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及病理分析
2 1 病理诊 断结果 .
30例患 者 中 ,I 为 23例 , 6 CNI 2 发病 年龄
2 5 1~ 5岁 , 均 3 . 平 2 9岁 ; I 8人 , 病 年 龄 1 CN 18 I 发 9—5 2岁 , 均 平 3. 6 7岁 ; I 1 9人 , 病 年 龄 2 6 CN14 I 发 4~ 3岁 , 均 4 . 平 33岁 ; CN1 在 I 1 I
3 讨 论
门诊患者妇科常规检查后 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 果为 A C— 结 S U S以上的阳性患者 , 门诊行 阴道镜 检查 并多 点取活 检送病 理检 方图曲线峰边低 , 其他特点与正常红细胞直方 图一致 。
23 血 小 板 直 方 图 特 点 . 23 1 正 常血 小 板 直方 图 .. 血 细 胞 分 析 仪 通 常 在 2—3 f范 围 0l 分 析 血 小 板 , 常 血 小 板 主 要 集 中 在 2—2 f范 围 内 , 般 在 2 正 0 l 一 5
分级 , P ( H V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的检测对 宫颈 浸润癌的防御 工作起
到 了积 极 的 作 用 … , 章 对 我 院 30 例 CN 患 者 进 行 了 病 理 文 6 I 分析 。 1 临床 , 患病年龄 2 6 5— 3岁 , 平均 4 . 65岁。 由此看出 , I C N更易发 生于 处于性 活跃 期 的中青 年女性 , 其是 尤
H V感染者 占 7 . % , P 0 5 其中 CN I中 15例 , I 4 阳性 率为 6 % ; I 5 CN Ⅱ中 6 9例 , 阳性 率 为 7 . % ; I 患 者 中有 4 84 CN 1 1 I 0例 , 阳性 率 达 8 . % 。随着 CN级别 的增高 , P 16 I H V感染 的几率也 随之增 高。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一种常见的宫颈疾病,通常在妇女的生殖年龄内发生。
随着人们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CIN的诊断和治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CIN的发生可以被视为宫颈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及时发现和治疗CIN有助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由于CI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诊断和治疗方法仍面临着挑战。
过去几十年,医学技术的进步为CIN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各种影像学技术和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使得对CIN的诊断更加准确和精准。
而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也为CIN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于CIN的预防策略也逐渐受到重视,包括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有望为CI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2 研究目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前期病变,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本文旨在探讨该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介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以及讨论预防策略。
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宫颈上皮内瘤变,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宫颈上皮内瘤变是指宫颈粘膜上皮发生恶性变异的一种病理改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程度的病理类型,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CIN I)、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CIN II)和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CIN III)。
这些病变通常是由于宫颈HPV感染引起的,其中高危型HPV是导致宫颈癌发展的主要原因。
P16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期诊 断 十分 重 要 。 子 宫颈癌 是 由癌 前病变 , 即子宫 颈鳞 状 上 皮 内瘤 变 逐步发展 形成 的 ,
其 发病 过程 经 历 了C NI I I I I、 l 、C N I 、C N I I
早期 浸 润癌 、浸 润 癌 五个 阶段 。因此 ,早 期
诊 治 子 宫 颈 鳞 状 上 皮 内瘤 变 是 降低 宫 颈 癌 发 生 的关键 。 目前 ,临床 上 许多检查 方法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6 总 3期 )
2 结果 ( . 见表 )
P 6 白在子 宫颈鳞 状上 皮 内瘤变 中 的表达情 况 1蛋
3讨 .
