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 个原因?
(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比如,那段 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 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 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 而且增加了表现力。
解释下列词语
(l)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 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 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 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引曾子谓子夏 曰。“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泅之间,退而老于西 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鄜县山中有甘谷, 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 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
课文记得是菜园几件小事,事小意义却很大。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开展大 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艰苦奋 斗”精神,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以 小见大”的写法。
2.课文是怎么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合在一 起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在记叙中,对菜园的概貌, 人们的劳动,瓜果的生长与丰收穿插了不少描写。 这些描写增加了记叙的真实,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 同时在记叙与描写中寄寓“田园乐趣。”这种抒情, 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在文中有许多叠词 的使用如:“伸伸腰”“擦汗”“看看苗”是记叙, 也是描写,同时明显从中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 感,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第三部分:
阅读课文第7段至篇末,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7自然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优 越条件中作者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详写 的用意何在?
略写“土肥地整” ,详写了“水源充足”。 详写的用意是他们并不沾大自然的光,反而在 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高度的 自觉性。利用优越自然条件、艰苦劳动,为革 命多作贡献。这是他们的“乐”。这就是延安 精神。
2.全文重点是第8自然段找一找其中记叙 的内容,表达感情的语句
记叙的内容有①物质准备(积肥)②技术准备 (请老农讲课,边做边学种菜、种瓜、种烟、烟菜 加工的知识,技能)。 表达感情的语句有“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 有”。“到现在我还有深刻的印象’等。
阅读课文9、10 段,思考:
A.精美段落欣赏
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 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 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
这是传统赋体中铺陈的笔法,层层写来,更加突出 菜园,也充分展示了菜园的生气蓬勃、情趣盎然的 美景,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2、找出描写果园和花园的特点。
结构上都是先概括后具体。果园具体描写了最有特 点的开花、结果两季。花园具体描写波斯菊。描写 的角度从视觉、嗅觉等。
3. 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 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 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本文中心
(三)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 事情贯穿起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种菜 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全 过程。
种菜比种花好
中心: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 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 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艰苦奋 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 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时代背景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 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 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 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 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 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 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 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 后的胜利。
严重后果: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非 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 大量人民饿死现象。1962年,党中央痛定思痛,召开“七 千人大会”。提出“调整、发展、巩固、提高”的“八字 方针。经济开始好转。
二、初读课文
(一)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 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 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 们美在哪里。
(二)抓住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历 史 回 顾
1942河南大饥荒: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 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 据估计,3000余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余万人饿死,另有300余万 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 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吴 伯 箫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
2.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的特点。 3.体会“在劳动中产生美,劳动创造美”。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 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始散 文创作, 已出版《羽书》 、《烟 尘集》、《出发集》、《北极星》、 《忘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吴件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作者 总是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 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 厚的诗情画意,作品主题设计和创 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展示 的一帧帧画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 鲜明的时代色彩。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 动和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建国以后的 最困难的局面,作为一个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 的同志,作者吴伯萧自然想起了当年热火朝天 的大生产运动。 《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 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面对三 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情况,作者以一个作家敏锐 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记下了当年垦地 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 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
d朗读这两段。(喜爱、赞美的语气)
e讨论: 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 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 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 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 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例: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 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 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 ,“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 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 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 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 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 赏美、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 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 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 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 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 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 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 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 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 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 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 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B.请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C.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 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请你们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 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 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 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 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1959至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造成困难的原因是: 1.其时国内盛行“浮夸风”、“大跃进”、“放卫星”,提出了很 多不切实际的生产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 超英、五年赶美”等,各地虚报产量、土地亩产越报越高,导致缴 粮多而农民自留粮太少。
2.1958年丰收后,各地虚报产量, 导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此情况 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59年的庐 山会议,原本就是要纠正政策路 线的“左倾”,但由于会议期间 彭德怀所上的“万言书”,指出 了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毛 泽东的不满,会议遂有“纠左” 变成了继续“反右”,最终使问 题越发严重。 3.自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 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缴粮任务 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 4.其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 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 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 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口罗口罗……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 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之情。
4.从语言上分析,作者是怎样体现劳动之乐的? (研究欣赏语言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也可从全篇看)
语言准确生动,有滋有味,绚丽多彩。 修饰语的准确运用。叠词的运用。调动视觉、嗅觉、 听觉、味觉等。熟练运用古诗、农谚、俗语。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
1.本文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 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部分:
提问:把花和菜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①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 ②表现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 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二)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3-6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的是菜园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 要写果园、花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起什么作用?
(四)字词
槿(jǐn) 窖(jiào) 洌(liâ) 甬(yǒng) 稠(chïu) 庶(shù) 涔(cãn) 濯(zhuï) 掐(qiā) 抟(tuán) 一苔(tāi) 菜畦(qí) 肥硕(shuî〕 自给(jǐ) 侍弄(shì) 煦暖(xù) 芜荽(yán suī) 绛紫(jiàng) 石窠(kē) 腌渍(yān zì) 矍烁(juã shuî) 姹紫嫣红(chà yā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