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在实践中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在实践中的发展

【摘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都是我们一代接一代地去发现、探索的成果。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真理在认识中发展在实践中前进。

【关键词】真理实践认识

一、真理的定义和特点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是人们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运动中发展、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同谬论相对立的元实体事物。真理的标准即真理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2、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二、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客观事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学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直到哥白尼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才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2、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

真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由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到了解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到如今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都是对真理的无限追求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绝对真理逐步靠近。

三、真理在实践中发展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进行多次反复加工、概括的一个过程。“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①。黑格尔指出,只有禽兽才对世界仅仅作“感官的直观”,而不作“思想的考察”。人使有思想的,人的思想就在“超出感官世界”,“打破感官事物的锁链而进到超感官界的飞跃。”②

2、实践为真理的发展提供条件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认识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活动,二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及书本知识。而经验和知识也是由实践总结得来。归根结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真理从实践中来,经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得来。

3、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真理与否不能仅凭口头宣称,而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实践直接或间接来检验其真理性。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便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其是否是真理,而不能直接当作真理来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②黑格尔《小逻辑》

运用。

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个别的,个别实践产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只有社会的实践得到的理论才具有普遍性。而对于一个事物的经验或者认识,可以来自亲身的实践,也可以取自别人的实践。自身实践产生的认识是直接经验,别人实践的认识是间接经验。采纳间接经验就是学习,大量的书本知识就是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绝对正确,是不是符合当时当地的实践,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四、真理在发展中要避免谬误

1、反复实践和扩展实践范围防止谬误的出现

在认识过程中,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但是,在这一狭窄领域之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例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那它就会变成极为荒唐的了。

自17世纪以来,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不断发展,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成功,证实了它的正确性。于是,有人就认为经典力学就尽善尽美了,它能够解决一切力学问题、一切运动问题。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一些新的事实,而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随着科学的深入,人们才明确了经典力学有其使用范围。它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高速运动问题,它只

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超出了这样的范围,经典力学的正确性就丧失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真理和谬误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两者互相转化的情形和条件复杂多样,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反对混淆真理和谬误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反对把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凝固化的形而上学观点。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是把握真理是一个反复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消极的。在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条件下,谬误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导。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人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是不断地纠正谬误和把握真理的过程。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③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真理

科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科学是人的智能与客观对象相互作用的成果,其表现智能是动态的、流动性的。科学理论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我们的科学史开放的,理论、方法、标准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紧密结合实践,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性,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

③《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