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版(中文版)
巴塞尔协议第三版、银行和经济
Basel III, the Banks, and theEconomy|Brookings巴塞尔协议第三版、银行和经济作者:Douglas J. Elliott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时间:2010年7月26日译者:Andy Cheng(@adianch2010)到11月份,银行的监管者们将有可能完成一个国际协议来决定银行必须的健康程度。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将讨论更严格的关于资本和流动性的规则。
该协议被称为“巴塞尔协议第三版”(Basel III),因为它将是这些规则的第三个版本。
这个协议将对世界金融体制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新的收紧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会令国家的金融体制以及全球金融体制变得更为安全。
不幸的是,安全性的增加需要付出成本,因为银行要持有更多的资本和变得更具流动性,其代价相当高昂。
毫无疑问,贷款以及银行的其他服务都将会变得更为昂贵、更难得到。
存在争论的只是影响的程度,方向上没有异议。
银行业争辩说,巴塞尔协议第三版将会严重损害经济。
例如,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的测算认为,如果采用巴塞尔协议第三版,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将会在5年后比不采用该协议的情况萎缩3%。
我自己的分析,以及其他中立的各方通常都认为这个成本小得多,相当大的程度上会被更大安全性带来的效益所抵消。
近期的危机清楚证明,严重的金融危机会对世界经济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给成千上万的人们——如果不是数十亿的话——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情感上的伤痛。
为了避免此类重大冲击,如我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每年牺牲一点儿经济的增长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业是对的,增加的安全性可能与所需的成本不相匹配,那么一个更为温和的监管版本会受到欢迎。
本文探讨了以下与巴塞尔协议第三版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巴塞尔协议第三版?谁制定的政策?∙巴塞尔协议第三版的时间表是怎样的?∙资本和流动性是什么?∙现行的规则是怎样的?∙建议对现有规则作哪些更改?∙哪些东西保留不变?∙有哪些重要领域存在争议?∙原来建议的变化和时间表是否会作出修改?∙巴塞尔协议第三版的可能的影响是什么?什么是巴塞尔协议第三版?谁制定的政策?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是一套关于银行监管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国际规则的修改建议。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风险的计量
信用风险
定义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 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 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 主要类型。 银行降低(缓释)信用风险的主要方式 • 贷款审查的标准化 • 贷款对象多样化 • 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
February 2013 Slide 6
新协议的三大支柱 第三支柱 -市场约束
• 市场约束的核心是信息披露 • 建立健全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 • 在应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过程以及资本充足率 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第三版 PwC
February 2013 Slide 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第三版 PwC
February 2013 Slide 9
风险的计量
操作风险
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 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其中最常见的是内部人员欺诈 银行降低(缓释)操作风险的主要方式
•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 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 • 第二支柱 — 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 的风险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资本是否充足做出评估 • 第三支柱 — 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的核心是信息披露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第三版 PwC
February 2013 Slide 4
新协议的三大支柱
而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被认为 是此次金融海啸的根源,从而导致金融界对全球金融监管所倚重的巴塞 尔协议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PPT(23张)
•
1、有时候,我们活得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
2、身材不好就去锻炼,没钱就努力去赚。别把窘境迁怒于别人,唯一可以抱怨的,只是不够努力的自己。
•
3、大概是没有了当初那种毫无顾虑的勇气,才变成现在所谓成熟稳重的样子。
•
4、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将帅的坚强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艺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
(3)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由各国
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未明确具体实施安排。
巴塞尔协议III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III大幅提升了对于银行业的一 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水平,以有效防 范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放贷而产生大量的 隐性坏账风险,并帮助银行在经济下行周 期抗击亏损,这一规则虽然未能达成最终 一致,但却显示出银行监管业者更加重视 加强银行体系在顺境下的资本缓冲储备, 这无疑为未来进一步的金融监管规则修订 指明了方向。
•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
18、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与过多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因为关系亲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浅言深,应适可而止。
“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
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
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版(中文版)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11 信用风险标准法 ................................................................................11 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 approaches).................12 公司、银行和主权的风险暴露...........................................................13 零售风险暴露....................................................................................14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14
第二部分:第一支柱 - 最低资本要求 .................................................. 33
I. 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 ....................................................................................33 II. 信用风险-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 .............................................33
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英文完整版(首封)
概述导言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现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II,以下简称巴塞尔II)第三次征求意见稿(CP3,以下简称第三稿)。
第三稿的公布是构建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的一项重大步骤。
委员会的目标仍然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新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
2. 委员会认为,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利好。
一是建立不仅包括最低资本而且还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资本管理规定。
二是大幅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
3. 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4. 委员会修改资本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与业内人士和非成员国监管人员之间的对话。
通过多次征求意见,委员会认为,包括多项选择方案的新框架不仅适用于十国集团国家,而且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银行和银行体系。
5. 委员会另一项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参加新协议定量测算影响分析各行提出的反馈意见。
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掌握各国银行提供的有关新协议各项建议对各行资产将产生何种影响。
特别要指出,委员会注意到,来自40多个国家规模及复杂程度各异的350多家银行参加了近期开展的定量影响分析(以下称简QIS3)。
