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评课
《钓鱼的启示》语文评课稿
听了王渊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之后,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地方值得我学习。
一、《钓鱼的启示》一课具体表达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那么的好爸爸的形象。
这是一篇比拟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拟难学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拟顺利。
所以王渊老师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
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王渊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
三、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
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因此,王渊老师将大局部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听《钓鱼的启示》的感受
肥城市实验小学桃花源校区张新伟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人文道德的文章。
纵观整节课,高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有板有眼,结合多媒体课件完成了本节课确定的教学任务。
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老师对《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老师不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还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在词语的基础教学中,高老师渗透了学习方法。
在人文素养上,高老师不论是从导语上还是在结束语中,都是娓娓道来,贯穿始终。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
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但是,我总感觉这节课读书声少了些。
老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品读,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所含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进文本,体味语文的味道。
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美的课堂!
如何引导学生朗读?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
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针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的评课稿。
本次评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反思。
2. 背景介绍《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深入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待人处事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文内容分析3.1 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外婆家度假时,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他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小伙伴,两个小伙伴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不过,小伙伴因为不珍惜友谊,为了更大的鱼而离开了小孩,最终却使得他一条鱼都没钓到。
而小孩则在经历了一系列思考后,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并在离开之前将自己靠近的一条鱼放了回去。
3.2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小孩钓鱼的经历,以及小伙伴对友谊的不珍惜,探讨了友谊的重要性和欣赏身边之物的智慧。
主题突出的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和在面对选择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价值。
4. 教学目标4.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主题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获取文本信息。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5. 教学方法•课前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呈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集体阅读:老师念读整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流畅性;•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师点拨: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生活感悟:通过举例和引导,将课文中的道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钓鱼的启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会通过关键词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的主题。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钓鱼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
4.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课堂评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阅读理解题目: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评分,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课堂组织:反思自己在课堂组织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如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等。
2. 教学方法: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课堂评价:反思自己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4.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教学计划: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计划,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钓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3)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鱼竿、鱼饵等钓鱼用品,引发学生对钓鱼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钓鱼的经历,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中的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生活实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各位老师好:下面我对张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谈谈听后感受。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从道德启迪的角度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无论是构思还是实践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上得真实、扎实、高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体验,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教育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将生活化语文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交流部分,张老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然有话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在生字词的学习中,讲解词语“翕动”,让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翕动”的?孩子们借助“嘴唇翕动”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实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张老师也多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当父亲坚决地要求詹姆斯:“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此时,创设情境: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父亲的这句话会是什么心情?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为将要失去眼前的大鱼而着急、委屈,同时又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又如:在讲作者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时怎样钓鱼的呢?让孩子体会作者调到这条大鱼的来之不易。
在此基础上,再次创设情境:孩子们,这条鱼这样的来之不易,你舍得放掉吗?切身体会詹姆斯放鱼时的伤心与不舍。
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围绕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张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主线明。
课堂上,张老师以“钓鱼——放鱼——启示”为主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教学,并沿着这根情脉开展对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细读文本。
如:在理解詹姆斯是怎么祈求父亲时,长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评析。
老师重点抓住三方面,“这条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和船”、“鲈鱼的繁殖期已经过了”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分析作者的心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并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扣住关键词“大声争辩”“急切”“哭出了声”,指导学生品读,读出作者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读出他不想放鱼时的委屈与难过,读出他的伤心与不舍。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2)
评课稿前段时间,有幸听了几堂课,下面我对这几堂课简要的评析一下:首先,我评一下刘玉科老师的《钓鱼的启示》,收获很大。
本课亮点多,说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设计了清晰的教学流程1、复习引入,明确学法;2、训练提问,启动思维;3、交流见解,解决疑难;4、探究难点,明白道理;5、拓展延伸,升华认识;6、总结体会,回归理性。
二、利用提问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整堂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体现。
本课内容比较深奥,事情虽小,包含的哲理深刻。
老师先教会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启示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写在小鱼上,老师筛选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贴在黑板,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
三、抓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老师在处理文本时,让学生找到“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
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句子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四十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四、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到位比如引读、分角色读、更改句式读……做到了分层读,老师的指导由浅入深,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其次,听了宫丽平老师的《王几何》和闻桂菊老师的《说”屏”》两节课,受益匪浅,觉得很值得。
宫老师上的《王几何》,整堂课最大特点是大气、沉稳、幽默。
这篇文章本身比较讨人喜欢,而老师就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印象最深的是师生共同分析王几何“胖”时,学生找到了从门外“挤”进来这句话,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挤”字,让学生读出胖的感觉来,一生读完,老师幽默地说:“不够胖!再读!”这就非常应景,如果老师呆板严肃的上课,恐怕王几何的幽默特点也难以呈现。
另外,宫老师对学生的随堂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下面是我听完《说“屏”》后的感受。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与评价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钓鱼是一项古老而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它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培养他们的耐心、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探讨钓鱼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启示,以及通过对教学反思与评价的实践,我们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钓鱼的启示1. 耐心钓鱼是一项需要耐心的活动。
在等待鱼儿上钩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保持耐心,并且不放弃。
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学习。
有时候,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支持。
2. 观察力钓鱼需要观察鱼儿的活动和水流情况。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知道何时是最佳的钓鱼时机。
同样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言行举止,我们可以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团队合作钓鱼可以是一项独自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一项团队合作的活动。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教学也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密切合作,以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目标的明确钓鱼活动的成功与否,与钓手的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
