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

合集下载

老子对女人的尊崇

老子对女人的尊崇

《老子》对女人的尊崇内容提要:老子对女人的尊崇思想,来源于老子对道的俯仰察识,体认道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事万物,为天地之根。

关键词:老子阴阳柔道教老子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为现代人保护环境、进行精神治疗提供了思想资源。

其实,老子哲学中还有一宝贵的思想价值,那就是对女人的尊崇。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崇尚阴柔。

近年来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老子哲学为女性化的生命哲学”[1],因“老子哲学脱胎于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特别是女性生殖崇拜。

所谓的‘道’,最初建立在对女性生殖力的认知上,然后将这种女性生殖作用扩而充之,用来观察整个宇宙的创生过程,于是形成了‘道’的概念。

《老子》书中常用女性生殖器或母体形容道。

”(同上),如玄牝、谷神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谷神,一说为“道”,一说为女性生殖之神。

“牝”指的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则是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的象征。

玄牝、道之所以值得推崇,就在于她。

老子直接用“母”与“子”来比喻道与万物的关系: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其殆。

[4]“老子是自觉意识到男性智慧的弱点和重新发现女性智慧和品德的伟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正是由于着重提炼和发挥了女性之德,才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主阴哲学”(同1),《老子》“是真正的女性哲学,它推崇的是阴柔之性。

”(同1)“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哲学就是一种女性的哲学。

《老子》书中屡有‘母’字,他把‘道’称作‘天下母’,又比之为女阴(‘玄牝之门’)和女性生殖器(‘谷神’),即是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遗留意思。

”[5]老子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贵柔守雌,他从“弱者道之用” [6]出发,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7],举起了“柔弱胜刚强”[8]的旗帜。

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

老子评价女人的名言

老子评价女人的名言

老子评价女人的名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守柔贵雌的思想在《道德经》中体现为对女性的推崇。

在《道德经》中,老子常用女人来比喻不可言说的“道”。

比如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提到了“妙”字,妙可做少女解,少女是纯真、纯洁的象征,用在“道”中,就是天地的本始。

因为女人乃人类之母,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根本,所以老子用女人来喻道。

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老子讲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老子对奇妙的生殖之母的崇拜,他指出女性是天地所由出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却隐而难见,但它的功用却是永远用而不竭的。

在这一章中,老子把道比喻为雌性的生殖本能,他认为“道”是一个“能产”的女性。

“赤子之心”:阴柔与阳刚

“赤子之心”:阴柔与阳刚

“⾚⼦之⼼”:阴柔与阳刚“⾚⼦之⼼”:阴柔与阳刚⽼⼦说:含德之厚,⽐于⾚⼦。

毒⾍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弱筋柔⽽握固,未知牝牡之合⽽朘作,精之⾄也。

终⽇号⽽不嗄,和之⾄也。

知和⽈常,知常⽈明,益⽣⽈祥,⼼使⽓⽈强。

物壮则⽼,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道德修养深厚,可以⽐作婴⼉。

毒⾍不叮咬,猛兽不伤,凶鸟不击。

筋⾻柔弱,却握紧拳头。

不懂得男⼥性交,⼩⼩的⽣殖器却会勃起,因为他的精⼒⼗分旺盛。

整天哭号,声⾳却不嘶哑,因为他的通体极为和谐。

懂得和谐叫做恒常;懂得恒常叫做明智。

延年益寿叫做祥瑞,⼼中⽓息贯通叫做强⼤。

事物总是处于⼀种盛壮的状态就会⾛向衰⽼,可以说是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很快灭亡。