正如另一份文件所指出,QIS3的结果表明,调整后新框架规定的资本要求总体上与委员会的既定目标相一致。
6. 本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资本充足框架的内容及有关实施方面的问题。
在此主要的考虑是,加深读者对新协议银行各项选择方案的认识。
第二部分技术性较强,大体描述了在2002年10月公布的QIS3技术指导文件之后对新协议有关规定所做的修改。
第一部分新协议的主要内容7.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巴塞尔协议3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
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
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维持8%不变。
此外,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新协议将普通股权益/风险资产比率的要求由原来的2%提高到 4.5%,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由4%提高到6%,加上2.5%的防护缓冲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达到8.5%。
同时也提出各国可根据情况要求银行提取0%-2.5%的反周期缓冲资本,以便银行可以对抗过度放贷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还提出了3%的最低杠杆比率以及100%的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要求。
为最大程度上降低新协议对银行贷款供给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协议给出了从2013-2019年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全球各商业银行5年内必须将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行要求的4%上调至6%,过渡期限为2013年升至4.5%,2014年为5.5%,2015年达6%。
同时,协议将普通股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过渡期限为2013年升至3.5%,2014年升至4%,2015年升至4.5%。
截至2019年1月1日,全球各商业银行必须将资本留存缓冲提高到2.5%。
中国监管层目前尚未公布相关计划。
《巴塞尔协议III》将降低银行的杠杆率,这无疑将降低股东的回报水平以及长远可持续的资产增速。
根据我们测算,在核心资本充足率8.5%的要求下,中国银行业在资产收益率为0.9%的情况下可获得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6.8%,可持续的资产增速为10%。
早在2011年5月初,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及贷款损失准备的四大监管工具。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版(中文版)-232页
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on Banking Supervision征求意见稿(第三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The NewBasel Capital Accord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目录概述 (10)导言 (10)第一部分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1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11)信用风险标准法 (11)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 approaches) (12)公司、银行和主权的风险暴露 (13)零售风险暴露 (14)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14)股权风险暴露(Equity exposures) (14)IRB法的实施问题 (15)证券化 (15)操作风险 (16)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 (17)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17)市场纪律 (18)新协议的实施 (18)朝新协议过渡 (18)有关前瞻性问题 (19)跨境实施问题 (20)今后的工作 (20)第二部分: 对QIS3技术指导文件的修改 (21)导言 21允许使用准备 (21)合格的循环零售风险暴露(qualifying revolving retail exposures,QRRE)..22住房抵押贷款 (22)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SL) (22)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high volatil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HVCRE).23信用衍生工具 (23)证券化 (23)操作风险 (24)缩写词 (26)第一部分:适用范围 (28)A.导言 (28)B.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附属金融企业 (28)C.对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大额少数股权投资 (29)D.保险公司 (29)E.对商业企业的大额投资 (30)F.根据本部分的规定对投资的扣减 (31)第二部分: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33)I. 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 (33)II.信用风险-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 (33)A.标准法 — 一般规则 (33)1.单笔债权的处理 (34)(i)对主权国家的债权 (34)(ii)对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public sector entities)的债权 (35)(iii)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债权 (35)(iv) 对银行的债权 (36)(v)对证券公司的债权 (37)(vi)对公司的债权 (37)(vii)包括在监管定义的零售资产中的债权 (37)(viii) 对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 (38)(ix)对商业房地产抵押的债权 (38)(x)逾期贷款 (39)(xi)高风险的债权 (39)(xii)其他资产 (40)(xiii) 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40)2.外部评级 (40)(i)认定程序 (40)(ii)资格标准 (40)3.实施中需考虑的问题 (41)(i)对应程序(mapping process) (41)(ii)多方评级结果的处理 (42)(iii)发行人评级和债项评级(issuer versus issues assessment) (42)(iv)本币和外币的评级 (42)(v)短期和长期评级 (43)(vi)评级的适用范围 (43)(vii)被动评级(unsolicited ratings) (43)B. 标准法—信用风险缓释(Credit risk mitigation) (44)1.主要问题 (44)(i)综述 (44)(ii) 一般性论述 (44)(iii)法律确定性 (45)2.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综述 (45)(i)抵押交易 (45)(ii) 表内净扣(On-balance sheet netting) (47)(iii)担保和信用衍生工具 (47)(iv) 期限错配 (47)(v) 其他问题 (48)3.抵押品 (48)(i)合格的金融抵押品 (48)(ii) 综合方法 (49)(iii)简单方法 (56)(iv) 抵押的场外衍生工具交易 (57)4.表内净扣 (57)5.担保和信用衍生工具 (58)(i)操作要求 (58)(ii)合格的担保人/信用保护提供者的范围 (60)(iii)风险权重 (60)(iv)币种错配 (60)(v)主权担保 (61)6.期限错配 (61)7.与信用风险缓释相关的其他问题的处理 (62)(i)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池(pools of CRM techniques)的处理 (62)(ii) 第一违约的信用衍生工具 (62)(iii)第二违约的信用衍生工具 (62)III. 信用风险——IRB法 (62)A.概述 (62)B.IRB法的具体要求 (63)1.风险暴露类别 (63)(i) 公司暴露的定义 (63)(ii) 主权暴露的定义 (65)(iii) 银行暴露的定义 (65)(iv) 零售暴露的定义 (65)(v)合格的循环零售暴露的定义 (66)(vi) 股权暴露的定义 (67)(vii)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的定义 (68)2.初级法和高级法 (69)(i)公司、主权和银行暴露 (69)(ii) 零售暴露 (70)(iii) 股权暴露 (70)(iv) 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 (70)3. 在不同资产类别中采用IRB法 (70)4.过渡期安排 (71)(i)采用高级法的银行平行计算资本充足率 (71)(ii) 公司、主权、银行和零售暴露 (72)(iii) 股权暴露 (72)C.公司、主权、及银行暴露的规定 (73)1.公司、主权和银行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73)(i)风险加权资产的推导公式 (73)(ii) 中小企业的规模调整 (73)(iii) 专业贷款的风险权重 (74)2.风险要素 (75)(i)违约概率 (75)(iii)违约风险暴露 (79)(iv) 有效期限 (80)D.零售暴露规定 (82)1.零售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82)(i) 住房抵押贷款 (82)(ii) 合格的循环零售贷款 (82)(iii) 其他零售暴露 (83)2.风险要素 (83)(i)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83)(ii) 担保和信贷衍生产品的认定 (83)(iii) 违约风险暴露 (83)E.股权暴露的规则 (84)1.股权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84)(i)市场法 (84)(ii)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方法 (85)(iii) 不采用市场法和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法的情况 (86)2. 风险要素 (87)F. 购入应收账款的规则 (87)1.违约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 (87)(i)购入的零售应收账款 (87)(ii) 购入的公司应收账款 (87)2.稀释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 (89)(i)购入折扣的处理 (89)(ii) 担保的认定 (89)G. 准备的认定 (89)H.IRB法的最低要求 (90)1.最低要求的内容 (91)2.遵照最低要求 (91)3.评级体系设计 (91)(i)评级维度 (92)(ii) 评级结构 (93)(iv) 评估的时间 (94)(v)模型的使用 (95)(vi) 评级体系设计的记录 (95)4.风险评级体系运作 (96)(i) 评级的涵盖范围 (96)(ii) 评级过程的完整性 (96)(iii) 推翻评级的情况(Overrides) (97)(iv) 数据维护 (97)(v)评估资本充足率的压力测试 (98)5. 