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
LOGO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生 水华” ) 态现象,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 态现象,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 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绿藻 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 的富营养化。 水华”发生时, 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 或绿色。 或绿色。
太湖底泥生态疏 浚工程
太湖底泥中富含的营 养物是内源污染源, 养物是内源污染源,是 造成湖体富营养化和藻 类爆发的营养盐来源之 据有关资料分析, 一。据有关资料分析, 内源污染总氮含量可占 34.7%, 34.7%,总磷含量占 23.7% 即使将外部入 湖污染全部控制,仅湖 湖污染全部控制, 内底泥释放的动力作用 下的再悬浮、溶出, 下的再悬浮、溶出,也 可能引起藻类的发生和 发展,因此, 发展,因此,太湖底泥 生态疏浚工程。 生态疏浚工程。
(3) 特 征
LOGO
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 ③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 , 水面往往呈现 乳白等颜色, 海水中出现叫“ 赤湖” 蓝 、 红 、 棕 、 乳白等颜色 , 海水中出现叫 “ 赤湖 ” 、 淡水中称“水华” 淡水中称“水华”。
另外,大湖的5万多艘船舶,废油滴漏严重,也造成太湖水体油污染增多。
LOGO
四、 太湖治理为何缓慢 在太湖流域这块不足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 人们创造了占全国14%左右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单纯发展经济付出的代价 造成了对太湖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严重破坏。 造成了对太湖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 造成太湖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污染源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 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 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 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 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 植物的过度生长。
奥 运 森 林 公 园 水 环 境 生 态 工 程
治理案例
谢谢!
4.紫外线法。藻类等微生物在受到 紫外线照射时, 藻细胞内的 DNA 螺旋体被紫外线的电磁能所破坏, 导致细胞无法增殖,达到灭活效应。 紫外线法除藻工艺的运行成本低, 不会生成有害消毒副产物,但该技 术目前在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推广应用有限。
5.机械法除藻 /除草。机械法适用于藻类和水 草严重泛滥的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应急处理 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6.曝气技术。曝气的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溶解氧与水体充分混合,供应微生物呼吸之 需,使其生长繁殖,已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溶解氧含量较低(一般低于 4mg/L)的封闭或缓流水体。
6.噬藻体。噬藻体( Cyanophage) 是以蓝藻为寄主的浮游病毒类群 ( 也称蓝藻病毒) ,因其能特异性 地感染蓝藻并导致其死亡,是蓝藻 “水华”潜在的控制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湖泊、水库、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中某些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含量过剩,超过了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所能容纳的限度。
水体富营养化有三种基本类型:氮、磷、钾和其它微量元素富营养化。
1、氮富营养化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城市垃圾渗滤液。
城市地表径流中的氮转化为氨氮(氮的主要形态)通过地表径流或土壤入渗进入水体。
2、磷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富营养化除了氮以外,主要来自农田施肥,例如磷肥等化肥和农家肥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3、钾富营养化一般农业区施用的化肥对水体影响不大,但农田施用的磷肥是另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在稻田里施用的磷肥,被农作物吸收后进入水体,最终可能导致磷超标。
(1)增加人工氮肥施用量: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水经过一定程度的预处理后排入城市河流时,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加人工合成氮肥(如尿素),这样可增加氮的有效性,降低水体中总氮的含量,使得氮的去向变成还原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增加空气中氮的含量。
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而且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会消耗水中的营养盐,同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气体都有毒害作用,它们造成了水体中的缺氧,又加剧了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生长,使得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
由此,提高人工合成氮肥的投加量是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废弃农作物秸秆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作物秸秆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是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不仅会增加施肥量,而且还会加重环境污染。
例如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南岗区,将秋季作物秸秆就地焚烧,每年有近40万吨的秸秆露天焚烧。
在春、夏、秋三季焚烧秸秆都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环境破坏。
秸秆腐烂时会散发出大量热量,不但给周围的空气带来热岛效应,还会使周围的土壤温度升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由于焚烧秸秆产生的烟尘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3点)。
1、生物-生态性措施:通过放样控制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回复 高等水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水体恢复其功能。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深层曝气 3、化学方法:1)凝聚沉降:投加化学试剂使营养物质生成沉淀而沉 降;2)化学药剂杀藻:效果较好,但会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 的局限,而且死藻分解后仍会释放磷。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8点)。
1、废水排放前必须达标,控制氮、磷含量不超标 2、尽量增加无机肥的有效使用效率,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 3、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4、根据水体的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5、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 6、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7、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8、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粪便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忽视。
8
3
2010
26
4
2015
61
10
Ⅴ
劣Ⅴ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 养
重度富营 养
5
12
6
10
11
2
1
4
4
12
2
0
数据引自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
湖盆演化历史
自然湖泊有从贫营养、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 养、沼泽发展的过程。
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形成、发育、 衰老和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是非常缓 慢的,但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富营
养化的进程。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氮、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引起藻类的疯长。而浮游藻类的生命周期通常 很短,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又很快大量死亡,增加天然水体有机 物浓度。造成: (1)促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 形成厌氧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2)水华还形成很多有害物质使局部水域污染,破坏生态和水资 源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
