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车门防撞杆相关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车门防撞杆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定义3 定义对于每个车门,参考的侧防撞杆系统由以下部分来定义:•一个中心部分:防撞杆•二个冲压支架,焊接在中心部分的前、后端,供做中心部分和车门内板之间的连接之用,如图1所示。
图14 功能要求4.1 使用寿命状态4.1.1 产品性能要求4.1.2 适应于外部环境4.2 装配寿命状态和售后服务4.2.1 适应于操作工4.2.2 适应于加工处理过程4.3 装配性和可维修性与装配及可维修性有关的要求主要是遵守标准螺栓拧紧工具可达性标准及售后服务拆装的有关要求。
4.4 要进行的试验4.5 特殊条件在项目初始阶段,每个试验都要按计划完成并且把试验报告传送给本公司项目开发组进行跟踪。
5 整体必需的要求5.1 前车门防撞杆的几何特性:U型接头厚度:1.4-1.8mm之间,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中间部分厚度:2.0 mm左右,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2 加强杆的材质如果供应商不能提供所要求的材料, 就应该确定其所提出供选择材料的机械性能, 了解材料的最低机械性能应该是以下几点:抗拉极限不小于1300 Mpa;屈服极限不小于1100 Mpa;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3 防撞杆的固定原则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前端焊了一个U形支架在钢板上。
这个U形支架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后端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当U形夹具和中间部分由供应商焊接时(参考方案),应该从两个零件之间的焊接类型的角度提出建议。
总布置-车门外开手柄布置及舒适性校核
车门外开手柄布置及舒适性校核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 (1)
6、注意事项及相关校核 (3)
7、输出 (4)
8、结束语 (4)
1、目的
根据输入数据,测量车外前、后车门把手各项参数(离地间隙、长度、高度等),分析车外前、后门开关及舒适性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M1、N1类车型。
3、引用标准
无
4、术语定义
无
5、校核步骤
5.1输入数据
审查输入数据是否齐全。
输入数据包括:整车前后车门及其外把手、空载地平面数模。
5.2标准要求
车外车门把手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5.2.1前、后门把手距空载地面距离设计要求740~1160mm;
5.2.2前、后门把手长度最小值为90mm,推荐值为105mm;
5.2.3前、后门把手高度推荐值为29~33mm;
5.2.4前、后门把手手进入操作间隙最小值为36,推荐值为40mm;
5.2.5前、后门把手手下方操作间隙最小值为26mm,推荐值为35mm。
5.3校核步骤(由于前、后门把手校核方法一致,以前门把手为例)
5.3.1前门把手离地间隙分析
根据输入数据(车外前门把手数模、空载地平面),测量车外前门把手中心与空载地平面距离,判断高度是否位于740~1160mm之间。
如图5-1所示。
001-BP-车门外手柄骨架与底座配合间隙定义分析
1.增大外手柄骨架与底座的配合间隙(如H6);
2.减小外手柄骨架与底座的接触面积(如H6、锐界);
3.增大外把手空载拉力(如GS、H6);
4.优化结构设计,采用POM材料的嵌块(如Macan、锐界)。
模板编号: TY-BK-02
保存地点:车身部
保存期限:5年
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
BP: Best Practice
三.竞品车型分析
2)工艺分析:
把手骨架与底座配合处表面光顺,无分模线等影响运动瑕疵,且无注塑变形。以上工艺优点都有效的避免了 骨架与底座间运动摩擦力较大、运动干涉等问题,保证了实物与理论设计的一致性。
➢图4 Macan POM-C嵌件
➢图5 Macan 把手骨架
3)材料分析 Macan外手柄骨架采用PA6+GF30,与骨架配合滑槽部分采用POM-C嵌块。
报告编号:001-BP-车门外手柄骨架与底座配合间隙定义 -V01
注:本文研究的间隙值为上图截面A中所示的D值。
➢图1 外手柄截面示意图
模板编号: TY-BK-02
保存地点:车身部
保存期限:5年
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
BP: Best Practice
报告编号:001-BP-车门外手柄骨架与底座配合间隙定义 -V01
模板编号: TY-BK-02
保存地点:车身部
保存期限:5年
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
BP: Best Practice
报告编号:001-BP-车门外手柄骨架与底座配合间隙定义 -V01
五、总结
1. 为了避免把手不回位的问题,参考车型吉利帝豪GS采用的方案是增大把手空载拉力;长城H6是增大配合间隙、减小 接触面积、增大空载拉力;奇瑞艾瑞泽5是增大配合间隙、增大空载拉力;保时捷Macan、福特锐界则在结构、工艺、 材料等方面做了优化。
车门外把手设计介绍-图文
一、概述 二、结构类型 三、外把手的边界条件及固定 四、外把手的设计及注意事项 五、把手的制造 六、 把手的材料 七、把手的失效模式
一、概述
外开把手属于功能件, 卡扣 外观件:需具备
强度;
轴
美观性;
弹簧
抓握舒适性;
开门力的舒适性;
同时从主观上,门把 手要给人一种稳固的印象, 还应考虑防止夹手指;
固定 点A
固定 点B
卡钩
四、外开把手设计及注意事项
(1)基本要求 1、锁芯上的槽口必须和汽车行驶方向垂直 2、供应范围(机械部件)必须是免维护的,也就是说不
要添加油脂。 3、达到最大摆动角之后,拉手内须有限位块限位功能
4、在手指的接触范围,不允许出现可以感觉到的分模形
成的飞边角。
5、在温度-400C到+900C之间,所有的功能要求都必须满 足,所有的部件之间不能松动和异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外掀式把手
B= 手指间隙值 目标值=28mm; Min=21mm;
A= 把手的有效长度 目标值=105mm; Min=80mm; 技术要求: 旋转90°后,释放把手,把手 能够回到原位置,并且间隙值 保持不变(回到原位置时,不 能刮伤表面)
D= 间隙值 目标值=38mm; Min=28mm;
