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
方法。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
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
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建立菱形和掌握菱
教学目标 形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应用菱形的对称性,
辑推理能力,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人人都有事干,又能活跃课堂 教学策略选
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 择与设计
学习方式,勇于动手探求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形成,而达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目的,
世界,探究一下菱形有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通
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体会到数学中的和
谐美,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心理准备)
(三)探索新知
1、定义 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 平移,即由平行四边形变菱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在老师指导下、归纳菱形 的定义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 形。 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 等. 2、探索性质 (1)做一做 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菱形 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 开(同桌互相帮助)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 1、从边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从角来看(对角,邻角间有什么关系)? 3、从对角线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4、对角线分得的每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5、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数学科陈林林上完《菱形的性质》后,自己对本节课有一些感悟,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反思如下: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菱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课时的内容,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学习了矩形之后进一步学习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对于菱形的学习就一定要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联系起来,既要让学生知道它们之间从属关系,又要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可以说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2).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3、教学重点以及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二、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活动是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变化过程,归纳出菱形的定义,在这一环节还是比较成功,学生都能明白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只是它很特殊:有一组邻边相等,学生基本也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会把两者互相混淆。
第二个活动就是通过折叠自制的菱形从而发现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证明,在这一环节中我是希望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去动手折叠找寻问题的答案,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愿动手,而自己也没有监督到位,没有走到学生中去提醒他们,以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为了更快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急于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时,就自己折叠菱形纸片演示给学生看,急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而通过折叠回答的问题都是为学习菱形的性质打基础做铺垫的,也是为之后菱形的相关练习有帮助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就很难把各部分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容易张冠李戴,断章取义。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性质是八年级下册四边形性质探索这一章很重要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我有点紧张,声音有点变了,时间没有安排好,但学生的讨论还是很好的,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比较理想
本节课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是: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美丽的菱形图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菱形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探究菱形的`性质,剪出菱形纸片,猜想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
3课件展示例题,小组讨论本节课结束后,觉得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出现了一些不足。
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结一下几点:
亮点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的美。
亮点二:通过类比,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亮点三: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足与措施:
1、对学生个人估计过高。
内容较多,知识点联系复杂。
今后应加强对教学知识点分类。
2、合作交流过程中,写已知和求证和证明过程,很浪费时间。
今后让学生上台口述。
老师少讲一些。
3、对课件制作不够熟练,今后要多学习课件制作并且采用多种形式。
单独提问、齐声回答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紧张感。
以后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得学好数学,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完善自我。
菱形的性质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8.2.2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P55
容县六王中学李东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会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让学生读一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二、菱形的定义
三、生活中的菱形
(设计意图: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菱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动手做一个菱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参与)
四、认识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讨论,让学生对菱形有全面的认识,分小组回答并打分,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回答,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展示答案
五、菱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师图示和引导,如何证明这两个命题,通常证明边和角相等的方法是?
提示学生讲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展示答案,要求学生证明规范和严谨。
六、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提升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一般四边形的面积,由特殊到一般过渡,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和归纳规律。
七、例题讲解,深化新知
八、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每小题分别让两名学生板书,对比发现错误。
让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上来修改,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九、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十、归纳总结菱形的性质