1.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 水体自净能力: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
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作用。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
4. 凝聚:胶体颗粒的聚集亦可称为凝聚或絮凝。
5. 絮凝:从工艺上看,是指絮粒通过吸附、交联、网捕,聚结为大絮体沉降的过程。
6. 脱稳:不用的化学试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脱稳的机理有:1.压缩双电层: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静电斥力力与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何者占主导地位,当距离很近时,范德华力占优势,合力为引力,两个颗粒可以互相吸住,胶体脱稳.当距离较远时,库仑力占优势,合力为斥力,颗粒间相互排斥,胶体将保持稳定.7. ζ电位:是指双电层中扩散层与固定层交界处的电位与自由溶液电位之差,亦即扩散层内外界之间的电位差。
ζ-电位控制着扩散层的厚度和结合水的数量,因而对粘性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有重要影响。
8. 胶体稳定性:胶体因质点很小,强烈的布朗运动使它不致很快沉降,故具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另一方面,疏液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质点之间有强烈的聚结倾向,所以又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一旦质点聚结变大,动力学稳定性也随之消失。
因此,胶体的聚结稳定性是胶体稳定与否的关键。
9. 异相絮凝:指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
10. 最佳投加量: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指处理后水质达到最优时的混凝剂投加量;另一种是指达到某一特定水质指标时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这在生产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11、搅拌强度:单位时间的转数,相当于速度梯度G值,即某个方向上的速度差。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国际案例
莱茵河
莱茵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 题。主要原因是沿岸工农业快速发展,排放大量污染物。后 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治理措施,莱茵河的水质得到 了显著改善。
五大湖
五大湖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群,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 问题。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废水排 放量增加。通过建立湖泊管理机构和实施治理措施,五大湖 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农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 和土壤侵蚀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特征
特征一
特征二
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由于藻类大 量繁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增多, 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藻类过度繁殖 ,其他水生生物受到压迫,导致生物多样 性降低,生态平衡被破坏。
面临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 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等,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防治工 作的重要因素。
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公 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跨区 域协调和合作,但目前协调难度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合 作机制。
生物操纵
通过引进或消除某些生物种群,调节水体生态平衡,抑制藻类的过 度生长。
微生物治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降低富营养化程 度。
04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
物理监测
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浑 浊度、气味等物理特征, 初步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 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
总之,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通过加强管理 和监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 生态环境
除了以上提到的防治措施,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例如 ,可以通过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来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放。另外,在城 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可以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此外,还可以 采用生物过滤技术等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减少废水中的 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
01
02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主 要是由于水体中过量营养物质的存在,导 致藻类大量繁殖,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 平衡,并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 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原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
1 概念
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过 量营养物质的存在,导致藻 类大量繁殖,破坏了水生生
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指氮、磷 等营养元素,它们来自于生 活污水、农业化肥、工业废
水等
当这些营养物质被排放到水 体中后,会促使藻类迅速繁 殖,形成水华,导致水质恶 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
衡
2 原因
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 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3 危害
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以下危害 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会堵塞水体中的氧气通道 ,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 生态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后,会导致 某些物种的灭绝和另一些物种的繁衍,对整个生态 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人类健康危害:水质恶化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 响,例如引发皮肤病、胃肠疾病等 经济损失: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渔业和旅游业等产 业受到损失,同时也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水体中含有过多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主要是NH3-N、NO3-N、NO2-N、PO4-P),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微生物旺盛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质,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现象.一、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天然的湖泊都有一个从贫营养向富营养的发展过程,从贫营养过渡到富营养,进而发展到沼泽,直至死亡,是湖泊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活动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1.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营养物质通过天然富集,使得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2.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可以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城市农业森林地带的地表径流都可能是某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最终导致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其过程。
人为富营养化则是因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为富营养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
水体富营养化
提高发酵罐的利用率,并且也有利于减少染菌
的机会
增大接种量可以缩短调整期的原因
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有关,
增大接种量可以缩短调整期,实际上利用的
生物的一种群体效应,也就是通过种内的相
互关系(如种内互助),使之更快地适应
新环境,从而缩短调整期.