道,是万事万物从⽆序到有序、从⽆到有、从低级到⾼级的⾃组织、⾃运⾏、⾃选择、⾃发展的总体机制和规律,是万事万物⾃⽽然之的总体功能状态。

德,是⼈充分尊重、依托、遵循道的思维模式与⾏为准则。

道与德⾼度融通,然⽽懂道仍须修德。

德与道的内在关系决定,有德者⼀定是充分理解并遵循“⾃然⽽然”的道的。

所以,修养功底深厚的有德者,会进⼊⼀种纯净、本真的境界,其天真、纯真、本真程度堪与⾚⼦相⽐。

⽼⼦在这⾥说得很清楚:“含德之厚,⽐于⾚⼦。

”既然是“⽐”,婴⼉是不是真的“毒⾍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已经不再重要。

古⼈不可能了解许多现代科学知识,也不必要考究婴⼉是不是有什么不良的遗传因素,或者孕期、产期、临产、接⽣过程中有什么不正常。

⽼⼦所注重和强调的当然是婴⼉那种⽣命初始的⾃然状态,⽽就在这没有经过后天影响、历练、修饰的“天然”的⽣命状态和“原版”的⼼灵世界中,却蕴藏着因柔静⽽纯真圣洁、因幼⼩⽽健康蓬勃、因稚嫩⽽孕育强劲的⽆限⽣机。

这是⽣命没有被扭曲、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异化的与⽣俱来的⾼度和谐;是⼼灵没有焦躁、没有压⼒、没有顾忌的⾼度宁静。

我们读⽼⼦,难度在于他那简介⾼深的⾄理名⾔,“联系实际”的时候往往觉得⼗分⽭盾。

⽼⼦是讲阴阳辩证的,可是他似乎总是“阴柔有余,阳刚不⾜”。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 柔 静 慢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 柔 静 慢

老子道德经的三个最高智慧柔静慢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讲的都是“道”和“德”,这与今天所讲的传统道德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下老子所讲的“道”和“德”,看看老子在《道德经》中都给我们透露了什么重要信息。

首先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什么叫柔、静、慢。

为什么说柔、静、慢在老子道德经中是非常重要的呢?其实,柔、静和慢三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却代表了老子《道德经》中最高智慧(柔道之术):柔能制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却不走车马;天下无道却不出现战场;天下无道却到处都能看到战争等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老子会说“柔能制刚”呢?其实,柔是用来制刚的,而静则可以用来制缓的。

所以说,对于人们来说要想让自己更好地去做事、去处理事情时要学会用静来制缓;而对于社会来说也要学会用静来制柔。

一、老子的“柔道”是什么意思?大家应该都知道,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的“柔道”三字是说:“柔弱胜刚强”,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意思就是:“柔弱胜刚强”,这三个字其实就代表了老子《道德经》中最高智慧——柔道之术。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再来看一句:“柔弱胜刚强”都不代表着柔弱,它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概念。

1、“柔弱胜刚强”并不是说要柔弱地去对抗刚强,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林黛玉来了以后,他是以一种非常柔顺的态度来对待林黛玉,这也是在表面上的一种“柔弱”。

可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柔弱,而是用一种“静”去对抗这种强大的力量。

在宝玉与黛玉二人发生争吵之后,他非常地着急,甚至还会说出:“这可如何是好?那你且看我去!”的话去。

就这样,他先冷静地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是宝玉本身性格过于柔弱?还是林黛玉过于软弱呢?在这两种因素当中我们要怎样去选择呢?显然,如果宝玉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和事情背后的原因的话,他应该会选择“柔”与“刚”两者相结合来处理问题吧。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关于阴阳的句子

道德经关于阴阳的句子

道德经关于阴阳的句子
道德经中关于阴阳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条: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这句
话指出了阴阳的起源,从而将阴阳二元对立的观点转化为一元的观点。

2. 柔弱者胜刚强者。

(第七十九章)这句话说明了阴柔之于阳
刚的胜过之处,而且也强调了柔弱并不代表失去力量,相反地,柔弱
之力更能创造出更大的力量。

3. 是以彼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十八章)这句话指的是阴阳
的互补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调和、合一,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
的循环,其中一个胜过另一个的时候,就会导致不平衡,而平衡只有
在彼此的辩证关系中才能获得。

4.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一章)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表
面上看起来很被动的态度,但实际上,只有在守静致虚的过程中,才
能超越阴阳的二元对立,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以上是道德经中关于阴阳的几个句子,它们都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对于我们理解阴阳的哲学概念和人生价值都有很大的帮助。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 以什么为进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 以什么为进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以什么为进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主张的“贵柔守雌”,一直被一些人所推崇。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主张?他以什么为进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贵柔守雌”的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道:“柔弱胜刚强。