公司治理和监督 (98)(i)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98)(ii) 信用风险控制 (99)(iii) 内审和外审 (99)6. 内部评级的使用 (99)7.风险量化 (100)(i)估值的全面要求 (100)(ii) 违约的定义 (101)(iii) 重新确定帐龄(Re-ageing) (102)(iv) 对透支的处理 (102)(v) 所有资产类别损失的的定义 (102)(vi) 估计违约概率的要求 (102)(vii) 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的要求 (104)(viii) 自己估计违约风险暴露的要求 (104)(ix) 评估担保和信贷衍生产品成熟性效应的最低要求 (106)(x)估计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要求 (107)8. 内部评估的验证 (109)9. 监管当局确定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110)(i)商用房地产和居民住房作为抵押品资格的定义 (110)(ii) 合格的商用房地产/居民住房的操作要求 (110)(iii) 认定金融应收账款的要求 (111)10.认定租赁的要求 (113)11.股权暴露资本要求的计算 (114)(i)内部模型法下的市场法 (114)(ii) 资本要求和风险量化 (114)(iv) 验证和形成文件 (116)12.披露要求 (118)IV.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框架 (119)A.资产证券化框架下所涉及交易的范围和定义 (119)B. 定义 (120)1. 银行所承担的不同角色 (120)(i)银行作为投资行 (120)(ii) 银行作为发起行 (120)2. 通用词汇 (120)(i) 清收式赎回(clean-up call) (120)(ii) 信用提升(credit enhancement) (120)(iii) 提前摊还(early amortisation) (120)(iv) 超额利差(excess spread) (121)(v)隐性支持(implicit support) (121)(vi) 特别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entity (SPE)) (121)C. 确认风险转移的操作要求 (121)1.传统型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要求 (121)2.对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要求 (122)3.清收式赎回的操作要求和处理 (123)D. 对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处理 (123)1.最低资本要求 (123)(i)扣减 (123)(ii) 隐性支持 (123)2. 使用外部信用评估的操作要求 (124)3. 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标准化方法 (124)(i) 范围 (124)(ii) 风险权重 (125)(iii) 对于未评级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一般处理方法的例外情况 (125)(iv) 表外风险资产的信用转换系数 (126)(v)信用风险缓释的确认 (127)(vi) 提前摊还规定的资本要求 (128)(viii)对于非控制型具有提前摊还特征的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的确定 (130)4.资产证券化的内部评级法 (131)(i)范围 (131)(ii) KIRB定义 (131)(iii) 各种不同的方法 (132)(iv) 所需资本最高限 (133)(v) 以评级为基础的方法 (133)(vi) 监管公式 (135)(vii)流动性便利 (137)(viii) 合格服务人现金透支便利 (138)(ix) 信用风险缓释的确认 (138)(x) 提前摊还的资本要求 (138)V. 操作风险 (139)A. 操作风险的定义 (139)B. 计量方法 (139)1.基本指标法 (139)2.标准法 (140)3.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 ,AMA) (141)C.资格标准 (142)1.一般标准 (142)2.标准法 (142)3. 高级计量法 (143)D.局部使用 (147)VI.交易账户 (148)A.交易账户的定义 (148)B.审慎评估标准 (149)1.评估系统和控制手段 (149)2.评估方法 (149)3.计值调整(储备) (150)C.交易账户对手信用风险的处理 (151)D.标准法对交易账户特定风险资本要求的处理 (152)1.政府债券的特定风险资本要求 (152)2.对未评级债券特定风险的处理原则 (152)3. 采用信用衍生工具套做保值头寸的专项资本要求 (152)4.信用衍生工具的附加系数 (153)第三部分:监督检查 (155)A.监督检查的重要性 (155)B.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 (155)C.监督检查的具体问题 (161)D:监管检查的其他问题 (167)第四部分: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169)A.总体考虑 (169)1.披露要求 (169)2.指导原则 (169)3.恰当的披露 (169)4. 与会计披露的相互关系 (169)5.重要性(Materiality) (170)6.频率 (170)B.披露要求 (171)1.总体披露原则 (171)2.适用范围 (171)3.资本 (173)4.风险暴露和评估 (175)(i)定性披露的总体要求 (175)(ii)信用风险 (175)(iii)市场风险 (183)(iv)操作风险 (184)(v)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 (184)附录1 创新工具在一级资本中的上线为15% (185)附录2 标准法-实施对应程序 (186)附录3 IRB法风险权重的实例 (190)附录4 监管当局对专业贷款设定的标准 (193)附录5 按照监管公式计算信用风险缓释的影响 (207)附录 6 (211)附录7 损失事件分类详表 (215)附录8 (220)概 述导言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现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 以下简称巴塞尔II)第三次征求意见稿(CP3,以下简称第三稿)。
巴塞尔协议3(中文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增强银行体系稳Array健性征求意见截至2010年4月16日2009年12月目录I 摘要 (3)1. 巴塞尔委员会改革方案综述及其所应对的市场失灵 (3)2. 加强全球资本框架 (5)(a)提高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 (5)(b)扩大风险覆盖范围 (6)(c)引入杠杆率补充风险资本要求 (8)(d)缓解亲周期性和提高反周期超额资本 (8)(e)应对系统性风险和关联性 (11)3. 建立全球流动性标准 (11)4. 影响评估和校准 (12)II加强全球资本框架 (14)1. 提高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 (14)(a)介绍 (14)(b)理由和目的 (15)(c)建议的核心要点 (16)(d)具体建议 (18)(e)一级资本中普通股的分类 (19)(f)披露要求 (28)2. 风险覆盖 (29)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29)(a)介绍 (29)(b)发现的主要问题 (29)(c)政策建议概览 (31)降低对外部信用评级制度的依赖性,降低悬崖效应的影响 (53)3. 杠杆率 (59)(a)资本计量 (60)(b)风险暴露计量 (60)(c)其它事宜 (63)(d)计算基础建议概述 (64)4. 亲周期效应 (65)(a)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 (65)(b)具有前瞻性的拨备 (65)(c)通过资本留存建立超额资本 (66)(d)信贷过快增长 (69)缩写词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I. 摘要1.巴塞尔委员会改革方案综述及其所应对的市场失灵1. 本征求意见稿提出巴塞尔委员会1关于加强全球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政策建议,目标是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巴塞尔委员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善银行体系应对由各种金融和经济压力导致的冲击的能力,并降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
2. 本文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巴塞尔委员会应对本轮金融危机而出台全面改革规划的关键要素。
巴塞尔委员会实施改革的目的是改善风险管理和治理以及加强银行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2。
新巴塞尔协议3全文
最新巴塞尔协议3全文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集团1宣布较高的全球最低资本标准国际银行资本监管改革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12日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就资本监管改革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共识。
这些资本监管改革措施一旦付诸实施将对全球银行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会议的基本内容作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的监管机构,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集团在2010年9月12日的会议上2,宣布加强对现有资本金要求的持续监管,并对在2010年7月26日达成的协议进行充分认可。
这些银行资本改革措施和全球银行业流动性监管标准的推行,履行了全球金融改革核心议程的诺言,并且将在11月份韩国首尔召开的G20领导峰会上提交。
巴塞尔委员会一揽子改革中,普通股(含留存收益,下同)将从2%增至4.5%。
另外,银行需持有2.5%的资本留存超额资本以应对未来一段时期对7%的普通股所带来的压力。
此次资本改革巩固了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在7月份达成的关于强化资本约束和在2011年底前提高对市场交易、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的资本需要。
此次会议达成了一个从根本上加强全球资本标准的协议。
这些资本要求将对长期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增长有重大的贡献。
安排资本监管过渡期将使银行在满足新的资本标准的同时,支持经济复苏。
更强的资本定义,更高的最低资本要求和新的超额资本的结合将使银行可以承受长期的经济金融压力,从而支持经济的增长。
1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集团是巴塞尔委员会中的监管机构,是由成员国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组成的。
该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
2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提供了有关银行监管合作问题的定期论坛。
它旨在促进和加强全球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
二、增加的资本要求(一)最低普通股要求。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此次会议达成的协议,最低普通股要求,即弥补资产损失的最终资本要求,将由现行的2%严格调整到4.5%。