像引进一种动物到新环境一样,如果引入少数个别
种子
由保藏的菌种开始,经过逐级扩大培养后,
最后获得供车间生产的,足够数量和优质质
量的纯种。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种子的扩
大化培养过程又称种子制备。
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为发酵罐的投料提 供足够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
因为发酵时间的长短和接种量的大小有关,
接种量大,发酵时间则短。将较多数量的成熟
大量地接入培养成熟的菌种的优点:
缩短生长过程的延缓期,因而缩短了 发酵周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发酵培养的动力消耗 有利于减少染菌机会
接种量
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的体积的比例
接种量过多,菌丝生长过快、溶氧不足,衰老细胞 增加等,发酵后劲不足
种量过少延长发酵周期,形成异常形态,且易造成 染菌
种子罐级数的确定:种子罐级数是指制备 种子逐级扩培的次数。 依据:菌种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 殖的速度以及所用的发酵罐的容积。
接种龄
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从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 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种子培养期应取菌种的对数生长期为宜,菌 种过嫩或过老,不但延长发酵周期,而且会 降低产量。
以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殖速度为依据 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酵周期
的动物,那么就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甚至有可能无 法生存;但如果引进的是一个种群,那么就会大大缩 短适应的时间.另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如果生物的数量多些,对环境的影响更大些,从而 使环境变得更适合生物的生存,从而缩短调整期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导语: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聚集在水体中的过程,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丧失、藻类爆发性增长、水质恶化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防治措施。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1. 农业活动:农业用肥过量、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导致农用化肥、农药等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2. 工业活动:某些工业生产活动排放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富营养物质,如工矿污水、废弃物的处理不当等都会促进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水排放、建筑施工、道路建设等都会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使得水质恶化,无法供给生物所需的氧气,一些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
2. 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中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藻类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其他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3. 饮用水安全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富含大量的藻毒素和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饮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水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制定种植绿色农产品的标准,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肥固氮。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科学处理污水,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 推广湿地保护和修复:湿地是自然的净水工厂,湿地能够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因此应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5.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通过开展水体富营养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水体保护和治理工作。
6. 加强监管和执法: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体污染的监管和追责,加大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执法的执行力度。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2.化学杀藻灭藻技术:用化学药剂灭活藻类,主要是通过化学药剂氧化藻细胞中叶绿素a, 或扩散进藻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器官机能达到强效灭杀作用。化学杀藻的操作简单,见效迅
水体富营养的来源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恶化水源水质 , 增加给水处理难度和成本
富营养化水体作为供水水源时 , 会给净
水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 , 如增加水
处理费用 , 降低处理效果和产水率等 。 而 且遭受富营养化污染的水体在一定条件下因
厌氧作用产生硫化氢 、甲烷 、氨气等有毒
有害气体 , 给给水处理增加相当的技术难度 。
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的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减少或截断外部营养物
当水体外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或停止
之后,一定条件下, 底泥不再作为污染物 的“汇”, 而成为“源”。这时底泥中的
质的输入、控制外源营养盐进入
水体的具体措施有净化水源、截 污工程、洗涤剂限磷禁磷、合理 使用土地等。
污染物释放出来, 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某些水生植物能分泌化感物质来抑制藻类生长,且水陆间的植物生态系统还具有截
留、过滤地表径流等作用,维持湖泊的相对独立与稳定。水生植物修复系统利用太阳为能
量源, 具有安全、成本低、生态协调及美化环境等特点,但起效时间长,且生物量的控制 及生态稳定性的完善较困难。
水体富营养化