”他认为,“弱者胜于强者,无言胜于有言。

”这说明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

其实,老子所提倡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说要退缩、软弱,而是强调在处事上要以柔弱作为出发点,以“不争”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在情况不明朗、人心浮躁的时候,柔弱的态度会使人更加平静,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清问题、解决问题。

而“守雌”则是指,男性应该保持阴柔、温和的特性。

在古代,尤其是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阳刚之气属于男性,这种观念在男女性别之间造成了不必要的对立。

老子认为,男性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放弃所谓的刚强、阳刚之气,保持雌性的温和、柔软。

这样,男性也能走向更加美好的境界。

二、老子以什么为进?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柔弱胜刚强,以柔为进”。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一种不争、不攻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心态问题。

大多数人抱有“争取、夺取”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往往会让人们忽视问题的本质,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夺应该得到的东西,反而无法收获预期的结果。

因此,唯有用“柔弱”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不断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最好的效果。

三、老子主张的启示我们现在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十分残酷,很多人都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占据更多的资源。

如果一味地采取强硬的方式去争夺,往往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以克服的困难。

因此,老子的“贵柔守雌”理念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只有保持柔弱、以“不争”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预期的目标。

总之,老子主张的“贵柔守雌”,强调了在处事上应该以“不争”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这也是现代人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专升本老子 六章的文学常识

专升本老子 六章的文学常识

专升本老子六章的文学常识专升本是许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深造的一种途径。

而在专升本考试中,文学常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从老子的六章入手,探讨一些与文学常识相关的问题。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第六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篇章,内容涉及到很多文学常识。

第六章中提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里的“玄牝”指的是女性的阴柔之道。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柔弱、温柔、美丽的特质。

而在这里,老子将女性的阴柔之道与谷神不死相联系,传达了一种生命力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也常常出现,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

第六章中还提到了“太上,下知有之;第六章中还提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里的“贤”指的是有才德的人。

在古代文学中,贤人常常被描绘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智慧的人。

他们不仅自己追求道德的境界,而且还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人。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贤人形象,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征服了许多人,并对整个故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中提到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里的“上德”指的是超越了道德界限的境界。

在古代文学中,超越道德的境界常常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追求目标。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超越了常人道德的存在,他以破坏传统的方式,完成了许多不可能的任务。

通过对老子六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识。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柔弱、美丽的特质;道德的表现与人物的命运和品质密切相关;贤人往往具有高尚品质和智慧,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人;超越道德的境界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追求目标。

这些都是我们在专升本考试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学常识。

老子的六章中涉及到了许多与文学常识相关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学常识,提高在专升本考试中的成绩。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老子的道家思想(李荧)

谈老子的道家思想(李荧)

谈老子的道家思想(李荧)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行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向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广博,交友要像水那样宅心仁厚,说话要像水那样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尽自己所能,行为要像水那样适时适度。

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水几于道: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才是至仁至善。

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

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 不争 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道德观——贵柔

老子道德观——贵柔

老子道德观——贵柔
老子道德观——贵柔
与“无为”、“不争”的道德基本观点相联系,老子以柔弱作为人的美德。

“老聘贵柔。

”老子认为,柔弱是与生命、和谐、善意联系在一起的,而刚强是与死亡、对立、恶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赞赏柔弱,反对刚强。

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还用水作为例子,来赞美柔弱的品德,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选中,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柔弱的水却能攻克一切坚韧强大的东西,没有其他的事物能与之匹敌。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是知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领悟,率身实践。

老子以性情柔弱的水可以攻克坚强事物的例子,来说明他“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的道德。

他把甘于柔弱作为一种美德,是要人们贵弱守雌,不要勇敢逞强。

他声称“勇于敢则杀”,勇敢刚强反而易遭杀身之祸。

老子崇尚“濡(柔)弱谦下”的品格,看到了“柔弱”与“刚强”两种对立品格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在道德认知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他片观强调了“柔弱”的作用,把它说成是绝对的善,否认“刚强”、“勇敢”等品德的价值,就走入了道德认识的“误区”。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人生观: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贷),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字注解:知,知道,明白。