C= 把手高度 目标值=30mm; Min=21mm; 技术要求: 在垂直方向时, 把手受力最大, C≥30mm, 考虑门的各种状 态;
(2)门把手的尺寸设计知识
1、外拉式把手
B=把手手指背向长度 目标值:35mm;或者20≤B ≤A 最小值:28mm ≤X 方向长度≤50mm
15mm ≤X 方向有效深度≤A, X方向间隙≤5mm;
车门外拉手结构及其设计规范
科学技术创新2019.35在被测电路的两边接进特定的电源,这样被测的电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被测电路电阻与经过的电流成正比关系,在被测电路中串接电流表,对电流表电流数值进行读取,这样就可以正确计算电阻。
并且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测量仪表的基本测试原理以及使用方式等等,进而科学运用对应的测量仪表对故障发生范围进行明确,找到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
5电路故障检修技术5.1机械和电气对机械来讲,电路等同于人体的血管,换言之,在电路运行中,如果发生问题,就容易造成不同性能的降低。
在电路中机械设备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电力的传导进行实现,所以检修机械设备必须要以当前的电气检修为重点。
5.2外部调试和内部处理外部调试,简单来说,主要是在电气设备的检测以及检修中,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外部的特点,即确定一些部件的功能,比如:现有的指示灯以及按钮等等,然后有效处理内部问题。
如果凭借外部特点可以对故障位置作出精准的判断,就可免除对于内部结构的检测。
5.3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对设备发生的故障进行检修时,首先必须要确认在断电的条件下进行,防止导致故障的恶化,认真比较电气的图纸和构造,采用测量法以及直观法对故障位置进行判断,该方式即静态测试。
反之,则需用动态测试[7]。
也就是说在确认通电的基础上,将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故障的故障位置进行分析和仔细观察,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科学描述故障的实际情况。
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通常都有大概率的通病故障出现,所以首先需要对存在的故障进行检查,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检修水平;若是少见的故障,可以在检查故障后,再结合电器控制的基本原理,对其他的故障进行全面的检查。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现代工业制度和平时的生活中和电气控制电路的广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其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必须要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丰富的检修经验,可以充分认识电气控制原理以及运行原理,将理论和经验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各种检修方式以及检修设备,对每个故障都进行排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总结检修技术和检修方式,准确找到故障,保证电路检修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车门外把手技术条件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5
迹或变色。 4.1.3 骨架处固定螺钉及内嵌螺钉应能承受至少7N•m的扭矩, 紧固后不能出现松动、断裂等影响功 能的现象。 4.1.4 扳动外把手应灵活, 不应有阻滞、异响或卡滞现象。 4.2 性能要求
4.2.1 耐温性 产品应在— 40·c至ss ·c 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 按5.2.1 试验后, 扳动外把手应灵活, 不应有阻
,. 三
— �-
F
图1 外拉式外把手受力方向
芦
K 旬
图2 上翻式外把手受力方向 5.2.3 耐久性试验
沿外开拉杆或拉线作用力方向施加50 N的负载,频次6次/分钟。 依照下列顺序进行6 0 000次循环试 验,其中:
a) —40 °C士2 °C温度下15 000次循环; b) 80 °C士2 °C温度下15 000次循环; c) 室温下 30 000次循环。 在试验过程中和试验结束后,外把手应符合4.2. 3的要求。 注: 一个循环是指拉起外把手到最大开启位肯, 然后松开至原位胃。 5.2.4 抗冲击性试验 将外把手安装在专用夹具上,用质量为0. 5 kg的钢球从距外把手1 m的高处自由落下,正面冲击外 把手(手握部位),外拉式外把手如图3所示位置,上翻式外把手如图2所示位胃,冲击一次,试验后产 品应符合4.2.4的规定。
汽车车门外手柄设计规范
I车门把手设计规范车门把手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Q/B 07.025 禁用和限用物质规范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Q/B 07.016 汽车塑料件油漆涂层技术要求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翻转式外拉式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图2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图3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图4 图55.1 对于翻转式外把手,如图4、5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05mm ;手指间隙值B目标要求≥28mm ;把手间隙值C目标要求≥38mm。
