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介绍(精选)

合集下载

什么是“扎根理论”?

什么是“扎根理论”?

什么是“扎根理论”?什么是“扎根理论”?刘良华李亦园先生在他的演讲里,提到有关“人类学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别的民族”以及相关的“为什么要做跨文化研究”、“童养媳为什么子女少”等问题。

我关注的问题是:他不仅提示了“人类学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别的民族”,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一个例子,可以用来解释“什么叫做扎根理论”。

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就是从事实中归纳、抽象出某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

相反,如果研究者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用这个理论去解释事实,那么,这就一般的“有视角的调查研究”而不是扎根理论。

李亦园先生提供的例子是:斯坦福大学的武雅士(Arthur wolf)他在台湾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汉族文化。

他的重要贡献就是对台湾南方的一种婚姻习俗童养媳的研究。

武雅士教授研究台湾的童养媳,在我们看来,这是封建、落后的风俗,有什么可研究的。

但他的研究成为世界人类学家关注的人类行为的一个理论。

这是我们中国人很难做到的。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1900年开始日本人对台湾的人口作了详细的记载,有很完整的户口,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

户口里不但记载了诸如是什么民族,讲什么方言,还记载妇女有没有缠脚,是不是童养媳。

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他做调查的1960年代,这些资料都非常完整。

在台湾有一些地方童养媳比例高达40%以上,差不多一半的人。

女孩两三岁时就把她接到家中抚养,长大后,用台湾的话说就是“送做堆”(音),即跟家里的男孩合婚。

不是娶进来,直接把姑娘送到洞房就是了。

对这样的婚姻,武雅士教授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凡是童养媳的婚姻,她的子女一定少。

童养媳有几个子女,户口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童养媳的婚姻(称为“小婚”)很普遍,童养媳所生子女一定比正常婚姻(“大婚”)少。

童养媳的子女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规律。

这在西方的研究里是个很细心的地方,对我们来说不会那样去想嘛:童养媳,封建的婚姻,不喜欢它就是了。

武雅士从异民族的角度就想:童养媳子女少,而中国从来就喜欢孩子多,为什么又要鼓励童养媳,这就矛盾了。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参考仅供】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参考仅供】
2、在开放式登陆过程中怎样做到“既什么都 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
3、扎根研究是否无法达到“价值中立”?
医学参考A
23
扎根理论的应用
医学参考A
24
案例
医学参考A
25
医学参考A
26
医学参考A
27
第一种解读视角
医学参考A
28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医学参考A
29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医学参考A
医学参考A
39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医学参考A
40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基础
医学参考A
41
模板的使用
配色方案修改:
配色方案在【格式】-->【幻灯片设计】-->【配色方案】-->【编辑配 色方案】下调整。
LOGO的添加:
Logo添加修改在【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下调整。直接 选择logo图片删除或修改。
43
医学参考A
44
锐得精品 幻演天下
医学参考A
45
30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医学参考A
31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缺乏内在逻辑性、层级性。
医学参考A
32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主要经历三个环节: 地域的变迁、职业的转移和身份的变动。只有这三个环节全部完成,才 意味着农民身份的终结,标志着彻底融入城市中。而正是这些环节中存 在的众多客观和主观障碍性因素,才形塑了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
造家庭、糟糠之妻不能忘
医学参考A
15
客观情况
主客观角度的编码与分析

扎根理论.doc

扎根理论.doc

壹、绪论(懿涵)本文所要介绍的是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将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渊源、哲学基础等,并着重在其内涵,即其技术、实作部份,这也是扎根理论与其它质化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

贰、扎根理论的概念为了了解扎根理论研究,我们需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方法等概念,以促使能够全盘了解扎根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过程。

一、意义扎根理论的创始者为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然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关扎根理论的描述时,都一直对扎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兹就按照时间顺序驴列扎根理论的意义。

扎根理论的意义在最初1967年所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在如何从数据中发展理论,而这就称之为扎根理论。

即扎根理论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以获得理论(Glaser & Strauss,1967:1)。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

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一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一概念化发展(Strauss,1987:5)。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书(国内学者徐宗国译),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徐宗国译,1997)。

国内学者徐宗国(1997)依其译者序中,亦对扎根理论提出一综合的观点。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之预备工作须耗去大部份的时间也
是值得商榷。 (3)质化研究者很容易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资料搜集与理论分析的工
作维持高度的互动关系,两阶段的处理方式经常会变成一种主观解释现
实、“事后诸葛亮”的尴尬。 (4)扎根理论的方法使得研究者须出入游走于现象场中无数次,然而,
扎根理论却似乎忽略了实地研究之不易。
文献回顾 初始抽样 理论抽样
扎 根 理 论 研 究 流 程 图
纵向理论建构
是 按时间先后整理数据 数据编码并分析 否
建构理论 理论是否饱和
是 撰写文章 否
扎根理论的实际操作流程
理论建立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一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Open Coding)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 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 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 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 ,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 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 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指的不是具体的某种“理论”, 而是形成、建构、发现某种理论的方式、思路、套路。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 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 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 法。

“扎根理论之所非”一文讲解分享

“扎根理论之所非”一文讲解分享

“扎根理论之所非”一文讲解分享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能够促进我们对扎根理论的理解,读了之后觉得非常受益。

我在2006年初次接触扎根理论,和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同一年。

当时很感兴趣,就一直在研究扎根理论,后来我的博士论文也是用扎根理论做的,这几年都用这个方法在做一些研究。

应该说,在操作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读了这篇文章感觉有非常大的收获,今晚跟各位谈一些心得,也包括我自己用扎根理论做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不一定对,大家多批评指正,有什么问题欢迎提问。