雄,比喻躁动、强硬。

雌,比喻柔软、柔和、安静。

溪,比喻涓涓细流的宇宙能量。

荣,比喻世俗荣华富贵,浴,精血盈满。

辱,比喻俗人对下等人的看法。

浴,比喻充足的宇宙的能量。

朴,不被雕琢的木,引申,不变。

白,比喻清楚明白地勘察有形事物。

黑,比喻宇宙的精微物质不被人所见。

看不见。

天下,宇宙时空能量。

貸,比喻宇宙的能量。

引申为『与道合一』不需要再行功温养了。

器,比喻万物所用的精微物质。

比喻承载万物的工具。

制,规定、制定、制式、制宪。

割,切断,截下,多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元·张山峰(非张三丰)《采真筑基歌》云:牢固阴精是筑基,筑基惟在守其雌。

守雌不动牢坚固,牢固阴精是筑基。

明·张三丰《真铅歌》云:雌里怀雄成至宝,黑中取白见灵芽。

金多水少方为贵,阴盛阳衰未足夸。

恢复到身心合一的婴儿状态,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开自己的身体,保持这种状态,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进入体内,基本点是要守住自己安静柔和的心性,恒久不变。

这就是老子讲的『知其雄,守其雌,』老子把这种婴儿状态比作『为天下溪』。

使安静柔和的心性不离自己的身体,能保持这种恒久不变的婴儿状态,这样能使宇宙的能量像涓涓细流的水一样不断地流向体内。

其实安静身心达到没有躁动的时候,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自动运转,而且会获取宇宙能量。

老子这种观点,如今已得到世界各学科的认同。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自身恢复到不被外界干扰的状态,能达到机体的精血充足盈满。

基本点是,明白世俗荣华富贵能耗损我们宝贵的能量,即使受辱也要守住与世不争的态度,恒久不变。

老子的阴阳和谐论

老子的阴阳和谐论

老子的阴阳和谐论老子《德道经》中的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国阴阳概念产生、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和西方哲学关于物质的划分不同,老子《德道经》是将宇宙存在的一切,全部地、完整地视为物质,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皆物质。

宇宙万物皆源自于道所生和德所养,道和德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这个源动力也就是万物的根本。

世界上的所有物质,只具备《有相》和《无相》两种分类,也就是老子提到的《无》和《有》。

因为万物都是物质,所以老子的哲学思想里并不存在唯心与唯物的哲学分别性。

这一点与近代哲学的某些观点是不太相同的,对于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们,这一点要格外注意。

1 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即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这两大类都是物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不同。

阳性物质以显性方式存在,我们叫它实存在;阴性物质以隐性方式存在,我们称之为虚存在。

“显、隐”、“实、虚”、“阴、阳”都是互根互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组异成同时,便是复性物质,我们简称其为复质,复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复质由阴阳组异成同,阳中又有阴,阴中又有用。

正如我们在描述数的内涵时,只讲实数而不讲虚数,就无法构成复数,而复数才是数的完整概念。

比如从宏观宇宙来看,德一朴散开来的物质世界中,精神和物质是一对阴阳,用老子的观点来看,两者都是物质,只是精神是阴性物质,处于隐态,而物质是阳性物质,处于显态。

两者互为根本。

如果没有物质,诸如我们的肉体及其他任何实体,精神就无所依托;没有精神,物质就丧失了主人,一个空壳,自然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阴和阳是相对存在的,没有阴,阳就不存在,没有阳,阴就不存在。

阴阳从性质上来讲是相反的,比如阳性物质有向外扩张,显性,主动等特性;阴性物质有向内收缩,隐性,被动等特性,但他们却不是对立的。

阴阳对立只是整个阴阳理论中当阴阳严重失去平衡时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而已。

有些人把阴阳学说简单概括成就是两个相反的事物,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作者:郭雅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在老子哲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贵柔尚弱”思想的推崇。

这种对女性及其女性特质的崇尚,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以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等处世之道,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子哲学贵柔尚弱积极影响作者简介:郭雅楠(1986—),女,山西长治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 [1](第一章)。