论
子 宫 颈 癌 是 常 见 的 女 性生 殖 器 官 恶 性 肿 瘤 , 年 来 , 宫颈 癌 发病 率 呈现 年 轻 化 近 子
倾 向,3 岁 以下 的女性 子 宫颈癌 的 比例 出现 5 上 升 趋势 ,患子 宫 颈癌 的年轻患者 中晚 期患 者 占多数 ,预 后 较 差 ,因 此 ,子 宫颈癌 的早
物 ,辅助 诊 断C N I。
关键 词 : 子宫颈:鳞状上皮 内瘤变:P 6 白 1蛋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概述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和临床研究深入,发现CIN并非是单向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而是具有两种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一种是由病毒诱发的病变,常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另一种是多因素(包括病毒)诱发的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Bethesda 提出了FBS诊断系统,从细胞学角度将鳞状细胞异常分为3类:不典型鳞状上皮(atypical squamous eells,ASC)、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0w-一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LSII相当于CINI,较少发展为浸润癌;HSIL则相当于CINⅡ和Ⅲ,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病因其病因还未明确。
目前发现可能与性生活紊乱、性生活过早(小于16岁)、性传播疾病、吸烟、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有关。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HPV感染和CIN之间的关系。
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理学基础。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PV是一组DNA病毒,基因组含8000bp.完整的病毒体由DNA核心和周围的包被蛋白组成,分子量为992×103Da.HPV普通存在于生物界。
在人类主要感染上皮细胞,HPV感染引起局部上皮增生,增厚或呈乳头状,在宫颈则引起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宫颈癌。
目前,已分离出100余种HPV亚型。
依其致癌性可分为3类:①低危型:如HPV6、11型,可引起外阴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②中危型:如HPV31、33型,可引起CIN1~3;③高危型:如HPV16、18、45、56等型,可引起CIN2~3和宫颈浸润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
CIN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即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的系列变化,各级CIN均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向。
对CIN及时、合理的诊治是阻断其癌变的有力措施。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CINⅠ:表皮下1/3内细胞增多,极性保持或稍紊乱,核轻度增大、异型,核分裂少,上2/3细胞成熟。
CINⅡ:表皮下2/3层内细胞增生,不成熟细胞极性紊乱,核大而异型性较明显,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CINⅢ/原位癌:超过下2/3的表皮层内细胞显著增生,极性紊乱,核浆比增高,核异型性大而深染者占大多数,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更明显,核分裂很多且上移,不典型增生占全层者为原位癌。
一、筛查与诊断CIN标准化诊断程序是“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
1.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的第一步。
TBS分类见异常上皮细胞者的处理可参照2006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制定的指南;巴氏分级II级及其以上者需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阴道镜下取材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是“三阶段”诊断中关键的一步。
观察转化区、上皮、血管,观察醋酸及碘试验情况,可以病变部位活检。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CIN或宫颈癌的“金标准”。
1)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是确诊CIN的金标准。
选取阴道镜下可疑病变部位活检,必要时多点活检或碘试验不染色区活检以提高确诊率。
2)颈管搔刮术ECC:ECC能帮助确定隐匿性宫颈浸润癌。
以下情况可选择ECC:可疑宫颈管的病变(例如阴道排液量多、宫颈管膨大等);巴氏III级以上或HSIL,阴道镜图像满意/未见病变;CIN2/3治疗后阴道镜检查随访时,阴道镜检查图像不满意时。
原则上,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禁行ECC。
3)诊断性宫颈锥形切除术:适应症参见2006ASCCP指定的指南:①组织学活检为CIN1,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②组织学活检为CIN1,病变持续存在达1年以上者;③组织学活检确诊为HSIL(CIN2/3和原位癌CIS)者;④三阶梯技术的诊断结果不一致者;⑤ECC提示宫颈管内病变阳性者;⑥锥切标本切缘阳性者(首选4—6个月的阴道镜随访或ECC,也可重复锥切);⑦妊娠期高度怀疑浸润癌者(仅提倡宫颈诊断性切除,不提倡大锥切,建议用LEEP或冷刀锥切)。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年龄(岁)
Ⅰ级
Ⅱ级
Ⅲ级
合计
<20
35
4
0
39
20~<30
37
70
40
147
30~<40
26
56
21
103
40~<50
31
18
6
55
≥50
24
6
0
30
合计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154
67
374
本研究基本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初
