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变化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有关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分析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_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_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国外学者的观点在Teece与Pisano(1994)之后,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他们是从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开展了对动态能力的研究;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的能力;Zollo和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Zollo和Winter从学习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则从能力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包括能力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的双重过程模型;Iansiti和Clark也从技术能力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以上国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是基于Teece等战略视角,然后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他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黄江圳、谭力文(2002)提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只有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董俊武等(2004)从动态能力的运作过程推出其影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的说明以及知识的编码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与演变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建东(2005)提出了动态能力的4个维度,即一期知识基底、战略学习、战略干预和二阶常规,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直接对跨期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形成企业的二期能力,间接地影响企业跨期绩效;孟晓斌(200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阶层分类模型、战略整合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四种;焦豪(2008)总结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研究视角, 分别为整合视角、演变视角、技术轨道视角、学习视角。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朱晓琴【摘要】九十年代末兴起的动态能力理论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热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认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探索竞争优势的源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任务,对此的认识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产业观到现在的动态能力观,学者们跟随环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范式和视角追寻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文章相继描述了各个时代有关竞争优势来源的主流观点,并对目前流行的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详细地阐述,以及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作了简要评论。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which aros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ies has become the newest hotspot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rea. It marks the cognition about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always be the task of both theory horizon and praetieal horizon, and this understanding also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From the initial industry view to current dynamic capability view, a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researchers have used different paradigms and perspectives to pursue the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ele describe the mainstream viewpoint about the soure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quence of each time whieh based on the study of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n expound currently popular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t length, and at the end this article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riefly.【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4页(P129-131,135)【关键词】竞争优势;能力;动态能力【作者】朱晓琴【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一、背景在这个被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的时代,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得企业外部环境更为动荡复杂,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本文将对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1.数字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在数字化管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如数据驱动决策、智能供应链管理等,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2.可持续发展管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创新管理包括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如何激发员工创新潜力、构建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都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4.全球化管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全球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议题。

全球化管理涉及跨文化管理、国际市场拓展、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要求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二、管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融合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跨学科融合。

管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跨学科融合能够为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管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人文关怀未来管理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文关怀。

管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组织运作和效率提升,更应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成长。

人文关怀管理强调关爱员工、尊重个体,注重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我国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综述与启示

我国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综述与启示

我国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综述与启示我国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综述与启示
三维动态语法观是不同从大多数静态语言理论所建立的新型理论,对于对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研究有深远意义。

我国在三维动态语法观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下面分析该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我国在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通过剖析以动态变换为基础的语法结构,针对成语的藉口和拆解应用,以及对结构与功能的考量,对语法的形态和功能的探索深入了解。

此外,还通过定量性分析,进行更多形式结构的概括,从而获得更为明确的见解,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的进展。

其次,这种新的语法观,即三维动态语法观,可以运用于记忆性学习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实务中,举例说,三维动态语法观可以有助于记忆教学以及记忆过程等,帮助掌握技能并促进养成。

此外,该理论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研究工具,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

最后,我国的三维动态语法观研究带来了有价值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形式与功能的表达极有帮助。

对三维动态语法观以及其伴随研究的综述,可以指导我们诸多认知领域的实践活动,并有利于跨学科间技能领域的沟通和整合。

总之,我国数维动态语法观研究表明,三维动态语法观可以开发通用的智力能力,改善语言使用能力,有助于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我国在三维动态语法观的研究发展为学术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发展综述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发展综述

