有时限,时限为2年。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五、法律效力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有 以下适用原则: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五、法律效力
❖时间效力 ❖空间效力
溯及力
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
❖对象效力
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对象效力是从事 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单 位和个人。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 行为是否适用。各种法律的规定不尽一致。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试卷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考勤、学生作 业和期末试卷考核综合评价,评分标准: 60及格。
❖课堂提问20%、考勤10%、学生作业20% ,期末考试50%。
第一章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什么是法律?
广
狭
义
义
上
上
的
的
法
法
律
律
❖ 《广东省专职消防队建设 管理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
管理暂行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
得税法实施条例》
❖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
❖ 《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四、法律实施
❖我国法律实施的有两种方式,即法律 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在法律的适用中,还必须考虑各种不 同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 要把握它们的效力等级以及同等级的 规范性文件的效力。
国家各部、委、局
省级、经济特区、国务院批 准的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
委会
省级人民政府
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 门规章
制定地方性法规
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第一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三、法律的渊源
❖当代中国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 法形式,由三个结构要素(公法、私法和 社会法)构成,并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
❖政治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劳 动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 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