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优秀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2谖《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

本课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

第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第二部分反映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 .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法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七年级历史单元主题并由此分析出单元核心是民族团结,由此总结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提问: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学生回答,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表格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

民族大团结12课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教学难点:1. 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2. 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 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

五、观看视频(10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提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师引导并总结。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思考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优质课教学设计_6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水平。

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学们乐于接受的图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2、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是反应有点慢,思维不够活跃,所以授课时要放慢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让学生预先了解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视台制作一档节目《少年走天下》,邀请6个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命名为“雏鹰小组”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当地的发展。

(二)(节目录制的准备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构成:思考: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2、民族分布特点根据《少数民族分布图》思考:我国民族分布形成什么样的格局?(大杂居,小聚居)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含义根据材料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书本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②原因以西藏为例,从民族关系和历史传统两方面思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③意义分析课本,思考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课标要求1、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活动建议:谈谈自己了解的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问题,内容安排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具体史实仍然不够丰富,需要多补充一些图片、文字等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加深认识,能够树立各民族平等、尊重、共同发展的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
过程与
方法
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锻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
教材归纳中央政府如何存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升华对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对整个中国发展的意义,能够认同各民族的
平等、团结的发展,自觉维护民族交流,做到指导实践
民族大团结
各民族风俗习惯
你的认识和感受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的影响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建立原
因、过程
历史上
民族交
融史实
丰富多
彩,各
具特色
民族融合、和平交流是主流
历史、地理因素过程
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有利于国家边疆稳定
有利于祖国繁荣稳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教案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教案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教案教案标题: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3.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多民族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词汇和知识。

Step 2: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介绍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和民族大团结的概念。

2. 分析课文《民族大团结》,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Step 4:课文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具体做法和重要意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鼓励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培养团结意识。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设计展示活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2.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团结意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展览,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传统;2.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社区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冲突,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取得,掌握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政策的完善过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图片和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精品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民族大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了解我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认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习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新课导入看图片,回答问题。

1、西汉时期加强和西域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是谁?唐朝促进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2、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代:西域都护唐朝:汉藏和同为一家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更加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呢?导入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我国是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同学们阅读教材P60-61页内容。

回答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实现了制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