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一例

合集下载

试析DPMAS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试析DPMAS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试析DPMAS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9-22T06:44:07.798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5期作者:徐丽娟[导读] DPMAS是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的简称,是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新型方式。

本文主徐丽娟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DPMAS是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的简称,是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新型方式。

本文主要是对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选取某院收治的18例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治疗前后48小时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总胆酸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

经分析可知,在使用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达到45%以上,治疗效果良好。

且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总胆酸各项指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有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

这足以说明该治疗方式有效,值得在临床加大推广。

关键词:DPMAS;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肝脏衰竭属于病毒、细菌引起的肝功能损伤症状,对人体机能的破坏严重,病死率高。

肝脏衰竭症状出现的同时,病人还会伴随高胆红素摄取偏低的情况,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体内毒素逐渐增多,对人体多个脏器系统带来较大威胁,甚至会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数。

DPMAS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措施,加强对其临床推广,对于病情缓解及治疗效果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应加以重视。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某院近三年时间内收治的18例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人,女性患者7人,平均年龄在63岁上下。

在这些患者中,肝衰竭引起黄疸症的患者有14人,存在梗阻性黄疸症的患者4人。

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求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标准诊断,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在每升171μmmol以上,或者每日增加量在每升17.1μmmol以上;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要求在20%-40%之间,或符合国际上大于1.5的标准要求;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DPMAS、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DPMAS、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论著·DPMAS、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高 辰* 李 剀 李 静商丘市立医院血液净化室 (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PE组(n=26)、DPMAS组(n=26)、PE+DPMAS组(n=28)。

统计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短期疗效。

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PE+DPMAS组短期疗效有效率82.14%均高于较PE组、DPM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探讨 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摘要:目的: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均采用DPMAS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

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37/40),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

结论:对早期肝衰竭采用DPMAS治疗疗效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早期肝衰竭;护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属于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案,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在DPAMS治疗中,操作多数由护士完成,故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对保障疗效有着显著的价值。

为此验证该方案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评估了该方案的疗效,并总结了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

本组患者中包括男31例,女9例,年龄25~68岁,均数(35.84±6.74)岁。

纳入患者均符合早期肝衰竭诊断标准,已经签署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系统、精神疾病患者与特殊生理时期者。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采用甘草酸二胺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复合维生素B、C 以及微最元素等基础治疗,另外使用珠海建帆DX-10机型治疗,模式为血浆吸咐模式,采用模型血浆成份分离器(5A20),珠海建帆BS-330(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咐器)和H330-11(一次性使用血液泄流器),开展血浆吸咐治疗,并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首剂25mg,血流控制100m/mit,分离速度30m/mit,血浆处理量为5L。

每两到三天一次,具体以患者病情而定。

1.2.2护理方法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内容如下:(1)治疗前,评估患者病情,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可使用多巴胺控制血压,如负性情绪严重,则可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DPMAS治疗一例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DPMAS治疗一例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DPMAS治疗一例1患者资料患者李某,女,33岁,2020年5月22日入院。

主诉腹痛、恶心5天,肤黄、眼黄、尿黄2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曾多次服用野生杂菌,约1周前因“感冒”自服“克感敏”,5天前出现腹痛、恶心,伴纳差、轻微厌油,无呕吐、发热、恶寒、腹泻等,以“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输液2日(具体不详),效果不佳,2天前医师发现其眼黄、肤黄,患者自感明显乏力、纳差,尿黄呈“茶水样”,遂到我院急诊科门诊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缓解,今日患者出现神智不清,为进一步治疗,由家人陪同到我科就诊,以“肝损原因待查” 收住我科;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黄,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史及传染病史;否认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地:湖南株洲,未到过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地区,无嗜烟、嗜酒,无毒物或粉尘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冶游史。

婚育史已婚,配偶健康,现育有1男,健康状况良好。

2检查情况体格检查T 37.0°C、P 74次/分、R 24次/分、BP 103/72mmHg。

专科检查一般情况差,神志不清,呼之能应,但反应迟钝,定向、定时、计算能力差,查体不能配合,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WBC 12.3×10⁹/L,N 80.8%,RBC 3.05×10¹²/L,HGB 104g/L,PLT 215×10⁹/L。

肝功:ALT 2088.3U/L,AST 458.8U/L,ALB 38.9g/L,TBIL 204.2μmol/L,DBIL 161.2μmol/L。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DPMAS模式;人工肝;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具有较为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此疾病发病急,进展速度快,在临床治疗时存在一定难度,具有较高病死率。

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时,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人工肝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临床中采取的人工肝模式通常为血浆置换(PE)、PE联合滤过等,此方法需通过大量血浆完成治疗,但是目前临床中血浆比较缺乏,而且血液制品若大量使用往往造成疾病传播风险过高,由此使得PE模式人工肝治疗受到一定限制。

近些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逐渐应用到肝衰竭的治疗中,因其不必依赖血浆,可使得早期肝衰竭得到较为及时地治疗,提高救治效果。

