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钓鱼的启示》语文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语文评课稿

听了王渊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之后,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钓鱼的启示》一课具体表达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那么的好爸爸的形象。

这是一篇比拟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拟难学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拟顺利。

所以王渊老师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

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王渊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

三、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

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因此,王渊老师将大局部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 _1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 _1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设计思路】《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

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

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

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记录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钓鱼的启示》。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作者从钓鱼、放鱼的过程中获得了启示。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教师抛出以下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师:引导学生读一读3-9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

(二)引导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让学生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并引导其自由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过度语:“我”为什么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师:请你将课文中描写钓鱼的句子读出来。

生读:“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师:从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这条鱼是作者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师:从他的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生:我听出钓到这条鱼真是太不容易了。

齐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生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得意)生:我体会到作者钓到这条鱼时很得意。

师: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得意的心情,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钓到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是多么地高兴、多么地得意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读——师:钓到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我当然很得意,齐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过度语:还有其他原因使“我”舍不得放掉这条鱼吗?(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看到。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听《钓鱼的启示》的感受
肥城市实验小学桃花源校区张新伟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人文道德的文章。

纵观整节课,高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有板有眼,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成了本节课确定的教学任务。

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老师对《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老师不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还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在词语的基础教学中,高老师渗透了学习方法。

在人文素养上,高老师不论是从导语上还是在结束语中,都是娓娓道来,贯穿始终。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

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但是,我总感觉这节课读书声少了些。

老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品读,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所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进文本,体味语文的味道。

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美的课堂!
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
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针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的评课稿。

本次评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反思。

2. 背景介绍《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深入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待人处事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文内容分析3.1 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外婆家度假时,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他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小伙伴,两个小伙伴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不过,小伙伴因为不珍惜友谊,为了更大的鱼而离开了小孩,最终却使得他一条鱼都没钓到。

而小孩则在经历了一系列思考后,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并在离开之前将自己靠近的一条鱼放了回去。

3.2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小孩钓鱼的经历,以及小伙伴对友谊的不珍惜,探讨了友谊的重要性和欣赏身边之物的智慧。

主题突出的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和在面对选择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价值。

4. 教学目标4.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主题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获取文本信息。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5. 教学方法•课前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呈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集体阅读:老师念读整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流畅性;•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师点拨: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生活感悟:通过举例和引导,将课文中的道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各位老师好:下面我对张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谈谈听后感受。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从道德启迪的角度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无论是构思还是实践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上得真实、扎实、高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体验,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教育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将生活化语文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交流部分,张老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然有话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在生字词的学习中,讲解词语“翕动”,让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翕动”的?孩子们借助“嘴唇翕动”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实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张老师也多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当父亲坚决地要求詹姆斯:“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此时,创设情境: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父亲的这句话会是什么心情?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为将要失去眼前的大鱼而着急、委屈,同时又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又如:在讲作者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时怎样钓鱼的呢?让孩子体会作者调到这条大鱼的来之不易。

在此基础上,再次创设情境:孩子们,这条鱼这样的来之不易,你舍得放掉吗?切身体会詹姆斯放鱼时的伤心与不舍。

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围绕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张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主线明。

课堂上,张老师以“钓鱼——放鱼——启示”为主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教学,并沿着这根情脉开展对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细读文本。

如:在理解詹姆斯是怎么祈求父亲时,长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评析。

老师重点抓住三方面,“这条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和船”、“鲈鱼的繁殖期已经过了”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分析作者的心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并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扣住关键词“大声争辩”“急切”“哭出了声”,指导学生品读,读出作者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读出他不想放鱼时的委屈与难过,读出他的伤心与不舍。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与评析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与评析
感受到的?
( 1 ) 心情怎么样?很 兴奋 , 很高兴。你 读。( 2 ) 是啊 !大喜过 望啊 , 超过 了 自己的期望。 ( 3 ) 孩子, 你为什么激动? ( 4 ) 同学们想

