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教案资料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4c54094431b90d6c85c76a.png)
目录一、前言..........................................二、课程设计名称及任务要求.......................三、“平差易2005”软件介绍.......................四、“平差易2005”软件操作步骤...................1、1. 数据的输入.............................2、计算.......................................3、平差报告的生成与输出.......................五、控制网平差报告.................................六、心得体会.......................................一、前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我们对平差知识的理解,让我们掌握并熟练的使用“平差易2005”软件,培养我们编写大型专业程序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任务要求1.课程设计名称: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2.课程设计主要任务和要求:1.熟练掌握并应用“平差易2005”解决《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教学课本上的所有例题2.熟悉“科傻”软件3.用C 语言编写导线平差的程序 三、“平差易2005”软件介绍平差易(Power Adjust 2005,简称PA2005),由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开发,它是在Windows系统下用VC 开发的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也是南方测绘PA2002的升级产品。
它一改过去单一的表格输入,采用了Windows 风格的数据输入技术和多种数据接口(南方系列产品接口、其他软件文件接口),同时辅以网图动态显示,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成果打印的一体化。
测量平课程设计
![测量平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35be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a.png)
测量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处理测量数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测量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运用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培养对测量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测量的定义和分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测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测量的应用和案例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对测量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概念,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践。
学生将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具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提供测量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多媒体资料和网络资源,展示测量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实验操作。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7eece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2.png)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难点是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2. 教学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出测量平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测量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处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测量平差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和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课程思政设计1. 爱国情怀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在测量平差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实践精神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团队协作意识:在小组讨论环节,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严谨求实态度:在讲解测量平差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71ab398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3.png)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组成部分, 除验证课堂理论外, 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 增强平差相关理论的概念, 提高应用能力, 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要求完成实例计算过程, 结束后提交计算成果资料。
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 于第5学期第7周进行, 时间为一周。
2.(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4.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独立完成设计内容, 并上交设计报告。
5.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题目二: 导线网如图所示,A.B.C.D为已知点, P1~P6为待定点, 观测了14个角度和9条边长(观测数据见表4)。
已知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已知点数据和待定点近似坐标见表5, 求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及点位中误差。
观测数据点号坐标点号近似坐标X/m Y/m P X/m Y/mA 871.1893 220.8223 1 825.810 272.250B 632.2173 179.4811 2 740.107 312.579C 840.9400 533.4018 3 768.340 392.230D 663.4752 570.7100 4 732.041 470.8855 681.630 279.3006 674.567 506.177k jk k jk j jk j jk jkjkjkjk jk jk jkjkjk jk jk y b x a y b x a S S X b S S Y a ˆˆˆˆcos )(sin )(0020000200--+=''''-=∆''-=''=∆''=αδαρραρρ已知点数据及待定点近似坐标利用公式000)(ˆˆˆˆˆˆjkjk j jk jk jk jk k jk k jk j jk j jk j jk j j L L Z L l l y b x a y b x a z v Z Z Z j-=--=---++-=+=α11ˆˆˆˆ0ˆˆˆ0ˆ00000)(ˆˆ,ˆˆˆˆˆˆˆ--====-=-∆+∆+∆-∆-=PB B N Q Q Q tn PVV l yS Y xS X yS Y xS X v T BB x x y y y x x x T i k jkk jk j jkj jk i ii iii jjkjkjkjkσσσσσ)(202yyxx P Q Q +=σσ Pl B PB B xL L l l x B V T T 10)(ˆˆ-=-=-=平差值方程为: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PP PP P P P P DPDC P P D P C P P P PP P P B P P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v