十一、作业布置P60 第5题 P61 第11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菱形 ABCD 中,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 AB=5cm,AO=4cm,求两对角线 AC、BD 的长。
4.大显身手 如图,菱形花坛 ABCD 的周长为 20m,∠ABC=60 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 AC 和 BD,求两 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 2 位)和花坛的面积(结 果保留小数点后 1 位)。 (有关菱形问题可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 形的问题来解决。)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定义: 2.性质: 菱形常利用图中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和说理。 3.面积:S 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小结时强调解答与菱形有关的题常用的思路,特 别是利用对角线垂直的性质。) 五、课外作业 1.菱形 ABCD 在坐标系中位置如图所示,A(0,3), B(-4,0),则 C 点的坐标(),D 点的坐标是(), 边 AD 的长是()。 2.如上图,菱形 ABCD 中,若∠ABO=30°,AO=3, 则 AB=(),BO=(),BD=(),∠BAD=()°。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课例研究综 3.情境—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
述
的手段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
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献力,树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用
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创新型”的教
师。
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
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
活动二:探究菱形的性质 按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原则,按照学 生从“直观操作——直觉猜想——合情推理”的认知规 律来设置问题情境。 三、应用新知,体会美妙 1.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BD 相交于 点 O.(1)图中相等的线段有,相等的角有; (2)图中等腰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有; (3)两条对角线 AC、BD 的特定位置关系是. (设计这个题目,让学生尽快熟悉菱形的特征,知 道由菱形这个条件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有利于学生 进行推理。)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 6cm 和 8cm,求 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由上面的题目得出菱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己探究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以致用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 12cm,那么它的边长 是 (2)菱形 ABCD 中,∠ABC=60 度,则∠BAC= _______.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中国结、晾衣架等菱形图形,让学生感受到菱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效仿前面学习菱形的经验,变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角使之成为90°得到矩形,本节课改变一组邻边,让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菱形的定义,得出其特殊性,双向判断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提问如何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裁出一个菱形?在动手折一折过程中,学生体会对角线的特殊位置及其对称性,四边的大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阶段,学生经历动手折一折、猜想、验证的过程对菱形的性质做到初步的掌握。
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再次对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学习菱形的性质。
例题讲解中,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比较特殊,故其面积既可以是常规的底乘以高,又可以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巩固联系环节,学生会使用勾股定理求边长,求对角线的一半长度进而求整条长度。
无论是在数形结合方面,还是实际问题中,学生使用菱形的性质进行了充分的计算。
菱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菱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菱形的特点及其相关性质,并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 菱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相邻角相等、互补角
3. 菱形的相关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菱形的概念,激
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解:介绍菱形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例演示菱形的性质。
3. 练:让学生通过练题熟悉和掌握菱形的相关性质和计算方法。
4. 拓展: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菱形的重要性和应
用场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本节课采用了导入、讲解、练、拓展和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主动研究,提高了研究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菱形相关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
下次教学中,我打算增加更多练机会,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示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菱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提供更多练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菱形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第18章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的了解,我可以感觉到下面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1、课前准备对性质与判断的讲解是非常有用的,学生听完后基本上都能分清性质与判断,不再出现要写判断时写成性质的错误。
2、课前准备的对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的复习,效果较好,一则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二则通过与性质的对比,从中发现了图形判定的真正由来:通过图形的特殊性(与众不同)来进行图形的判定。
这样,就给我们导入菱形的判定带来了方便,不用我们去一一证明,根据我们学过的图形性质,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到了各个图形的判定,而且记忆深刻。
3、对矩形和菱形判定的分析也十分重要,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判定的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也帮助学生分清了哪一些是某些图形的共性,哪一些是某一图形的个性,怎样通过图形的个性来识别图形。
4、通过对图形的性质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对学生认识图形的判定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图形的特殊性(与众不同)来进行图形的判定,比起书中用证明和画图的方法来说,效果更好。
5、课堂上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各条判定的横向对比及纵向比较,对学生判定的记忆,有很好的帮助。
6、对本章所学知识的重点进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要学,哪些知识要背,哪些知识要理解,哪些知识要会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菱形》教学反思
《菱形》教学反思第一篇:《菱形》教学反思能参加今年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的评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经过这次参赛,我感触颇多,下面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