一、前言:什么是扎根理论这篇文章题目叫做《扎根理论之所非》,这是翻译过来的,英文叫作:What grounded theory isnot?文章讲了在投稿AMJ的扎根理论文章里面,有很多貌似是扎根理论或者说声称是扎根理论,但很多在方法运用上不够规范的现象,所以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指出,非常地切中肯綮。

看来不光是我们国内有类似问题,西方学者也早都有这些问题了。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大部分观点我都是非常认同的,后面跟大家一点点来分享。

但对文章的题目,我觉得Suddaby应该题目改成:What is not grounded theory?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什么不是扎根理论?现在的这个题目(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翻译过来就得翻成“扎根理论之所非”,大家会觉得是扎根理论的问题,但实际上他谈的问题是很多宣称是扎根理论研究的论文,实际上不是扎根或者不是标准或规范的扎根研究。

所以如果把这个题目改成“What is not grounded theory”,我觉得就更加贴切、更加准确。

Suddaby在文中说到:“扎根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常常被一些对质性研究不甚了解的作者用作修辞上的‘花招’,借以避免详细描述或阐明自己的研究方法”。

还有句话说“很多作者显然对扎根理论存在相当严重的误解”。

我觉得这两句话是非常准确的,在国内乃至在国际学术界,对扎根理论的误解确实是非常多,所以扎根理论被称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误解最多的一种方法。

最新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最新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 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志、内容分析、个案 研究等。
➢ 质的研究是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研究方式,具有透过 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网络主义、动态系统、 弹性设计、质化资料、个人接触、个人直觉、独特案例 、系统敏感、归纳分析和关注意义等特征。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质的研究类似于我们说的定性研究,但又有区别,相对 于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也不是由 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构建知识的,而是以文字叙述 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构建主义为前提的研 究方法。
参考文献:
扎根理论
➢ 冯生尧等.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J ].现代 教育论丛,2001,(6):51-53.
➢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 播研究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76-80.
➢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 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 ”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 状态进行登录。
➢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 ,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 及类属化。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 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 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扎根理论
2、含义
➢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 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 理论。
➢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质性研究概论》读书报告一、扎根理论概述● 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

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

管理研究方法之扎根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之扎根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作业矩阵式结构、网格化管理与多机制保障——运动式治理中的纵向府际合作实现1.内容简介运动式治理语境下,纵向府际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

应用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具体案例,对运动式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实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纵向府际合作有四种微观过程,可以被归纳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实现路径,矩阵式临时指挥系统、网格化管理结构和多种常规机制的非常态运用,保障了纵向层级合作的顺利实现。

上述机制与结构创新,属于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优化,其基本思路可以延伸至常规治理环境,以提高政府常态治理水平,升华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府际合作扎根理论网格化管理文献框架一、问题提出1.僵化的官僚制组织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产生2.行政组织背后的特殊支撑机制和实现逻辑的提出3.纵观分析,运动式治理中的府际合作还基本处于学术空白,因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利用二手文本资料,对该领域进行侧面剖析和研究二、研究建模(一)数据采集与编码准备1.数据来源:2014年,济南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2.文本资料来源:会议记录、官方和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3.分析主体:市政府—天桥区政府—街道管委会的关系链4.分析软件:Nvivo8(二)初始编码1.Nvivo8中的自由节点功能进行编码。

形成116个初始代码2.将c级(市政府数据)和d级(区政府数据)两类初始代码分别打散,合并类似的信息得到优化代码72个(三)聚焦编码聚焦编码阶段(focused coding)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高度凝聚代码旨意形成具备理论导向的类属(categories)。

为此,本文首先打破代码来源界限,通过对所有代码的筛选、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聚焦代码(编码为F,共26个)。

然后以聚焦代码为基础,参考初始编码表,必要时返回原始资料,不断删减、比较,最终形成高度理论概括的类属(12个)(四)理论编码借由聚焦代码分析,深化了对代码间的认识,并形成了具有理论开发潜质的类属。

扎根理论概述

扎根理论概述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两位学者在一家医院进行了一项关于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病人的实地观察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传统的理论框架往往无法准确描述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因此开始尝试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

这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精选)共20页PPT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精选)共20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精选)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0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生成理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思路,包括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理论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扎根理论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

文章将讨论扎根理论的优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二、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

在扎根理论的初期阶段,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强调了对实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细致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具体个案出发,逐步归纳出更广泛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特征和方法论体系。

例如,它强调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它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论。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也被用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随着大数据和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根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扎根理论名词解释

扎根理论名词解释

扎根理论名词解释
扎根理论(Root Theory)是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建立
在假设具有适应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如何从影响所处社
会结构的根源中寻找优化解决方案、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个人需求。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不能单独考虑自身情况,而是要受到社会结
构的影响。

扎根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份和行为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约束。

通过社会交换的过程,个体可以从其社会环境中获得资源和支持,并增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变得健康。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的
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

因此,通过改变个人行为,个体可以改变适应
性解决方案,以支持更好的生活质量。

此外,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可
以为个体提供更多可用资源,增加社会经济竞争优势,改善教育水平,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扎根理论主张,个体可以以“根源”的思维方式,从影响自身状
态的根源中寻找优化解决方案,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个人需求。

根据
扎根理论,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考虑社会结构的环境因素,并
通过有效的社会行为来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
需求。

扎根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得
到了广泛应用。

它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个体能
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

它也提
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如支持社区参与,改善社区条件,增强社
会凝聚力,以及提供更多资源,以促进个体发展。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