巴塞尔协议ⅲ 资本计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巴塞尔协议ⅲ资本计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领域的重要规范,旨在加强银行资本监管,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本协议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制定的,旨在修正前两个巴塞尔协议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资本计量和监管要求。
本文将探讨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计量的影响,以及其在提升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方面的意义和局限性。
通过深入分析巴塞尔协议Ⅲ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银行业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架构和发展逻辑的简要描述。
可以介绍文章的主要章节和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重点内容和论点安排。
同时也可以说明本文将如何展开对巴塞尔协议Ⅲ资本计量的分析和讨论,以及最终目的是为了阐述对这一议题的观点和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计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和局限性。
通过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Ⅲ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金融监管制度中的资本计量规定,以及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风险控制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巴塞尔协议Ⅲ的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资本计量和巴塞尔协议Ⅲ的深入了解,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正文2.1 巴塞尔协议Ⅲ的背景巴塞尔协议Ⅲ是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发布的一项国际金融监管协议,也称为巴塞尔Ⅲ协议。
该协议是对前两个巴塞尔协议的修订和完善,旨在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提高其资本充足性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金融机构资本不足、风险管控不力等问题,引发了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反思和改革迫切性。
2. 前两个巴塞尔协议对于资本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亟需进行修订和完善。
《巴塞尔系列资本协议III》共30页文档
影响
➢据国信证券测算,以超额资本要求2%的假设推算,按照 监管层新标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核心充足率 未来须达到11%和10%,那么16家A股上市银行2012年 底便将会遭遇2900亿元的资本金缺口,而按照最终达标 时间2018年看,这一缺口将达到上万亿。
➢反之,当经济低迷时,企业经营效益较差、盈利能力下 降,资产净值趋于下降,抵押品价值也出现下降;借款 人出现违约,贷款损失增加,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上 升,借款人评级级别下调。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内部评 级的监管资本要求上升,而银行资本金又由于冲销损失 出现下降;银行在受到强资本约束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缩 贷款,同时基于风险考虑,银行提高了信贷门槛;信贷 紧缩加速了经济衰退,延长了经济低迷期。
看法1
目前我国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1%,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 足率为10%。且在2010年3月份,监管层还把大型商业银行的资 本充足率提升至11.5%。也正是这种“超标准”,业界蔓延的观 点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实际已经过了“安全性”标准。
➢现在“不能说就是安全的”,中国商业银行在隐形坏账这 块缺乏衡量指标,并不乐观,存在较大风险。(北京大学 风险投资研究所研究员马光远)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与II
➢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 =增强型巴塞尔协议II (微观谨慎框架,增加资本数量并提高相应质量) +基于宏观谨慎方面的相关考虑
一级资本质量的改进指标
资本要求比较(最初方案)
最新巴塞尔协议三中英对照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nnounces higher global minimum capital standards12 September 2010At its 12 September 2010 meeting, the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the oversight body of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announced a substantial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fully endorsed the agreements it reached on 26 July 2010. These capital reforms, togeth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global liquidity standard, deliver on the cor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reform agenda and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Seoul G20 Leaders summit in November.The Committee's package of reforms will increase the minimum common equity requirement from 2% to 4.5%. In addition, banks will be required to hold a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 of 2.5% to withstand future periods of stress bringing the total common equity requirements to 7%. This reinforces the stronger definition of capital agreed by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in July and the higher capital requirements for trading, derivative and securitisation activities to be introduced at the end of 2011.Mr Jean-Claude Trichet,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Chairman of the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said that "the agreements reached today are a fundamental strengthening of global capital standards." He added that "their contribution to long term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growth will be substantial. The transition arrangements will enable banks to meet the new standards while support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Mr Nout Wellink, Chairman of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President of the Netherlands Bank, ad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much stronger definition of capital, higher minimum requirem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apital buffers will ensure that banks are better able to withstand period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ess, therefore supporting economic growth."Incre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Under the agreements reached today,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for common equity, the highest form of loss absorbing capital, will be raised from the current 2% level,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regulatory adjustments, to 4.5%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stricter adjustments. This will be phased in by 1 January 2015. The Tier 1 capital requirement, which includes common equity and other qualifying financial instruments based on stricter criteria, will increase from 4% to 6% over the same period. (Annex 1 summarises the new capital requirements.)The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lso agreed that the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 above the regulatory minimum requirement be calibrated at 2.5% and be met with common equity,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deduc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conservation buffer is to ensure that banks maintain a buffer of capital that can be used to absorb losses during