3 化学方法 这类方法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 藻等。对那些溶解性营养物质如正磷酸盐 等,采用往湖中投加化学物质使其生成沉 淀而沉降。而使用杀藻剂可杀死藻类,这 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藻类被杀死后, 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死 藻应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 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定义及成因 产生的污染源 危害性 案例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大 量进入湖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 体, 引起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 体透明度和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其它水生生 物大量死亡,水体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 和破坏的现象。
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 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
城市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 的氮、磷营养物质,一部分氮、磷能够通过二级 生化处理过程被微生物去除,利用生物法进行脱 氮除磷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但由于城市污水 中的氮、磷浓度往往要比活性污泥生长所需要的 浓度高出 2~5倍,所以污水中仅有30%~50%的 氮和磷被活性污泥去除,余下50%~70%的氮和 磷将随二次废水排出。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污 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事实上,除此之外,贡湖湾和梅梁湾流场 的改变也可能对水华的形成有贡献。由于 梅梁湾北部疏浚工程等影响,2007年上半 年梅梁湾北部与河道的交换量下降,而东 部贡湖湾底部望虞河调水也因水流顶托作 用而降低了梅梁湾的水量交换,相对安静 的水动力条件更加有利于水华的产生.
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看,太湖的富营养化仍呈恶化趋 势.尤其是2005—2006年,太湖的蓝藻水华暴发持续 时间加长,面积扩大,暴发频率也在加快,2007年又 暴发了饮用水危机事件.另一方面,太湖东部的水草 区面积则在退缩,水草的种群结构在恶化,因此太湖 的富营养化治理难度不容乐观. 从太湖的水质监测情况看,2002—2006年夏季太湖的 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20世纪90年代,透明度下降, 2005—2006年太湖湖心区所呈现的水质特点比以前更 加适宜微囊藻水华的发生.藻型生态系统在梅梁湾似 乎已经进入稳定期,在湖心区、西南湖区及贡湖湾的 部分湖区还在不断发展.近几年夏季相对更加干旱、 少雨、高温的气候条件也可能加剧了太湖的蓝藻水 华.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亟待更多和更加有效的治理 投入.
水体富营养化
三 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 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 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 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 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 的大量化肥。
四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 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 味异臭。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 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 降低了水质质量。。
4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富营养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 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 畜肠胃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5
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 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在夏日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量的藻类会 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 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在 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 水成本费用。
2 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这些水 藻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 “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 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2米,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
3 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富营养湖泊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获 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充 足的溶解氧。但是,在富营养湖泊深层,情况就不同,首先是表 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 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限制而 减弱,使溶解氧来源减少。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湖底沉 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 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 难以生存。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 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 循环。
水体富营养化
有 图 有 真 相
水 华
赤 潮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的是水体 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 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 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 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 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 走向灭亡。
注:一般认为水体全氮量大于0.2mg/L、全磷量大于0.02mg/L时属于富营养化 水体。
太湖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
成因: 工业废水污染 城市生活废水污染 农业用水污染 太湖的地理位置和水 文特征