Ⅱ 引 言
很 多第一语 言研究者认 为一 门语 言有清晰 的开 端平 【 结 尾 , 呈 现 出 一 种 线 性 模 式 。 同理 , 在 二 语 习得 中 , 一 个 二 语 学 习者 , 无 论 他 的 母 语 是 什 么 , 都 会 按 照母 语 似 的模 式 习得 二 语 。相 反 , 也 有 许 多 语 言 学 家 不 认 可 鲒 性 发 展 的观 点 , 他 们 认 为 语 言 ,语 言 习 得 及 语 言退 化 比 线 性 模 式 错 综 复 杂 的 多 。语 言 学 理 论 如 认 知 语 言 学 、 功 能 语 言 学 认 为 ,有 许 多 相 互 依 存 的 变 量 不 仅 存 在 一 语 言 系 统 中 而 且 与 社 会 环 境 和 心 理 学 有 关 。这 些 理 论 有 一个共 同点 : 在 不 同层 面上 的多种变量 的相互作 用 核 心是交 际、构建意义 、语言学 习。然而 ,尽 管这 些j } 线 性模式 的参 与者似 乎认 识到这些不 同理论有重 叠 ,侄 是 他们仍然缺 少一个支配 的理论去解 释这些相 互作用 变 量 , 非 线 性 行 为 及 一 些 不 可 预 知 的 结 果 。 虽然 动 态 孬 统 理 论 还 有 一些 未解 决 的 问题 ,但 是 它 可 以做 到这 一 点 , 在 二 语 习得 中 ,它 可 以 向 中等 问题 提 供 一 个 核 心 的方 法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1 2 — 0 0 4 3 — 0 2
构 式语法 尚无 法解释构 式是如何 来 的,因此它也无
法 解 释 为 何 两 种 语 言 互 相 对 应 的语 法 结 构 会 有 如 此 不 同
的 表 达 功 能 。 比 如 ,石 毓 智 ( 2 0 0 4 )分 析 了 英 、 汉 两 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完成他们的学业。

而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最后的一道门槛,承载着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和对学术能力的考量。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本文将对国内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国内研究动态分析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需要在文献综述中展现出对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扎实功底。

在国内,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往往要求结构严谨,论据充分,涵盖面广。

研究生需要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找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在国内高校,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同时,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也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献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展示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国外研究动态分析与国内相比,国外高校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国外,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更加注重对国际研究前沿的了解和把握。

研究生需要通过查阅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了解国际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国际视野和理论支持。

在国外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也受到重视。

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国外权威期刊和学术著作,了解国际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同时,国外高校也鼓励学生在文献综述中展示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学术界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比较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都是对学生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进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引言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进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制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制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no,1994)。

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究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进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

1997年Teece与Pis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no et l.,1997)。

Eisenh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猎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rdt & M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

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

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XX)。

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进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XX)。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

气井的动态分析综述

气井的动态分析综述

气井的动态分析综述摘要:随着天然气的不断开采,地层压力的下降,使得开采难度愈来愈大。

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在气井的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计算产能的公式,其经过不断地改进,气井产能公式不断接近于油田生产实际。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气井产油指数、产水指数、油井最大潜能、气井绝对无阻流量、油气藏的产能指数以及GOR和WOR等油气井生产数据综述了国内外气井产能公式的研究进展,并针对产能公式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下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天然气;气井;动态;生产;公式1.气井生产动态分析的基本内容1.1气井生产动态分析的简介气井生产动态主要是指油气从油藏流到井底的动态,油藏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较准确地油气从油藏流到井底的流量。

气井生产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单井试井测试资料作出油气井产能曲线,然后确定出油气井产油指数、产水指数、油井最大潜能、气井绝对无阻流量、油气藏的产能指数数据以及GOR和WOR等油气井生产数据;除了分析得到油气井的产能数据外,还必须分析研究油气井试采过程中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的递减情况以及含水上升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油气生产动态、研究确定相应的开发措施。

1.2注水状况分析分析注水量、吸水能力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形势的影响,提出改善注水状况的有效措施;分析分层配水的合理性,不断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搞清见水层位、来水方向,分析注水见效情况,不断改善注水效果。

1.3油层压力状况分析分析油层压力、流动压力、总压降变化趋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分析油层压力与注水量、注采比的关系,不断调整注水量,使油层压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搞清各类油层压力水平,减少层间压力差异,使各类油层充分发挥作用。

1.4含水率变化分析分析综合含水、产水量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提出控制含水上升的有效措施;分析含水上升与注采比、采油速度、总压降等关系,确定其合理界限。