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 ,关注词句 的感情色 彩和具体 含义 , 在语 言揣摩 和表达方法的初 步领 会中体现文本 价值 。
《 评析: 古人 云 : 学贵在疑 。让学生提 出初读课文 时遇 到的 问题 ,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概括的能力 。 』 三、 细读课文 , 探 究“ 我” 的情感变化
1 . 这篇课文 是因为一条 大鲈鱼 引出的故事 , 这是 一条怎样
的鱼? 你能从课文 中找到相关句子吗? 你能感受到什么? 从哪儿
不理解 , 甚 至感 到十分“ 沮丧 ” , 但最后 “ 我” 还是依依不 舍地把鱼
2 . 学习贵在有疑 , 现在就让我们带 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 请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 想想课 文写 了什么事 ? 从他 的概括中我们 可 以得 出这一课 的结构 , 作者先写钓鱼——放鱼—— 得到启示 。
奎屯
8 3 3 2 0 0 )
《 评析: 从 字词人手 , 让学生轻松读懂课文 、 读通课文 , 同时
积 累词汇 。 j I 二、 初知 内容
1 . 3 4年后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 的作者发 出这样 的感慨 ( 出
示) 指读 , 读 了这段话你有什么 问题想问?
鱼, “ 父亲 ” 却让“ 我” 把鲈鱼放 回湖里 , 当时“ 我” 对 爸爸 的做法很
5 . 一 面是父亲 的毫不动摇 , 一面 是孩子 的哭泣 祈求 , 其实 ,

检查预 习
1 . 今天我们学 习《 钓鱼 的启示 》 , 钓这个字要 注意 , 里 面是个 点, 启示是什 么意思 ? 2 . 这篇课 文生 字多过 2 0个 , 而且很难读 , 我们 就从检 查字 词人手 , 准备好 了吗?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与评析2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与评析2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执教教师:张公仪单位:张店区绿杉园小学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钓鱼的启示》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

文章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描写得特别细腻,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时可以通过多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从詹姆斯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严格自觉遵守规则,做一个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掉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用具:带有课文内容图片的多媒体课件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师: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屏出学习目标)二、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学习后两段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来。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陆续举手。

)师:(根据学生发言,选择播放幻灯片: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掉鲈鱼,他做得对不对?)师:同学们找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段落,也就是在写由钓鱼得到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建议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一段。

师:这段话反复几次提到了“钓鱼”,看来理解这一段还要结合前面描写钓鱼的那部分段落。

我们把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联系在一块,解决了难题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出示幻灯,“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大家比较一下,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生:说明不是真正的鱼。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钓鱼的启示》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

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

这件事和父亲告诫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林丽老师直奔主题,切入中心“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是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学生比较难懂。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拔高要求,即“低起点,高要求”,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下面就本节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上课伊始,林老师就从中心入手,并让学生根据学法“品词句,悟情理”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是”与“非”,并让学生结合课文解决怎么做是“是”。

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放鱼难的原因是:鱼很大很美,钓鱼到这条实在不容易,是几十年不遇的,而且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实在是舍不得。

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态度,体会父亲抉择的困难。

最后再来让学生感悟得到的启示及父亲的告诫对我人生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理解。

这样就遵循了从戌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规律。

二、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对深奥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整节课,林老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做到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首先是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找出“我”放鱼难的原因的句子,并作旁注;还有师生合作读父子的对话;有引读“面对我的委屈,父亲还是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面对我的乞求,父亲还是说……另外还有指名读、齐读等。

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分析作者心情的变化,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悟哲理,老师抓住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难在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体会放鱼难的三大原因。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杨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之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杨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

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

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

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作者:刘延云设计思路: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 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

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

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

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

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

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

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

“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

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

没想到王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

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

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

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

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

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的启示》评课记录(总
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钓鱼的启示》评课记录
李老师说:听郭老师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感觉做得较好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方面张老师在课堂中处理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4—9)自然段”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父亲让我放回鲈鱼,我不愿意的语言、行动的句子。

然后多媒体出示句子,再让学生交流说说用什么方法学习,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

高老师说: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郭老师在指导难读难懂的句子时就做得非常好。

郭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再指名读,检验自学效果,然后指导读好停顿,最后读出理解,读出体会,读出感悟。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使读层层递近,情感也层层深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层层深化。

杜老师说:作业的布置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张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充分体现自主学习。

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王老师说: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老师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

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申老师说: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老师在教学中对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
王渊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他又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父亲的“不容争辩”,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齐老师说: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学生理解得都很深刻。

白老师说: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张老师说: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然后,董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

董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王老师说:制作课件时,尽量不要出现花哨、跳动的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重点句段的出示不宜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