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摘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引言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济建设关注的是国家财富的创造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政治建设则关注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1.相互依存性: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建设就会失去支撑;反之,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的成果也难以保持和发扬。
2.相互促进性: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建设的成功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条件;而政治建设的成功则可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相互制约性: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建设的不足可能会制约政治建设的进展,而政治建设的滞后也可能影响经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支撑政治建设的发展。
这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发展等。
3.提高政治建设质量: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政治建设的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这包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等。
结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作为一个战略的实施是从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开始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1年,11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的西部大地却发生重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缩影!
总之,我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辨证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改革。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改革的初衷和原动力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改革的内涵。党的十五大做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就决定了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最大的政治。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支撑。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先进的政治制度,更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支持,无论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所以,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
摘要: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过程及成就中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进行 了探究论证,简要陈述了十年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以期探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让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
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第一章:引言政治和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核心部分,其互动关系关系到世界的和谐发展。
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受到全球、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影响,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增强,政治则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做出贡献。
第二章:政治和经济的概念政治:反映在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上,是现代政治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各国政治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采取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经济:指人类社会对物质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第三章: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1.经济对政治的影响(1)国家的政治制度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经济应对驱动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也趋于多元化。
这就意味着,一国(或地区)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
(2)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明显。
世界经济的变迁和发展给各国间的政治关系带来了参差不齐的影响。
国际政治在经济领域的互动中历来处于主导位置,由此也表明了经济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1)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税收。
各国政府会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
(2)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货币政策。
各国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及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
第四章:政治和经济互动关系的例证1. 美国资本主义模式美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运作模式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国家政治制度同样也对经济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是高度的协同性和相互联系。
在美国经济和政治之间,虽然存在着一些政治因素对经济运作的居高不下的含义,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在政治监管方面有强制力度的存在。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市场经济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之后,其重要性日益增强,整个市场系统的完善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第4课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示:“中固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址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发生哪些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后表述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前半句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后半句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一)“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物质文化需要”有更广的外延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改革成果极大丰富,改革分享机制基本健全。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随之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
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如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等。
这些“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方面,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胡鞍钢 鄢一龙社会主要矛盾随时代发展而转化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
一是中国经济处于贫困和起步阶段,在极端贫困水平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包括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城市建设等。
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腾飞带来重大机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认识国情,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这个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GDP年均增速达到9.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最高纪录。
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从极贫困阶段跨越性地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快速富裕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从世界大国转向世界强国。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突破。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例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仅需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需求的质量显著增强;不仅对单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要求与日俱增。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美好生活需要”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
“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 . w d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
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
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
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
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
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
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世界银行副行长孔杰忠表示:世界的相互依存性,要实现全球的和谐,只有我们来处理有关的不平衡的现象。
《珠海宣言》的第一条就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珠海宣言》的精神是符合这一趋势的。
世界银行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能帮助分配资源、教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这些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都扮演了一种中心的作用。
孔杰忠表示:中国是亚洲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能够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有关的一些因素,第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正在从金融危机当中慢慢复苏,同时有一些国有企业非常的虚弱,应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第二,要对付腐败及其他的丑恶现象,这些在影响本地区和其他的地区,对投资战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腐败对穷苦人来说打击最大。
现在有一些系统性的腐败现象,使得投资者不敢来发展中国家。
第三,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现在有很大的基础设施的需求。
特别是对贫穷国家来说,他们应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对付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公有和私营企业合作的机会,来进一步地提高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第四,在贸易改革方面,我们要进行更大的调整。
坎昆会议的失败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必须进一步地向前走,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推进这样的进程。
在20 15年使一亿多人摆脱贫困,就像霍克先生刚才提出来的一样,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
我在这里想进一步提出几点:我们达成的进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稳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应该进一步继续这种进程。
我刚才提到几个进程的继续,我刚才也提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贫困国家应该采取自己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境遇。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进一步开放他们的市场,同时我们应该保证发展的元素以及有关的基金,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
在这方面很多国家都可以学习中国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资金用于消除贫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
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
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
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
有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论文1000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有关中国经济政治1000字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经济政治1000字论文篇一:《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
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
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
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
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
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
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
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
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
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
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中国人民关系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关系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人民关系一直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中国人民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政治发展对人民关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改革已经逐渐完善。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加强了权力监督体系,减少了腐败现象,这些措施对于人民关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政治稳定促进人民关系的稳定。
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人民关系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政治稳定可以保障人民生活安定有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比如,在“抗疫”期间,中国政府的高效有力的防控措施就减少了疫情的传播,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力促进了人民关系的发展。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对人民关系产生了影响。
政策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优化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比如,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等政策,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家庭和睦关系,同时也帮助了人们构建起“安居乐业”的社会网。
最后,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对人民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和完善,使百姓的声音能够被充分听到,同时也促进了人民关系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人民关系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惊人的活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发展对人民关系同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拥有更为丰富多样的生活商品和服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性格互动得到了改善,鼓励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次,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的发展让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在方便民众的同时,也缩小了以往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推动了人均教育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这些都对人民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精选20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精选20题欧阳光明(2021.03.07)1.试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的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答:第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2.试论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
