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共计5页苏教版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观察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
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人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1.本课可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
(2)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当孩子们猜出谜底后,便可很自然地导人观察眼睛的活动。
(3)戏剧性导入请学生先谈谈什么是观察,然后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医学教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一天上课时,端来一杯液体,他请学生认真模仿他无声的动作——他做的只是简单的蘸和尝的动作,等学生一一模仿完毕,教授请他们谈谈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液体是甜的。
这是什么液体呢?教授告诉大家:杯中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学生们有的呕,有的怒,这时,教授才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们:“我刚才伸入杯中的是食指,而尝的却是中指。
”大笑过后,孩子们一定会对“观察要细致”留下深刻印象。
如采用这种导人方式,肄议教师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扮演这位教授,模拟这一过程,只是这杯里装一些糖水,不要真的装糖尿病人的尿液。
效果会更有戏剧性。
2.观察眼睛。
这是本课的第一次观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观察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观察教学设计观察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一课。
中心目标是知道什么是观察,为什么要观察以及怎样观察。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观察,在观察过程中除了使用一些感官外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整个教材设计了三个充满童趣的活动:①用各种感官分别观察②用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③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茶进行观察。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感官到多种感官收集不同信息;由单纯的感官观察到借助方法、工具进行观察,让孩子们在感叹之余,深深认识到“工具可以扩展我们的感官功能”、“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教学本课,可以淡化知识目标,而把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学习情趣作为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观察以及观察的作用,能利用各种感官观察物体,初步学会用语言或画图等方法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观察效果。
2.在观察过程中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能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仪器对物体进行深入观察。
3.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1.观察使用的工具:小镜子、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
2.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水果、各种饮料、邮票、不透明口袋及其里面装的一些日常用品。
3.课前到校园感观各种树工花草的形状、颜色、气味。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的,观察比较细微的物体,我们往往借助于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4.出示放大镜、显微镜。
师:谁能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和作用?5.教师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演示使用。
6.观察探究:①出示邮票,让学生粗略说出上面有什么。
②探究:引导学生用放大镜看,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下来或画下来。
7.交流观察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观察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器官,必须借助必要的工具。
放大镜、显微镜等就是我们常用的观察工具。
当然,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显微镜之类的东西,可能会比较好奇,探究时精力往往不能集中,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观察上。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5.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探究新知
1.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检测导结
1.()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
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和()。
四、拓展提升
1.了解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五、总结全课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工具,并知道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2.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2)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3)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①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②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③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④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教案
现在这里有不规则的叶子,我想要知道它们的面积该怎样测量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算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不规则形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可以通过变通的手段测量面积。
介绍分割统计法
(1)在白纸上画出网格线。(厘米格)
(2)将叶子平铺在方格纸上。
(3)描出轮廓线。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
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3分钟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他们是一样长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大家的猜测呢?