periods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tress. While banks are allowed to draw on the buffer during such periods of stress, the closer their regulatory capital ratios approach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the greater the constraints on earnings distributions. This framework will reinforce the objective of sound supervision and bank governance and address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that has prevented some banks from curtailing distributions such as discretionary bonuses and high dividends, even in the face of deteriorating capital positions.A countercyclical buffer within a range of 0% - 2.5% of common equity or other fully loss absorbing capital will b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na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purpose of the countercyclical buffer is to achieve the broader macroprudential goal of protecting the banking sector from periods of excess aggregate credit growth. For any given country, this buffer will only be in effect when there is excess credit growth that is resulting in a system wide build up of risk. The countercyclical buffer, when in effect, would be introduced as an extension of the conservation buffer range.These capital requirements are supplemented by a non-risk-based leverage ratio that will serve as a backstop to the risk-based measures described above. In July,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greed to test a minimum Tier 1 leverage ratio of 3% during the parallel run perio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arallel run period, any final adjustments w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7 with a view to migrating to a Pillar 1 treatment on 1 January 2018 based on appropriate review and calibration.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should have loss absorbing capacity beyond the standards announced today and work continues on this issue 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and relevant Basel Committee work streams. The Basel Committee and the FSB are developing a wel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could include combinations of capital surcharges, contingent capital and bail-in debt. In addition, work is 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resolution regimes. The Basel Committee also recently issued a consultative document Proposal to ensure the loss absorbency of regulatory capital at the point of non-viability.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endorse the aim to strengthen the loss absorbency of non-common Tier 1 and Tier 2 capital instruments.Transition arrangementsSince the onset of the crisis, banks have already undertaken substantial efforts to raise their capital levels. However,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ommittee's comprehensive quantitative impact study show that as of the end of 2009, large banks will need, in the aggrega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dditional capital to meet these new requirements. Smaller banks, which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lending to the SME sector, for the most part already meet these higher standards.The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lso agreed on transitional arrange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new standards. These will help ensure that the banking sector can meet the higher capital standards through reasonable earnings retention and capital raising, while still supporting lending to the economy. The transi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are summarised in Annex 2, include:National implementation by member countries will begin on 1 January 2013. Member countries must translate the rules into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before this date. As of 1 January 2013, banks will be required to meet the following new minimum requirements in relation to risk-weighted assets (RW As):3.5% common equity/RW As;4.5% Tier 1 capital/RW As, and8.0% total capital/RW As.The minimum common equity and Tier 1 requirements will be phased in between 1 January 2013 and 1 January 2015. On 1 January 2013, the minimum common equity requirement will rise from the current 2% level to 3.5%. The Tier 1 capital requirement will rise from4% to 4.5%. On 1 January 2014, banks will have to meet a 4% minimum common equity requirement and a Tier 1 requirement of 5.5%. On 1 January 2015, banks will have to meet the 4.5% common equity and the 6% Tier 1 requirements. The total capital requirement remains at the existing level of 8.0% and so does not need to be phas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capital requirement of 8.0% and the Tier 1 requirement can be met with Tier 2 and higher forms of capital.The regulatory adjustments (ie deductions and prudential filters), including amounts above the aggregate 15% limit for investment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 and deferred tax assets from timing differences, would be fully deducted from common equity by 1 January 2018.In particular, the regulatory adjustments will begin at 20% of the required deductions from common equity on 1 January 2014, 40% on 1 January 2015, 60% on 1 January 2016, 80% on 1 January 2017, and reach 100% on 1 January 2018. During this transition period, the remainder not deducted from common equity will continue to be subject to existing national treatments.The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 will be phased in between 1 January 2016 and year end 2018 becoming fully effective on 1 January 2019. It will begin at 0.625% of RW As on 1 January 2016 and increase each subsequent year by an additional 0.625 percentage points, to reach its final level of 2.5% of RWAs on 1 January 2019. Countries that experience excessive credit growth should consider accelerating the build up of the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 