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分析及练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仁者爱人》)子曰:“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练习: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4.子曰:“老者安之,,。
”(《仁者爱人》)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君子之风》)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题思路简述ppt 人教课标版
基础理解型
问题二:丈人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1.认为孔子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人,不配做夫子; 2.认为孔子过于看重当官,为国出力; 3.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如明哲保身。 出现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 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解题技巧:理解题意,规范答题。
分析评价型解题思路
是什么
分析评价
为什么 怎么样
思路总结
要掌握孔子主要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基本观点 及其优缺点,并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 通过实战练习,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础理解:理解文本内容,理解孔子思想。 对比分析:亮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 分析评价:分析思想,评价意义。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
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 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 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 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 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 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 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基础理解型
问题三: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对丈人十分尊敬…… 出现问题:理解把握中心不准确。 参考答案: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 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重点。
基础理解型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 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 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 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 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 教”,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析共46页文档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
第一课
•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
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 礼的关注最多。 •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爱民、 举贤、正己)
第二课 克 己 复 礼
• “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
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 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 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孝悌、节信等)
教材内容梳列
•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参考答案: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 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重点。
•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 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 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 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 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 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 2.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 ①基础理解型②对比分析型③分析评价型
示例 ——基础理解型
•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
• 三、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 为?”……
《论语选读》重难点讲析 (十足归纳)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六.君子之风(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2.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3.上面几个文段都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孔子和颜回在心境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云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中,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于人情味,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3.孔子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自我欣赏,洋溢着内心的快乐,是自由和快乐的心境;颜回是在艰苦环境下对‚仁‛的追求和坚持,是执著的心境。
(二)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⑤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参考答案】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论语〉选读》释义商榷三则
指归正之心。 “ ”有耻且格” 可译成 :百姓就会有羞耻 “
之 心 , 且有 归 正之心 。” 而 二 、谏 ” 追” “ 与“
文学 I1 9
格说来 ,内心归依” “ 是不通顺的 , 也不符合我们的语 言习惯 。在 “ 有耻且格” 句中 ,格” “ ” “ 与 耻 一样充 当
五子之歌》 “ :弗慎厥德 , 虽悔可追。”辞源》 “ , 《 :追 补
救 。 论语・ 《 微子》 ‘ :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 。 ’ ”《 汉
“ 的宾语 , 有” 皆用作名词。“ 可译为“ 耻” 羞耻之心” ;
“ ” 格 则可译为 “ 归正之心” 等同于“ 心” , 格 。因此 , “ 的正确释义当是 :纠正、 格” “ 匡正。这里用作名词 ,
语 大词典》 “ , :追 补救 , 回。晋陶渊明《 挽 归去来兮 辞》 :晤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 ’ , ”看来 教参对
《 论语》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 实令人欣慰。这 耻 且格 。”可 惜《 确 ’ 辞源》 未说明“ ” 格 在该句中的用
不仅可以让学生聆听孔子的教诲 , 而且也可以让他 们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只是 , 语文出版社编 译 的《论语 ) ( 选读》 教材 ( 下文 简称“ 教材” , )对原文 词句的解释偶有不当 , 不利于学生理解原著 。今仅 举三例 , 试加分析 , 以待方家批评指正 。
21 0 2年 2月 第 6 0卷 7 第 2期
语文教学通讯
B l t f ie e ln u g e c i g u l i o n s a g a e t a h n en Ch
F b,0 2 e .2 1
Vo. 0 No2 167 .