现在我们就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不是一样长
结论:直线,一样长
在刚才的验证中我们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得出结论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的,知道了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为实,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更可靠。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测量。(写板书)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某个事物时不能只靠感官,更多的是要靠实践测量。科学实验中需要精确的测量,但有些时候也需要用到估算测量。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测量
测量工具:天平,秒表,尺子等等
测量身高——米尺
测量力量——握力计
认真听讲,举手回答老师问题(各种测量工具,需要根据回答进行判断)
答:米尺,握力计,血压仪等
积极思考学到了什么
板书技能
提问技能
设计意图:学生总是很好奇的,他们乐意追求新奇事物。测量工具各色各样,有的可能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做适当的介绍,告诉学生它们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分钟
三、学会使用量筒,并用量筒完成实验(容积测量)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观察与测量教学内容、观察与描述2、用工具测量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观察。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德育目标:、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2、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
3、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5、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课时安排第1课:1/2课时第2课:1/2课时第一课观察教学目标:、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5、乐于交流、互助。
德育目标.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
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
3.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
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
「精品」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2测量》word教案(3)
【小学科学】2019最新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2测量》word教案(3)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测量一、设计思路:《测量》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第二课。
之于科学探究,测量与观察一样,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手段,是孩子所需掌握的必要探究技能。
教材在各册末尾设计这类教学内容,意在进行探究过程与方法的集中训练。
测量能力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掌握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二是在碰到有些“难度”的测量问题时,能采取合适的策略加以解决。
所以,本课的科学探究有些特殊,它不是对某种科学知识或科学原理的探究,而是对一种方法的一般性进行方式的探究。
所以,本课的重要目标就应为“在测量中学会测量”――即让学生在所具体开展的测量活动中,总结出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而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又是孩子掌握探究方法并能内化为探究能力的过程。
这样,在今后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便可以熟练运用了。
我将本课设计成如下环节:通过感观的局限性体现测量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测量→从用尺测量长度中探究出测量的一般性步骤→运用总结的步骤测量一杯水的体积→运用策略解决实际测量。
二、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并能使用多种工具开展测量活动。
2.探究测量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的并运用。
3.掌握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能运用策略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4.学会在经历探究“挫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教训,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测量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的探究及运用。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量筒、烧杯、皮尺等。
五、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圆球,就球的形状.颜色.重量提问交流。
暴露观察的局限性。
提问: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准确地告诉我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颜色、重量)2.小结: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时光凭观察就够了,有时则需要借助工具量一量,像这种用秤称球的重量这一类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测量。
三年级科学教案-测量
师问--【视觉可靠吗】
3现在请看----这2个长方体,谁来用手感觉一下哪一个重请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现场用测量重量的电子秤来测量)
师问--【手的感觉可靠吗】
4师小结:通过以上3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5这就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1学生
学生通过flash动画观察后都清楚的看到这两条红线是笔直的,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1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自己梳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欠缺。对科学的探究有兴趣,但缺少精准的钻研,如认识测量工具,但是使用不规范,不知道怎么读数,不知道怎么归零等等
2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在实验前先思考,再动手;实验过程中不能细心观察,对实验的结果不太关注,只关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待结论的态度不能实事求是。
学生亲自感受重量,再次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得出要想有精准的结论就必须利用测量工具这一法宝,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小结:
大屏幕flash动画展示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生动直观的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再通过亲身体验2块颜色和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重量的不同,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直接导入新课,简洁点题,为本节课学习测量做好铺垫。
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基于网络支持下的网页资源为载体,突破以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分组实验多样性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报,数据的有效整理等,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体验测量的乐趣,学会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构“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测量教案1
四、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测量工具。
2、学生畅谈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包括它们的名称、使用范围、优(缺)点等。
3、讨论:对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工具,你有什么想法,不妨提一些改进意见。
五、课堂效果检测:
小学科学学科第五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三
时间
任课教师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测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2、活动:感知1秒钟有多长。
教师对着秒表1秒1秒地数,让学生尝试跟着数,初步感知1秒钟有多长。
3、制作要求:做一个30秒钟左右的水钟。
说明:介绍制作方法和所需的材料。用针在一次性纸杯底部开一个小细孔,在杯中装一定量的水,借助秒表测量水全部漏完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根据情况相应调整水量。
4、学生制作并检测实际使用的效果。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活动记录纸。
预习提纲
教
学
过
程
一、猜谜导入
1、出示漏刻的图片。大家来猜一猜它是什么?