and the countercyclical buffer. National authorities have the discretion to impose shorter transition periods and should do so where appropriate.Banks that already meet the minimum ratio require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but remain below the 7% common equity target (minimum plus conservation buffer) should maintain prudent earnings retention policies with a view to meeting the conservation buffer as soon as reasonably possible.Existing public sector capital injections will be grandfathered until 1 January 2018. Capital instruments that no longer qualify as non-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 or Tier 2 capital will be phased out over a 10 year horizon beginning 1 January 2013. Fixing the base at the nominal amount of such instruments outstanding on 1 January 2013, their recognition will be capped at 90% from 1 January 2013, with the cap reducing by 10 percentage points in each subsequent year. In addition, instruments with an incentive to be redeemed will be phased out at their effective maturity date.Capital instruments that no longer qualify as common equity Tier 1 will be excluded from common equity Tier 1 as of 1 January 2013. However, instruments meeting the following three conditions will be phased out over the same horizon described in the previous bullet point: (1) they are issued by a non-joint stock company 1 ; (2) they are treated as equity under the prevail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3) they receive unlimited recognition as part of Tier 1 capital under current national banking law.Only those instruments issued before the date of this press release should qualify for the above transition arrangements.Phase-in arrangements for the leverage ratio were announced in the 26 July 2010 press release of the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That is, the supervisory monitoring period will commence 1 January 2011; the parallel run period will commence 1January 2013 and run until 1 January 2017; and disclosure of the leverage ratio and its components will start 1 January 2015.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arallel run period, any final adjustments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7 with a view to migrating to a Pillar 1 treatment on 1 January 2018 based on appropriate review and calibration.After an observation period beginning in 2011, the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 will be introduced on 1 January 2015. The revised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 will move to a minimum standard by 1 January 2018. The Committee will put in place rigorous reporting processes to monitor the ratio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will continue to review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standards for financial markets, credit exte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ddressin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s necessary.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rovides a forum for regular cooper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ory matters. It seeks to promote and strengthen supervisory an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globally. The Committee comprises representatives from Argentina, Australia, Belgium, Brazil, Canada, China, France, Germany, Hong Kong SAR, India, Indonesia, Italy, Japan, Korea, Luxembourg, Mexico, the Netherlands, Russia, Saudi Arabia, Singapore, South Africa,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Turke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Group of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is the governing body of the Basel Committee and is comprised of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non-central bank) heads of supervision from member countries. The Committee's Secretariat is based at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in Basel, Switzerland.Annex 1: Calibration of the Capital Framework (PDF 1 page, 19 kb)Annex 2: Phase-in arrangements (PDF 1 page, 27 kb)Full press release (PDF 7 pages, 56 kb)--------------------------------------------------------------------------------1 Non-joint stock companies were not addressed in the Basel Committee's 1998 agreement on instruments eligible for inclusion in Tier 1 capital as they do not issue voting common shares.最新巴塞尔协议3全文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集团1宣布较高的全球最低资本标准国际银行资本监管改革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有关名词解释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有关名词解释银监会《指导意见》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并计提2.5%的留存超额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
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
与旧规区别:银监会《指导意见》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即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1、核心一级资本指普通股,巴三规定不低于4.5%,我国银监会新规比巴三的规定高0.5个百分点,为5%。
2、一级资本指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
其他一级资本的引入为新型资本工具的使用预留了空间,有助于降低未来普通股融资压力。
目前中国实质上并不存在其他一级资本,但该概念的引入,为未来新型资本工具(如优先股、有条件可转换债券(CoCos)等)的发行预留了空间,一旦此类新型资本工具成功发行,将有助于降低未来普通股融资压力。
我国规定为6%。
3、资本充足率指一级资本加附属资本。
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一般贷款损失准备、混合债务资本工具、中长期次级债务等。
4、资本留存缓冲巴三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
这一留存缓冲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持有缓冲资金用于在金融和经济危机时期“吸收”损失。
尽管银行在危机期间可以利用这一缓冲,但资本比率越是接近最低要求,受到的限制也会越大。
一旦银行的资本留存缓冲比率达不到该要求,监管机构将限制银行拍卖、回购股份和分发红利等。
这一机制可以有效制止本次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大银行在资本头寸恶化时也肆意发放奖金和高红利的情况。
该规定将于2016年1月起适用,并于2019年1月开始生效。
我国银监会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从2012开始实施,2013达标,系统非重要银行2016年达标。
第三版巴塞尔新协议相关内容
第三版巴塞尔新协议的相关内容一、Basel H的主要缺陷1、过度依赖于评级机构Basel II 在不同的领域过度依赖于外部评级机构的外部评级,但这些评级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存在缺陷。
在美国无法起诉外部评级机构的事实使得外部评级缺乏可靠性,这也是带来失败的原因之一2、低估的尾部风险和交易业务中的CCR 在交易活动中低估了市场压力、潜在的流动性紧缩、相关性和错向风险。