本研究选取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7~70岁,均龄(47.32±2.13)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5.46±1.22)分。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9~69岁,均龄(47.21±1.96)岁;MELD评分(25.51±1.21)分。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 马霖杰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 马霖杰
2 ] 关[ 。而间充质干细胞(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 M S C ) 是一类能 [ 1 ]
A C L F中, M S C凭借其多向分化潜能可适当在体内、 外条件下 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4 ] 1 . 1 . 1 ㊀ 临床试验 ㊀S h i 等[ 通过对 4 3例诊断为 A C L F的患
A b s t r a c t :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a r e c o m m o ni nC h i n a .Wh e nt h ed i s e a s e s p r o g r e s s t ot h ee n ds t a g e ,l i v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h a s 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a s
5 ] 功能相关。类似的, P e n g 等[ 建立临床对照试验, 通过对 5 3
在体外分化、 增殖, 具有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潜能的低免疫原性 成体干细胞。研究表明 M S C对治疗肝衰竭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 也有不少对其治疗肝衰竭机制的研究。探讨其治疗机制, 便于
3 ] S C在临床应用中进行评价,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对M
8 ] 肝细胞、 修复受损肝脏的能力。 K a n a z a w a 等[ 通过建立肝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5 . 0 9 . 0 3 7 收稿日期: 2 0 1 5- 0 1- 2 7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3- 0 7 。 作者简介: 马霖杰( 1 9 9 0-) ,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干细胞治疗慢加 急性肝衰竭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陈刚, 电子信箱: c h e n g a n g 2 0 1 5 0 1 @1 2 6 . c o m 。

DPMAS+PE治疗肝衰竭患者一例

DPMAS+PE治疗肝衰竭患者一例

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一例一、临床资料主诉:患者张XX,男,年龄29岁,因“乏力、纳差10+天,尿黄、皮肤眼黄1周”入院。

现病史: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进食量由150g/餐降至100g/餐,伴厌油、恶心,进食后感腹胀不适,无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畏寒,未予重视及诊治,上述症状明显加重,1周前,继而出现全身皮肤眼黄、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样”,无鼻衄、牙龈出血,无呕血、黑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量异常,无发热、畏寒、咳嗽,无头昏、心累、气紧,无皮肤瘙痒,未解白陶土色大便及酱油色小便,至当地医院行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91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06 U/L、总胆汁酸136.4 umol/L、碱性磷酸酶120 U/L、谷氨酰转酞酶65 U/L、白蛋白42.3 g/L、总胆红素284.6 umol/L、直接胆红素196.5 umol/L、间接胆红素88.1 umol/L;HBVDNA:2.06E6 IU/ml,为进一步治疗,故于4月14 日至我院,门诊以“慢性肝炎(重度)”收入我科。

既往史:5年前检查发现“乙肝”,平时不定期监测肝功(具体不详),曾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年后自行停药(具体服药、停药时间、乙肝病毒载量不详)。

家族史:有乙肝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精神差,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皮肤重度黄染,未见皮疹、皮下出血,未见水肿、肝掌、蜘蛛痣。

腹部丰满,软,无浅静脉曲张及肠型、胃型,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无波动感、振水声,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区存在,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无亢进、减弱、消失,肠鸣音3-4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