《论语选读》探究题
《<论语>选读》探究题《〈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答: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强调了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答:比喻。
(1)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2)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1)“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2)“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三)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论语〉选读》探究题之答题探讨
注意答题的准确性
准确理解概念
对于题目中涉及的概念, 要准确理解其含义,避免 出现理解偏差。
准确引用资料
在答题时需要引用相关资 料,要确保引用的资料准 确无误,避免出现误差。
准确表达观点
在表达观点时,要准确、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避免出现歧义或模糊不清 的情况。
注意答题的创新性
创新思考问题
在答题时,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从 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பைடு நூலகம் 04
答题注意事项
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全面理解题目要求
在答题前要仔细阅读题目,确保 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意图,不遗漏
任何关键信息。
全面思考问题
对于探究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多 个层面进行思考,尽可能全面地回 答问题,避免片面性。
全面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时,要全面考虑问题的 各个方面,将答案整理得有条理、 有逻辑,使答案更加完整、连贯。
实例一:对《论语》中某句话的理解
题目
请谈谈你对《论语·卫灵公》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一种人际关系准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它强调了尊 重他人、换位思考和避免伤害他人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秉持这一原则,学会站在别 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新组织答案
创新使用语言
在表达观点时,可以尝试使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使答案更加具有表现力 和感染力。
在组织答案时,要尝试采用新的方式 方法,使答案更加新颖、有创意。
05
总结与建议
总结答题经验与教训
审题不仔细
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未能仔细阅读 题目要求,导致答案偏离主题。
2020《〈论语〉选读》解题方法探讨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能长进,常人忧的是生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活贫困。
(1)孔子之忧与常人之忧有怎样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于孔子之忧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 之远其子也。”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 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训练 2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②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 庸的原则是“德”,即“义”。
③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 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 (3分)
变体应对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 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 思想。(4分)
《〈论语〉选读》之答题探讨
• 2009年高考《论语》阅读题考生答题情况追踪: 年高考《 年高考 论语》阅读题考生答题情况追踪: • 第二小题: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一条教 第二小题: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 答案 答案是:“自主学习的原则”(或“身教的原 “自主学习的原则” 。)考生误答题情况大体有 考生误答题情况大体有: 则”。)考生误答题情况大体有: (1)“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举一反 三”、“师生平等”。 (2)评析更是五花八门。 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反映出来的问题是: (1)很多同学不看题目要求,自己乱写。 (2)评析时不会说理。
基础理解型解题思路
明确文本出处 理解孔子思想 揣摩出题意图 规范答题:紧扣文本、 规范答题:紧扣文本、理解内涵
评价分析型
请看下面的几道题目: 请看下面的几道题目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1 、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 并加以评析。 则,并加以评析。 桀溺和孔子)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桀溺和孔子)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 3 、 结合上述话语 ,对孔子的“ 交往观 ”作简要 评析。 评析。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 4 、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 你如何理解孔子 忠恕观” 试作简要评述。 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你比较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4分 你比较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分) ?(
参考答案分析
观点:赞同孔子的做法。 观点:赞同孔子的做法。 理由: 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 理由:①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 神。 (揭示精神) 陈成子弑简公,违背了君臣之道, ②陈成子弑简公,违背了君臣之道,造 成天下的“无道” 孔子虽告老还乡, 成天下的“无道”,孔子虽告老还乡,仍以大 夫职责报告哀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担当情 夫职责报告哀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情 怀和维护道义的坚定信念。 联系材料) 维护道义的坚定信念 怀和维护道义的坚定信念。(联系材料) 假如在无道的社会中 人人像宁武子 在无道的社会中, ③假如在无道的社会中,人人像宁武子 一样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 那又有谁会出来维护正义? 一样 明哲保身 , 那又有谁会出来维护正义 ? 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 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
《论语》的研读、施教与备考策略探析
