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操作规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操作规范

接种前准备
1 、 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宽敞清洁、光 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提 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条件。
2 、接种场所应当按照登记、健康咨询、接种、记录、观 察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3 、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在接种室 / 台分别设置醒目的疫 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 收销毁。
接种记录、观察与预约
1 、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 记录 所接种疫苗的年、月、 日及批号。接种记录书写工整,不得用其它符号代替。
2 、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 留 在接种现场 观 察 15 ~ 30 分钟。如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4 、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 毒记录。
5 、 接种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
核实受种对象
1 、接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受种 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 为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2 、 接种工作人员发现原始记录中受种者姓名,出生年、 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
3 、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国家药典的规定,对未 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目前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见下表。
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疫苗 乙肝疫苗 卡介苗 脊灰疫苗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类疫苗 乙脑疫苗 A群流脑疫苗 A+C群流脑疫苗
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
流动儿童建卡建证: 2 个月内建卡、 EPI 系统有登记, EPI 系统登记信息和接种证一致。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一、引言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接种效果,制定本工作规范。

二、工作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

三、预防接种知识普及1.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预防接种知识,包括疫苗的种类、使用方法、免疫程序等,以便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2.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的疫苗研究进展和接种指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预防接种程序1. 接种计划制定每个地区应根据疫情和人口流动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接种计划,确保全体居民接种合适的疫苗。

2. 接种登记在进行接种前,应对接种对象进行登记,记录个人信息和接种情况。

接种登记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疫苗名称、批号、接种日期、接种部位等内容。

3. 接种咨询在接种前应进行咨询,向接种对象详细介绍接种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接种的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等,解答其疑惑和顾虑。

4. 接种操作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包括手消毒、接种部位消毒、注射器/针筒使用等。

接种时应注意操作轻柔、快速,并及时清理接种现场。

5.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应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了解接种反应。

对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接种对象,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五、疫苗管理1. 疫苗储存疫苗应储存在特定的冷藏设备中,设备应定期检测温度,并保持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

疫苗和其他药品应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2. 疫苗采购疫苗采购应确保采购渠道正规、疫苗质量合格,并进行配送前的检查。

3. 疫苗管理疫苗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接收、登记、分发和使用。

疫苗库存应进行定期盘点,并注意疫苗有效期的管理。

六、设备和设施1. 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应满足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包括冷藏设备、手消毒液、消毒设备等。

2. 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预防接种操作规范要点

预防接种操作规范要点

带上孩子的接种证,不 要折叠、损坏,以便接种门 诊打印或登记接种信息。
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 接种前一天给宝宝先洗澡, 当天穿宽松、柔软、有袖的 外套。
口服脊灰糖丸疫苗前半小 时不要喂奶或进食温热食物或 饮品。口服霍乱疫苗最好在餐 后2小时服用。
育龄期妇女若准备怀孕接 种前请事先咨询接种医生;妊 娠期的妇女不能接种活疫苗。
[1] 吴泗龙,张一模,杜心如等.股外侧肌肉注射的应用解剖学,实用护理杂志, 1995,11(4):12~13.
安全接种体位要点:搂抱式
口服法
1、用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的接 种。 2、儿童的准备:安静、半空腹状态下较易接受。 3、操作方法: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碾碎后缓缓 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直接滴入口中 4、口服疫苗服后半小时内不能进水、进食。
预防接种操作:皮下接种法
1、适用疫苗:麻疹类疫苗、 乙脑疫苗、流脑疫苗 2、接种部位:上臀外侧三角 肌下缘附着处(凹陷处)皮 肤。 3、操作方法 (1)体位:家长取坐位,儿 童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双腿 夹住儿童双腿,儿童紧靠家 长胸部,家长一手按住儿童 注射侧手臂的肘关节,一手 抱住儿童的头部,将儿童右 臂置于家长身后。
疫苗使用要求
可同时在不同部位进行接种疫苗 减毒活疫苗和抗体(免疫球蛋白)制剂的接种间隔
两种灭活疫苗
先接种疫苗:间隔至少2周使用抗体
一种灭活疫苗与一种减毒活疫苗
先使用抗体: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
一种注射疫苗与一种口服减毒活疫苗 种减毒活疫苗。
两种注射用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 应间隔4周以上)。
说明书注:OPV、麻风、麻腮风、甲肝减毒、 乙脑减毒、口服轮状、水痘均要求间隔3个月 以上接种。
预防接种禁忌证和慎用证