我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菱形》,首先我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整理思路,书写教案,制作课件,接着就是我们数学组老师为我献策鼓劲,一位位老师的精彩点评、耐心指点,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从教学设计上看:设计的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都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引导方式上来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从学习方式上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发现、验证、归纳除了菱形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教师的评价语言有时不够准确,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学环节中的学生活动探索时间设置稍有不足,教师应该预留更充足的时间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从而更加完整的经历自主的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三)本节课留下的思考:课堂教学如何能最大时效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更多更好的感受不同的数学思想,并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与总结。
总之,这节课的每一步,是我成长的脚印。
辛苦而快乐,忙碌而幸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第二篇:《矩形、菱形》教学反思《矩形、菱形的性质》课堂教学实录一、设计理念:本课在设计中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
在课堂中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供充分的空间。
二、分析课题:《矩形、菱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菱形的性质》听课反思
《菱形的性质》听课反思
《菱形的性质》听课反思
海口市永兴中学;罗婕
听了肖老师这节课,我深有感触。
一、肖老师有几点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
1、注重新旧知识的延续性。
先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为新内容进行铺垫。
然后出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从而板书课题,演示让生观察得菱形定义,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探究并证明菱形的性质,然后学习菱形性质的应用。
同时,也为知识间的迁移作了伏笔。
《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变与不变”、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学生新知巩固,知识应用拓展阶段,教师点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电子伸缩门和衣帽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突出了“数学注重应用”的理念。
4、通过课堂检测,当堂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二、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的个人不成熟的见解,请多包涵。
1、动手操作过少,没有给学生犯错的机会或是发现问题的机会。
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太少,很难做到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导致教学气氛、教学效果明显降低。
整体而言,肖老师是个优秀的老师,教学能力是数学组中的佼佼者,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与反思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与反思《《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
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其次,经历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章三角形”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通过推理训练,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为严格的推理证明打下了基础。
再次,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设置情境,提出课题;第三环节:猜想、探究与证明;第四环节:性质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菱形的性质(教案与反思)
18.2.2 菱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东山学校李媚清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定义,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能运用菱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探究、推理、应用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在探索菱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的证明.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如图,是用四根木条搭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A′B′CD,平移木条A′B′至AB,使得AB=AD,这时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ABCD有什么特征?说说看,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感受由平行四边形演变成菱形的过程,体会到菱形也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图形,如门窗的窗格,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移动门等,你还能举出一些菱形图案的实例吗?探究如图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按图中方法自己动手剪出一个菱形,再根据它的轴对称性,观察其中相等的线段或角,猜想菱形四条边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对角线平分对角等性质.然后让学生证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折矩形是否规范,对所剪出的菱形是否能积极主动探索它的性质,是否有合作交流意识等.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看一看(1)如图所示的是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看看它们的对角线将各自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什么特征?(2)对于图中的菱形ABCD,如果知道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说说你的想法.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菱形的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如图所示),∠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析】∵∠ABC=60°,又AB=BC,故△ABC为等边三角形,∴AC=AB=20m.由菱形性质可知,AC⊥BD,AO=OC=10m,∠ABO=12∠ABC=30°.∴OB=OD=103m,即BD=203m;故S菱形ABCD=12AC·BD=2003m2.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DH⊥AB于H.求DH 的长.【分析】由菱形性质及AC=8cm,BD=6cm,易得菱形边长AB=5cm.又DH⊥AB于H,这样可由S△ABD=12S菱形ABCD得到AB·DH=12AC·D,从而可求线段DH的长,即DH=12AC·BD/A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观察得到的菱形,思考:
教学过程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么?有几条对称轴?是什么? 2.菱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它
都满足:边:菱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角:菱形的对
角相等.对角线: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指导学生猜想菱形的性质,并用剪出的菱形进行初
步验证。简述菱形具备的平行四边形的共性从边的方面
边形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
教学目标 证明和计算.
3.通过经历菱形性质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
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因为学生对推理能力稍差一些,本节除了严格规范
的证明方法外,还要采用探索式的证明方法;文字叙述
学生学习能 的证明题,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再进行证明,
力分析 这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无形增加了一定
的难度。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教学是一定要注意启发
和引导,使学生在熟悉“规范证明”的基础上,推理论
证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强调转化、化归及类比等数学
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未知化归为已
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引入菱形的定义,学生折纸、
教学策略选 剪纸,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动手验证,证明的过程自主
择与设计 探究出菱形的特殊性.类比法、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法.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
线剪下,打开即可.