今天, 我们 应该 用实事 求是 的精 神 , 学地 审 其人 。 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 , 科 “ 他是 中华 民族道 视儒家文化 , 对它进行 生态“ 还原 ” 。我们不能 把儒 德 信仰的文化核心 , 是全 民族文化精神 的象征 。” 圜 家思想 和其他思 想割 裂开来 , 对立起 来 , 而应把 它 历 代后儒 , 虽都尊 孔子 为圣 , 实际 上各有各 的主 但
一
或无意曲解 的“ 经义 ” 反正 。 以台湾 2 0 年高考题 的第 1 题 为例 : 08 3
悟 ”就是在读 书时总是将 自己作为文 中人 的参照 , 身 临其境 , 完成体 验和评 判 。“ 己体 悟 ” 旨在把 切 ,
论语 》 经义” “ 与学生 自己的生活实践结 合起来 , 并 《 语・ 论 学而》 中“ 篇 贤贤易 色” 一语 , 历来 注解 《 更 各有 不 同, 清代学者 陈澧《 塾读 书记》 东 提及 :为人 进 行 比较与思考 。这就不仅仅是 引导 学生读书 , “ 读生活 。2 0 年 的台湾高考 02 孝弟、 贤贤易色 、 事君致 身 、 友有信 , 朋 五伦 之事备 是引导他 们在读 自己 ,
— —
= ∞ :
=
==
一
口 汪 啸波
( 江 省 衢 州 第 二 中学 , 江 衢 州 3 4 0 ) 浙 浙 2 00
20 0 9年 , 江省 教育厅 首次 把《 论语>选读 》 卷” 浙 < 中设 置了相应的考查题 。 显然 ,论 语》 《 的教学是 列入高考 , 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极大关注 。 2 1 年 备考 复习需要 定向突破的一个 内容 。 者根据 自己 而 ̄ 0 1 笔
意添 加 、 不过度发挥 。 如此操练 , 定能“ 高效” “ 。 参考 直 , 明确 中心 、 出主 旨应 当强 化 什么 , 尾 做到 突 结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 6、君子之风 8、周而不比 学习 11、诲人不倦 与 12、高山仰止 教育 13、沂水春风 哲学 14、中庸之道
10/12/2018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 中庸、义、礼、和 世观)
应对技巧二:
微观上:细化知识点涉及的章节内容,并简明扼要写 出孔子(儒家)观点。 如:“孝”
第2课: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与仁) 2·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怎样做到“孝”)
高考《<论语>选读》
探究题答题指导
10/12/2018
涵咏经典 心有所得
考点剖析
• 2013《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 明》:
•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
理解和评价
2
•解读步骤 •1、定位 •2、比对 •3、选择 •4、誊写
10/12/2018
【定位】 ——前提
○选文对应《论语》的哪一(几)篇 ○这(几)篇所论述的孔子的主要思 想是什么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 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 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
10/12/2018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 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 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论语>选读》的编排体例是编者 排定的,不能绝对按照课文题目来理 解。
10/12/2018
应对技巧一: 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主题 篇目 1、为政以德 学习内容 孔子的德政主张 涉及点 德、礼
政治 2、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 礼、道、孝悌、仁 4、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礼、入世 孔子的价值(仁爱)观 孝、忠恕、仁、志向 5、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 义、利,仁、知、 求(行为观) 勇,文与质 君子、小人,义、利 孔子的交往观 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高尚品德 孔子的礼治思想 教学、义、礼 道德、仁 教学、志向、理想
10/12/2018
17· 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 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居处不 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 于其父母乎?” (“守孝”的争论) 第 5课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顺父母、德行)
提出观点,规范答题
注意:理解内涵、紧扣文本
10/12/2018
贰
评价分析型
探究题型二——评价分析型
【提问方式】
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 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作简要评 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 “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 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2 分) 丈人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 分) 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 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 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 隐居不仕的高人。 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10/12/2018
基础理解型解题思路
注意审题 读懂材料 提取关键词句
10/12/2018
【比对】 ——关键
○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材料与课文是什么关系(印 证、补充、矛盾等) ○形成自我判断
10/12/2018
【选择】 ——保障
○选择观点、答题的角度 ○思考必要的课文材料依据
10/12/2018
【誊写】 ——完善
○观点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 ○答题要完整,要有头有尾, 有因有果,有析有评
(1)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 (2)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 (3)10/12/2018 子路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
探究题型一 ——基础理解型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 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
“苟无民,何以有君” 民 君
读懂材料 • (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1分) • (2)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 想。(2分)
提取关键词句
提出观点,规范答题
• 有若希望哀公采取施行“彻” 制,减轻赋税。 (1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12/2018
探究题型一 ——基础理解型
【课堂演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0/12/2018
探究题的三种基本题型
一.基础理解型
二.评价分析型 三.对比判断型
鉴赏语言
10/12/2018
借鉴表达
探究观点
砥砺思想
壹
基础理解型
探究题型一 ——基础理解型
【试题引路】
2011浙江省高考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 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 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