接种规范及安全注射

接种规范及安全注射

6
7
接种时严格执行以下安全 注射要求 (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 注射器。 (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 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 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 求处置。 (3)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 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 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 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形后, 统一回收销毁。
接种操作经验的分享与探讨
在此输入标题 输入文字
在此录入综合分析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安全接种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输入文字
在此录入综合分析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输入文字
皮下注射
定义
皮下注射接种法是将少 量疫苗注入皮下组织内 的方法,如麻疹疫苗、 流脑疫苗、流行性乙脑 疫苗和风疹疫苗的接种
操作
准备
1.用物准备:注射盘(消毒液、 棉签、砂轮)、疫苗、急救药物 与用品、1ml和2ml一次性注射 器、记录卡(册)等。 2.受种者准备:取坐位或半坐位, 注射部位可在上臂外侧三角肌 下缘附着处,大腿前侧与外侧 或两侧腹壁。 3.操作者着装整洁,戴口罩, 洗手,铺无菌盘。
肌内注射
在此录入综合分析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是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 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外,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 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一)皮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卡介苗。

2.注射部位: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3.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胳膊;(2)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摇匀后的疫苗,皮肤常规消毒,等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

勿按摩注射部位。

(二)皮下接种法1.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

2.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3.操作方法:(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三)肌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

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前外侧肌肉。

3.操作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①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右上臂接种时相反。

②用0.5ml或1ml注射器配上6号或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疫苗注射操作规程

疫苗注射操作规程

疫苗注射操作规程一、引言在疫苗接种领域,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苗注射操作规程,包括注射前的准备工作、注射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注射前,必须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疫苗储存条件检查检查疫苗的储存条件,确保疫苗处于正确的温度范围内。

如果疫苗的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储存设备的温度等。

2. 注射设备准备准备好注射所需的设备,包括注射器、针头、棉球、消毒液等。

确保注射器和针头是干净的,并且没有明显的损坏。

使用之前,必须对注射器进行消毒处理。

3. 注射部位准备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仔细检查该部位是否有创伤或其他异常情况。

清洁注射部位,可以使用消毒液或酒精棉球擦拭。

三、注射操作步骤进行疫苗注射操作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洗手在开始注射前,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2. 准备疫苗将疫苗取出并确认疫苗的名称、批号和有效期等信息。

仔细检查疫苗是否有明显的异常,如变色、浑浊等。

3. 注射器操作将适当剂量的疫苗吸入注射器中,确保无气泡存在。

在注射前,将针头向上拍打几次以去除气泡。

4. 注射操作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将针头迅速插入皮肤并注射疫苗。

注射时应保持稳定且迅速,注射角度应与皮肤平行或略倾斜。

5. 注射后处理在注射完成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

如果有出血,应持续按压数分钟,直至止血。

6. 注射后观察注射后应观察接种者是否出现不适反应,如发热、呕吐、头晕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报告医生或停止接种工作等。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疫苗注射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必须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和注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注射程序或剂量。

2.在接种过程中,应与接种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解答其疑问,并告知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3.注意个体差异,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注射操作措施。