扑击征阴性。

双下肢不肿。

高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例抢救体会

高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例抢救体会
肝 炎 病 毒 DN A等 指标 。
2讨论
患者 , 男, 9 l岁。 已婚退 休教 师 。 因“ 厌食 , 乏力 , 腹胀 , 尿
少1 0 d , 皮肤 黄染 3 d ” 入院。 患者 无 明显 诱 因出现乏 力 、 肌肉 酸痛 、 食欲 下 降 、 腹 胀 尿黄似 豆油 色 , 病 后 1周 未加重 视 , 3 d
1临 床 资 料
静滴 , 其 余 治疗 不 变 , 患 者人 院 治 疗 第 4周 时肝 功 清 蛋 白
指标 达 到 正 常 值 , 腹 水 消 失 HB V— D NA — P C R<5 . 0 E + 0 2 I U / Ml 。 停 用 清 蛋 白及 利 尿剂 。治疗 第 9周 时 患者 肝 功 能生 化 指标 陆续 恢 复 正 常 , HB e Ag发生 阴转 , 办理出院。 出院后 嘱 其 继 续 服用 抗 乙型肝 炎 病 毒 药物 . 定期 监 测肝 功 能 及 乙型
直 接胆红素 ( DB I L ) 2 0 3 . 6 t x m o l / L, 总蛋 白( T P) 6 6 . 5 g / L, 清
性介质 . 它 能 够 在 乙型 肝 炎慢 加 急性 肝 衰 竭 患者 的 外周 血 单 核 细 胞 和肝 组 织 中均 有 特 异 性 高 表达 且 表 达 水 平 与 疾 病 的严 重 程度 密 切相 关I , 同 时高 志 良等I 4 1 在肝 衰 竭 并发症 的治疗 中也 明 确指 出 C S的 应用 能 够有 效 阻止 因过 强免疫 反 应 所 致肝 细 胞 坏死 , 有 助 于控 制病 情 , 改善 预后 。 ( 3 ) 抗 乙型 肝 炎病 毒 ( 核 苷酸 类 ) 药物 的联合 应用 , 快 速 降 低机体
前 皮 肤 及 双眼 发 黄 且 逐渐 加深 到 当 地 医 院就 诊 。 疑是 肝 炎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秦华,E m a i l :qi n h u a 800@126.c o m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秦 华,魏 丽(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甘肃兰州730046) 摘 要: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 P MA S )联合血浆置换(P E )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 C L F )的疗效及安全性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 C L F 患者69例,其中D P MA S 联合P E 组32例,单纯P E 组37例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 L T )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㊂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 B i l )㊁白蛋白(A L B )㊁总胆汁酸(T B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 L T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D P MA S 联合P E 治疗A C L F 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㊂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人工;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中图分类号:R 5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7-063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7.013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d o u b l e p l a s m a a b s o r p t i o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e t h e r a p yi n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Q i nH u a ,W e i L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t h eS e c o n d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L a n z h o u ,L a n z h o u 730046,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Q i n H u a ,E m a i l :qi n h u a 800@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s a f e t y o fd o u b l e p l a s m aa b s o r p t i o n (D P MA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 e (P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M e t h o d s T o t a l l y 69c a s e so f a c u t e -o n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t r e a t e dw i t h a 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t r e a t m e n t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d s i n ce J a n u a r y 2016t oD e c e m b e r 2018.T h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m b i n a t i o n g r o u p w i t h 32p a t i e n t s (D P MA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P E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i t h37p a t i e n t s (P E a l o n e ).C h a n g e si nl a b o r a t o r y te s t s ,c l i n i c a lef f e c t i o na n da d v e r s er e a c t i o n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so ft r e a t m e n t w e r ec o m p a r e d .R e s u l t s T h et w og r o u p ssh o w e d n osi g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12-w e e k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l e v e l s o fT B i l ,A L Ba n dT B A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g r o u p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r o v e dt h a nt h o s eo f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r e w e r es i g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i nl i v e rf u n c t i o na n d b l o o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D P MA Sc o m b i n e d w i t hP Ec a n i m p r o v e l i v e r f u n c t i o na n db l o o d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i n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s i m pl eP E .K E Y W O R D S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l i v e r ,a r t i f i c i a l ;p l a s m a e x c h a n g e ;d o u b l e p l a s m a a b s o r pt i o n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㊁解毒㊁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㊁凝血功能障碍㊁肝肾综合征㊁肝性脑病㊁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㊂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 B V )[1]㊂肝衰竭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近30年来血浆置换(P E )是中国人工肝治疗的主流[2],为了弥补P E 的不足㊁缓解血浆资源的紧缺㊁进一步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新的治疗模式层出不穷,并根据各种治疗模式的优缺点,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多采用P E 联合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㊂我科采用了多种联合治疗模式,为明确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 P MA S )联合P E 治疗的优越性,进行了观察分析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行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 C L F )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3]㊂单纯P E 治疗37例,D P MA S +P E 联合治疗32例㊂所有病例均为H B V 单纯感染,排除其他肝炎病毒㊁药物性肝炎㊁酒精性肝炎㊁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㊂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病毒㊁保肝㊁支持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㊂㊃3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20,2019,V o l 34,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㊂人工肝治疗前常规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㊂用生理盐水+肝素钠预冲管路㊂单纯P E治疗每次使用新鲜冰冻血浆2500~3000m l,血流速度为100m l/m i n,血浆分离速度为30m l/m i n㊂治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㊁葡萄糖酸钙预防过敏反应㊂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㊂D P MA S+P E治疗先分离血浆,然后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循环吸附血浆5000m l,然后回收吸附柱中的血浆,再使用新鲜冰冻血浆1500~2000m l 进行P E治疗㊂人工肝机器为日本旭化成P l a s a u t o I Q-21型血液净化装置;E C-40膜型血浆分离器;离子交换树脂(B S330)胆红素吸附器;H 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㊂1.3观察指标常规进行血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计数㊁病毒学指标等检查,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上述指标㊂观察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 L T)㊁总胆红素(T B i l)㊁白蛋白(A L B)㊁总胆汁酸(T B A)㊁凝血酶原活动度(P T A)㊁血小板(P L T)的变化㊂以治疗后4周的好转率和12周生存率评估近期疗效㊂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 T B i l降低>50%,且P T A>6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T B i l降低30%~50%,且P T A为40%~60%;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T B i l和P T A改善不明显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ˑ100%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㊂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㊂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 i l c o x o n秩和检验㊂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及秩合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基线特征单纯治疗组共接受治疗79次,平均2.14次/例㊂联合治疗组共接受治疗65次,平均2.03次/例㊂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㊂2.2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㊂表1两组基线特征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年龄(岁)分期(例)早中期并发症[例(%)]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联合治疗组3226645.1ʃ10.692318(32.1)9(16.1)4(7.1)25(44.6)单纯治疗组3729842.8ʃ11.3132420(37.7)7(13.2)3(5.7)23(43.4)统计值χ2=0.087t=0.868χ2=0.388χ2=0.499P值0.7670.3790.5330.919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4周总有效率12周生存率联合治疗组322(6.3)23(71.9)7(21.8)25(78.2)22(68.75)单纯治疗组372(5.4)22(59.5)13(35.1)24(64.9)23(62.16)统计值Z=-1.116χ2=1.466χ2=0.328 P值0.2640.2260.5672.3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的变化两组治疗前A