能够用语言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第四十二章)老子将“道”具化到事物之中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 (第六章)。

此句中,“牝”指的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

“玄牝”就是指母性神秘而玄妙的美。

老子将“道”比成“谷神”和“玄牝”。

把“牝”看为天地之“根本”,天地万物皆生于“牝门”。

这正是老子对宇宙起源、万物基础的一种比喻式概括。

老子对于女性各种美好品质的推崇在其《道德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子哲学思想所提出的“重阴”、“尚柔”、“守雌”、“好静”、“崇俭”等观点,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和独特的处事智慧,都是对女性特有道德品格的哲学抽象表达。

“道”的根本内涵就是“柔弱”,换言之,“道”本身就是“柔弱的道”,而老子的哲学实际上就是“柔弱哲学”。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贵柔尚弱”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尚刚,道家尚柔,而道家尚柔的传统正是由老子开创的。

(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崇拜纵观老子的哲学思想,人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他对阴柔的推崇,这种崇拜建立于人人皆生于母亲这一基本事实之上。

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是由女始祖感生神物而来的。

之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最终取代了上古母系社会,但集中反映那一时代人类生活的女性崇拜思想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了下来,沉积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之中。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老子的道理不是关于美学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一些重要命题,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源。

关于理解美的性质的命题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意思是任其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事实上,老子是在谈论真正的美。

“道法自然”意味着生态,强调“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无法把握的。

这是一个与“道”相连的领域。

它有无限的光,但看不到它的光,无限的伟大,但看不到它的形象,无限的美,但闻不到它的声音。

这种美需要用心直接理解。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所描绘的“恍惚”氛围也与艺术形象相连。

艺术形象应该是虚拟的,应该是模糊的。

这不仅是因为它只是生命的反映,而不是生命的实体,也是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重新创造的空间。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是指人为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相和真理可以在没有装饰的情况下被他人信任。

4、无为无不为老子把这种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运动的状态叫做“无为”。

只有当人们的主观意图符合“真理”,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主观的“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善”。

这样,“善”的实现就是“真理”实现的产物。

实现的“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好”,这就是美。

美是客观真理与主观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包括崇尚空灵、宁静、软弱、朴素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中。

虚与实存在,虚与光,虚与现。

这是中国意境理论的精髓;“宁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简单性(相对于强烈的色彩)、自然(与雕刻相左)、温柔(违背雄强)、微妙(不同于浅薄)等特征;老子“柔”哲学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看到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弱点,认为只有弱点才有希望和发展的可能性。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摘要】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强调了在治国理政、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简要介绍了“贵柔守雌”思想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分别讨论了道法自然与“贵柔守雌”思想的关系、“贵柔守雌”思想在人际关系、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中的应用以及其现代意义。

最后在总结了“贵柔守雌”思想的智慧、影响力与传承发展。

通过对这一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贵柔守雌、思想、哲学智慧、道法自然、人际关系、治国理政、个人修养、现代意义、智慧、影响力、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简介老子“贵柔守雌”思想源自《道德经》中的“贵为下”、“柔为上”、“守为先”、“雌为强”等观念,强调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要追求贵为谦虚、柔为坚韧、守为深远、雌为坚强的品质。

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谦逊而不张扬,柔软而不屈服,守信而不轻率,刚毅而不傲慢。

这种“贵柔守雌”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兼顾阴阳、平衡矛盾的哲学智慧,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贵为下”是因为在大自然中,下者能保持谦逊和包容的品质,更易被众人所尊敬和信任;“柔为上”则表明柔顺而非强硬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影响力;“守为先”强调守礼守身守道,才能保持内心安宁和稳定;“雌为强”则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韧刚强和忍耐力,是人格中至关重要的品质。

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宝藏,具有深远的智慧和启示意义。

1.2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的重要性老子“贵柔守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老子“贵柔守雌”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守中道,强调人应当以柔弱之道、以守静之德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

