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的古典中医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癌的古典中医理论

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大肠癌的确切称谓, 但对许多病证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描述与大肠癌相类似。中医认为大肠癌大应与肠风、脏毒、便血、肠、肠积、锁肛痔、肠覃、积聚等病证相对应。

肠癌中医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饮食因素、起居不节、感受外邪、先天因素、情志因素等几个方面。在对以上几种致病因素分别论述的同时,多数古代医家亦认识到本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医家参合前人认识和临床经验, 发展了大肠癌的病因病机理论。主要包括气滞学说、血瘀学说、热毒学说、湿聚学说、正气虚弱学说五个方面。多数医家认为上述五种病因病机, 在临床上常是几种因素相互交叉出现, 互为因果, 相互联系。根本病变机制是机体阴阳失调, 正气虚弱。湿热、火毒、瘀滞属病之标, 脾虚、肾亏、正气不足乃病之本, 二者互为因果, 由虚而致积, 因积而益虚, 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

古代医家认为寒邪是肠癌发病的重要原因, 而今人在强调热毒、气滞、血瘀、湿聚的同时, 对寒邪却较少提及。

古代防治方药

大肠癌大抵属于中医便血、肠风、脏毒、锁肛痔、肠、积聚等范畴。因此, 古代防治大肠癌的方药也就散见于上述疾病的防治方药之中。便血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提到下血, 先便后血, 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下血, 先血后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神农本草经》载: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 主黄疸、泄利, 肠癖脓血。后世论治肠多与痢疾、便血、下血相结合。

总之,积聚的证治在宋以前主要从理气消导、活血散结着眼。金元以后, 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 诸医家逐渐认识到“正虚”与“邪结”是积聚发病的两个基本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

明清时期, 诸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在积聚的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 多数医家已经意识到积聚的治疗在不同阶段治法亦应有所侧重, 提倡初期任受攻、中期且攻且补、末期当补的三期治疗法则。

而在现代,则提倡手术与现代中药护命素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用护命素,也就是一种高含量的人参皂苷Rh2来辅助手术的治疗,杀灭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诱导一些变异的细胞向正常的细胞转化,起到正虚祛邪的功效。

肠癌并不是现在才发现的一种疾病,其实在早期就有许多类似的疾病,而且也有许多相针对的中药来治疗,所以我们在接受现代治疗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中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