次结婚年龄、结婚次数及婚姻状况等婚姻史资料,初潮年龄、妊娠 次数、分娩次数、避孕方式等孕产史,以及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宫颈 液基细胞学、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等临床资料。 1.2 方法 手术仪器:活检钳以及采用美国 WALLACH1 公 司 生 产的高频电波刀,其输出功率为 50 W,有关 电圈尺寸应依据患者 发生病变的范围确定。术前准备:患者在月经来潮前及干净后在 阴道上药,手术定在月经结束后第 3~7 天。当宫颈出现 CIN 时,宫 颈 应 用 醋 酸 溶 液 (3%~5%)可 发 生 颜 色 改 变 ,异 常 上 皮 呈 现 白 色 和 不 透 明 的 作 用 ,即 “醋 白 上 皮 ”[2]。在 阴 道 镜 下 对 宫 颈 醋 白 处 组 织 行活检术。在使用高频电波刀时,采用相应的环行电圈从宫颈的 12 点切入旋转 360°将锥形标本完整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依据 患 者 的 CIN 严 重 程 度 ,实 施 相 应 的 手 术 :CINⅠ者 切 除 深 度 为 1.5 mm,范围为超出碘示区外侧 1 mm。CINⅡ者深度为 1.5~2 mm,范围为超出碘示区外 3 mm;若患者年龄大于 40 岁、阴道镜活 检提示为可疑宫颈癌、LEEP 切除宽度大于 5 mm。CINⅢ者切除深度 为 2~2.5 mm,范围为超 出 碘 示 区 外 侧 5 mm[3]。对 于 切 下 的 标 本 应 及时进行切缘标记并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阳性患者术后应随 访 液 基 薄 层 细 胞 检 测 (TCT)。 1.3 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秩 和 相 关 分 析 以 及 χ2 检 验 ,P<0.05 为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免疫组化p16、Ki-67病理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意义
免疫组化p16、Ki-67病理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10-24T12:11:07.9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4期作者:陈大礼李曼妮[导读] p16、Ki-67表达和宫颈上皮瘤变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依据两者联合检测结果可进行CIN分级。
(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 410300)摘要:目的对宫颈内皮瘤变诊断中p16、Ki-67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宫颈上皮瘤变患者90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CINⅠ30例、CINⅡ30例、CINⅢ30例,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常规组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并比较宫颈组织中p16、Ki-67表达。
结果实验组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p16、Ki-6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同时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级增加p16、Ki-67逐渐上升,不同等级见差异显著(P<0.05)。
结论p16、Ki-67表达和宫颈上皮瘤变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依据两者联合检测结果可进行CIN分级。
关键词:p16;Ki-67;宫颈上皮瘤变;免疫组化[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16 and ki-67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endothelial neoplasia.Methods:from June 2017 to May 2018 treated 9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epithelial neoplasia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including CIN Ⅰ 30 cases,CIN Ⅱ 30 cases,CIN Ⅲ 30 cases,choose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as a regular group of 30 cases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the research object,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to determine and compare the expression of p16 and Ki -67 in the cervical tissue.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p16 and ki-67 in th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P<0.05).At the same time,p16 and ki-67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ade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0.05).Conclusion:the expression of p16 and ki-67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epithelial neoplasia.[Keywords] p16;Ki - 67.Cervical epithelial neoplasia;immunohistochemical宫颈上皮瘤变是指正常子宫经磷状上皮发展为癌的过程,为临床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浅谈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包括cinⅰ~ⅲ级及原位癌[1]。
cin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两种不同结局,一是病变自然消退,很少发展为浸润癌;二是病变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大约1/3未经治疗的高度病变可以在10年内发展成为癌;而大约70%的低度病变将自动逆转或维持不变。
随着cin病变发展的高危因素增加和宫颈癌筛查的推广和开展,临床上cin日益增多,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其诊治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辅助诊断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23-01大量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尤其高危型hpv感染是cin 和宫颈癌的最重要致病因素。
在99.8%的宫颈癌患者中可发现hpv 感染,hpv在cin组织中的表达为64.4%~90.9%。
多数病例高危型hpv感染是一过性的,80%受感染人群体内病毒约6~8个月被清除,16%hpv感染病毒也能在3年内被清除,只有约4%的病人持续存在的hpv病毒与宫颈cin的发生、发展有关。
研究显示,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阳性率升高。
因此hpv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可靠手段[2]。
1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辅助诊断方法1.1由于cin患者一般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目前需借助多种辅助诊断方法的联合使用,最后确诊有赖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为最简单的cin辅助检查方法,可发现早期病变,但有一定的漏诊率及误诊率,炎症也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应抗感染治疗3~6个月后重复检查。