2、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漏刻。
3、讲解:古人除了用漏刻来计量时间之外,还发明了沙漏。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介绍沙漏)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测量与观察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测量与观察实验名称:测量与观察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和观察,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实验材料:1. 水杯2. 尺子3. 温度计4. 夹子5. 铅笔6. 纸张7. 针线实验步骤:1. 实验一:测量水的温度a. 将水杯装满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b. 观察温度计的刻度,记录水的温度。
c. 将温度计拿出水杯,再次观察刻度。
d.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温度计是如何工作的。
e. 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2.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a. 在纸张上画一条直线,直线上方标识长度单位(例如:厘米)。
b. 使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度,并将其记录在纸上。
c.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例如:书、水杯等)。
d. 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重量a. 使用尺子测量夹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b. 将针线悬挂在夹子上,观察夹子的变化。
c. 使用针线为夹子增加重量,直到夹子平衡为止。
d. 使用尺子测量前后夹子的长度差,并记录下来。
e. 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实验测量和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计的刻度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而刻度上的数字表示温度的高低。
2. 使用尺子可以方便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刻度标识可以知道长度的大小。
3. 夹子在增加重物后会发生平衡状况,通过测量长度差可以得出物体的重量。
实验延伸:通过对测量和观察的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以下问题:1. 如何测量其他物体的温度?2. 如何使用尺子测量更复杂形状的物体的长度?3. 如何使用其他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重量?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并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总结:本实验教案旨在通过测量和观察来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实验记录和结论的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测量和观察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测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测量教学设计测量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部分,在学生尝试用各种感官对多种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发现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
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
本课将对学生进行五种基本测量技能(测量速度、测量容积、测量质量、测量时间、估算面积)的训练。
教学目标:1.学会用尺、量筒、秒表、温度计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做记录;2.体会测量对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
3.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测量工具: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体温表、直尺、秒表等2.大小相似的长方形纸盒、树叶。
3.幻灯片、录音带、投影仪。
4.参观调查了解体温计、血压表、气压计等先进仪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出示图画,仔细观察图画:直线?曲线?思考:只凭我们的感官可靠吗?2.师:大家能想出办法来验证一下吗?3.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用直尺比划,测量长度)4.汇报验证结果。
(都是直线,一样长)5.师:刚才,我们用眼睛观察所得的结果是弯的,可通过验证发现线是直的,你们们明白了什么?(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沙漏和漏刻的原理,必定很感兴趣,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1.教师出示一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认一认。
(包括:气压计、血压计、电子秤、湿温度表、身高体重计等等)2.学生讨论:它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见过吗?设计意图:学生总是很好奇的,他们乐意追求新奇事物。
测量工具各色各样,有的可能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做适当的介绍,告诉学生它们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5单元教案
生:第五关是什么?
(出示第五关规则:终极挑战,刚才盒子中的袋装液体是什么?)
学生把液体倒入纸杯观察,然后放到老师指定的位置。
生:雪碧。
生:盐水。
生:糖水。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然后舌头偷偷添了添。
师:你不怕这液体有毒!
生:不会,老师不会害我们的。
师:你到蛮机灵的,不过同学们,生活中不能这样,不熟悉的不能去尝,闻也要讲究方法,要这样……。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摸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
生:是砂糖桔,因为我摸着它的表面就是桔皮。
生:小球,它是圆的,而且表面是光滑的。
3、师:看来用手摸要比听声音猜更容易发现物体的特征。好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第三关。
(规则:用手摸出一个砂糖桔,摸错可以换。)
生:学生摸,其中有的摸对,有的第一次、第二次没摸对。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摸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
生:是砂糖桔,因为我摸着它的表面就是桔皮。
生:小球,它是圆的,而且表面是光滑的。
3、师:看来用手摸要比听声音猜更容易发现物体的特征。好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第三关。
(规则:用手摸出一个砂糖桔,摸错可以换。)
生:学生摸,其中有的摸对,有的第一次、第二次没摸对。
师:统计第一次就摸对的举手。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摸了好多次还是没摸到。
生:里面的砂糖桔越来越少,所以难摸了。
生:我摸到橡皮泥,感觉表面也是软软的,所以以为是砂糖桔。
……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砂糖桔,把观察到的秘密记录在老师发的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记录。
师:都好了吗?今天的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2测量教案苏教版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5.2测量
课 题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课时排两课时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第二课时
《测量一炷香的燃烧时间》
主要教学环节:
一、介绍古人用香计时间的由来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测量》教案4
《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2、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
(板书)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跑步——秒表,身高——尺)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1、我这里有一杯水,我想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到底有多少?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1观察》word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观察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2.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3.会描述观察所见4.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二、教学准备: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用感官观察事物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
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二)用工具观察事物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观察四种茶叶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2.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五)总结1.总结观察的方法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提示:本课时设计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努力,落实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话题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二)观察大米1.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2.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测量教案
提问:请你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准确地告诉我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颜色、重量)
3、小结: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时候凭观察就够了,可人的感觉器官(眼睛等)不一定可靠,用工具进行测量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所以有时则需要借助工具量一量,像这种用秤称球的重量这一类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测量。(板书:测量)而秤就是一种测量工具。(板书:测量工具)
三、比较两杯水谁多谁少
1、谈话:在桌子上有两杯水,怎么知道哪杯水多呢?
