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五首》诗歌的朗读。

2.《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诗五首》诗歌。

2.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描绘画面中的景色。

然后,教师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表达出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美丽的景色。

第二步:朗读《诗五首》(15分钟)教师先朗读一遍《诗五首》,然后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方面的表达。

第三步: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依次介绍一首诗的语言特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修辞手法学习(30分钟)教师针对《诗五首》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等。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的修辞手法。

第五步: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进行鉴赏,如小组成员轮流朗读、合唱等。

学生可以结合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六、巩固与拓展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让学生回顾整个诗歌学习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诗歌材料,让学生继续发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诗五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五首》的内容和作者,并能够欣赏、背诵及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文章的理解和诗歌的欣赏教学难点:学会诵读并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相问候,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前激发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15分钟):1. 打开教材,介绍《诗五首》的标题和作者,简要介绍五首诗的主题。

2. 讲解每首诗的背景和意境,以及一些生字生词的解释。

三、阅读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朗读诗歌,互相理解和发现诗歌中的美。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四、诵读与欣赏(10分钟):1. 师生一起朗诵《诗五首》,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抒发的情感。

2. 向学生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画作或短视频,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欣赏。

五、背诵与表演(15分钟):1. 学生自选一首诗进行背诵,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 部分学生或小组可以进行诗歌的表演,可以使用动作、配乐或道具等方式表达诗歌的意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向学生提问,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对学生的背诵和表演进行评价,并对未能完成的部分给予指导和鼓励。

七、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家背诵和朗读《诗五首》,并写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诗五首》1.《小白船》——杨红樱2.《秋天归来了》——萨果3.《夏天》——卞之琳4.《河流》——雪野5.《星空》——范仲淹黑板上可以配上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增加视觉效果。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学生的诵读、欣赏和背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诗歌。

课堂中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行更多的诗歌解读和赏析,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五首》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能够理解并朗读全诗;3.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句的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境和诗句表达方式,读准并感受诗歌语言的美;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以及诗句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诗五首》的兴趣,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2. 课文讲解(15分钟)利用课件、黑板、PPT 等教具,向学生讲解《诗五首》的背景、作者简介和全诗意思,特别是要讲解诗句中的生字和生词。

3. 诗歌鉴赏(15分钟)让学生分组,模拟诗歌朗诵比赛。

指导学生如何朗诵诗歌,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感悟等进行创意朗诵。

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蕴和诗句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诗歌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4. 分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2.分析自己所背诵的诗歌中最喜欢的一个诗句,并写下评论;3.完成课堂布置的相关习题。

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诗五首》的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歌意境和诗句表达方式,读准并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分析诗歌的意境以及诗句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五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诗歌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热爱和欣赏诗歌,并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收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4.悟读:合作探究:(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5.小结6.背诵全文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者简介及解题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诗歌五首》教案

《诗歌五首》教案

《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章节:第一单元《诗歌五首》内容:本节课选取五首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夜泊牛渚怀古》、《秋浦歌》和《送元二使安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难点: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诗歌讲解:a. 讲解《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b. 讲解《春晓》:解析诗人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诗歌所表达的春天意境。

c. 讲解《夜泊牛渚怀古》:分析诗人杜甫对历史的感慨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d. 讲解《秋浦歌》:解读诗人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e. 讲解《送元二使安西》:讲述王维的写作背景,解析诗歌中的友谊和离别情感。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并背诵五首诗歌,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5.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讨论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作者背景、诗歌意境等,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意境: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春晓》作者:孟浩然意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3. 《夜泊牛渚怀古》作者:杜甫意境:历史的沉淀,怀古之情,泊船之难。

4. 《秋浦歌》作者:白居易意境: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歌唱人生。

5.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意境:友谊至上,离别之情,远行之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朗读导入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1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歌五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五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五首》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和理解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形式;2. 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3. 掌握基本的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3. 创作简单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五首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2. 电子设备或黑板;3. 学生诗歌创作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点击播放一段音频,音频中有一首古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聆听。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 你觉得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二、概念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古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出示黑板或电子设备上呈现出关于诗歌定义和特点的综合解释。

3. 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和讨论这些文字内容,并进行解释和补充。

三、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25分钟)1. 教师选择五首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包括民族诗歌、抒情诗歌、自然诗歌、叙事诗和现代诗等。

2. 教师逐一地向学生展示每首诗歌,并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3. 学生们与老师一起朗读每首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4. 教师引导学生就每首诗歌发表个人感受,并进一步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四、创作诗歌(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创作诗歌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选择主题、运用修辞手法和注意诗歌的结构等。