包括常规的宫颈细胞刮片检查、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查(cct)和薄层制片细胞学检查(tct)[3]。
我院对细胞学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tct检查与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结果符合率高,认为tct检查可作为宫颈疾病筛查的有效方法。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行。 先行醋酸 白试验和碘试验 . 选择病变最重的部位取材 . 由
于宫颈病变是 多象 限的 。 故应 多点 活检 . 且应 包括病 变及周 边组织 , 要有一定 的深度 , 包括上皮及足够的问质 。 1. .2 C 当宫颈细胞 学检 查为不典 型腺细胞( G U ) 4 E C A C S, 或细胞学检查 多次 阳性 或可疑 .而 阴道镜 检查 阴性 或不满 意, 或镜 下活检为阴性 , 特别 是宫颈管较粗 硬时应行此 项检
查。
国家和地 区普遍采用 的筛查方法 。 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测系
统(c 3 c a和液基 薄层细胞检查 ( C ) T T 改进 了传 统细胞学检查
的取材方 法和标本制备过程 , 提高 了标 本质量 , 而增高 了 从 筛查 C N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 I 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细胞学检查
方法 。
李 娟 尹 格 平
( 南军 区总医院妇科 , 济 山东济南 2 03 ) 5 0 1
【 关键词】 宫颈上皮 内瘤变
诊断
治疗
【 文献标识码】 A 型。 且其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 的发生呈正相关 。大部分妇女
【 中图分 类号】 R 1. : 7 73 7 7 R 3 . 14 3
子宫 颈上皮 内瘤 变 ( e i lit e i e a no l i, C r c n apt l l epa a v a r h i s C N) I 是与子宫颈浸润癌相关 的一组癌前病变 , 它反映了子宫 颈癌 发生发展 的连续过程 ,根据 病变 程度 ,可分 为 C N I、 I
HP V感染期 比较短 , 一般 在 8 1 ~ 0个月左右 , 自然消退 , 可 但 仍有 1%~ 5 0 1%的 3 5岁以上妇女存在持续感染 , 而持续感染 HP V者 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明显增高。 因此, H V进行检测 对 P 和监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筛查 的敏感性 , 达到预防宫颈癌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的临床意义
t yr co l , 9e. wt t i l q l s es f ne ri ds nfao A C S w i 2css i w—g d qa o atnc l 3 f r e i es 1 s i a pc 咖 0 l dtmn i ictn( S U ) he3 ae t l  ̄ h y as u clo u e e g i i l wh o r esu— a I L tei ea l i LI)ad3 ae wt l 一gaeir phl s n( SL , dbos W S ugs df ees¥ / l ir phl le o SL n 0cs i i l S n a t i s n( O s h l rd tei ea l i H I ) a i y a sget r a n a t i eo l n p e ot h e
维普资讯
西南军 医 2 O 年 1 月 O7 2
第 9卷第 6期
Ju a f it ySreni Su w s C iaDc ,07 96 or l l r ugo ot et h e .20 ;( ) n oM i a n h n
况, 使其得 到家庭和社 会的支持 , 使病 人对以后 的人 生 道路 充
A S R T Ojcv T sush ii a o g a f t e crc t ei ea nol i CN) n ecn a s n - B T AC b t e od cs ecn a pt l i a r o ev a i r phl ep a(I adt ii gi ei i t lc l h o c eu s f i na t i l l l s a h lc i f l
ia c n e r a n i. eh d C tlgc x miain Wa d ec ria me ro 5 2 w n n a d bo s fc ria s u c e i al d g o s M to s n yi s yoo ia e a n t Sma e t t e vc s a f 1 o q ip y o e vc t s e l o Oh l  ̄ n li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
据报道,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
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
与CIN相关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
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有残存者 中,0 6 %仍 为高级别病 变。本组研究 对 象虽 为我院
妇科病例 , 也能说明 L E来自但 E P治疗 CN, I 特别对 于高级别 C N, I
别组 10例 , 7 年龄 2 6—7 , 8岁 平均 4 . 8 6岁 低级别 C N发病 1 平均年龄略低于高级别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 0 ) 发 P> .5 病 年龄主要集 中于 3 6 1~ 0岁年 龄段 . 以 4 一5 尤 I 0岁为发病
CN残存率较 高, I 需要 加强 治疗 的规范化 . 年龄较大的高级别 CN患者可进行全子宫切除。 1
[ 关键 词 ] 宫 颈 上 皮 内瘤 变 ; 发病 年 龄 ; 颈 环 形 电切 术 宫 我 国宫 颈 癌 发 病 率 远 高 于 欧 美 发 达 国家 , 早 发 现 和 治 尽 疗 宫 颈上 皮 内 瘤 变 ( I 是 防 治 的 关 键 宫 颈 环 形 电 切 术 C N) ( E P 是 近 年来 引进 的具 有 治 疗 和诊 断 双重 作 用 的新 技 术 , LE )
检查为 CN的病例 4 6例 . I 3 分析 各年龄段发病率 . 比较不同级别 病变发病 年龄差别。对 其中 5 3例 L E E P标本 诊断为 c N后作全 I 子宫切除的 CN残存情况统 计分析 . I .结果 : 低级别 CN2 6例 , 1 6 平均 4 . ; 5 3岁 高级 别 CN 10例 , I 7 平均 4 . 8 6岁。L E E P术后子宫 CN残存率 2 /3 其中 1 I 45 , 4例残存高级别病, 结论 : 变 低级别 CN发病年龄略低于高级别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L E I 但 E P术后