图65.2 对于外拉式外把手,如图6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10mm ;把手间隙值B目标要求≥30mm。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铰链设计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编号xxxx-xxxx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铰链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铰链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门铰链的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侧门铰链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86-2013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3.1 侧前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前方。
3.2 侧后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后方。
3.3 门铰链装置确定车门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并能控制车门运动轨迹的装置。
3.4 门铰链与车门和车身相联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同一轴线回转且相互结合部件的总称。
3.5 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门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6 横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4 技术要求4.1 门铰链支架可靠性好,满足重复试验要求,且碰撞或受冲击后不脱落。
4.2 门铰链衬套转动灵活,不滞涩。
4.3 两铰链轴的轴线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为了使车门有自动关闭的趋势,铰链轴线应有一定的内倾角度(一般为0°~4°)和前、后倾角度(一般为0°~3°),但不宜过大(图1为某一款车的倾角设计)。
4.4两铰链的间足距应尽量大,一般不小于车门总长度的1/3或不小于300mm,以减小铰链的受力。
4.5铰链轴线应尽量布置得靠车门外板和车门前端,以减少车门旋转时铰链轴前面的车门的旋入量。
汽车车门外板冲压模具设计
汽车车门外板冲压模具设计摘要本次设计的内容是某轿车前车门外板的冲压模具,分析了汽车覆盖件及其冲压模具的特点及要求。
汽车覆盖件的尺寸大结构属于复杂的曲面结构,零件表面的质量要求高,因此对其模具的设计也比较复杂。
该零件的数学模型为由曲面构成的非参数化特征,首先利用UG软件绘制该零件的三维造型,再对其成形特点和成形工艺进行分析,为了得到合格的零件产品,必须先进行生产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再利用Dynaform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借助软件对其拉深方向、工艺补充、坯料尺寸、零件的成形极限、厚度变化情况和拉延力等进行分析计算,最后是对其成形模具进行设计。
拉延模的设计是本设计的重点,包括冲压方向的确定、内外工艺补充面、压料面的确定、拉延筋的设计、工艺计算等,重点对拉延凸模、凹模、压边圈进行设计,还有对顶件装置、导向装置、合模限位装置、起吊装置和通气孔等进行设计。
工件在拉延成形之后需要进行修边和冲孔,在这里以拉延模为基础对修边冲孔模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说明,完成工件的冲压成形。
最后绘制了拉延模具的二维装配图和部分零件图。
关键词:车门外板;覆盖件;工艺分析;模具设计;UGThe design of car door panels stamping dieAbstract: The content is designed for a car before the car door panel stamping dies, analyzes and stamping automotive panel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Large size structure of an automobile covering parts are complex surface structure,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 surface, so the design of their molds more complicated.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art of the grounds of non-parametric feature curved surface, the first use of UG software to draw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part, 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shaping and forming processes, in order to get qualified parts products must be produced programs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Reuse Dynaform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software, with the software to its drawing direction, forming limit addendum, blank size, part thickness changes and drawing force of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and finally the design of its mold.Drawing die design is the focus of this design, including stamping direction is determin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addendum, binder determination drawbead design, process calculation, focusing on drawing punch, die, blankholder ring