通过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可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钓鱼有多种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根据钓鱼的环境和鱼种的不同,钓手可以选择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提高钓鱼成功率。
同样地,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通过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与改进钓鱼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活动。
每次钓鱼结束后,钓手都会回顾钓鱼过程中的得失,并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钓鱼技巧。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钓鱼的启示》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
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
这件事和父亲告诫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林丽老师直奔主题,切入中心“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是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学生比较难懂。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拔高要求,即“低起点,高要求”,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下面就本节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上课伊始,林老师就从中心入手,并让学生根据学法“品词句,悟情理”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是”与“非”,并让学生结合课文解决怎么做是“是”。
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放鱼难的原因是:鱼很大很美,钓鱼到这条实在不容易,是几十年不遇的,而且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实在是舍不得。
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态度,体会父亲抉择的困难。
最后再来让学生感悟得到的启示及父亲的告诫对我人生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理解。
这样就遵循了从戌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规律。
二、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对深奥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整节课,林老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做到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首先是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找出“我”放鱼难的原因的句子,并作旁注;还有师生合作读父子的对话;有引读“面对我的委屈,父亲还是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面对我的乞求,父亲还是说……另外还有指名读、齐读等。
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分析作者心情的变化,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悟哲理,老师抓住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难在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体会放鱼难的三大原因。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启示》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启示》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钓鱼启示》评课稿
今天有幸,能聆听孙主任的《钓鱼的启示》,对于高年级语文课,本是毫无经验的我怀着非常想要学习的心情去听课,果然收获颇丰。
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听课的感受。
在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
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然后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走进课文,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朗读是高年级语文课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朗读每读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为老师孙主任把我的非常准确,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增强朗读的效果。
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显现朗读效果。
本课孙主任主要由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引入课题、详解课文、提取道理、布置作业这四个部分来进行。
我深刻的记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中心思想,孙主任全程直击主题,举生活中的简单明了的例子,来突出中心思想,不仅学生听得懂,也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课的过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身临其境,思路清晰,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是真实的体会又是心灵的洗礼,非常值得和有意义。
《钓鱼的启示》优质课评课材料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吴宗晏本周二,有幸参加毕节梁才学校组织的“魅力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活动。
并执教了小学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整组课文紧紧围绕“生活中的启示”展开,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但学生却不一定能真正读懂。
就《钓鱼的启示》这一篇课文来说,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从钓鱼到放鱼这一事件以及期间“我”经历的种种复杂情绪斗争,多年以后真正获得“道德判断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重要的人生启示。
参加评课活动的领导老师们都给我予以肯定,并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我觉得:这节课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效果比较好。
课堂上也能通过激励引导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听课姿势和写字姿势。
用了儿童化的语言。
其中周新和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吴老师的课运用了美图美语,多式多样,关注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度高,组织安排得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但应手口并用。
高初玉主任的评价是:吴老师重鼓励,抓住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但课件设计复杂了一点。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结合评课老师的看法,我认为:《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之一是以心理活动的变化为主,感悟文本。
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
老师们集体评课的总结: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杨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之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杨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
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
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
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钓鱼的启示》,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勇于面对诱惑,懂得坚持与放弃。
教学重点:1. 理解《钓鱼的启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准备:1. 课文《钓鱼的启示》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钓鱼的启示》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提问:“你们认为‘钓鱼的启示’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笔记。
2. 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深入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的?”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反思:《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主人公在钓鱼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抉择,向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勇于面对诱惑等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
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
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
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
“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
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
没想到王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
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
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
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
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
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钓鱼的启示》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修养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道德修养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故事中深层次的道德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2. 将故事中的启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材《钓鱼的启示》。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有没有经历过一些道德选择的时刻?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钓鱼的启示》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概括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个人选择的困惑。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与解析(15分钟)1. 教师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修养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课堂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思考,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钓鱼的启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德修养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课堂小结和反思,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准则。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课堂讲解和解析部分,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
李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给我颇有启示。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
李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
“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
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
没想到李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
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李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李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
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二、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
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
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
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建议:
上课伊始抓“焦点”。
上课伊始,李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
在李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
学生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在为什么放了。
而且思维形成定势,再让学生谈为什么放,学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鱼要产卵,会影响许许多多的鱼”,而忽略了道德的问题。
(如果这时教师引导——不产卵就可以不放吗?也能进行及时的补救)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放?不放?并且,教师有意识侧向于不放也有道理,减少学生口是心非的答案。
那样教学中,再让学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没有人看见;鱼又大又美,那么诱人;钓的时间长;还以几分钟就到开钓的时间了等,在适机的引导学生读文字,品读这些理由,真的是不舍得放,同时明白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再让同学们找出放的理由:你现在留下的是一条普通的鱼,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话,将来你留下的将是一条更加诱惑的“鱼”——他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猜想,进而理解父亲的话中“像钓到的大鲈鱼那样”的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就没有了教学中教师的一问一答,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