宫颈细胞学 、 阴道镜 、E P术 的普 及 , I LE C N检 出率 明显增 加, 早期发现 、 及时治疗 , 尤其是高级 别 CN, I 能有效 的减少宫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中Rb、MCM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鳞状细胞癌中Rb、MCM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林海瑞;童丹;宋文静【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易感基因、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 7,MCM7)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及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 6000两步法检测Rb、MCM7在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90例CIN组织(其中CIN1、CIN2和CIN3各30例)、3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Rb在正常子宫颈、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依次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54.140,P <0.001);MCM7在正常子宫颈、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依次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6.751,P <0.001);Rb与MCM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36,P <0.001).结论Rb、MCM7表达与CIN病变级别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相关,提示Rb、MCM7可能参与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4页(P633-636)【关键词】子宫颈肿瘤;鳞状细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林海瑞;童丹;宋文静【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天津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人数23~29万,且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1]。
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学病理学分析
鳞 状上皮 内病 变( I)3例 , 11 %; 状细胞 癌 (C 3例 , 0 1 %。对 28例 细胞 学检 查 HSL 2 占 .7 鳞 S C) 占 .5 0
阳性 者 进 行 病 理 检 查 , 胞 学检 查 与 病 理 检 验 符 合 率 分 别 为 : 1 0 HIL 9 . %, s L 细 癌 0 %, S 1 3 L I
例 患者进 行液基 细胞 学( ( ) 查 , 细胞 学检 查 阳性 者进 行 阴道 镜 下取 活检做 病理 , 细胞 学与 T 检 对 将 病 理检验 结果进 行对 照分析 。结果 T 共检 出阳性 涂 片 2 8例 , l .1 , 中不典 型鳞 状 上 ( 0 占 06 % 其 皮 细胞 ( US 和 不典型腺 上皮 细胞 ( US 8 ) AG ) 8例 , 4 4 % ; 除 外 高度 鳞状 上 皮 内病 变的 不 占 .9 不 典 型鳞状上 皮细胞 ( GH)3例 , 0 6 % ; 度 鳞状 上 皮 内病 变 ( s L 8 例 , 4 1 %; l 占 .6 低 L I)1 占 . 4 高度
维普资讯
14 8
山 东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 年 3 卷 08 o
宫颈 上 皮 内瘤 变 细 胞 学 病 理 学 分 析
刘 荣美
( 临沂市妇 幼保健 院 , 山东临 沂 2 6 0 ) 7 0 1
摘要 : 目的 探 讨液基 细胞 学在 宫颈上 皮 内瘤 变诊 断 中的准确性 。方法 对我 院妇 科 门诊 16 90
w i c d 8css f tp a sumo s esAS a day i l l d l i e a cl ( GE ,3css hc i l e 8 e y i l q a u l ( C) n tpc a u r pt ll el A C) 1 aI h n ud a o a c cl ag n a e h i s e o os l hg —rd S A CH) 8 ae f o -rd q a u tapte a l in L I ,3 css f f si e ihga eA C( S p b , 1csso w g aesumo si rei ll e o ( sL) 2 ae l n h i s o h hga esu r u t e i e a l in( I )a d3css f q a u e rio a S C . e2 8css i —rd an s nr pt lle o HS L n ae u mo s lc c m ( C )Th 0 e g q o i a h i s os c la n a
宫颈活检病理分析及临床意义
宫颈活检病理分析及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2-12-04T06:21:10.394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8期作者:王景艳戴光跃杨梅君[导读]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王景艳1 戴光跃2 杨梅君3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 677000一、前言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持续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造成宫颈病变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既往报道可知[1],此病的发生与性生活紊乱、早育、早婚等因素有一定相关。
近年,宫颈癌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统计发现[2],截止2021年底,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人数为57.9万例,死亡为32.1万例;而对于我国而言,新增人数为13.1万/年,其中,死亡为5.3万/年,在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当中的比重为18.4%。
需要指出的是,从宫颈癌前病变进展成宫颈癌,通常需要10年之久,因而为宫颈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有助于宫颈癌患病率的降低。
宫颈活检是对宫颈病变进行诊断的金标准,能够为宫颈疾病诊治提供可靠支撑。
本文选取在本院实施宫颈活检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二、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范围内,以宫颈活检患者为对象,选取270例,其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79岁,平均为(41.37±3.12)岁,体质量最轻45kg,最重75kg,平均为(56.78±3.12)kg。
纳入标准:(1)意识、认知都正常;(2)既往都有性生活史;(3)无子宫切除史、盆腔放射治疗史;(4)年龄均>18岁。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等);(2)患有精神疾病;(3)严重免疫、血液系统类疾病。
(二)方法(1)宫颈活检。
