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K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刍E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o猛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敝1>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棄。
【合作探究】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K馭下ZT.居■,立天下±1E.位…你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K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提示:本文先提出错观……然后如何批驳镂观……最后得出繪 ..... )飞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 如r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三、研读课文,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黨义【总结反思】1>古今异义(1)父命.之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2、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3、通假字往之女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含答案)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题设计(含答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一、检测归纳,积累词语(一)复习检测:1. 法家拂士拂:2.动心忍性动:忍:3.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4.丈夫之冠也之父命之之往之女家之居天下之广居之5. 译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归纳整理:自己整理小组活动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虚词5.翻译句子方法二、精思探讨,解析文本1.梳理文章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从文中找出例子,朗读。
三、拓展迁移,能力上阶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奔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⑤白:禀告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单于愈益欲降之益2.羝乳乃得归得二、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天下之.广居b.匈奴以.为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武既.至海上既.出军门d.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下列句子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四、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总结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朗读课文: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课文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课文1、自读课文,写出划横线词的意思(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扫清词语障碍,再翻译课文)课文分析(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艺术特色: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022年部编版《《孟子》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开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正位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21 《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词类活用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富贵不能淫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富贵不能淫.()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移:屈:3.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必敬必戒.()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6.通假字。
女.家()7.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孟子》二章导学案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板
书
设
计
客观条件:苦、劳、饿、空乏、乱
(个人)造就人才
主观条件:改、作、喻
(国家)治理国家:入则……出则……国恒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预设:(1)正音:
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称为“亚圣”。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我们曾学过他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3.助读资料: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导学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梳理《孟子二章》重要知识点。
2.明确中考出题文言文方向。
3.总结归纳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2.对比阅读主观提答题技巧。
三、知识储备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把本来侧重于伦理原则的“仁”推及于社会政治,提出了以“仁义”为主导思想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
其主要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天生的。
2、课文储备《鱼我所欲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运用比喻、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层层深入,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开篇举例,由个人到国家,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文章特点: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3、文体知识重要的文言实词:A通假字 B一词多义 C古今异义 D词类活用重要的文言虚词:之、其、于、者、为、乃、故、因、乎、也四、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与(3)景公致廪丘以为.养(4)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是()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貌若甚戚者.B、为宫室之.美/至之.市C、此之谓失其.本心/其其.不知马也D、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而不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明确提出论点,表示人和就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进行,用概括
性的战例予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表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
争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相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面世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为“多并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并助””与“寡助”展开对照,自然求出“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总——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先明确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出了六位由低贱至贵戚的历史人物,表明肩负重
任的人,事先必抵挡一番艰辛的磨练,为下文将要说至的观点提供更多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认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促进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
(2)、恳请找到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从哪些方面去详述其艰难困苦
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与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 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学习研讨答案:
5.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6.“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精读精炼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
于:给。
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色:脸色。
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学习研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校本作业答案:
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A
3、(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二、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三、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四、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意思相近即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5 6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