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
力。


宇 宙 生 成 论 体 现 了老 子 对 于 阴 柔 美 的极 力 崇 拜
为 雄 伟 、 大 、 武 、 越 等 情 状 。 柔 美 是 一 种 柔 和 美 , 于 宏 威 激 阴 关 她 的具 体 特 性 清 代 姚 鼐予 以 了 充分 论 述 。 鼐 闻 天 地 之 道 , “ 阴 阳 刚 柔 而 已 。 者 , 地 之 精 英 , 阴 阳 刚柔 之 发 也 … …其 得 文 天 而 于 阴与柔 之美 者 , 其 文如 升初 日, 清 风, 云 , 霞 , 则 如 如 如 如 烟 , 幽林 曲 洞 , 沦 , 漾 , 珠 玉 之 辉 , 鸿 鹄 之 鸣 而 人 寥 如 如 如 如 如 廓 … … ”I “ 姚 鼐 把 阴柔 美 的特 征 赋 予 了旭 日、 风 、 林 [” ] 清 幽 曲 洞 、 、 、 、 等 诸 多 可 感 的 自然 物 象 。 云 霞 沦 漾 只要 稍 加 分 析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这 些 自然 物 象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柔 、 温 轻盈 、 小 、 娇 柔 媚 、 缓 、 弱 、 静 等 。 而 这些 特征 正是 现 代 美 学 意 义 上 舒 嫩 凝 阴 柔 美 所 具 有 的特 质 。 于 阴柔 美 的 回顾 和 整 体 把 握 是 为 我 对 们 探 讨 老 子 学 说 中 的 阴柔 美 这 一 论 题 而 作 理 论 准 备 的 。 众 所 周 知 , 子 学说 是 以 “ ” 中 心 而 构 建 起 来 的 。老 老 道 为
人 的 根 源 ; 且 是 要 在 宇 宙根 源 的 地方 来 解 决人 生 与 自己 根 并 Nhomakorabea维普资讯
第2 1卷第 1期
( 0 6 20)
内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解读《道德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与思想

解读《道德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与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经》已是国学经典,以往对老子的研究更多地偏重理性的哲学上,而《道德经》讲述的不仅仅只是关于“道”“德”,和做人处事的道理;更重要的还有关于对人类审美认识和提升审美境界的经验方法。

因此,将审美与道德经结合,准确地说是解读道德经中一些美的思想和观点,发现其中蕴含的理性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一、上善若水――柔之美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人就如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是柔弱的,它避其锋芒不与人相争,总是处于最下面,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冷静地判断自身的处境。

老子以柔弱为美,欣赏其和平、保全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平静淡然之美。

倘若只看到水的柔弱而不见其柔美则大错特错,老子进一步加强说明了这种观点,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不赞赏刚强之美,认为至柔可以克至刚,物极必反。

老子在论证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中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看到这里会有人提不同的看法,做人难道不应该保持强硬的身体与姿态吗?故老子从中看到了强大的弊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则硬、硬则断,做人不应过于强硬。

举例来说,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短短的15年国祚,期间施行暴政,焚书坑儒,沉重的赋税外加不断地剥削压迫农民,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暴动而灭亡。

由此看出老子的柔之美,柔胜于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出现了各种“美”,类似“中性美”“阴柔美”等,甚至在部分人看来有“男女不分”的现象,社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百花齐放,从辩证法方面来说这就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审美习惯的改变。

二、静而不争――静之美在现在看来,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越来越喜欢“静”处,他们不是在故作沉思状,而是一种对生活、名利处之淡然的境界,静以修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齐 小 刚(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老子学说是以道为本位而展开的,对于道的品质、特征,老子从诸多方面予以了详细而生动的说明。

老子极力推崇道的品质和特征并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

老子在宣传其以道为中心的学说时却不自觉地展示出了阴柔美的种种品质特征,老子学说中处处闪烁着阴柔美的光辉。

关键词:老子;道;阴柔美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6)01-0144-03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对对立范畴,是划分艺术不同种类和不同风格的两个基本概念。

中国古典美学在《易传》阴阳、刚柔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将复杂多样的美概括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阳刚美是一种壮美,表现为雄伟、宏大、威武、激越等情状。

阴柔美是一种柔和美,关于她的具体特性清代姚鼐予以了充分论述。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1](345页)姚鼐把阴柔美的特征赋予了旭日、清风、幽林曲涧、云、霞、沦、漾等诸多可感的自然物象。