标本来自于线圈电切(Leep)术、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所得到的宫颈组织,得组织后,即刻送检进行H-E染色,一些切片实施免疫组化染色。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通常指的是宫颈上皮发生的预癌性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通常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CIN1、CIN2和CIN3,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展的前期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宫颈癌。
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
重要。
P16^INK^4a和Ki-67是两个与细胞增殖和增生相关的免疫标记,它们在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P16^INK^4a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被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中。
本文将探讨P16^INK^4a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INK^4a是一种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其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很低,但在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P16^INK^4a的表达水平会显著增加。
P16^INK^4a的免疫组化检测被用来诊断和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
研究表明,P16^INK^4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并对其进行分级。
除了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外,P16^INK^4a和Ki-67的免疫组化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研究表明,P16^INK^4a和Ki-67
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对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
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名词解释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名词解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简
称CIN)是指发生在子宫颈上皮细胞内的一种非侵袭性的前癌病变。
这种病变涉及到子宫颈表面的鳞状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周期
性地更替和脱落,但在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影响时,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这些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形成上皮内瘤变。
CIN根据其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三级:
1.CIN I(轻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占据子宫颈上皮厚度的下
1/3。
这一阶段的变化有可能自行逆转。
2.CIN II(中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扩展至子宫颈上皮厚度
的下2/3。
这一阶段的病变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3.CIN III(重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涉及到整个上皮厚度。
CIN III包括高度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是最接近侵袭性癌症的前癌状态,未经治疗可能发展为侵袭性子宫颈癌。
CIN的诊断主要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巴氏涂片)和宫颈活组织检查(宫颈切片)来进行。
早期发现和治疗CIN是预防子宫颈癌发展的关键。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监测、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等,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及病理分析
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第5卷第23期M ED I C I N E I N N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荔辚彩蓍嚣雾露彰彰露爹绔鹫彭露学彭彰留秘管学≯髫爱磐爱簿崔磐碧髫磐嚣臻雾嚣磐黟彩劳髫雾彰黪籍彰孝稽学考影礞与待刁给.Z宙J口颈上皮内瘤变(C I N)临床及病理分析史雪鸿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北京101101)【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21(2008)23一o,77—02’【摘要】目的了解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易感人群,探讨人乳头状病毒(H PV)与C I N之间的关系。
方法总结性回顾我院2007年1月一2007年12月间液基细胞学检查A SC—us(意义不明确的鳞状上皮细胞)以上的阳性患者阴道镜下多点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结果异常者行H PV检测。
结果病理诊断为C I N者共360例,其中C I N I患者223例,H PV阳性率为65%,平均年龄32.9岁,C I NI I者88例,H PV阳性率为78.4%,平均年龄36.7岁,C I N l U患者49例,H PV阳性率81.6%,平均年龄43.3岁。
结论处。
于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女性是宫颈C I N的易感人群;H PV病毒与C I N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检出率随病变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加。
准确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癌变。
辨别H PV感染,指导临床早期治疗C I N,对预防浸润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C I N易感人群H P V预防在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3.15万,约有5万例死于官颈癌。