design, as well as for top pieces of equipment, guides, clamping stopper, lifting device and the vent, etc. design. After forming the workpiece drawing needed trimming and punching, drawing die in here with the basis for trimming punching die design and simple instructions to complete the stamping workpiece shape. Finally, draw the two-dimensional drawing die assembly drawing and some parts Fig.Key words:car door panels;cover;process pnalysis;mold design;UG目次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一般轿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的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QC 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 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3术语和定义3.1门锁总成实现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3.2开启力通过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需要的最大力。
3.3开启角度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绕其旋转中心运动过的角度。
3.4锁止/解锁锁止:车门关闭后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操作,使门锁内/外开启机构均失效(解锁后恢复),保证车门处于保险状态。
解锁:锁止状态下,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的操作,解除门锁保险状态,恢复门锁开启机构功能。
3.5操纵机构行程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锁芯等)的手柄开启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3.6门锁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或锁止动作时开启臂运动的距离,包括空行程,开启行程,最大行程和锁止行程。
3.7空行程门锁装置的内/外开启臂绕其旋转中心活动的自由尺寸。
空行程的作用主要为消除制造公差和防止路面颠簸对门锁开启产生影响。
3.8开启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门锁开启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9最大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10锁止行程门锁装置执行锁止/解锁动作时,锁止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4技术要求4.1 行程配合要求操纵机构行程与门锁行程有一定的配合要求,以满足通过操纵内/外开启机构能完全打开门锁,通过钥匙或锁止按钮实现门锁锁止和解锁,开启机构的开启角度及钥匙旋转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设计
外手柄座总成 图 " 某车型外手柄总成爆炸图
2第0260(期6)
Design-Innovation
外手柄拉手外罩
技术聚焦
对于大多数车型,从外手柄中心到车门窗框的距离() 小于等于 244mm可视为满足要求,如图 4所示。
外手柄内隔振垫
螺钉
外手柄拉手骨架
图 某车型外手柄拉手总成爆炸图
2020(6)
20技20术年聚6焦月
设计·创新
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设计
杨如明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
摘要:为了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的设计,研究了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的设计流程,通过对标数
据、列举实例和分享经验说明了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得出人机位置、操作空间、行
确定了手柄的位置和操作空间后,还要根据最新
太低都不方便乘员打开车门。该高度一般由整车进行 的造型面分析出模的情况。一般外手柄无皮纹要求,拔 把控,文章也对标了一些车型作为参考(实车测量,与 模斜度在 3以上即可满足出模要求。图 6示出汽车外 真实值存在一定偏差),如表 1所示。从表 1可以看出, 手柄拔模分析显示界面,粉色为拔模斜度大于 3的区
图 外手柄中心到车门窗框距离示意图
2)上掀式:这种类型的把手与车身曲面匹配良好, 操作空间分析
风阻小,但由于受力件一般为塑料材质的薄壁结构,所
除了手柄在车身上的位置,对手柄与车门装配后
以强度较差,静拉力强度为 600N。
自身的操作空间也是有要求的。图 5示出过外手柄中
前期分析
心的截面图。通过对标,图 5a中 值一般在 100mm,
程匹配和开启力值为影响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设计的四大关键因素,从而为汽车横拉式车门外手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车门拉手——————注塑模课程设计说明书
注塑模课程设计姓名: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指导老师:2011年1月3日一、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1、塑件结构分析车门拉手如图所示,是一种常见的塑料工件,广泛用于汽车制造行业,材料为工程塑料ABS,根据工件形状分析,浇注系统应短粗,料口截面稍大,熔料流程不宜长,壁厚中等。
模具设计为上下开模,推杆顶出。
2、塑件原材料分析ABS,全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它将PS,SAN,BS的各种性能有机结合起来,兼具韧、硬、刚相均衡的优良性能。