2、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测量活动。
3、学生交流测量过程和方法,并互相进行评价。
4、教师小结:将两杯水分别倒进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可以比较出哪一杯水多。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测量,既迅速又准确,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
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
4、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珠峰的高度发生了变化?
5、提问:你觉得30年后再测一次,珠峰的高度还会是8844.13米吗?
6、学生讨论。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五、介绍珠峰高度测量结果的变化
1、(出示测绘人员测量地形的图片)讲述:测量在地理勘测中经常运用,为此,人们还发明了许多专门用于地理勘测的工具呢。
2、提问:你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哪儿吗?它的高度是多少?
3、讲解:30多年前,也就是1975年,人们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13米。但是在2005年的5月22日,我国测绘局派出的科学家登上珠峰,对它的高度进行了实地调查,测量出珠峰的最新高度是8844.43米。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活动记录纸。
预习提纲
活动一: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分别可以测量什么?(收集相关图片以备上课使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测量与观察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测量与观察1. 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测量与观察作为基础实验技能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测量与观察实验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和观察技巧,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实验1:长度测量2.1 目标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让学生掌握使用尺子或卷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2.2 所需材料•尺子或卷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等)2.3 实验步骤1.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并用尺子或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2.学生需要先将尺子或卷尺对准物体的起点,并读取末端所指示的刻度值。
3.学生应该记录下所测得的长度并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
2.4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了解到不同物体的长度差异,并且理解尺子或卷尺的使用方法。
还应注意保持用力均匀,不要压弯尺子。
3. 实验2:质量测量3.1 目标通过称重不同物体,让学生熟悉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2 所需材料•天平•不同质量的物体3.3 实验步骤1.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并将其放在天平上。
2.学生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天平达到平衡状态。
3.学生应读取天平显示的质量数值,并记录下来。
4.反复重复以上步骤,测量其他物体的质量。
3.4 结果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物体之间的质量差异,并了解如何使用天平进行准确的质量测量。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实验3:观察植物发芽过程4.1 目标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成长形态和变化。
4.2 所需材料•透明容器或花盆•小麦种子或豆子•食用棉花或纸巾4.3 实验步骤1.在透明容器中放入一层食用棉花或纸巾,湿润。
2.将小麦种子或豆子均匀地放在湿棉花或纸巾上。
3.盖上容器的盖子,使其保持温暖和湿度。
4.学生每天观察容器中的种子是否发芽,并记录下相关观察结果。
4.4 结果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长的过程,并了解植物对于水分和光照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学设计
鹤山乡大辛小学桑新华
第一课观察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5、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
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1.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
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
3.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
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
限时性作业:
1 你知道有哪些观察工具?它们有什么作用?
2 怎么辨别花茶和乌龙茶?
教学反思:
第二课测量
教学目标: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4、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重点: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教学准备:
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
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
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
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
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
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7.纸、笔、尺、玉米棒。
教学过程:
限时性作业:
1 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
2 漏刻是测量什么的工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