我国宫颈癌的现状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普查率低。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已建立较完善筛查系统的发达国家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而我国对宫颈癌的筛查力度和策略还面临很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T C T(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及T BS(t he B et hes da s yst em)报告系统的应用,宫颈上皮内肿瘤(C I N)的诊断分级,H 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检测对宫颈浸润癌的防御T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对我院360例C I N患者进行了病理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中占据主要位置。
宫颈病理诊断中的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测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16和Ki-67是两种常见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分别用于标记细胞增殖和异常增殖情况,结合二者可更准确地评估宫颈内皮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生的前身病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传统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往往会存在主观性和误判的可能,而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引入可以更客观地评估细胞增殖和异常增殖情况,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研究P16ki-67免疫组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1.2 研究意义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生的前期病变,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组织学方法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准确、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来提高准确率和诊断一致性。
P16和Ki-67作为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16的高表达往往伴随着细胞增殖活跃,而Ki-67则是一种细胞增殖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通过P16和Ki-67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细胞增殖状态和病变程度,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病变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2. 正文2.1 P16和Ki-67的作用P16和Ki-67是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
据报道,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
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
与CIN相关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
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
高危型HPV有16、18、31、33、45、48、56等,其中HPV-16和18型最常见。
在80% -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测到HPV-16 和/或HPV-18 的存在,HPV-16和HPV-18 被认为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原[6,7]。
有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患者CIN高级别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8,9], 高危型HPV16/ 18 型阳性预示着CIN的存在,特别是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的存在,或者将来有发展为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的可能。
因此, HPV-DNA高危型阳性者是宫颈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随访。
CIN的宫颈锥形切除也可视为对HPV的清除,锥切术后也应进行高危HPV监测随访。
1.3 CIN分级:宫颈鳞状上皮的早期病变曾被分为四级,即:轻度、中度、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但是,近来Richart等[10]认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到浸润性鳞癌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非浸润性恶性病变,属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又将CIN分为CINI、CINⅡ和CINⅢ三级,代替以前的轻度、中度、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并将原位癌划入到CINⅢ中。
随着细胞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又被分为了低级别和高级别二级,即LSIL和HSIL。
LSIL等同于CINⅠ,HSIL则包括CINⅡ和CINⅢ。
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上,组织病理学专家多采用三级分类法,而细胞病理学的专家则是采用二级分类法[11]。
CINⅠ的病理诊断特征是异常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在宫颈上皮层内,其病变局限于宫颈鳞状上皮层下部1/3,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和出现核分裂像,但是比较轻微。
在出现病变的地方可以看见被HPV感染的现象,它与周围正常细胞有一定的界限。
CINⅡ的病理特征是细胞核出现异型性和细胞核分裂[12],主要存在于鳞状上皮层下部1/3到2/3范围,细胞核的异型程度相对CINⅠ来说,比较严重,细胞核分裂像比较多。
CINⅢ的病变超过宫颈鳞状上皮全层2/3范围,细胞核的异型非常的明显,细胞核分裂像明显增多,可以看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虽然可有着不同程度以及数量上的层化或分化细胞,但是都可以认为其达到CINⅢ[13]。
近年来,人们对CIN与HPV感染的研究和认识逐渐加深,有部分学者主张把CINI、单纯HPV感染、CNI伴HPV感染都划分到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ISL)的范围内,从而导致CIN的分级标准也开始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WHO宫颈肿瘤组织学的分类,对这种变化也完整的进行了描述。
然而,目前则非常重视细胞异形性的轻重、分布以及和其比较密切的上皮逐层的成熟度,而不再向以往那样只是强调异形细胞是局限于下层或者是上层的划分标准,将其自然的融合到一个整体的改变当中[14]。