其一般不透明,外观呈浅象牙色、无毒、无味。
燃烧火焰呈黄色,有黑烟,燃烧后会软化变焦。
其冲击强度高,电性能良好。
热变形温度较低,属无定形材料,吸湿性强流动性中等,宜取高料温、模温.ABS对成型工艺条件的要求:料筒温度(℃):150—170(后段)165—180(中段)180-200(前段)喷嘴温度:170℃—180℃,模具温度:40℃—60℃压力:注射压力:可大到110Mpa,保压压力:可大到100Mpa注射速度:为避免材料分解,一般采用较高的注射速度。
成型时间(S):注射时间0-5 ;保压时间20-90冷却时间20—120;成型周期50—2203、塑件的尺寸精度根据塑料的收缩,注射成型条件,塑件形状,模具结构等要求,按SJ1372—1978标准,塑件工件尺寸为自由尺寸,故选用MT5精度等级查取公差,±1。
0,±0。
46。
4、表面质量塑件对外观要求不高,表面质量一般。
但要成型情况良好,不应有明显和较长的熔接痕。
二、注射成型机的选择与型腔数的确定1、由proe辅助可计算得塑件体积和投影面积:塑件实体的体积为V1=50614,材料密度ρ=1.05g×10-3/塑件质量=1。
05×50614/1000=53。
14g。
单侧投影面积=3537本模具采用的是直接浇口浇注系统,凝料较小,按塑件质量的0.6倍选取,故凝料=53。
14×0.6=31。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锁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XX公司汽车门锁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125-2012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1508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 12122 产品包装质量保证体系SJ/T10466 搬运、贮存、包装、交付质量控制指南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门锁总成用来使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按是否带电动执行器分为电动门锁总成和机械门锁总成。
3.2 电动门锁总成通过闭锁器的正反转实现锁体的锁止和解除锁止动作的车门锁装置,是锁体和闭锁器的总称,按两者的连接形式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
3.3 开门/开启按照操作者的意愿,通过特定的机构,使锁体与锁柱(扣)从啮合变成脱开的状态,反应在门上的即为门的开启。
3.4 关门/关闭通过外力的作用,使锁体与锁柱(扣)从脱开变成啮合的状态。
3.5 闭锁/上保险操作锁体内的特定机构,使开启杠杆和棘爪之间的过渡杆脱离接触,从而使操作者通过拉动外开启臂或内开启臂无法将锁体开启,此过程即为闭锁/上保险。
3.6 解锁/解除保险操作锁体内机构,使锁体从闭锁/上保险的状态恢复至原状态的过程。
4 技术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电动门锁总成为机电一体化车门锁,门锁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4.1.2 对本规范规定的同时国家强检要求的试验项目供方需到国家承认的试验室进行强检试验。
4.1.3 门锁总成要求锁体上永久体现3C标识。
车门把手表面课程设计
车门把手表面课程设计第一章零件图比例约为1:1第二章服役条件分析车门把手需要良好的耐蚀性,耐磨性,高强度,高硬度等因为车门把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经常被雨,油,污等条件下冲洗,良好的耐蚀耐腐能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现如今门把手的制作材料很多,例如ABS,PC,金属等,在它们的表面上进行表面处理能大大的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汽车的耐用性。
第三章涂层选择分析电镀电镀是一种电话学过程,也是一种氧化还原过程。
电镀时,被镀工件和电源负极相连作为阴极,阳极连接于电源正极,并将工件放入电镀槽中,电镀槽中应含有被镀金属离子或络离子的电解液,接通电源,金属离子或络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在阴极发生电化学还原翻译,沉积出金属原子,并附在被涂覆工件上,形成所需镀层。
电沉积金属电沉积过程是指简单金属离子或络离子通过电化学方法在固体(导体或半导体)表面上放电还原为金属原子附着于电极表面,从而获得金属层的过程。
金属镀层的性能依赖于其结构,而镀层的结构有收电沉积条件的限制。
其过程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洗出金属原子)的过程和新生态金属原子在点击表面的结晶过程(电结晶)。
化学镀化学镀是指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趁机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
被镀见浸入镀液中,化学还原剂在溶液中提供电子使金属离子还原沉积在镀件表面。
化学镀是一个催化的还原过程,还原作用仅仅发生在催化表面,如果被镀金属本身是翻译的催化剂,则化学镀的过程就是具有自动催化作用。
化学镀又称自催化镀,无电解镀。
一般情况下,汽车门把手的镀层是镀铬,硬铬一般是镀0.015mm -0.03mm 根据涂层的特性及其使用性能,工艺性能,还有经济性而言,镀铬是比较合理的门把手镀层。
现如今的门把手使用的材料一般为ABS,PC材料等,是作为非金属的材料进行表面涂镀技术。
与金属制件相比,塑料电镀制品不仅可以实现很好的金属质感,而且能减轻制品重量,在有效改善塑料外观及装饰性的同时,也改善了其在电、热及耐蚀等方面的性能,提高了其表面机械强度。
隐藏式外开把手说明及设计要求-V1
二、 隐藏式外把手介绍
2) 隐藏式外把手组成及关键零部件介绍 旋转式
二、 隐藏式外把手介绍
2) 隐藏式外把手组成及关键零部件介绍 平出式
二、 隐藏式外把手介绍
2) 隐藏式外把手组成及关键零部件介绍
手柄总成:把手主体+把手盖,开启/关闭车门外把手操作机构,把手盖表面处理主要有喷漆和镀铬, 考虑成本因素,大部分车型把手盖为喷漆处理,极少数车型为镀铬处理,代表车型为特斯拉全系,奔驰 EQS为双拼色(喷漆+电镀)。
隐藏式外把手说明及设计要求
目录
前言 隐藏式外把手介绍 设计要求
一、 前言
如果说以往的汽车设计潮流是贯穿式尾灯,那么当今的设计潮流绝对包含隐藏式门把手,这股潮流先从新能源刮 起,随后吹到了燃油车,正在取代传统外把手成为标配。隐藏式外把手高级感十足、视觉效果好、减小高速风阻 ,提升了整车的竞争力。首次应用隐藏式外把手的车型为路虎星脉,随着特斯拉公司旗下新能源车型的大卖,隐 藏式外把手设计被“发扬光大”,即便是汽车届传统王者奔驰公司旗下车型近年也逐渐开始搭载隐藏式外把手。