关于预防接种工作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规范操作要求

关于预防接种工作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规范操作要求
如5分钟病人仍无好转,可重复使用。
三、关于预防接种禁忌证 ㈠一般禁忌证: 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可缓期接种,如发热、疾病恢复期。 ㈡绝对禁忌证: 是指接种疫苗后,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和不良 反应加重或免疫损伤。 如免疫缺陷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接种灭活疫苗。 四、WHO关于接种禁忌证的建议 ㈠一直强调EPI疫苗不应该有很多禁忌证。 ㈡常规使用疫苗的益处大多高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㈢卫生人员应利用一切机会为所有的合格对象接种疫苗。
关于预防接种工作中一些实际问题的
规范操作要求
一、关于同时接种 ㈠同时接种不会产生免疫干扰,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㈡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1种注射的减毒活 疫苗与1种口服的减毒活疫苗可以同时或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进行接 种。 ㈢2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再接种。 ㈣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 活疫苗4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㈤不建议一类和二类疫苗同时接种,建议间隔大于2周。 ㈥操作标准:除2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以外并且无接种禁忌症的各 类疫苗间隔2周以上即可接种。 二、补种的原则 ㈠小于14岁儿童补种的原则: 1.尽早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2.漏种什么疫苗,补种什么疫苗;漏种几剂次,补种几剂次。 3.优先补种脊灰疫苗、麻疹类疫苗、流脑、甲肝和其他疫苗。 4.某种疫苗产生了抗体,但没有完成程序,仍要继续接种该疫苗。 ㈡卡介苗的补种要求: 3月龄以下儿童可直接补种;对3~6月龄儿童PPD试验阴性者补种; ≥6月龄儿童不予补种,在接种证和卡上注明原因。
㈤但有4种情况应作为疫苗接种禁忌。 免疫异常; 一般不能接种活疫苗。 急性传染病; 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需连续接种的疫苗,如果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严重不 良反应,则不应继续接种。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 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和进行性脑病。 必须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预防接种规范

预防接种规范

预防接种规范预防接种规范是指根据疾病传播和防治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接种程序和规范,以确保接种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预防接种的常规规范:1. 接种计划:根据国家、地区和个人接种计划,制定接种时间和顺序。

按照计划,确保接种人群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接种相应的疫苗。

2. 接种对象的筛查:在接种前,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筛查,了解其个人疾病史、过敏史和免疫功能状态,以确定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3. 选择合适的疫苗:根据疾病流行情况、接种对象的年龄和免疫史,选择适合的疫苗接种。

确保疫苗品种的选择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4. 疫苗保存和运输:疫苗应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保存和运输,避免疫苗的变质和失效。

5. 接种操作规范:接种过程中,接种者应采取洁净操作,使用无菌针头和注射器,确保疫苗的安全和有效。

6. 接种部位和方式:根据疫苗的要求,确定接种部位和接种方式。

常见的接种部位有上臂三角肌,接种方式包括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7. 接种后观察和记录:接种完成后,接种者应观察接种对象的不良反应,记录疫苗的批号、接种日期和疫苗剂次等信息。

8. 不良反应处理:如有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并向相关部门汇报。

9. 接种效果评估:接种完成后,定期对接种对象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估,确保免疫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10. 监测疫苗安全性:对接种后的疫苗安全性进行监测,发现和报告疫苗不良反应和健康问题,确保疫苗安全性和质量。

以上是预防接种的常规规范,对于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和效果非常重要。

同时,每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特定的规范和程序,请根据当地的指导方针进行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
(一)皮内接种法
1.适用疫苗:卡介苗。

2.注射部位: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3.操作方法:
(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胳膊;
(2)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摇匀后的疫苗,皮肤常规消毒,等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

勿按摩注射部位。

(二)皮下接种法
1.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

2.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3.操作方法:
(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三)肌内接种法
1.适用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

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前外侧肌肉。

3.操作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
①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右上臂接种时相反。

②用0.5ml或1ml注射器配上6号或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接种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等,要将疫苗充分摇匀。

(四)口服法
1.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

2.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3.月龄小的儿童,推荐使用液体疫苗。

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4.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