简述:得到的图形是菱形
四、性质:
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加强“图形的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是八年级下第19章“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中的第2节第一课时,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此时学习菱形,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经验。
首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感受菱形的特征,再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变化过程,体会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进而概括出菱形的定义。
其次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菱形也同时具有的性质。
再让学生剪纸制作菱形,通过折叠、观察、推理、证明等探索出菱形的特殊性质。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优点:1、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既体现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又让学生探索到菱形的特索性质。
2、练习设计既运用新知,同时讲解又让学生思路清晰,达到一题多法,开阔学生思维的目标。
3、教师注重方法引导和点拨。
不足:1、受客观条件限制,学生没有进行板展。
2、教学中没有关注到中下学生,对学生的鼓励、评价不及时。
三年级下册《菱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菱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本文对于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菱形的特性》一节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目的在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基本特性,包括边长相等和对角线相交于一点,以及了解菱形的性质与其他图形的区别。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展示菱形的基本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菱形与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菱形的定义、菱形的特性以及菱形与其他图形的比较。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1.讲解与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菱形的形状和定义,并通过幻灯片解释菱形的特性和与其他图形的对比。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菱形的特点。
1.讲解与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菱形的形状和定义,并通过幻灯片解释菱形的特性和与其他图形的对比。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菱形的特点。
1.讲解与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菱形的形状和定义,并通过幻灯片解释菱形的特性和与其他图形的对比。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菱形的特点。
2.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菱形特性的理解和观点。
2.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菱形特性的理解和观点。
2.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他们对菱形特性的理解和观点。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实物图形,让他们判断该图形是否为菱形,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能力。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实物图形,让他们判断该图形是否为菱形,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能力。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实物图形,让他们判断该图形是否为菱形,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能力。
4.练习与应用:课后布置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外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的菱形特性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菱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菱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受到老师的邀请,我在近日内为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菱形的特
性的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简单直观的菱形特性的教学内容,主
要包括菱形的定义和常见特性,如四个相等的边长、对角线相互垂
直等。
我提供了丰富的例子和练题,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
些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我使用了图片、实物模型甚至是电子展示来呈现菱形的特性。
我还
设置了小组合作研究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
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评估方式的思考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来检验学生的研究效果,包括课堂练、小组讨论和个人笔试等。
通过这些方式,我能够全面
了解学生对菱形特性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教学。
四、改进和展望
尽管本次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还是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我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引导性的问题解答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积极创建一个积极活跃的研究氛围。
最后,我还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菱形的特性。
通过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授菱形特性,并通过不断改进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菱形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1菱形性质是八年级下册四边形性质探索这一章很重要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我有点紧张,声音有点变了,时间没有安排好,但学生的讨论还是很好的,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比较理想本节课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是: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美丽的菱形图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菱形的过程,让学生明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探究菱形的性质,剪出菱形纸片,猜想菱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
3课件展示例题,小组讨论本节课结束后,觉得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出现了一些不足。
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结一下几点:亮点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的美。
亮点二:通过类比,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亮点三: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足与措施:1、对学生个人估计过高。
内容较多,知识点联系复杂。
今后应加强对教学知识点分类。
2、合作交流过程中,写已知和求证和证明过程,很浪费时间。
今后让学生上台口述。
老师少讲一些。
3、对课件制作不够熟练,今后要多学习课件制作并且采用多种形式。
单独提问、齐声回答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有紧张感。
以后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得学好数学,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完善自我。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2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有所了解。
本节的重点就是要严格证明菱形的性质,通过这部分知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节课中主要在以下几点比较注重。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延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是八年级下册中四边形性质探索这一章中很重要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方法。
本节课的思路是:先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讲菱形定义,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证明菱形的性质,然后学习菱形性质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利用题型变换,及学生自己出题总结规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培养灵活思维的同时注意解题“通法”这一不变因素,强化学生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角决几何计算问题,用角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特殊菱形问题。
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课堂检测和本节课的作业,根据实际情况,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出现了一些不足。
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总结以下几点,以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
亮点一: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菱形。
亮点二:通过类比,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亮点三: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中下等的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不足与措施:
1、对学生的情况个人估计过高。
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练习复杂,导致预设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圆满完成,需要在自习课进一步学习。
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数学知识点合理分类,严格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形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形成构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中“自主达标”等新课标元素运用不是太好。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画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再写出证明过程,这样很浪费时间,为了使课堂的容量增加。
今后多采用让学生口述的方式。
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多做练习。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充分地调动起来。
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导致全班同学把菱形的性质记忆不够熟练。
今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单独提问、齐声回答相结合,使每个同学都能有紧张感,加强知识的记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改进,学习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好数学知识。
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完善自我,攀登数学知识的高峰。
八年级岳盛男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