喷漆外把手
镀铬外把手
双拼色外把手
二、 隐藏式外把手介绍
2) 隐藏式外把手组成及关键零部件介绍
底座总成:为外把手各个分零件提供安装结构,同时可通过安装螺栓与钣金连接; 执行器:电动外把手总成的重要执行机构,驱动外把手手柄至预开启位置、复位; 密封框:密封机构,防止水流由外把手与外板配合位置进入外把手,同时可提升外把手整体气密性,减少泄气量; 复位弹簧:通过复位弹簧机械外把手总成手柄可由最大开启位置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电动外把手总成手柄可由最大开启位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汽车车门防撞杆技术条件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车门防撞杆相关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车门防撞杆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GB 17354-1998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 20072-2006 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定义3 定义对于每个车门,参考的侧防撞杆系统由以下部分来定义:•一个中心部分:防撞杆•二个冲压支架,焊接在中心部分的前、后端,供做中心部分和车门内板之间的连接之用,如图1所示。
图14 功能要求4.1 使用寿命状态4.1.1 产品性能要求4.1.2 适应于外部环境4.2 装配寿命状态和售后服务4.2.1 适应于操作工4.2.2 适应于加工处理过程4.3 装配性和可维修性与装配及可维修性有关的要求主要是遵守标准螺栓拧紧工具可达性标准及售后服务拆装的有关要求。
4.4 要进行的试验4.5 特殊条件在项目初始阶段,每个试验都要按计划完成并且把试验报告传送给本公司项目开发组进行跟踪。
5 整体必需的要求5.1 前车门防撞杆的几何特性:U型接头厚度:1.4-1.8mm之间,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中间部分厚度:2.0 mm左右,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2 加强杆的材质如果供应商不能提供所要求的材料, 就应该确定其所提出供选择材料的机械性能, 了解材料的最低机械性能应该是以下几点:抗拉极限不小于1300 Mpa;屈服极限不小于1100 Mpa;具体根据车门结构定。
5.3 防撞杆的固定原则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前端焊了一个U形支架在钢板上。
这个U形支架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防撞杆中间部分的后端通过电焊点焊接在车门内板上。
当U形夹具和中间部分由供应商焊接时(参考方案),应该从两个零件之间的焊接类型的角度提出建议。
汽车设计-汽车开闭件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开闭件设计规范模板汽车开闭件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车身开闭件的术语、一般轿车的设计规则,及其设计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QC/T 586-1999 汽车门铰链QC/T 636-2000 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3、术语和定义3.1车门内、外倾角铰链轴线在x=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2车门前、后倾角铰链轴线在y=0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之间的夹角。
3.3门铰链的最大开度角车门铰链所能开启的最大角度值。
3.4车门最大开度角车门所能打开的最大角度值,一般是指限位器的最大开启角度值。
3.5双曲率玻璃是指在某两个方向都存在曲率的玻璃,而我们常常所说的双曲率玻璃一般存在于垂直的两个方向,即存在于圆环面上。
3.6 滚压条一种新型的窗框产品,它以滚压工艺为主,产品的特征多数为等截面,以光顺曲线为引导线。
复杂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能固定多根密封条的功能,而且投产滚压生产线相对价格较便宜,因此,这种技术多用于日系车上。
3.7 门内板鱼嘴处车门内板锁安装面上U型槽口类似鱼嘴处。
3.8 车门长度门内板鱼嘴处到铰链中心线的距离,如图1:图13.9 铰链中心距上铰链上轴衬与下铰链下轴衬之间的距离,如图2:图24、要求4.1 开闭件整体设计部分4.1.1开闭件外表面不应有负角,除包边和局部整形外,理论上车门内、外板,前舱盖、行李箱盖都必须有良好的冲压工艺性,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4.1.2 开闭件边缘要光顺,与其他件间隙要均匀。
既要达到美观的目的,又必须实现车门结构的实现和开启的可能。
4.1.3铰链为非四连杆结构时,前舱盖后端两侧需设计成向内收口。
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系统耐久试验台架设计
AUTOMOBILE DESIGN | 汽车设计时代汽车 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系统耐久试验台架设计陈勇强1 龚辉21.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柳州市 5450052.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柳州市 545005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汽车外开手柄耐久试验装置,利用铝合金型材搭建试验基架,使用PLC可编程控制系统来实现控制,采用气缸为执行装置作用在手柄和车门上实现对车门和手柄的操作,再配合调压阀、节流阀来调节,实现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耐久试验。
关键词:外开手柄 门锁 耐久 台架1 前言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系统是装在车门及其立柱上能将车门可靠锁紧并通过器内部机构实现开启及锁紧功能的装置。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汽车车身附件。