L T㊁T B i l㊁A L B㊁T B A㊁P T A㊁P L 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㊂两组治疗后T B i l㊁A L B㊁T B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除单纯治疗组P L T外,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2.4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口唇麻木,2例出现皮肤瘙痒㊁皮疹,2例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单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口唇麻木,2例出现寒战,3例出现皮肤瘙痒㊁皮疹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38,P= 0.350)㊂㊃4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19,V o l34,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㊁凝血指标㊁血小板的变化[M (P 25,P 75)]组别例数A L T (U /L )治疗前治疗后T B i l (μm o l /L )治疗前治疗后A LB (g/L )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32509.0(441.2,544.5)140.5(91.5,190.0)*315.3(306.6,460.6)115.5(99.3,139.7)*24.25(23.6,25.0)26.9(26.3,27.3)*单纯治疗组37519.0(441.0,541.0)117.0(87.0,344.0)*347.5(323.5,426.1)171.3(108.2,216.4)*24.3(21.2,25.1)27.6(26.5,29.5)*Z 值-0.337-1.264-1.251-2.407-1.005-2.306P 值0.7360.2060.2110.0160.3150.021组别例数T B A (μm o l /L )治疗前治疗后P T A (%)治疗前治疗后P L T (ˑ109/L )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32166.5(138.5,246.5)84.5(66.7,134.3)*35.0(32.0,36.0)46.5(38.0,54.0)*62.2(50.0,119.8)53.8(40.3,87.6)*单纯治疗组37194.0(130.0,276.0)165.0(82.0,187.0)*35.0(28.0,37.0)43.6(40.4,47.6)*72.6(51.9,120.1)53.1(47.1,76.5)Z 值-0.915-3.111-0.853-0.843-0.439-1.017P 值0.3600.0020.3940.3990.6610.309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3 讨 论A C L F 是一组由慢性肝病为基础,急性肝内外损伤为诱因,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早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4],内科综合治疗疗效欠佳,肝移植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又受到供肝供需矛盾的限制[5]㊂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㊁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6]㊂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㊁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7]㊂非生物型人工肝是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活性炭吸附㊁物质交换等方法清除机体的有害代谢产物并补充生物活性物质[8],在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10]㊂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包括血浆置换㊁血液/血浆灌流㊁血液滤过㊁血浆胆红素吸附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㊁选择性血浆置换等㊂P E 是近年来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P E 治疗,可以除去血液中的中㊁小分子毒性物质㊁胆红素等㊂同时通过置换液可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如凝血因子㊁白蛋白㊁调理素㊁电解质等,迅速改善机体内环境,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11]㊂但血浆置换对血氨㊁肌酐㊁炎性介质等水溶性毒素清除效果欠佳,且在治疗过程中需大量血浆,由于血制品的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的广泛使用㊂因此,无血浆模式的非生物型人工肝逐渐兴起㊂近几年D P MA S 模式在临床推广应用较多,该模式对设备要求低㊁兼容性好,不耗费血浆,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得到肯定㊂D P MA S 是利用血浆分离技术先分离血浆,再经中性大孔树脂(H A 330-Ⅱ)和B S 330进行血浆吸附治疗[12]㊂B S 330胆红素吸附器内的树脂是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依靠静电作用和亲脂结合特异性吸附胆红素㊁胆汁酸和内毒素㊂H A 330-Ⅱ血液灌流器中的树脂是相对广谱的吸附剂,具有大孔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依靠范德华力及骨分子筛作用吸附细胞因子㊁芳香族氨基酸等中大分子毒素㊂在肝损伤过程中细胞因子介导的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坏死起重要作用,所以清除细胞因子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㊂多项研究表明,D P MA S 能有效清除细胞因子㊁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改善肝功能,节约血浆资源[13-14]㊂D P MA S 治疗因吸附与蛋白结合毒素的能力强,对体内白蛋白有较大的损耗,对凝血因子也有部分吸附作用㊂联合P E 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在有效清除毒素㊁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同时补充机体所需物质㊂多项研究表明,P E联合D P MA S 可有效治疗肝衰竭[15-16]㊂本研究将D P MA S 和P E 联合治疗与单纯P E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 P MA S +P E 治疗模式4周总有效率及12周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17-19]㊂究其原因可能与两组病情轻重不完全相同以及治疗次数不同有一定关系,需扩大样本量㊁根据病情进一步分组㊁平衡两组的治疗次数后进一步观察㊂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模式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恢复均有较好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A L T ㊁T B i l ㊁A L B ㊁T B A ㊁P T A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㊂两组治疗后比较,T B i l ㊁A L B ㊁T B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 L T ㊁P T A ㊁P L 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类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19-21]㊂两种治疗模式均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加之D P MA S 中有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技术,能有效吸附胆㊃5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l y 20,2019,V o l 34,N o .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红素和胆汁酸,联合治疗组T B i l㊁T B A明显好于单纯组㊂吸附治疗对白蛋白损耗较大,对凝血因子也有部分吸附作用,联合P E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这两种物质,但不能完全补充对白蛋白的损耗,可能会导致两组治疗后A L B的明显差异㊂因P T A损耗较小,其有可能会得到较好的补充,导致两组治疗后P T A的差异并不明显㊂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㊂由于吸附材料及血浆分离器膜的生物相容性有限,会造成吸附柱和血浆分离器破坏血细胞,联合治疗对血细胞的破坏会更明显,导致治疗后P L T下降较单纯P E治疗明显,但是无明显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期待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吸附材料㊂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D P MA S与P E 联合治疗安全可靠㊂综上所述,使用人工肝联合治疗方案,可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有效治疗肝衰竭㊂本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同时D P MA S +P E联合治疗可改善D P MA S对凝血因子㊁白蛋白的不良影响,减少血浆用量,节约血资源㊂该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38-44.[2] L i L J,Z h a n g YM,L i uX L,e t a l.A 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s u p p o n s y s t e mi n c h i n a:a r e v i e wo v e r t h e l a s t30y e a r s[J].T h e rA p h e rD i a l,2006,10(2):160-167.[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6):321-327. [4]曹竹君,谢青.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最新进展-定义㊁发病机制及临床管理[J].肝脏,2017,22(7):569-573.[5]李云山,邴强,龚静,等.肝移植供肝来源的现状与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57-159.[6]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9(2):97-103.[7] C a r p e n t i e rB.G a u t i e rA.L e g a l l a i sC.A r t i f i c i a l a n db i o a r t i f i c i a ll i v e r d e v i c e s:p r e s e n t a n df u t u r e[J].G u t,2009,58(12):1690-1702.[8]王银银,黄建荣.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8):509-512.[9]刘月英,黄建荣.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变迁与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9):646-650.[10]黄建荣.人工肝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12):935-927.[11]段钟平.人工肝脏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9.[12]王笑笑,黄建荣.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9):1847-1854.[13]李荣华,傅蕾,黄燕,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1):78-82. [14]张宝文,阳学风,罗湘俊,等.双重血浆吸附㊁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2):103-106.[15]李爽,陈煜.血浆紧缺情况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新模式的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9):1687-1692. [16]周亚东,杨琳,韩秋风,等.组合型人工肝技术治疗中毒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35(1):51-53.[17]李兰娟.肝衰竭与李氏人工肝进展[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2):91-94.[18]唐娟,邓薇,唐静,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㊁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9):903-906.[19]钟珊,王娜,赵静,等.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0):744-749.[20]李守娟,王丽,吴蓓,等.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5,30(7):781-784.[21]高洪.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胆红素吸附血液净化人工肝技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8,8(23): 81-83.收稿日期:2019-03-20编辑:王秋红㊃636㊃‘临床荟萃“2019年7月20日第34卷第7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l y20,2019,V o l34,N o.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损伤患儿一例的护理探讨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损伤患儿一例的护理探讨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损伤患儿一例的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总结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损伤患儿的安全护理。