分析注入水单层突进、平面舌进、边水指进、底水推进对含水上升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_刁昳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_刁昳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0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刁昳 李凤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144摘要:动态能力产生20年来,其概念界定仍然存在争论,维度划分和测量尚不清晰统一,从而导致动态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能顺利进展。

本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演进、影响因素和测量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概念定义;维度;测量当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都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企业原有的资源、能力甚至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还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增长,成为困扰企业家和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提出了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一、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演化经济学中解释组织演进的相关理论。

这里我们所提的动态竞争力整合了以往独特竞争力、组织惯性、结构性知识、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弥补了以往理论中单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考虑企业能力的不足,其中,“动态”要求企业要延续或者构建自身能力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而“能力”一词则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重视企业能力,多侧重于企业内部。

自1994年Teece& Pisano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做出了相关的定义,本文在表1中对它们进行了汇总。

(见表1)二、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1、企业动态能力阶层理论模型。

Collis(1994)最早提出企业能力阶层观。

为了回答波特的战略定位学派和资源基础管理论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赢得竞争优势和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他将企业能力分为三种:基本职能活动开展的能力、动态提升业务活动的能力和自我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能力及执行能力。

揭示时序动态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揭示时序动态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揭示时序动态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揭示时序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现象,探讨时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时间作为一种基本的物理量,贯穿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时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了解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世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将探讨时间的计量和表示方法。

时间的计量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时间度量单位和表示方法。

例如,在物理学中,时间常常以秒为单位来度量;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中,时间则常常以年为单位来表示。

我们将分析这些不同的计量方式和表示方法对于我们理解时间变化规律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研究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时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变化规律,如宇宙的演化、地球的气候变化等,将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之一。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时间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变化规律,如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等。

通过对这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要点,并展望未来对于时间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时序动态变化规律的视角,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揭示时序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布局来组织和呈现内容的方式。

一个好的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主题,并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1. 引言1.1 概述在本部分,将对时序动态变化规律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解释。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_刁昳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_刁昳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0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刁昳 李凤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144摘要:动态能力产生20年来,其概念界定仍然存在争论,维度划分和测量尚不清晰统一,从而导致动态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能顺利进展。

本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演进、影响因素和测量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概念定义;维度;测量当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都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企业原有的资源、能力甚至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还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增长,成为困扰企业家和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提出了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一、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演化经济学中解释组织演进的相关理论。

这里我们所提的动态竞争力整合了以往独特竞争力、组织惯性、结构性知识、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弥补了以往理论中单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考虑企业能力的不足,其中,“动态”要求企业要延续或者构建自身能力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而“能力”一词则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重视企业能力,多侧重于企业内部。

自1994年Teece& Pisano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做出了相关的定义,本文在表1中对它们进行了汇总。

(见表1)二、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1、企业动态能力阶层理论模型。

Collis(1994)最早提出企业能力阶层观。

为了回答波特的战略定位学派和资源基础管理论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赢得竞争优势和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他将企业能力分为三种:基本职能活动开展的能力、动态提升业务活动的能力和自我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能力及执行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重定向自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DCP)戏[编辑]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

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 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

它诠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利用IT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管理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同样,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育独特灵活的能力,来满足顾客和市场日趋增长的需求。

对于信息工作来说,IT资产本身并不能提供超额的回报,但人们发现,当它们被合理地应用于恰当的业务流程中时,就会稳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超额回报.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

[编辑]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战略管理理论是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的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现了出来。