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试论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以及失败教训。
答:第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
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
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
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
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
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
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
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课件
了地区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城乡发展差距
02
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的差距
03
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而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
达地区则面临发展困境。
行业发展不平衡
01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差异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面临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等问题,而新兴
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策略
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区域协调等多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国 经济的均衡发展。
研究背景
01
02
0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的 问题。
地区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 陆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 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社会问题凸显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 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发展不平衡的中国
探讨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及其影响。
分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导致发展不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各地区协调 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缩小地区发 展差距。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
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要手段。
详细描述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引 导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转移,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7)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原理,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判断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
它是基于40年中国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如何认识和理解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特别是如何理解十九大所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内容,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实践中我们如何把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问题,关系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能否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从而找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确保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
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决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方面,而是表现在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中。
这是因为: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从来是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联系起来考察并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的。
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科学的,是因为我们党全面考察、准确判断了当时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状况,我们说,在1957年后党改变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提出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因为这一观点不符合当时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实际状况。
因此,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也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整体状况去把握,而不是只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解。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思考1. 引言1.1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在当前中国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内外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在中国的内外均衡状况之中,内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外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外交关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前提。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国际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内外均衡状况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现内外均衡发展,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和魅力。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国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1.2 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影响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内部和外部均衡状况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
如果中国内部均衡失衡,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进而影响国家整体发展。
中国外部均衡状况的稳定与发展则直接影响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国际贸易格局。
如果中国外部均衡失衡,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合作受阻,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维持中国内外均衡状况的良好和稳定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
【字数:200】2. 正文2.1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中国内部均衡状况,是指中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均衡状态。
中国内部均衡状况的核心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平等。
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是指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不同领域的革命发展速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状态。
这些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不仅会制约社会整体的发展,还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利影响。
下面就对这些方面做一些简要的阐述。
政治领域的不平衡:历史上的革命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领域发展状况可能会截然不同。
例如在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落后,国家治理能力差,而西方国家则已经实行了一定的民主制度,政治层面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比中国高。
这种政治领域的不平衡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滞后,还使中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经济领域的不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领域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
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而一些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巨大的落差给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全球化还使得一些国家财富集中在个别人手中,这种经济领域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文化领域的不平衡:文化领域的不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内部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与现代文明理念的融入不充分有关,从而导致了文化领域的不平衡。
科技领域的不平衡:科技领域是现代社会最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一个领域,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这些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反过来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不平衡的趋势趋于加强,但是通过不断地加强合作和交流,人类仍然可以在各领域逐步迈向更为平等和在地位上更加对等的社会。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置身事内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
置身事内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近日,我阅读了《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非常荣幸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该书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从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微观机制为切入点,解释他们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如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阐述中国政府如何以主动的姿态,深度参与经济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科普书籍,我加深了对政府和经济复杂关系的理解,主要心得体会有以下三点:一是观察时代,信念坚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虽然该书主要是在阐释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为和影响力,但是通读全文,我更多感受到作为个体的公民,我们的生活与当下宏观背景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现在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更要学会观察时代,深刻了解自己所处时代背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把握时代,注重实际,强化实事求是作风。
不管是央地关系的沿革还是分税制改革,在兰小欢教授笔触下,很明显能看出这些都是面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时代语境下做出的最优选择。
阅读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事内,还要求我们注重实际,实事求是,要对事物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知和尊重。
1“治大国如烹小鲜”固然理想,但在实务操作中,有限资源下如何平衡各项经济事务无一不昭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正如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解决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值得每个年轻干警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世界银行副行长孔杰忠表示:世界的相互依存性,要实现全球的和谐,只有我们来处理有关的不平衡的现象。
《珠海宣言》的第一条就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珠海宣言》的精神是符合这一趋势的。
世界银行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能帮助分配资源、教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这些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都扮演了一种中心的作用。
孔杰忠表示:中国是亚洲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能够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有关的一些因素,第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正在从金融危机当中慢慢复苏,同时有一些国有企业非常的虚弱,应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第二,要对付腐败及其他的丑恶现象,这些在影响本地区和其他的地区,对投资战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腐败对穷苦人来说打击最大。
现在有一些系统性的腐败现象,使得投资者不敢来发展中国家。
第三,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现在有很大的基础设施的需求。
特别是对贫穷国家来说,他们应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对付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公有和私营企业合作的机会,来进一步地提高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第四,在贸易改革方面,我们要进行更大的调整。
坎昆会议的失败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必须进一步地向前走,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推进这样的进程。
在20 15年使一亿多人摆脱贫困,就像霍克先生刚才提出来的一样,必须推进多哈的进程。
我在这里想进一步提出几点:我们达成的进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稳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应该进一步继续这种进程。
我刚才提到几个进程的继续,我刚才也提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
贫困国家应该采取自己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境遇。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进一步开放他们的市场,同时我们应该保证发展的元素以及有关的基金,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
在这方面很多国家都可以学习中国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资金用于消除贫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因此,我们必须有更大的公开性,提高我们的能力建设,寻求更多的援助,这都有助于我们实施千年发展的目标。
坎昆会议的失败,以及在其他领域进展的缓慢都带来了一个挑战。
他们没有足够的水、食物、住房等基本的条件。
这个星期我们的行长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我们必须促使来蒙特雷制定的计划能够成功,以及使发达国家的机构能够团结一致,而且还要听取世界上没有参加珠海会议的人的声音——他们每天的收入不到一个美元。
同时,我们有责任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改善他们的生活。
我们在过去几年中看到,有很多群众组织,他们帮助我们进一步传递信息。
听取他们的呼声,不管他们在村子里面或者在全球范围里面,都应该听取他们的声音,保证稳定发展、平等。
我们在每一个重大的论坛上力争要听到这样的声音。
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使我们贫苦人民的声音得到反映。
最后我说一下,《珠海宣言》里面的内容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指导的方针,世界银行将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
这就要求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这样,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