L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323222222222121222020221919221818221717221616221515)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6664642525554443433232212111D P D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C P C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 P A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误差方程为:230900902322080080080080222107007007007021200600602019050050191804004004004018170300300300301716020020020020161501001015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l y SY x S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y SY x S 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PD P P D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BP P BP PC P P C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P P APP P P P P P P P DP DC P P D P C P P P P P P P B P P 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 -∆-∆-=-∆+∆+∆-∆-=-∆+∆+∆-∆-=-∆+∆=-∆-∆-=-∆+∆+∆-∆-=-∆+∆+∆-∆-=-∆+∆+∆-∆-=-∆+∆=-''-''=-''-''=-''-''=-''-''=-''-''=-''-''=-''-''=-''-''=-''-''=-''-''=-''-''=-''-''=-''-''=-''-''=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 求出x 为⎥⎥⎥⎥⎥⎥⎥⎥⎥⎥⎥⎥⎥⎥⎥⎥⎥⎤⎢⎢⎢⎢⎢⎢⎢⎢⎢⎢⎢⎢⎢⎢⎢⎢⎢⎡21620-3214-2875723580289121857-10307-65950-6608118164-4295-90134 点位中误差为。
(整理)测量平差教案
![(整理)测量平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f2d59bdd3383c4bb4cd2c0.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观测误差一、观测值中为什么存在观测误差?观测条件对观测成果产生影响,不可避免产生观测误差。
有观测就有误差的结论。
二、观测误差的计算给出观测误差计算的纯量表达式和矩阵表达式。
三、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1、分类给出误差分类的表达式,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
结合测角、测距和水准测量的全过程,让学生分析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粗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2、处理总结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处理方法,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上哪些操作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那些计算改正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
四、测量平差的任务根据一系列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待定量的最佳估值。
第二节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含有观测误差的各类观测值。
举例说明。
第三节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一、测量平差理论的发展1、经典平差理论的发展主要介绍高斯创立最小二乘原理和马尔可夫创立高斯-马尔可夫平差模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近代平差理论的发展主要介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出现的近代平差理论,结合导线网平差和我国南极考察、建站,重点介绍方差分量估计和秩亏网平差的理论、方法及其用途。
二、平差计算方法的发展2、半自动平差阶段3、全自动平差阶段第四节测量平差的任务和内容一、任务讲授测量平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测量平差打下深入的基础。
二、内容课本各章的内容。
小结:本节介绍了观测条件的定义,观测条件与观测误差的关系,观测误差的定义、处理,以及测量平差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第一节正态分布一、一维正态分布绘一维正态分布图,列出分布函数,讲解,强调两个分布参数的含义。
二、n维正态分布讲解绘n维正态分布图,列出分布函数,讲解,强调两个分布参数的含义。
第二节偶然误差的规律性一、偶然误差分布1、描述误差分布的三种方法(1)列表法(通过实例列表讲解)(2)绘图法(通过实例绘图讲解)(3)密度函数法(通过实例绘图讲解)二、偶然误差的分布特性(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测量平差基础教学大纲
![测量平差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7d37d0c1c708a1284a4427.png)
《测量平差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测量平差》主要解决测量误差所带来的矛盾,是一门教学生怎样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理论、它是后续如《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等课程的基础。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需的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误差方法及法方程的列立及解算和观测值精度评定方法:掌握经典和现代的平差理论。
具备进行平差问题的计算的能力。
学会运用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解决三、四等控制网的平差计算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测量平差基础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平差模型建立、平差方法、误差传播与精度评定、误差分布与平差参数的统计检验四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平差原理、平差模型建立、误差传播及精度评定的经典内容,掌握各种平差模型的基础方程推导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误差分布与平差参数的统计检验的基本内容,了解近代平差概论中的一些平差方法的思想,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第一章测量误差理论教学重点:1、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根据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推导出误差曲线方程。
3、中误差、概率误差、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
4、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
5、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
6、协方差传播律及协因数传播律。
7、测量平差为什么要遵循最小二乘原理。
教学难点: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测量平差为什么要遵循最小二乘原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根据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推导出误差曲线方程,观测值定权的公式及定权的方法第二章函数模型和数学模型教学重点:1、必要观测数、多余观测数及其四种平差模型之间的关系。
《测量平差》课程教案
![《测量平差》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65e0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1.png)
附件3
交通职业学院
课程教案
学年第学期
开课单位交通职业学院道桥系测量教研室
授课教师
职称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课
教材名称《测量平差》
适用专业(方向)工程测量与监理