治理: 治理源头 改善水体 生物来自治太湖湖面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近 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90年代中后期, 太湖西部、北部开始频繁暴发 蓝藻。2007年夏天,因太湖蓝藻的暴发,无锡 市发生了饮用水危机。2008年以后,虽然蓝藻 没有大规模的暴发,但每年的状况仍然不容乐 观。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湖体 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 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次要) 二、人为因素 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 3.化肥、农药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危害生态环境 2.影响水体利用 3.加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1.治理源头 2.改善水体 3.生物防治 4.综合防治
案例:太湖水质富营养化
2008年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及水质状况汇总
高锰酸盐指数 湖区 (mg/L) 梅梁湖 五里湖 西部沿岸区 东部沿岸区 湖心区 全湖平均 5.1 5.1 4.8 3.8 4.0 4.4 (mg/L) 0.10 0.09 0.10 0.06 0.07 0.08 (mg/L) 2.96 2.27 3.36 1.82 2.14 2.57 (mg/L) 0.04 0.06 0.03 0.02 0.02 0.03 态指数 63.3 63.3 62.5 56.9 58.5 60.6 劣Ⅴ 劣Ⅴ 劣Ⅴ Ⅴ 劣Ⅴ 劣Ⅴ 总磷 总氮 叶绿素a 营养状 水质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工程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治理方法姓名:査戎学号:03212710院系:能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完成日期:2014.10.180.引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己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因水体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而导致的一种水体效应,主要表现有水中某些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异常增殖,水生生物种群单一化及水质变坏等,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是自养型生物(浮游藻类)在水体中建立优势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与水质化学、水体物理性状、湖泊形态和底质,以及气象、地理等众多因素有关。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发生在湖泊、河口、海湾等流动缓慢且水体更新时间较长的水域.我国的这种水体现象比较严重.淡水水域中,50%以上的湖泊、30%以上的大型水库都出现过水体富营养化(也称作“水华”),其中以太湖、巢湖和滇池尤为严重.而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也称为“赤潮”)也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渤海发生过较多的赤潮;进入90年代后,东海成为赤潮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域;到了21世纪,除南海外,其他海域都频频爆发大而积的赤潮.这种现象正朝着频率提高、而积增大、损失加大的趋势发展.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因为水体中含有的氮、磷等可供藻类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多造成的,而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内源又有外源,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对国内外不同区域水体的考察表明:不论营养物质来源于何处,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也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
1.1自然因素营养物质是引起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水文条件,如水体的深度、流速、循环周期、所处地质环境与气候环境的性质等,都可能是导致富营养化问题产生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富营养化的生成.水体深度越浅,阳光透过性越好,水体含氧量也越高,温度适宜,可以满足藻类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的阳光、氧气和温度要求;因此,浅水湖泊相对于深水湖泊,更容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而水体的流速越慢,其水循环周期越长,更新速度越慢,流入水体的营养物更易在输出之前沉积在水底.大量营养物质的沉积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而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就很难恢复.这也是为什么水体富营养化总是发生在湖泊、河口和海湾处的重要原因.除水体自身的特征外,水体周围的地质环境也可能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倾向.如我国的巢湖周围有磷矿分布区,蕴藏着丰富的磷灰石资源,其中所含的磷会随着地表水或地下水而进入到巢湖中,使得巢湖的自然本底磷浓度非常高,具备了易富营养化的背景基础.美国伊利湖的营养物质也是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含磷的土壤和岩石.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会使水体具有易富营养化的性质.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条件下,藻类的繁殖速度会大大增加.在澳大利亚,富营养化是一个长期和普遍的问题,较高的温度等特殊的环境特征就是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诱因.我国巢湖的气候条件也很适宜藻类繁殖. 1.2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使得水体具有易富营养化的特征,但是从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调查看,人为因素比自然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存在,即使水体因为自然因素具有易富营养化的特征,也不一定会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向水体中输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体氮、磷含量超过引发富营养化的底限.过量的氮和磷主要来源于未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的粪便及化肥等,其中化肥是最大的污染源.另外,水体周围地理特征的人为改变,也会为富营养化的产生创造条件.由于大坝、水闸的建造,使水体的更新速度和自净能力降低,增强了富营养化的可能性.我国的滇池和巢湖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三峡大坝已经建成,上游一些水域的流速迅速降低,建议有关部门从现在开始,密切关注其中的营养物质输入、沉积情况,以免重蹈覆辙.1.3对蓝藻水华成因的思考与理论假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蓝藻水华形成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学现象,也应该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