考虑到相对高的回报,银行在低流动性(但是高评级)结构性产品积累了大量头寸,但是没有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3、缺乏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标准Basel II 没有包括限制流动性风险的特定规则—第二支柱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这样流动性紧缩严重的打击了没有准备的银行业4、不同风险因素的错误校准Basel II 包括不同的风险和放大因子,反映了监管当局对相关性和其他方面的评估。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够保守5、治理的缺陷Basel II 需要改进的一个关键方面是银行的风险文化。
Basel II 被认为是一门由一博士组成的部门II实施的一门科学,导致了领导和定量分析的分离明显的,银行中饱受诟病的过度报酬的制度带来了不负责任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6、第二支柱的实施不充分在治理中,明显大多数银行在第二支柱实施中不充分。
合适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通过对可能发生的市场情景建立一个现实的模型,以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动将会帮助银行避免灾难7、Basel II 的亲周期性缺陷基于风险的资本规则使得银行在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更为谨慎。
由于如此,Basel II 具有亲周期性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可能会反映在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微观经济决策的本质8、缺乏监管的部分市场。
金融市场监管框架的关键缺陷在于某些关键金融市场缺乏监管,例如资产证券化、CDS对冲基金、SIVs和信用发起二、Basel III 的主要变化1、强化资本基础提高一级资本质量;简化二级资本构成;取消三级资本(目前使用三级资本覆盖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核心中英文词汇梳理
巴塞尔协议第三版核心词汇I. 巴三六大目标一、更严格的资本定义(Increased Quality of Capital):1.一级资本金包括:(1) 核心一级资本,(也叫普通股一级资本,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只包括普通股(common equity)和留存收益(retained earning),巴三规定,少数股东权益(minority interest)、递延所得税(deferred tax)、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holdings in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商誉(goodwill)等不得计入核心一级资本。
(2) 其他一级资本:永久性优先股(non-cumulative preferred stock)等二、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Increased Quantity of Capital)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最低4.5%。
2.一级资本充足率:6%3.资本留存缓冲(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最低2.5%,由普通股(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构成,用于危机期间(periods of stress)吸收损失,但是当该比率接近最低要求将影响奖金和红利发放(earning distributions)4.全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资本留存缓冲):最低7%5.总资本充足率(minimum total capital):8%6.总资本充足率+资本留存缓冲最低要求:10.5%7.逆周期资本缓冲(counter-cyclical buffer)0—0.25%:在信贷增速过快(excessive credit growth),导致系统范围内风险积聚时生效。
*** 巴三新资本要求:巴塞尔III将巴塞尔II中提出的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并将一级资本重新划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以及其他一级资本两大类。
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英文完整版(02概述)
概述导言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现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II,以下简称巴塞尔II〕第三次征求意见稿〔CP3,以下简称第三稿〕。
第三稿的公布是构建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的一项重大步骤。
委员会的目标仍然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新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
2. 委员会认为,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利好。
一是建立不仅包括最低资本而且还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资本治理。
二是大幅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
3. 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舞银行强化风险治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治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4. 委员会修改资本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实是根基加强与业内人士和非成员国监管人员之间的对话。
通过屡次征求意见,委员会认为,包括多项选择方案的新框架不仅适用于十国集团国家,而且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银行和银行体系。
5. 委员会另一项同等重要的工作,确实是根基研究参加新协议定量测算碍事分析各行提出的相应意见。
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目的,确实是根基掌握各国银行提供的有关新协议各项建议对各行资产将产生何种碍事。
特别要指出,委员会注重到,来自40多个国家规模及复杂程度各异的350多家银行参加了近期开展的定量碍事分析〔以下称简QIS3〕。
正如另一份文件所指出,QIS3的结果讲明,调整后新框架的资本要求总体上与委员会的既定目标相一致。
6. 本文由两局部内容组成。
第一局部简单介绍新资本充足框架的内容及有关实施方面的咨询题。
在此要紧的考虑是,加深读者对新协议银行各项选择方案的熟悉。
第二局部技术性较强,大体描述了在2002年10月公布的QIS3技术指导文件之后对新协议有关所做的修改。
第一局部新协议的要紧内容7.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监管指标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监管指标marykay凡惠选录❖本文参考文件:《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银行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Basel III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率等监管标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也对这些指标作了相应要求:农村银行应按照银监会统一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同步实施新监管标准,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应在2013年底前达到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和贷款拨备应在2016年底前全部达标。
提示:对于全省已达标、正在组建农商行的单位,也应按此意见执行。
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监管指标(一)Basel III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上均不得低于最低资本要求:(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2)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3)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总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2、商业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
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储备资本指金融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额的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
若银行未能满足这部分超额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将采取限制银行利润分配、奖金发放以及资本回购等手段,强制银行满足这部分资本要求。
)3、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
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信贷高速增长时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以抑制过度扩张,经济表现低迷时释放以刺激增长,计提比例为0-2.5%,一般情形下无须计提。
)4、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
【分享】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标准(中国版)
【分享】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标准(中国版)2011年4⽉27⽇,银监会印发《中国银⾏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正式落地。
新监管标准明确了中国银⾏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总体⽬标、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提⾼了资本充⾜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建⽴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和指标体系,并对系统重要性银⾏有效监管、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以及综合保障准备⼯作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国际银⾏业监管框架的发展历程:从1974年巴塞尔委员会诞⽣⾄今,国际银⾏业监管框架在应对历次⾦融危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以规范信⽤风险为主,⾸次确⽴了资本充⾜率的基本框架,包括核⼼资本与附属资本的分类、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8%的最低资本要求等,突出对银⾏资产风险的关注,遏制不公平竞争。