方法针对2014年4月对1例急性肝损伤患儿行DPMAS治疗,总结治疗过程及护理要点。

结果采用DPMAS治疗急性肝损伤患儿疗效显著。

结论 DPMAS治疗对胆红素清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治疗过程中优质护理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胆红素吸附;急性肝损伤;儿童;护理Discussion of nursing care to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injury treated by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 Sun Jimei, Ye Xuejiao, He Ying, Zhang Zhengyan.The Affiliated Ganmei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Kunming, Yunn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A summary of safe nursing care to patients with acuteliver injury treated by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Methods Safe nursing care was given to 1 patients of April 2014 with acute liver injury in DPMAS treatment, and summarized the procedures and nursing points .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te liver injury of children with DPMAS. Conclusion: Rational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could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rapy, and it is worth to spread in clinical work.【Keyword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Bilirubin adsorption;Acute liver injury;Pediatric patients;Nursing care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PE+DPMAS治疗肝衰竭病例分享

PE+DPMAS治疗肝衰竭病例分享

27.46 26.61
2.05 45.08 2.09 41.18
28.81
2 35.09
34.12 38.41
1.83 1.72 28.18
PE+DPMAS治疗前后数据对比
时间
PE+DPMAS
TBIL
ALT
CHE
ALB NH3 PCT WBC PLT PT% INR AFP
10月13日
168.1
70.3 3407.6 36.6 65 1.28 6.33 25 39.14 1.7
中性大孔树脂(广谱吸附)
HA330-II
相对广谱性吸附剂,具有大孔 结构和极大表面积,依靠范德 华作用力及骨架分子筛作用, 吸附中大分子毒素。(肝性脑
病物质、炎症介质、TNF-α 、 INF-γ、IL-1、IL-6等)
离子交换树脂(特异性吸附)
BS330
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 依靠静电作用力及亲脂结合 性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胆汁 酸
早期:(1)极度乏力、明显厌食、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2)ALT或AST继续大幅
升高,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171umol/L或每日上升≥17.1umol/L,(3)有出血倾向,30% <PT%≤40%(1.5≤INR<1.9);(4)无并发症或肝外器官衰竭。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基础上继续进展,ALT或AST快速下降,TBIL持续上升,出血表现明
299.88
58.9%
123.09
274.81
55.8%
121.34
降钙素原下降趋势
Ng/d l
PCT
8
7
7.118
6 5.242
5
4
3.386 3

DPMAS+LPE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

DPMAS+LPE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

DPMAS+LPE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1例摘要:DPMAS+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低量血浆置换)治疗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装置,暂时代替或部分代替肝脏的功能。

统计对比病人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项和电解质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患者血胆红素、转氨酶明显下降。