交通职业学院制
年9月8日
《课程教案》填写说明
一、用宋体、5号字填写,每项页面大小可按照规定格式自行添减。
二、一次课为一份教案(不包括封面)。
三、“课程性质”填基本素质课、职业能力课、素质拓展课;素质拓展课的“适用专业(方向)”填写“全校各专业”。
四、“开课单位”填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无教研室只填学院和学系)。
五、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或见习课、其他等。
六、“教学内容”应具体,而不应只填写教材章节名称或讲授主题的题目。
测量平差教案第二章
![测量平差教案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44237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7.png)
1:500
1:4000~ 1:8000
1:500
1:4000~ 1:6000
1:2000
1:8000~ 1:18000
1:2000
1:8000~ 1:12000
1:10000
1:20000~ 1:40000
1:10000
1:10000~ 1:35000
航摄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的关系表
X
Y
Z
A
p
S
Xs
Zs
以Y轴为主轴的、 、
X
Y
Z
A
Xs
Ys
Zs
o
ox
X
Y
Z
N
S
旁向倾角:主光轴SO方向与SOX的夹角
航向倾角:主光轴SO在XZ平面上的投影SOX与Z轴的夹角。
像片旋角: YSO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与像平面坐标系y轴的夹角。
x
y
2-4、像点坐标变换
01
02
03
04
像点的平面坐标变换 a
Y
S
Y
186次
4.55%
Z
Z
a
X
S-XYZ绕Z轴旋转角到S-XYZ(s-xyz)
a
X
Z
Y
S
X
Y
a1 = cosφcosκ - sinφsinωsinκ a2 = -cosφsinκ – sinφsinωcosκ a3 = -sinφcosω b1= cosωsinκ b2 = cosωcosκ b3 = -sinω c1 = sinφcosκ+ cosφsinωsinκ c2 = -sinφsinκ + cosφsinωcosκ c3 = cosφcosω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3fbe840029bd64793e2c16.png)
1 1 2
h7 = 1.650
1.水准网条件平差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测方程为 A=,W= 建法方程: 令1km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可得 计算改正数。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可得
46
15
10
52
48
0.456 0.067 -0.174 1.303 0.719 0.043
24 30 47 3 49 59 -9 52 52 29 35 42 2 27 44
14
43
58
四、感想与体会 (要求1000字左右)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误
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测量平差有 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的 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 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 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设计 实习,我获得很多很多的收获。把在平时学习理论 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比如说导 线网的条件平差方程的列法,间接平差方程的建立 等。同时自己也和庞大的数据打了一回交到,是我 不在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这次的成 功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的确给了我不 少的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任 务。经过这次实习,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 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 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 实际操作。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加深我对书 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通过实 习,我掌握了matlab、CAD软件的应用。在这次实 习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都在老师的指导 和同学间的讨论下一一地解决了!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什么工 作,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更要有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并把工作
测量平差资料
![测量平差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73324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a.png)
测量平差资料第⼀章绪论⼀、观测误差1、为什么要进⾏观测必要观测、多余观测2、误差存在的现象3、误差产⽣的原因观测条件: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4、误差的分类粗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5、误差的处理办法⼆、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三、测量平差的两⼤任务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偶然误差的规律性1、随机变量2、偶然误差的分布正态分布3、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由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偶然误差具有下列特性:1、在⼀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定的限值,即超过⼀定限值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2、绝对值较⼩的偶然误差⽐绝对值较⼤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零⼆、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反映随机变量集中位置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2)反映随机变量偏离集中位置的离散程度----⽅差(3)映两两随机变量x、y相关程度的数字特征---协⽅差3、协⽅差(a) 定义相关系数三、衡量精度的指标1、⽅差和中误差2、平均误差3、或然误差4、极限误差5、相对(中、真、极限)误差四、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1、随机向量2、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3、随机向量的⽅差-协⽅差阵协⽅差阵的定义协⽅差阵的特点4、互协⽅差阵协⽅差阵的定义协⽅差阵的特点五、精度准确度精确度观测值的质量取决于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
1、精度:描述偶然误差,可从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看出精度的⾼低。
2、准确度:描述系统误差和粗差,可⽤观测值的真值与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之差来描述,即:3、精确度:描述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的集成,精确度可⽤观测值的均⽅误差来描述,即:即观测值中只存在偶然误差时,均⽅误差就等于⽅差,此时精确度就是精度。
七、⼩结第三章协⽅差传播律⼏个概念1、直接观测量2、⾮直接观测量---观测值的函数⽔准测量导线测量三⾓形内⾓平差值3、独⽴观测值4、⾮独⽴观测值----相关观测值独⽴观测值各个函数之间不⼀定独⽴5、误差传播律6、协⽅差传播律⼀、观测值线性函数的⽅差设观测向量L及其期望和⽅差为:若观测向量的多个线性函数为三、两个函数的互协⽅差阵四、⾮线性函数的情况五、多个观测向量⾮线性函数的⽅差—协⽅差矩阵设观测向量的t个⾮线性函数为:对上式求全微分,得六、协⽅差传播律的应⽤1、⽔准测量的精度2、距离丈量的精度3、同精度独⽴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精度七、应⽤协⽅差传播律时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测量实际,正确地列出函数式;(2)全微分所列函数式,并⽤观测值计算偏导数值;(3)计算时注意各项的单位要统⼀;(4)将微分关系写成矩阵形式;(5)直接应⽤协⽅差传播律,得出所求问题的⽅差-协⽅差矩阵。