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则更加关注资本充⾜率分母的风险敏感性,以内部评级法来计量信⽤风险加权资产是最主要的创举之⼀,扩⼤银⾏风险监管范围,覆盖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实质性风险的计量评估框架,确⽴了银⾏资本监管的三⼤⽀柱和完整体系。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则主要侧重于提⾼资本监管标准和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这两条主线,严格资本定义和扣除,修复新协议风险计量,提⾼资本充⾜率最低标准,增加系统性重要银⾏附加资本要求,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引⼊杠杆率,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总体来看,巴塞尔Ⅰ确⽴了资本监管基本框架,巴塞尔Ⅱ、Ⅲ分别对分母和分⼦进⾏改⾰完善;从巴塞尔Ⅰ到巴塞尔Ⅱ反映了监管制度顺应银⾏业追求经济资本回报的要求,经济资本主导监管资本;从巴塞尔Ⅱ到巴塞尔Ⅲ则反映了监管资本的强势回归,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起来,经济资本将向监管资本逐渐趋同。
⼆、中国版新监管标准的具体要求:新监管标准是中国实施国际监管改⾰的基本路线图,结合了中国银⾏监管实践和政策意图,体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巴塞尔Ⅲ与巴塞尔Ⅱ同步推进、实施国际标准与解决突出风险统筹考虑、监管标准统⼀性与分类指导相互兼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塞尔委员会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
目录
概述 (10)
导言 (10)
第一部分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11)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11)
信用风险标准法 (11)
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 approaches) (12)
公司、银行和主权的风险暴露 (13)
零售风险暴露 (14)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14)
股权风险暴露(Equity exposures) (14)
IRB法的实施问题 (15)
证券化 (15)
操作风险 (16)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 (17)
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17)
市场纪律 (18)
新协议的实施 (18)
朝新协议过渡 (18)
有关前瞻性问题 (19)
跨境实施问题 (20)
今后的工作 (20)
第二部分: 对QIS3技术指导文件的修改 (21)
导言 21
允许使用准备 (21)
合格的循环零售风险暴露(qualifying revolving retail exposures,QRRE)..22
住房抵押贷款 (22)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SL) (22)
高波动性商业房地产(high volatil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HVCRE).23
信用衍生工具 (23)
证券化 (23)
操作风险 (24)
缩写词 (26)
第一部分:适用范围 (28)
A.导言 (28)
B.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附属金融企业 (28)
C.对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大额少数股权投资 (29)
D.保险公司 (29)
E.对商业企业的大额投资 (30)
F.根据本部分的规定对投资的扣减 (31)
第二部分: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33)
I. 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 (33)
II.信用风险-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 (33)
A.标准法 — 一般规则 (33)
1.单笔债权的处理 (34)
(i)对主权国家的债权 (34)
(ii)对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public sector entities)的债权 (35)
(iii)对多边开发银行的债权 (35)
(iv) 对银行的债权 (36)
(v)对证券公司的债权 (37)
(vi)对公司的债权 (37)
(vii)包括在监管定义的零售资产中的债权 (37)
(viii) 对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 (38)
(ix)对商业房地产抵押的债权 (38)
(x)逾期贷款 (39)
(xi)高风险的债权 (39)
(xii)其他资产 (40)
(xiii) 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40)
2.外部评级 (40)
(i)认定程序 (40)
(ii)资格标准 (40)
3.实施中需考虑的问题 (41)
(i)对应程序(mapping process) (41)
(ii)多方评级结果的处理 (42)
(iii)发行人评级和债项评级(issuer versus issues assessment) (42)
(iv)本币和外币的评级 (42)
(v)短期和长期评级 (43)
(vi)评级的适用范围 (43)
(vii)被动评级(unsolicited ratings) (43)
B. 标准法—信用风险缓释(Credit risk mitigation) (44)
1.主要问题 (44)
(i)综述 (44)
(ii) 一般性论述 (44)
(iii)法律确定性 (45)
2.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综述 (45)
(i)抵押交易 (45)
(ii) 表内净扣(On-balance sheet netting) (47)
(iii)担保和信用衍生工具 (47)
(iv) 期限错配 (47)
(v) 其他问题 (48)
3.抵押品 (48)
(i)合格的金融抵押品 (48)
(ii) 综合方法 (49)
(iii)简单方法 (56)
(iv) 抵押的场外衍生工具交易 (57)
4.表内净扣 (57)
5.担保和信用衍生工具 (58)
(i)操作要求 (58)
(ii)合格的担保人/信用保护提供者的范围 (60)
(iii)风险权重 (60)
(iv)币种错配 (60)
(v)主权担保 (61)
6.期限错配 (61)
7.与信用风险缓释相关的其他问题的处理 (62)
(i)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池(pools of CRM techniques)的处理 (62)
(ii) 第一违约的信用衍生工具 (62)
(iii)第二违约的信用衍生工具 (62)
III. 信用风险——IRB法 (62)
A.概述 (62)
B.IRB法的具体要求 (63)
1.风险暴露类别 (63)
(i) 公司暴露的定义 (63)
(ii) 主权暴露的定义 (65)
(iii) 银行暴露的定义 (65)
(iv) 零售暴露的定义 (65)
(v)合格的循环零售暴露的定义 (66)
(vi) 股权暴露的定义 (67)
(vii)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的定义 (68)
2.初级法和高级法 (69)
(i)公司、主权和银行暴露 (69)
(ii) 零售暴露 (70)
(iii) 股权暴露 (70)
(iv) 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 (70)
3. 在不同资产类别中采用IRB法 (70)
4.过渡期安排 (71)
(i)采用高级法的银行平行计算资本充足率 (71)
(ii) 公司、主权、银行和零售暴露 (72)
(iii) 股权暴露 (72)
C.公司、主权、及银行暴露的规定 (73)
1.公司、主权和银行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73)
(i)风险加权资产的推导公式 (73)
(ii) 中小企业的规模调整 (73)
(iii) 专业贷款的风险权重 (74)
2.风险要素 (75)
(i)违约概率 (75)
(iii)违约风险暴露 (79)
(iv) 有效期限 (80)
D.零售暴露规定 (82)
1.零售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82)
(i) 住房抵押贷款 (82)
(ii) 合格的循环零售贷款 (82)
(iii) 其他零售暴露 (83)
2.风险要素 (83)
(i)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83)
(ii) 担保和信贷衍生产品的认定 (83)
(iii) 违约风险暴露 (83)
E.股权暴露的规则 (84)
1.股权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84)
(i)市场法 (84)
(ii) 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方法 (85)
(iii) 不采用市场法和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法的情况 (86)
2. 风险要素 (87)
F. 购入应收账款的规则 (87)
1.违约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 (87)
(i)购入的零售应收账款 (87)
(ii) 购入的公司应收账款 (87)
2.稀释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 (89)
(i)购入折扣的处理 (89)
(ii) 担保的认定 (89)
G. 准备的认定 (89)
H.IRB法的最低要求 (90)
1.最低要求的内容 (91)
2.遵照最低要求 (91)
3.评级体系设计 (91)
(i)评级维度 (92)
(ii) 评级结构 (93)
(iv) 评估的时间 (94)
(v)模型的使用 (95)
(vi) 评级体系设计的记录 (95)
4.风险评级体系运作 (96)
(i) 评级的涵盖范围 (96)
(ii) 评级过程的完整性 (96)
(iii) 推翻评级的情况(Overrides) (97)
(iv) 数据维护 (97)
(v)评估资本充足率的压力测试 (98)
5. 公司治理和监督 (98)
(i)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98)
(ii) 信用风险控制 (99)
(iii) 内审和外审 (99)
6. 内部评级的使用 (99)
7.风险量化 (100)
(i)估值的全面要求 (100)
(ii) 违约的定义 (101)
(iii) 重新确定帐龄(Re-ageing) (102)
(iv) 对透支的处理 (102)
(v) 所有资产类别损失的的定义 (102)
(vi) 估计违约概率的要求 (102)
(vii) 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的要求 (104)
(viii) 自己估计违约风险暴露的要求 (104)
(ix) 评估担保和信贷衍生产品成熟性效应的最低要求 (106)
(x)估计合格的购入应收账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要求 (107)
8. 内部评估的验证 (109)
9. 监管当局确定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110)
(i)商用房地产和居民住房作为抵押品资格的定义 (110)
(ii) 合格的商用房地产/居民住房的操作要求 (110)
(iii) 认定金融应收账款的要求 (111)
10.认定租赁的要求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