2.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例如“春天”,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与主题相关的诗歌。

3. 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个人创作,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展示学生创作的一些优秀诗歌作品,并向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并通过诗歌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创造能力。

诗五首语文教案

诗五首语文教案

诗五首语文教案教案:《诗五首》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五首,包括《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逢入京使》、《春夜喜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3. 能够分析每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五首;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诗五首的课文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五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 字词解析:讲解诗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出的画面,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5. 韵律分析:让学生分析每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6. 深入解读:讲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五首的题目,并在旁边标注作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五首;2. 请学生分析诗五首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五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背诵方面仍有待加强。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诗五首,深入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诗五首,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

这五首诗分别是《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逢入京使》、《春夜喜雨》。

这些诗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诗篇,理解其意境和主题,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并能够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现代诗;2.能够鉴赏现代诗,了解韵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3.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4.能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五首诗的题材和意境;2.掌握诗中的韵律、语言和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创作一首符合语言规范和诗歌特点的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1. 自学学生自行阅读《诗五首》一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喜欢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内容。

2. 导入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引入一篇现代诗,或者通过一些诗歌知识的问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 阅读与鉴赏1.这时,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鉴赏其中一首诗,并通过小组讨论让组员对五篇诗都有所了解。

2.学生要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包括理解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

4. 创作1.鉴赏完五首诗后,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现代诗;2.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阶段创作,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5. 演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鉴赏体会;2.学生自己的创作;3.学生对于他人的创作的评价;4.课后继续完成课堂创作,并再次进行演讲。

五、教学反思1.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鉴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教学中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2.创作作品需要提前准备,如果时间不够充足,可以考虑将创作环节移到后面的课堂进行;3.演讲和交流环节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

[学习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2、题解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

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

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

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

2、题解: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

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

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

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主备教师: 审批教师:审批领导:上课教师:累计2 课时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难点:鉴赏这五首诗。

三、教学课时:2课时中考链接:默写名句、诗歌鉴赏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二次修订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诗,并能背诵诗篇。

预习检测:初读——读准字音,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课文,注意下面字的读音:qǐ zhuó xiāo què huàn绮着潇湘城阙宦游人qíkē zhǎng歧路烂柯人长精神合作探究:1. 齐读——读出节奏指导第一首的停顿: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听老师范读划出另外四首的停顿: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抽读——一人读一首,读后教师评价。

3. 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确定背诵方法:词语提示背诵法、层次背诵法、译文背诵法目标检测:读课文,测背诵效果1. 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由背诵。

2. 抽查背诵,教师评价。

师生齐背。

布置作业:背诵并试默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二课时目标:1.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说教材〕课前打算──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打算、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纳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累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⑴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⑴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⑴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⑴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183;⑴累积美句──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想、参与、制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缺少〞,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人教版七上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上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唐诗五首》为部编八上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五首唐诗,都是律诗,有五律,有七律。

学习这些诗歌,学生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增强语感,获得审美鉴赏力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课文中五首诗,都有优美的写景句子,或描绘闲适的田园风光,或描绘大漠雄浑景象,营造出或闲适,或清新,或雄壮的意境。

抒发的情感,有表达古今变迁的慨叹,有对明媚春光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向上,明朗乐观。

学习本文的几首诗歌,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
主备教师:审批教师:审批领导:上课教师:
累计2课时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难点:鉴赏这五首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听老师范读划出另外四首的停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诗意鉴赏: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抽读——一人读一首,读后教师评价。
3.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确定背诵方法:词语提示背诵法、层次背诵法、译文背诵法
目标检测: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1.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由背诵。
2.抽查背诵,教师评价。
师生齐背。
布置作业:背诵并试默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二课时目标:
1.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以病树和沉舟自喻,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旨:这首诗以白描开头,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泌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诗意鉴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诗)
作者简介:(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意鉴赏: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经典语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简介: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
诗意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出别离,想象一下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中考链接:默写名句、诗歌鉴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诗,并能背诵诗篇。
预习检测:
初读——读准字音,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课文,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qǐzhuóxiāo quèhuàn
绮着潇湘城阙宦游人
qíkēzhǎng
歧出节奏
指导第一首的停顿:
杂诗(王维)
2.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预习分享:检查背诵、默写情况。
合作探究:分析鉴赏五首诗。
1.《杂诗》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