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https://img.taocdn.com/s3/m/be16a38771fe910ef12df886.png)
测量平差一.测量平差基本知识 1.测量平差定义及目的在设法消除系统误差、粗差影响下,其基本任务是求待定量的最优估量和评定其精度。
人们把这一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叫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的目的:一是通过数据处理求待定量的最优估值;二是评定观测成果的质量。
2.协方差传播律及协方差传播律是观测值(向量)与其函数(向量)之间精度传递的规律。
①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函数向量:Y=F(X) Z=K(X)其误差向量为:ΔY=F ΔX ΔZ=K ΔX则随机向量与其函数向量间的方差传递公式为⎪⎪⎪⎭⎪⎪⎪⎬⎫====F D KDK D F D K D K D FD F D TX ZYTX YZT X ZTXY②多个观测值线性函数的协方差阵×n×n×t×n Tn XX t t ZZ KD K D =③非线性的协方差传播TXXZZ KKDD =3.权及常用的定权方法①权表示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称之为权,也就是权是表征精度的相对指标。
权的意义不在于它们本身数值的大小,而在于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关系。
()n i iiP ,...,2,1220==σσi P 为观测值i L 的权,20σ是可以任意选定的比例常数。
②单位权方差权的作用是衡量观测值的相对精度,称其为相对精度指标。
确定一组权时,只能用同一个0σ,令0σσ=i,则得:iiP ===0220221σσσσ上式说明20σ是单位权(权为1)观测值的方差,简称为单位权方差。
凡是方差等于20σ的观测值,其权必等于1。
权为1的观测值,称为单位权观测值。
无论20σ取何值,权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③测量中常用的定权方法 ⅰ.水准测量的权NC P h =式中,N 为测站数。
SC P h =式中,S 为水准路线的长度。
ⅱ.距离量测的权ii S C P =式中,iS 为丈量距离。
ⅲ.等精度观测算术平均值的权CPiiN=式中,iN 为i 次时同精度观测值的平均值。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1]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c4cc1a7a5acfa1c7aa00cc8d.png)
第一章绪论§1-1观测误差测量数据(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它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包含信息和干扰(误差)两部分。
一、误差来源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测量仪器;2. 观测者;3. 外界条件。
二、观测误差分类1. 偶然误差定义,例如估读小数;2. 系统误差定义,例如用具有某一尺长误差的钢尺量距;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在观测过程中总是同时产生的。
3. 粗差定义,例如观测时大数读错。
§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一、测量平差的任务处理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估计待求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二、测量平差的内容1. 建立观测误差的统计理论,简称误差理论。
研究误差的统计分布,误差的估计与传播;2. 研究衡量观测成果质量的精度指标;3. 建立观测值与待求量之间的函数模型,以及描述观测精度及其相关性的随机模型;4. 研究估计待求量的最优化准则;5. 结合测量实践研究测量平差的各种方法;6. 研究预报和质量控制问题。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2-1 正态分布概率论中的正态分布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随机变量的基本分布。
一、一维正态分布§2-2偶然误差的规律性2. 直方图由表2-1、表2-2可以得到直方图2-1和图2-2(注意纵、横坐标各表示什么?),直方图形象地表示了误差分布情况。
3. 误差分布曲线(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的误差,对应着一种确定的误差分布。
当观测值个数的情况下,频率稳定,误差区间间隔无限缩小,图2-1和图2-2中各长方条顶边所形成的折线将分别变成如图2-3所示的两条光滑的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随着n增大,以正态分布为其极限。
因此,在以后的讨论中,都是以正态分布作为描述偶然误差分布的数学模型。
4. 偶然误差的特性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在测量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量的大小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由观测值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间接计算出来的,显然,这些量是观测值的函数。
测量平差基础》实验指导书
![测量平差基础》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e2eaf7cd1f34693dbef3e93.png)
江西理工大学《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主审人:主撰人:马大喜、肖海平前言《测量平差基础》是测绘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测量平差的公式复杂、计算量大,因此,在学习平差方法之后,必须让学生上机实验,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平差计算的实际问题,利用上机实验课和课外上机,使学生较全面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的软件应用,能够应用实用程序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基本实验指导试验一水准网条件平差实验二三角网条件平差实验三水准网间接平差实验四三角网间接平差实验五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实验六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实验七控制网平差第一部分绪论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编写,适用于测绘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实验的作用与任务通过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差方法的原理,提高平差计算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的应用,激发学生自编测量平差软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水准网、三角网的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软件应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平差计算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础知识具备条件平差、间接平差原理和方法的知识,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的基本知识,熟悉测量学和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及要求第二部分基本实验指导实验一水准网的条件平差一、实验目的通过实例水准网条件平差计算、理解水准网条件平差原理,掌握其应用方法,能应用软件平差计算一个实际水准网。
二、实验原理正确运行条件平差程序:输入矩阵元素—法方程组成—法方程解算—改正数计算—平差值计算——精度计算。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计算机和相应平差软件、及打印纸四、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给定的水准网列出条件方程并完成相应的条件平差计算,正确安装程序。
步骤:(1)确定条件方程式个数,并列出条件方程式,观测值权阵;(2)输入条件方程系数矩阵、闭合差矩阵、观测值矩阵,观测值权阵的元素;(3)根据计算的平差值进行检核。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教程文件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050260770bf78a652954b9.png)