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并小剂量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急性肝脏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DPMAS+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低量血浆置换)、急性肝功能衰竭、人工肝治疗。

姓名:范某性别:男年龄:62岁常住地:安徽省来安县主诉:乏力、纳差伴皮肤黄染半个月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纳差伴皮肤黄染半个月后,于2020年7月11日入住来安县家宁医院,拟诊“ 1.脑干梗塞;2.高血压病;3.肝损害待查:药物性肝损害?(有有机磷农药接触史)”给予活血化瘀、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患者出现精神意识异常,考虑:肝性脑病。

于2020年7月15日转入南京市第二医院ICU,拟诊“ 1.急性肝功能衰竭;2.肝性脑病;3.脑干梗死; 4.心肌损害; 5.肺部感染; 6.呼吸衰竭、呼吸性碱中毒;7.胸腹腔积液; 8.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给予:比阿培南+泊沙康唑抗感染、门冬氨酸鸟氨酸+甘露醇抗昏迷、乙酰半胱氨酸护肝、CRRT(CVVHDF)治疗8天,患者黄疸程度渐加重,建议肝移植,患者家庭因经济困难拒绝肝移植,要求回当地保守治疗。

于2020年7月23日回我院感染科,次日患者神志不清,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呼吸急促转我科治疗。

病程中患者有低热,无咳喘气促,无厌油,无恶心呕吐。

发病以来睡眠尚可,饮食差,大便未见明显异常,小便黄,量尚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入院前半个月前有下树林地干活喷洒有机磷农药史,后患者发低热,在当地诊所输液2天,带药口服后退热(具体药物不详)。

既往无慢性肝病史,未做过相关病原学检查。

高血压病史、脑干梗死、心肌损害病史数年。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分析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分析
33 例胎儿超声提示异常病例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 6 例,异常率 18.18%,仅次于 NIPT 组。因此,当超声检测发现 NT 增厚、脉络丛囊肿、鼻骨发育异常、侧脑室增宽等软指标 异常时 ,建议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关的分子学检 测,及时发现病因,在遗传咨询时给予合理的临床指导。
综上所述 ,规范地做好产前筛查及诊断工作 ,对有产前 诊断指征的孕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产前诊断 ,明确病因 , 为临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提高优生优育工作的效率。
detection of fetal trisomy 21 by sequencing of DNA in maternal blood : a study in a clinical setting[J]. Am J 0bstetrics Gynecology, 2011,204(205):e1-e11. [9] 欧珊,唐斌,刘天盛,等 . 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为产前诊断指征 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4,31 (5):669-671. [10] Wald NJ, Rodeck C, Hackshaw AK, et al. First and second trimester antenatal screening for Down's syndrome : the results of the Serum, Urine and Ultrasound Screening Study(SURUSS) [J]. 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2003,10(2):56-104.
近年来,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 NIPT 检测,检测技 术进一步成熟,能提高染色体异常核型尤其是数目异常的检 出率,检测准确率为 99%,怀孕 12 周以上即可采集孕妇静脉 血进行检测 ,具有高准确性和无创性等优点 ,因而被越来越 多的孕妇所接受。本研究中 NIPT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孕妇 97 例,核型检测结果显示异常 69 例,异常率 71.13%,检出率最 高,但低于文献报道的 95% 以上[8]。其中 28 例 NIPT 结果阳性 但染色体核型正常,据文献报道[9-10],导致假阳性结果可能与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双胎消失综合征、限制性胎盘嵌合、母体 嵌合、孕妇自身患有恶性肿瘤等原因有关。因此,NIPT 虽然 较血清学筛查更为精确 ,但目前仅限于作为一种筛查手段 , 阳性检测结果仍然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产前诊断。

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护理

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护理

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护理作者:张翠翠,杨文文,陶锡琳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7期张翠翠杨文文陶锡琳doi:10. 3969/j. issn.1672 - 9676. 2016. 07. 079作者单位:221000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消化科张翠翠: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

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HBV感染,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1)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3)出血倾向,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4)失代偿性腹水。

(5)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临床独特的肝病症候群,病情凶险,预后很差,病死率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做好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我科曾收治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人院后行人工肝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转危为安,于2015年5月27日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1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汉族。

因纳差、乏力、尿黄进行性加重20d于2015年4月30日收治我院消化科一病区,入院诊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乙肝肝硬化(活动性)。

患者20 d前因劳累后渐感食纳减退,稍厌油,时感恶心、未吐,感乏力、四肢酸软,近20 d小便呈浓茶样,量较前偏少,至外院查乙肝标志物阳性,肝功能异常,应用“甘草酸二胺”等治疗,效果差,患者有乙肝病史IO余年,服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两年,3个月前擅自停用抗病毒药物,平时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好,此次人院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根据自理能力评估量表,评37分为重度依赖。

DPMAS联合PE治疗重症乙肝一例

DPMAS联合PE治疗重症乙肝一例

DPMAS联合PE治疗重症乙肝一例一、病例资料患者,男,20岁,2021年1月10日入院。

主诉:上腹部不适10+天,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腹胀7天。

现病史:入院前10+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多在夜间出现,呈间断性胀痛,程度较轻,伴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厌油及纳差,未诊治,入院前7+天,患者上腹部不适较前加重,呈持续性疼痛,持续约2-3分钟后自行缓解,伴皮肤巩膜黄染,伴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伴尿黄,呈浓茶便样,伴厌油、纳差,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腹泻,无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变浅。