具有安全防护作用,既要保护车门正常使用中的可靠锁紧,放置车门意外或者无意识打开,又要保证车门需要时能够顺利打开,确保在正常或者当右紧急情况发生时通行,以免造成生命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属于安全规件,也叫终端闭合功能件。
而针对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耐久试验,当前国内外采用的是钢铁焊接台架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工序复杂,操作难度大,同时不具备通用性,台架搭建成本高,试验效果极不理想。
本文选择针对汽车外开手柄及门锁试验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耐久试验台架。
2 试验要求汽车内外手柄及门锁耐久试验,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目的验证汽车膜外开手柄及门锁的耐久性能,发现新产品潜在的零件故障,为产品设计部门提供试验数据。
根据外开手柄及门锁试验要求,试验台架需要完成模拟人力操作汽车外开手柄使车门实现开启,开启完成后仍需要操作车门实现关闭,以此定义为一个循环。
在设定的常温、高温、低温及高湿环境下,要求能够无故障地完成对应的试验次数。
试验数据直接影响产品研发部门对零件状态的判断方向,所以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导致后续产品优化的方向。
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耐久试验台架施加在零件的的载荷均要求在设计范围内,确保试验结果能够正确反应试验样件的真实状态。
载货车车门外开手柄设计指南
载货车车门外开手柄设计指南前言为满足本公司车身设计开发工作质量要求,特制定本指南,作为车门外开手柄设计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参照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编制而成,规定了车门外开手柄设计质量要求。
载货车车门外开手柄设计指南1 范围本指南规范了载货车车门外开手柄一般设计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载货车车门外开手柄设计时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20182-2006 商用车驾驶室外部凸出物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3 术语3.1 车门:用于重卡和轻卡侧面的开闭件,供驾驶员或副驾驶员进出时使用。
3.2 车门外开手柄:安装在车门外部,经施加外力拧转而带动锁舌开启使车门打开,当外力消除后能自动复位的组件,也称门把手。
4 载货车外开手柄的型式载货车外开手柄常见型式见表1。
表1类型按压式外拉式外扣式图片5车门外开手柄设计5.1 设计输入CAS面作为车门外开手柄设计输入条件,应满足GB 20182-2006 《商用车驾驶室外部凸出物》要求,车门外开手柄按钮凸出高度不应超过30mm,把手凸出高度不应超过70mm,其他零件凸出高度不应超过50mm。
圆角半径均不得小于2.5mm。
5.2 布置设计车门外开手柄据车门边缘的距离应小于120mm,见图1。
车门外开手柄离地高度指把手的中心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
根据载货汽车的类型,其离地高度应能满足适应人群的的操作高度,需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一般不高于1800mm,最高不超过1850mm。
图15.3 主断面设计以按压式外开手柄为例,此类型车门外开手柄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见图2。
a)外开拉手b)外开手柄座c)外开手柄按钮d)外开手柄橡胶垫图2车门外开手柄断面位置见图3,断面见图4所示。
断面应反映手柄的操作空间尺寸和安装结构。
图3a cb dAB车门边缘车门边缘A断面 B断面 C断面图45.4外开手柄操作空间尺寸及操作力要求针对不同型式的车门外开手柄,从人机工程出发,应对其操作空间尺寸、开启力提出相应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汽车设计-车门把手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汽车车门把手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汽车侧开式车门塑料外开把手(以下简称“外把手”),其他车门外把手(如:后背门把手)也可以参考使用。
2.术语外开把手:装在汽车车门外侧,用来开启车门的装置。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外把手分类和结构4.1 从外观看,外把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翻转式和外拉式,如图1所示。
外把手的外观形式完全取决于造型,工程设计需满足造型。
因人的审美要求提高,近年来新开发了“隐藏锁芯”式把手。
即取消左前门把手端盖锁芯圆孔,更改为可反复拆卸式端盖,需要用锁芯时候用机械钥匙片撬掉端盖即可(见图2)翻转式外拉式图1 外把手结构形式4.2 从外把手与锁的连接方式看,可分为压杆连接和拉线连接,具体形式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的要求以及锁体布置时摇臂与外把手摇臂旋转轴线的夹角。
4.3 外开把手组成部分外拉式外把手包括:手柄外部,端盖,底座,大垫片,小垫片,摇臂及配重块和弹簧等,如图2所示:图2翻转式外把手包括:底座、掀盖、摇臂、垫片、销轴和弹簧等,如图3所示:图3以上为外把手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各车型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这些结构上扩展而形成的,例如:外手柄扩展为上盖、下盖两部分,底座上设计有侧碰安全机构。
5.外把手人机要求图4 图55.1 对于翻转式外把手,如图4、5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05mm ;手指间隙值B目标要求≥28mm ;把手间隙值C目标要求≥38mm。
图65.2 对于外拉式外把手,如图6所示:把手的有效长度值A目标要求≥110mm ;把手间隙值B目标要求≥30mm。