测量平差基础参考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二、三章全书的基础知识第四章介绍测量平差理论第五、六、七、八章 4种平差方法第九章各种平差方法的总结第十章讨论点位精度第十一章统计假设检验的知识第十二章近代平差概论根据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第二章~第八章以及第十章的内容。
二、怎样学好测量平差1. 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牢固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知识才能学好测量平差,因此课前要做到预习,对与以上三门课程有关内容进行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听懂这一节课。
2. 听课时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公式推导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准备A、B两个练习本),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说明观测误差的产生和分类,测量平差法研究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的任务。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全章共分5节,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偶然误差的规律性,精度的含义以及衡量精度的指标。
难点:精度、准确度、精确度和不确定度等概念。
要求:弄懂精度等概念;深刻理解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牢固掌握衡量精度的几个指标。
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全章共分7节,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重点:协方差传播律,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以及协因数传播律。
难点:权,权阵,协因数和协因数阵等重要概念的定义,定权的常用方法公式应用的条件,以及广义传播律(协方差传播律和协因数传播律)应用于观测值的非线性函数情况下的精度评定问题。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协因数阵,权阵中的对角元素与观测值的权之间的关系;能牢固地掌握广义传播律和定权的常用方法的全部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到测量实践中去,解决各类精度评定问题。
第四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全章共分5节。
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四种基本平差方法的数学模型和最小二乘原理。
难点:函数模型的线性化,随机模型。
要求:牢固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深刻理解最小二乘原理中“最小”的含义;对于较简单的平差问题,能熟练地写出其数学模型。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f8d54a7cd184254a353536.png)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院:矿业学院专业:测绘工程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借助常用软件,如Matlab、Excel等解决测绘数据处理问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工程实测数据资料的处理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重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控制网的平差处理问题,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测角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通过此次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方程和误差方程、法方程并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未知点坐标平差值、点位中误差、在控制网图上按比例画出误差椭圆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总体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平差过程,每一步不得直接给出结果,课程设计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但不得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任何同学,一经其他同学检举抄袭或被发现发现抄袭,本次课程设计即以零分记,毕业前重修此环节。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说明书必须严格按照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见附件一)进行认真、按时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起止时间:2015年6月8日-2015年6月21日,共2周)。
2.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一份,即课程设计说明书文本(相关格式等要求见附件一)一份,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近似坐标计算过程2)误差方程系数计算过程(可自行绘制表格,并辅以文字计算说明)。
平差教案
![平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93efd533d4b14e85246827.png)
测量平差绪论说在学习前面的话:测量平差是测绘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专业学习打基础。
测量过程是由我们测量人员使用测量仪器在野外完成的,测量不可避免存在误差。
为了检验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提高可靠性,还需要进行多余观测。
一、平差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处理有观测误差的数据,估计带求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精度。
内容:建立观测误差的统计理论,研究误差的统计分布;研究衡量观测成果质量的精度指标;建立观测值和待求值的函数模型;结合实践研究平差的各种方法;研究预报和质量控制问题。
二、平差的理论支撑和学好的方法理论支撑: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
方法:上课认真听讲,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做习题。
三、误差的来源水准测量中架设偶数站是为了消除什么误差?水准尺零点误差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是为了消除什么误差?i角误差、大气折光差、地球曲率影响1、测量仪器:由于每一种仪器都具有一定限度的精密度,因而使观测值的精密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在用只刻有厘米分划的普通水准尺进行水准测量时,就难以保证在估读厘米以下的尾数时完全正确无误;同时,仪器本受制造工艺的限制也有一定的误差,因此,使用这样的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观测,就会使水准测量的结果产生误差。
同样,经纬仪、测距仪、接收机等仪器的观测结果也会有误差的存在。
2、观测者: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同时,观测者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也是对观测成果质量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
3、外界环境: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压强、风力、大气折光、电离层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直接产生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它们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观测结果产生误差是必然的。
反之,观测条件差一些,观测成果的质量就会相对低一些。
如果观测条件相同,观测成果的质量也就可以说是相同的。
但是,不管观测条件如何,观测的结果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差,测量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