当时患者于当地中医院医院就诊,完善肝功:TBIL 222.60umol/L↑、DBIL146umol/L↑、ALT 714U/L↑、AST 3075U/L↑、甲胎蛋白67.13ng/ml,PT:23.02s,INR:2.03,乙肝表面抗原:109.21IU/ml,乙肝核心抗体50.74PEIU/m,乙肝E抗原41.14PEIU/ml,乙肝病毒DNA:9.50×10⁸IU/ml,上腹部平扫:肝实质密度弥漫县降低,肝周多发渗出,肝右后叶钙化灶或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改变,考虑肝病性胆囊,脾大,副脾,胰腺上缘结节影,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左肾肾上腺区结节影,淋巴结?其他?建议住院治疗。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诉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年,未抗病毒治疗,未定期随访,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否认输血史,结核病史,免疫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否认饮酒及吸烟史,否认长期毒物接触史。

家族史:其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否认家族中其他遗传病史及慢性病史。

专科查体:神清,精神稍差,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心律齐,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异常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中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胃区振水音。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

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和经济性评价一、前言非生物人工肝(NBAL) 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的一线治疗。

本研究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186例HBV-ACLF患者接受不同NBAL治疗的探讨,旨在比较综合药物治疗、血浆置换(PE)、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加半剂量PE(DPMAS+PE)治疗HBV-ACLF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比(CER)。

本原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上,属于肝脏病学领域优秀期刊,该刊正在接受SCI收录评估。

二、研究方案2.1患者筛选纳入标准:(1)18-65岁;(2)由HBV感染引起的ACLF患者;(3)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对ACLF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2)既往肝移植;(3)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4)HIV感染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5)合并严重的心脏、呼吸和血液系统疾病。

2.2 研究分组情况研究对象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10月186例HBV-ACLF 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年龄、性别比、并发症和肝功能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PE组和DPMAS加半剂量PE序贯组(DPMAS+PE 组),每组62人受试者(图1)。

入组的186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血浆等血液制品以及对症治疗。

综合治疗组:仅接受综合内科治疗。

PE组:除综合内科治疗外,PE组采用2000 ml生理盐水(含20 U/ml肝素)预冲洗。

血泵速度为100~120 ml/min,血浆交换速度为25~30 ml/min。

在PE 之前,常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苯海拉明以防止过敏反应。

每次PE治疗给予新鲜冷冻血浆2800 ml。

DPMAS+PE组:使用血浆分离器、BS330胆红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HA330-Ⅱ。

DPMARS+PE治疗肝衰竭

DPMARS+PE治疗肝衰竭

1.25行人工肝治疗后血胆红素降至300多umol/L,26日出院。
病例分享
症状:轻度乏力,食欲略差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消瘦,皮
肤巩膜明显黄染,余(-)
辅助检查:
诊断: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甲亢
1.26~
病例分享
治疗:1.内科综合治疗
异甘草酸镁、还原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2.白蛋白
3.激素 泼尼松30mg qd
4月前出现尿黄,眼黄,余(-),2015-12-07入消化科,给予保肝治疗5天
后自动出院。到济南市传染病院住院,经完善检查诊为“慢加急性肝衰竭、
甲亢”,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病情反复,今返我院继续治疗。
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2Kg。 Nhomakorabea家族史:父母体健,有1哥体健。
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明显黄染,巩膜黄染,余(-)。 我院肝病科
3.肝功:AIT:34IU/L,AST:60IU/L,r-GT:36IU/L,TBIL:258.2umol/L, DBIL:113.2umol/L,IBIL:145.0umol/L,ALB29g/l。
4.出凝血机制:PTA 47%,INR 1.65。
5.AFP:100 IU/ml。
6.病毒筛查:阴性。
DPMAS缺点
1.价格较PE略贵, 2.治疗时间较PE略长(150~180分钟) 3.对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有一定消耗
DPMAS联合PE
1.节省资源,性价比高; 2.取长补短: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缓解血浆资源紧缺等问题; 3.增加胆红素及毒素清除; 4.延长血液净化间隔; 5.效果加倍,副作用减半; 6.DPMAS+PE能更有效的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并且操作相对简单,

激素联合人工肝抢救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

激素联合人工肝抢救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

激素联合人工肝抢救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发表时间:2015-02-12T11:38:55.1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锋潘兴南许正锯[导读]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持续滤过治疗,能较全面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补充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实现优势互补王锋潘兴南许正锯(福建省泉州市第180医院南京军区临床肝病中心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收集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救治过程,探讨治疗的主要原则及关健性治疗措施。

【关健词】慢加急性肝衰竭激素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持续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274-0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以“乏力、纳差、尿黄5天,加重3天”主诉于2012-12-03入院。

过去史:4年前因头痛、呕吐,最高血压160/10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2级”,经降压药治疗3个月后,血压恢复正常,之后未再服药治疗。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慢性肝病面容,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双手无肝掌,双手无扑翼样震颤,无蜘蛛痣。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占四个肋间,莫菲氏征阴性,肝区轻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