尽管在已有的研究中,都注意到了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即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但是似乎对蓝藻水华形成的生态因子阶段性作用关注不够。
人们所观测到的湖而出现蓝藻水华“爆发”,一般是在高温季节、强光条件和风平浪静时等特定的环境条件。
事实上,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此之前水体中已悬浮有大量的微囊藻群体。
一旦气象与水文条件适合,微囊藻群体上浮、聚集在并没有很大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突然出现的“水华”只不过是已存在、分散在水体中的藻类群体在适宜条件下的上浮、聚集、迁移至水而并为人们肉眼所见的过程,而非藻类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快速生长所致。
因此,蓝藻水华的出现,从表观现象上看确实是瞬时的“爆发”,但是其本质却显然有一个逐渐发展与形成过程,是藻类生物量水体中的逐渐增加的一个缓慢、可以预测的过程。
其前提仍然是水体中已经存在较大的藻类生物量。
准确地说,“爆发”仅仅描述了短时间内大量水华蓝藻群体的空间位置的改变,主要是从水体中上浮到水体表层或者是由于风的作用,在湖岸的局部地区大量聚集,而不是生物量的‘巨变”。
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将不仅仅是名词的差异,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对水华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方法的确定。
这也许需要从水华的严格定义及其指标来认识。
如果认为叶绿素含量是水华是否形成的指标,那已有文献中所描述的每年几次的水华暴发“次”与“次”之间,水体中叶绿素含量是明显下降了然后在下次暴发时再次增加?还是一直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根据口前所得到的观察资料,大多数数据似乎都显示在湖泊水体中,叶绿素的含量在夏季水华发生季节,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环境因子合适,一般都持续以高浓度的状态存在,据此也就无“第一次”与“第二次”水华暴发之说,因为这期间叶绿素并没有迅速消失或增加。
正是由于水华的“爆发”的前提是一定的藻类生物量,因此在探索夏季水华的成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主要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阂值以及在复苏后,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蓝藻生长和水华形成阶段的研究,已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蓝藻水华成因的认识。
另外,如果能了解蓝藻在极端环境中,尤其在冬季水底黑暗条件下蓝藻生存的生理生态对策,而这又是蓝藻生命周期中必需经历的、且是最薄弱和生物量很低的环节,确定春季水华蓝藻复苏的诱导因子,就有可能为探索在蓝藻休眠期或复苏前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控制蓝藻的新技术提供理论根据。
2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危害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或“湖靛”,在海洋则称为“赤潮”。
当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会下降,水质将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甚至会出现人和动物中毒现象。
富营养化状态一旦形成,水体中营养素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其机体的组成部分.水生生物死亡腐烂过程中.营养素又释放进入水体,再次被生物利用,形成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
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因而有时也称之为生态癌症。
富营养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散发出腥味异臭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味异臭。
藻类散发出的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不舒适的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降低了水体质量。
(二)降低水体透明度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藻类。
这些藻类浮在水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体透明度仅有0.2m,水体感官性状大大下降。
(三)影响水体溶解氧富营养水体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但是,在富营养水体深层,情况就不同,首先,表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至水体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因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使溶解氧来源减少。
其次,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水体底部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
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四)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畜肠胃道疾病。
研究表明,2 000多种蓝绿藻中有40余种可产生毒素,主要产毒藻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束丝藻。
不同的藻株可能产生相同的毒素,而同一藻株也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毒素,产生的毒素包括:多肽毒素、生物碱类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等,其中又以微囊藻肝毒素最为常见。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卜,蓝绿藻在水中容易形成水华,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危害人体健康,水中蓝绿藻毒素与肝癌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
(五)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
富营养水体作为供给水源时,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在夏口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造成自来水厂过滤池的堵塞和过滤效率降低,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
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铁、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藻类也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在制水过程中,引起饮用水水质卜降,更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加大了制水成本。
这种富含铁的自来水往往会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快的气味,同时还会在水管内形成铁锈,产生所谓“红水”,使自来水完全丧失功能。
目前,在西方国家,富营养水体己经被禁止作为饮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