只要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自然物象具有以下特征:温柔、轻盈、娇小、柔媚、舒缓、嫩弱、凝静等。

而这些特征正是现代美学意义上阴柔美所具有的特质。

对于阴柔美的回顾和整体把握是为我们探讨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这一论题而作理论准备的。

众所周知,老子学说是以“道”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

老子学说思想展示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老子思想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

在这一解释之下,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而构成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解决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2](289页)这样看来老子学说与我们所要探讨的阴柔美的问题是无关啦?其实不然。

“在先秦哲人的思索中往往是在试图解决若干大前提问题时,不经意地奠定了某些美学原则的基础,而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却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3](68页)读《老子》于我们的美学有什么启示意义呢?的确,老子没有专门谈论过美学问题,然而通过后文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老子学说思想中的确无可辩驳地闪烁着“阴柔美”的光辉,展示着“阴柔美”的魅力。

一、宇宙生成论体现了老子对于阴柔美的极力崇拜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出来的,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体。

这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一大创建。

自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万物由天而生。

天作为人们心目中的最高主宰具有君临万物的至高权威,给人一种不可违抗的威严感。

但是,在老子看来天与地还不是最根本的最高本原,天地还有其“始”,那就是“道”。

而道与原来人们心目中的天相比,更具有人情味,其展示的性格特征是柔美。

这种柔美集中表现在道对万物的生育之中。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4](163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32页)我们暂且不管“一、二、三”作何解释,至少老子关于天地万物由道化生的观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道成了宇宙万物的终极“母亲”。

老子对于这个“母亲”是十分热爱和崇拜的。

这个“母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化生万物的情状如何呢?老子以“玄牝”作比给予了生动的说明。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85页)《说文解字》释“牝”为“畜母”。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且、匕”是“牡、牝”的初字,认为“且”是男根的象形文字而“匕”则是女阴的象形文字。

老子正是从男女交合产生子女而联想到天地万物就是由道化生而成的一种大生殖器产生出来的。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把这种生殖器看作是天地万物的出口,它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就是说这种生殖器具有非常强大的生殖功能而且在进行生殖时轻松自然,毫不费力。

这的确第21卷第1期(2006)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T EACHE RS COLLEGENo.1Vol.21(2006) 收稿日期:2005-05-18 作者简介:齐小刚(1974-),男,四川珙县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

令人折服,令人惊叹!老子何能如此设想道的生殖功能呢?究其底,一方面现实人生男女交合生育子女给予他极大的启示,形成老子对于女性生殖的极力崇拜。

此外,老子对于女性美德也是十分赞赏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318页)“慈”、“俭”、“不敢先”都是女性的美德和特征。

可见老子对于女性生殖,对于女性美德的确是非常崇拜的。

“老子崇尚阴柔决不是偶然的,它是老子思想继承上古文化女性崇拜的体现。

”[5](115页)对此我们不作细论了。

从老子对宇宙万物生成的论述中完全可以看出老子所谓的“道”具有伟大的母性,她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她有女性的一切优美品质。

通过我们在前面对阴柔美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阴柔美正好包含了女性一切特有的优良品质。

所以,从我们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分析中完全可以看出老子对于阴柔美的极力崇拜。

二、现实人生论——展示了阴柔美的种种品质老子不是神仙,老子是人。

他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他的学说源于人间又要回复人间。

“古今论老子者,或称之为神仙家,方望溪驳之。

或讥之为权术家,章炳麟驳之。

或遵之为道德家,或卑之为刑名家,实则老子志在明自然之理,达人生之情,将有以施诸世。

”[6](1页)这个论断强调老子学说的目的“将有以施诸世”是切中要害、抓住了实质的。

老子对于道的崇拜,对于道的美妙描绘,无非是想以道指导现实人生。

他的道是热情的而非冷漠的;是能感知体验的而非虚无缥缈、不可领悟的;是切切实实可以遵行可以悟入的。

一句话,老子的道充满了人情味,是向现实人生生成的。

“弱者道之用”[4](223页),老子以道关照现实人生,极力阐明他“弱胜强,柔胜刚”的思想。

全书都在着力发挥“弱”的作用,围绕这一“弱”字,老子学说在不自觉中展示了阴柔美的种种品质。

(一)水的品质与阴柔美老子对于柔弱事物的推崇莫过于水了。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4](89页)老子以赞颂的语气描写了水的品质,她有着最高尚的善:她滋润万物而不争;身处低洼而不怨;她心胸清明,与人友善;她诚实守信,言行必果;她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堵之则止,决之则流,不自以为是而温顺于人。