2012年11月30日肝功:白蛋白44.9g/L、总胆红素66.6umol/L、直接胆红素39umol/L、丙氨酸转氨酶9699U/L、谷草转氨酶13985U/L、谷氨酰转肽酶228U/L、碱性磷酸酶98U/L、总胆汁酸328.9umol/L;HBM:小三阳;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39.1s、凝血酶时间:50.1s、凝血酶活动度:14.8%;B超:①肝内高回声结节;②胆囊显示不清;③脾门处中等回声结节——考虑副脾可能,脾肾未见异常;④腹腔未见积液。

入院初步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

2012年12月3日生化:ALB:37.7g/L、TBIL:160.6umol/L、DBIL:90umol/L、ALT:3487U/L、AST:1329U/L、GGT:155U/L、ALP:143U/L、CHE:6594U/L、GLU:9.54mmol/L;MB、CTNI均正常;凝血功能:PT:50.1s、PTA:14.8%;血氨:94umol/L;HBM:小三阳,HBV.DNA:1.51E+04copies/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一例
【患者病情】
一般资料:患者吕XX,男,因“乏力、纳差半月,皮肤眼黄10天”于2020年6月15日入院。

主诉:乏力、纳差半月,皮肤眼黄10天
现病史: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降至从前2/3左右,伴厌油,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皮肤眼黄、尿黄,无腹痛、腹胀、腹泻等,未重视,未就医。

10天前在上述基础上开始出现皮肤眼黄、小便色黄如浓茶色,无腰背疼痛,无血尿、尿痛,未解陶土色样大便或酱油色样小便。

6天前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示ALT 1584U/L、AST 1288U/L、TB 241.5umol/L、DB 180.1umol/L;乙肝两对半示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腹部彩超示胆囊壁增厚;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积极予复方甘草酸二铵、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降酶治疗6天,患者自诉症状无缓解,皮肤眼黄逐渐加深,复查肝功示ALT 242U/L、AST 102U/L、TB 451.0umol/L、DB 332.6umol/L、TBA597.6umol/L,建议上级医院就诊,遂入我院,门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收入我科。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可,食欲较差,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体重无明显下降,无鼻衄或牙龈出血。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重大基础疾病史,患者虽然否认肝炎病史,但从未行相关检查。

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长沙县、长期居住于长沙。

未婚。

否认疫区居住史,否认冶游史。

否认吸烟、饮酒、药物等嗜好。

否认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类似疾病史,否认重大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 36.9℃脉搏 76次/分呼吸 19次/分血压 138/60mmHg
辅助检查:2020-06-07(当地医院)肝功:ALT 1584U/L、AST 1288U/L、TB 241.5umol/L、DB 180.1umol/L;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2015-06-14(当地医院)肝功:ALT 242U/L、AST 102U/L、TB 451.0umol/L、DB 332.6umol/L、TBA597.6umol/L。

初步诊断:
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早期)?
2.慢加急性肝衰竭
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
患者近期无肝毒性药物服用史,故药物性肝炎不考虑。

患者无甲状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无发热、关节疼痛、变形等症状,故自身免疫性肝炎暂不考虑。

诊断依据: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早期)?2.慢加急性肝衰竭,依据:患者虽否认既往肝炎病史,但从未行相关检查,本次发病以乏力、纳差、皮肤眼黄、尿黄为主要表现;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

结合外院肝功明显异常,胆红素升高10倍以上:TB 451.0umol/L,乙肝两对半示“大三阳”,故考虑诊断,完善我院腹部彩超、乙肝DNA等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治。

诊疗计划:
一、常规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
1.肝炎护理常规,一级护理。

2.予保肝、降酶、抑酸等对症治疗。

予口服茴三硫50mg tid、双环醇25mg tid,静滴异甘草酸镁100mg qd、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mg qd、多烯磷脂酰胆碱930mg qd、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 qd等保肝、降酶、退黄,泮托拉唑42.3mg qd 抑酸等对症治疗。

3.完善相关辅查。

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乙肝DNA、腹部彩超等。

4.健康教育,向家属交代病情。

患者肝功严重损害,黄疸深,消化道症状明显,病情进行性恶化,随时可能出现肝功损害加重,黄疸加深,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二、积极安排人工肝治疗:分别于2020-06-17、2020-06-20行DPMAS治疗,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

该患者确诊为病毒性乙肝慢性重型(早期)并慢加急性肝衰竭。

经保肝、降酶、抑酸等对症治疗及人工肝治疗2次,患者神志清楚,精神、食欲可,乏力、纳差缓解,查体:慢性病容,未见肝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

病情好转,予以好转出院。

【讨论】
本患者确诊为病毒性乙肝慢性重型(早期)并慢加急性肝衰竭。

黄疸症状较重,并发症较多,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造成体内毒性物质的蓄积和严重的代谢紊乱。

因此,清除体内毒性物质(胆红素,胆汁酸,炎症介质等)和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于重度肝炎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极其重要。

人工肝技术能明显改善肝损害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根据本例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肝功损害严重,患者入院检查胆红素水平高达451.0umol/L,故采用DPMAS治疗模式,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经连续两次治疗后胆红素下降明显,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DPMAS疗效确切,且可以大大减少血浆用量,在当今血制品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更具推广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