但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

能力理论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发展障碍,不能解释动态市场上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某些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 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实用参考]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实用参考]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煤矿企业内部的宏观变化。包括:煤矿企业经营观念、管理制度的变化,领导人的变更, 经营目标的调整,职工大范围的调整与录用,生产计划的较大改变等。 3.生产计划内与生产计划外的变化。对于有计划的变化,应事先进行安全分析并采取安全 措施。对于不是计划内的变化,首先要及时发现变化;其次要根据发现的变化采取正确的 措施。 4.生产过程中实际的变化和潜在的变化。通过检查和观测可以发现实际存在着的变化;潜 在的变化却不易发现,往往需要靠经验和分析研究才能发现。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的概论
事件的发生必然是某人或某物引起的,如果把引 起事件的人或物称为“行为者”,而其动作或运动称 为“行为”,则可以用行为者及其行为来描述一个事 件。在生产活动中,如果行为者的行为得当,则可以 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否则,可能中断生产,甚 至造成伤害事故。 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 的或预期的情况。这里称外界影响的变化为“扰 动”( Perturbation)。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产生扰 动的事件称为起源事件。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力的扰动时,生 产活动可以持动态平衡而不发生事故。如果其中的一 个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平衡过程被破坏, 开始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事故过程。该事件过程可 能使某一行为者承受不了过量的能量而发生伤害或损 害,这些伤害或损害事件可能依次引起其他变化或能 量释放,作用于下一个行为者并使其承受过量的能量, 发生连续的伤害或损害。当然,如果行为者能够承受 冲击而不发生伤害或损害,则事件过程将继续进行。
5.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对危险的戒备会逐渐松弛,设备、装置性能会逐渐 劣化,这些变化与其他方面的变化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变化。
6.技术上的变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或开始新工程、新项目时发生的变化,人们由于不 熟悉而易发生失误。
7.人员的变化。这里主要指员工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人的变化往往不易掌握,因素也比 较复杂,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
扰动理论示意图
变化—失误理论

约翰逊认为:事故是由意外的能量释放引 起的,这种能力按时房的发生是由于管理 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认 得因素的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人为失 误,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 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即发生了事 故,由于事故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或 财产损失。
事故形成的关键在于在415采煤工作面推进事故发生位置时,没有分析其危险性和提出 相应的措施。
根据变化—失误模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变化被看做是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应该被 尽早地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煤矿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家与煤矿开采有关的政策变化,对煤矿企业的 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及员工心理等有较大影响;国家对煤矿安全法法标规程制度的变化, 可能使得煤矿企业在适应时期出现事故潜在致因。
动态变化理论
1.扰动起源事故理论 2.变化—失误理论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P理论)
扰动起源理论的提出:
1.劳伦斯曾对曾对伤亡事故提出过几个假设:设事故是包含着产生不希望的 伤害的一组组相继发生的事件;进一步假设这些事件发生在某些活动的进 程中,并伴随有人员伤害和物资损失以爱的其他结果。在深入研究研究这 两个假设时,自然会得出另外的假设。例如认为事件是构成事故的因素, 每个事件的含义应该清楚,以便调查者能正确的描述每个事件。
8.劳动组织的变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可能引起组织过程的混乱,如项目交接不 好,造成工作不衔接或配合不良,进而导致规程以后,往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和习惯的过程。
2.本尼尔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这里,事件是指生 产活动中某种发生了的事情,如一次瞬间或重大的情况变化,一次已经被 避免的或导致另一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等。因而,可以将生产活动看作是 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向某种预期的或意外的结果的事件链,它包含生产 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着的外界的影响。由事件链组成的正常生产 活动,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在事件的稳定运行中向预 期的结果发展。
按照变化的观点, 变换可引起人失误 和物的故障,因此, 变化被看做是一种 潜在的事故致因, 应该被尽早地发现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04年“11•28”陈家山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这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位于415工作面顶部的1号联络巷与高位 巷连接处封闭后,造成1号联络巷瓦斯积聚,积聚的瓦斯通过1号联络巷与运输顺槽连接 的交叉口及周围裂隙涌入工作面下隅角液压支架尾梁后侧区域;使该区域瓦斯积聚并达到 爆炸界限;在进行强制放顶时,违章放炮产生明火引爆瓦斯。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陈家山煤矿工作面巷道布置不合理;超能力生产,采掘接替严重失调; 在没有彻底消除隐患前,铜川矿务局驻矿督导组与矿领导共同研究决定恢复生产作业;陕 西煤业集团对所属企业违章生产问题未能及时制止;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未认真研究和解决 本省国有煤矿存在的超能力生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