2 CIN的一般组织学特征CIN分化成熟的特征:鳞状上皮有无分化的现象,分化细胞在上皮中的比例[15]。
分化或成熟主要是指鳞状上皮是否有正常的基底层、基底旁层、中间层、致密层以及表浅层等层次。
细胞的异型增生主要是由鳞状上皮分化发展而来,然而这些正常的层次,在分化不成熟的鳞化时显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判断CIN鳞状上皮是否分化或成熟,要根据细胞核的异型性以及细胞核分裂的活动等组织特征来进行诊断。
细胞核的异型性的特征:注意细胞核浆比例、是否有多形核存在、细胞核的大小是否均匀。
CIN的细胞核异形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增大、深染、染色质粗以及聚块、形状不规则和大小不一[16]。
一般情况下,细胞核异型性越大,上皮内分化的部位就越少。
当这二者不一致时,更看重核异形的程度,而不是去看成熟上皮的所占比例。
在对CIN的细胞核分裂活动进行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细胞核分裂数目的多少、细胞核分裂在上皮中的高度、CIN是否有异常细胞核裂像的情况出现。
3 CIN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高危HPV-DAN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阴道镜的普及,CIN患者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年轻化。
如何有效治疗CIN,做到既不过度治疗,又要防止复发是临床治疗CIN的目标和防止宫颈癌发生的有效手段。
目前,妇科手术也开始广泛使用微创技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3.1随访观察 CINⅠ病例不实施LEEP锥切手术治疗,6个月复查一次细胞学及高危HPV-DAN,密切随访观察病程变化。
3.2 LEEP宫颈锥切对CINⅡ、CINⅢ患者实施LEEP宫颈锥切手术,根据病变范围及病变级别和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决定宫颈锥切的手术范围和深度,范围在宫颈病灶外0.3-0.5cm,锥高1.0-2.5cm。
手术创面电凝止血,对个别电凝止血困难者行缝扎止血。
如疑有颈管病变予以颈管搔刮1周,术后宫颈标本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切片病理检查。
3.3全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对CINⅢ及累及腺体的原位癌采取全子宫切除,对浸润癌行宫颈癌根治术。
3.4 术后随访锥切术后1个月及3个月各复查1次,检查创面愈合情况。
以后每3 个月复查1次,手术1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细胞学或阴道镜检查正常为随访正常。
子宫切除者术后1个月、半年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
关于CINI需不需要实施宫颈LEEP治疗,目前大多倾向于只有CIN病变发展到CINⅡ、CINⅢ时才需要这种手术,以避免造成过度治疗,但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不同看法和处置方法,张玉勤等[15]诊治的资料表明,CINI患者亦存在定性不准确而延误治疗时机的情况。
结论为对CINⅠ患者采取密切随访观察,LEEP 宫颈锥切能有效诊断和治疗CINⅡ/Ⅲ,根据锥切后病理情况再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赵方辉,李隆玉,李联,等.中国子宫颈癌机会性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J].癌症进展,2010,8(82):109-113.[2]李倩,洪颖,周丽丽.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03:220-222.[3]李胜水,张凤梅,孙德飞,李双标,刘岩,许华.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01:58-59.[4]沈铿,郎景和,黄慧芳,等.子宫颈锥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64-266.[5]Jing Lang. Diagnosi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treatment[J].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2001,36(5):261-263.[6]Hwang TS,Jeong JK,Park M,et al. Detection and typing of HPV genotypes in various cervical lesions by HPV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Gynecol Oncol,2003,90:51-56.[7]Clifford GM,Smith JS,Plummer M,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in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a meta-analysis. Br J Cancer,2003,88:63-73.[8]唐礼榕,张志毅.HPV-DNA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06 ,16 (3) :217-219.[9]赵昀,崔淑慧,任丽华,等.细胞学、HPV高危型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 (2) :89-94.[10]Richart RM.A modified terminology for cervical intraepithial neoplasia. ObstetGynecol,1990;75:131-133.[11]吕卫国,沈源明,叶枫,陈怀增,谢幸.阴道镜直视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准确性的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06,05:303-306.[12]柯晓慧,孙杭临,胡芝,叶琼,陈建熙.Survivin、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03:3-5.[13]赵丽芬,朱晓华,武晓敏.宫颈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2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价值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08:481-483.[14]申艳. 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后检测HPV评价疗效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08:513-515.[15]张玉勤,杨慧娟,盛伟琪,王华英,任玉兰.宫颈上皮内瘤变315例手术前后病理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8,01:51-54.[16]韩玲,薛月珍.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消退的预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12:94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