5.3 最大开度要求5.3.1 翻转式外把手最大转角在40°左右,一般要求翻转至1/2—2/3之间开门手感较好。
5.3.2 外拉式外把手最大开度设计值为6°-8°,一般要求拉至1/2—2/3之间开门手感较好。
6.布置要求6.1 边界要求a) 外把手及旋转部件的包络面距离玻璃的间隙目标值≥10mm;b) 外把手及旋转部件的包络面距离玻璃导轨的间隙目标值≥10mm;c) 外把手及旋转部件包络面与窗台钣金间隙目标值≥5mm ;d)外把手压杆运动过程中包络面与周边环境件(如导轨、玻璃等)间隙目标值≥10mm。
6.2行程要求外把手是开启车门的执行机构,这就要保证把手正常的解锁功能,为了达到更好的开启手感以及延长开启系统的寿命,把手行程要与锁体行程匹配,把手行程与锁体行程的关系,取决于锁体外开摇臂与连杆(拉线)的配合方式。
卡接式摇臂形式锁体,如图7所示:把手的理论总行程L:锁体最大解锁行程-2mm≤L≤锁体总行程-2mm;触压式摇臂形式锁体,如图8所示:把手的理论总行程L:锁体最大解锁行程+2mm≤L≤锁体总行程+2mm;所有拉线式外开锁体,外把手总行程同卡接式摇臂形式锁体设计。
在实际布置时,还需要参考主机厂的制造公差和装配公差,在理论值基础上适当修正,首先保证把手门锁系统的正常开启功能,其次是保证把手门锁系统的开启品质感。
图7 图87.装配性维修性要求7.1底座与外板的装配性要求a)外把手底座上必须设计有卡接定位结构,确保外手柄底座能定位在门外板上,为保证把手端盖螺栓装配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底座上应有卡接螺栓的结构,保证螺栓在装配和反复拆卸后不脱离底座。
b)为保证底座装配的可靠性和方便性,卡接结构一端为硬质设计,一端为弹性设计,弹性设计端需设计螺栓紧固结构,如图9、10所示:图9 弹性卡接结构图10 硬性卡接结构7.2 把手外部与底座的装配性a)把手外部在设计时,必须保证其顺畅的通过门外板和把手底座上的通过孔,且晃动量需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手手柄Z向定位面与底座定位面在单边间隙一般保证在0.15-0.2mm ;b)把手外部与底座在装配时需留有X向的拉动余量,确保把手可以顺畅的推开摇臂,如图11所示:c)在横向向右拉动手柄至左侧接触,右侧L值需大于2,确保外手柄可以避让开摇臂进行装配。
图117.3 锁芯和端盖的装配性锁芯需要安装在把手底座上,一般从门内板的侧面打螺栓紧固,所以内板上应留有锁芯的工具安装过孔(安装时也起到目视作用),为了便于安装:a)工具有效安装空间D≥ø15mm;b)安装螺栓到车门内板过孔距离L≤100mm;c)安装工具轴心线与安装孔中心线最大夹角α≤3°如图12所示:图128.外把手安全性要求外开手柄在结构设计上必须满足30g加速度试验要求,在Y向和X向施加30g加速度时,把手不能有打开趋势,目前多数把手通过设计平衡块(配重块)来平衡把手本体的惯性力。
9.外把手材料要求外开把手的各部件根据物理功能及外观要求,选材有所不同,大多情况下如下表所示:部分本色及喷漆外开把手外部也可以选用PA66+GF30、PA6+GF30、PA6+GF40、PC+PBT材料,但要处理好表面光洁度。
外开把手所有零部件的选材及表面处理必须满足标准Q/ZTB 07.025-2012 中所规定的要求。
10.外开把手性能要求10.1空载开启力要求在空载时,拉把手正常开启时的受力位置,测量把手开启到最大开度过程中的最大力≤20N。
10.2强度性能要求10.2.1表面处理强度要求a) 油漆表面强度要求:在实验样板上用单面刀片垂直相交划出棋盘格(刀片间距2mm),用软刷轻刷几次,粘贴指定的3M胶带,待3M胶完全贴合后,以60°的角度拉紧撕下3M胶带,观察油漆涂层脱落的情况。
允许在方格的交界处有少量的漆膜脱落、但其占整个方格面积小于5% 。
b) 镀铬表面强度要求:沿基体到沉积层的切割方向,利用砂轮磨削已镀覆的试样边缘,也可以利用一种钢锯来代替砂轮机,在锯动时,使施加的力倾向于使覆盖层从基体上分离的方向。
试验后镀层与基体、镀层与镀层之间不应出现片撞分离等缺陷。
10.2.2结构强度要求a)锁芯压入力要求:锁芯镶嵌或安装在把手上, 将锁芯强行从把手安装状态下压进去,要求压入力F>600N ;b)锁芯拉出力要求:锁芯镶嵌或安装在把手上, 将锁芯强行从把手安装状态下拔出来,要求拉出力F>500N ;c)把手底座性能要求:在–30℃- 85℃的温度下,底座应该能够承受作用在每个固定轴上的750 N的拉力的作用,无断裂和功能缺陷;d)脆硬性要求:在(-40±1)℃环境下,将外开把手存放24h,试验用落球重量500g,球高度(65±1)cm,要求试验完成后外开把手无裂痕。
落球试验应注意:导管必须垂直;试球必须垂直降落;置放时效的时间和温度须予以规定。
落球试验图解如图13所示:图13 有机材料落球试验1、落球2、不锈钢导管3、球位保持板4、立放面5、试样6、铝质底座板10.3耐腐蚀性要求10.3.1 对于油漆把手,按Q/ZTB 07.016-2012规范执行后,漆膜不得有褪色、色泽暗、裂开、起泡、剥落、溶胀、软化及附着性差等不良影响。
10.3.2 对于镀铬把手,镀层厚度按QC/T 625-1999中4级使用环境要求执行;CASS试验16小时后符合GB/T12600-2005要求。
10.3.3 把手上的金属件,试验方法按GB/T10125盐雾试验,96小时后无红锈。
10.4温度性能要求10.4.1 高温性能要求:将外开把手在(90±1)℃的温度下保存24h,接着在室温下存放1h,试验之后,所有的功能要求都必须满足,所有的部件之间不能松动和异响。
10.4.2 低温性能要求:将外开把手在(-40±1)℃的温度下保存24h,接着在室温下存放1h,(-40±1)℃/24h低温下必须保证完全的功能,并且紧接着在(23±2)℃温度加热中不应出现裂纹和其它的缺陷。
10.4.3热循环试验要求:塑料基体上的电镀层需进行4个周期的热循环试验,其中单个热循环包括如下:①在温度为-40±2℃的低温箱内放置4h;②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30min;③在温度为90±2℃的干燥箱内放置30min;④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30min。
试验后镀件放置1h之后,目测检查其主要表面不应出现起泡、起皱、裂纹或脱落等现象。
10.5耐久性要求a)外开把手作为开关门的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至关重要,所以,对任何车门外开手柄均有耐久性要求,其标准是满足如下要求:b)沿外开拉杆/拉线作用力方向,施加50N负载,频次:每分钟6次。
依照下列顺序进行100000次循环试验,其中:—— -40℃下20000次循环—— +70℃下20000次循环——室温下60000次循环1个循环是指:从初始状态拉起把手到最大开启位置,然后松开把手复位到初始位置。
在试验过程中和试验结束后,把手功能必须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