水的品质多么美好,多么迷人,真象一个楚楚动人、心地善良而羞羞答答的处子!能不令人激动、令人思慕吗?水的确是这样的温柔而多情。

难怪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4](350页)水性似女性,处柔处弱而终胜强,这样的品质真值得称道。

当水柔弱自处之时,任何坚强之物不能破之;当其浊浪排空之时,任何坚强之物不能阻之,此为弱之用。

水所表现出的温柔不是一味的任人摆布,这就是水所体现的阴柔美的魅力!水是阴柔的象征。

早在创世纪初,我们的先民对于水的柔顺、清润就已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更多地赋予她女人阴柔的文化特征。

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通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通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红楼梦》)如此等等,经过人类爱情的见证,经过代代墨客骚人的痴迷咏唱,水已成为了美丽女子的代名词,成为了阴柔美的第一载体。

(二)婴儿品质与阴柔美在柔弱胜刚强思想的指导下,老子除了对水倾慕外,还把目光投向了婴儿这一形象上。

婴儿柔嫩可爱,安祥宁静,天真质朴,当然最令人喜爱了。

老子对于婴儿真是爱慕有嘉、赞不绝口。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4](96页)人有魂魄而得以生,如何能保住魂魄呢?必须抱一,使精气调和不外泄,不让杂念入于心,这样就能使精气不乱,使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而这一切都只能效法于婴儿,唯婴儿天然如此。

婴儿的柔美、安顺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亻累亻累兮,若无所归。

”[4](140页)小儿未能答理人时,没有任何情欲之兆,她无所归依、无所追慕的纯真情态能不令人迷恋吗?“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4](178页)可见婴儿具有溪的品质,具有雌的品质,婴儿是令人欣喜、令人憧憬的。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蜇,猛兽不据,猎鸟不搏”[4]。

(276页)“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

故毒虫之物无犯之。

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

”(据王弼注本,标点为笔者所加)可见具有赤子之德,万物莫能害,因此人应该怀有赤子之德。

所以老子极力主张“复归于婴儿”。

他认为圣人就具有婴儿的品质。

“圣人皆孩之”[4](253页),就是说圣人的精神境界犹如婴儿,任其自然、毫无做作,这就是美之极至与善之极至,这就最接近于他所倡导的“道”的精神品质。

反之,人若把知识、理性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就是不美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64页)可见理性的、知识的美善不免有矫伪的成分,所以不能称为至美至善,当然就不合于道了。

拿艺术创作来看,只有当艺术家处于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时,才能创造出上乘佳作。

对此本文不再赘述了。

“老子之为道,在虚静无为,以求得自然之趣为归。

而能得自然之趣者,莫若初民与婴儿,故老子修养之目的,一在复归于古,一在复归于婴儿。

”[7](42页)的确,初民质朴无私;婴儿至纯至真。

老子思慕于婴儿的无欲无为,不知不识,任天而动,不生烦恼;思慕于婴儿精和气畅,不离于德,深得自然情趣,故老子希求返之婴儿。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子贵柔”,此论从老子对于女性、对于婴儿、对于水的极力赞美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三)虚静品质与阴柔美老子除了追慕水和婴儿,还特别钟情于清虚、宁静。

而虚静正是阴柔美所特有的品质之一。

张少康先生认为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8](60页)现在我们暂不讨论老子对“象”的论述,而专讨论他对于“虚静”的论述。

“止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4](124页)老子虚、静并提,“言致虚,物之静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万物)动作生长。

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故万物并动作,・145・总第88期 齐小刚:老子学说中的阴柔美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据王弼注,括号内“万物”二字和标点为笔者所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