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与对策探讨
目的分析临床抗菌药物的具体应用情况及探讨改善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30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包括药物种类、药物名称、各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比例等。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在同期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75.00%,预防性用药为276例,占比92.00%;联合用药159例,所占比例为53.00%,单一用药141例,占比47.00%;头孢菌素类药物、多肽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克林霉素类等在临床上被应用的频率较高。结论为了减轻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及改善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则应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标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对策
抗菌药物指的是具有抑菌活性及杀菌作用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及克林霉素类及各类抗生素等。由于抗菌药物具有价格低廉及应用方便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被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正变得越来愈多[1]。本文分析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现状,并同时提出了合理应用药物的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300例应用过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157例,女143例;年龄在16~86岁,平均(39.4±3.7)岁。300例均为住院治疗患者,且符合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1.2方法回顾分析300例的临床资料,以便能够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当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指标包括药物种类、药物名称、各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比例等。收集好分析资料后,利用Excel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
2结果
经统计分析发现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300例)在同期住院患者(400例)中所占的比例为75.00%(300/400)。预防性用药为276例,占比92.00%;联合用药159例,所占比例为53.00%,单一用药141例,占比47.00%。在使用的药物种类方面,头孢菌素类药物、多肽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克林霉素类等在临床上被应用的频率较高: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为162例(54.00%),其中第二代为41例(13.67%),第三代121例(40.33%);多肽类3例(1.00%),即万古霉素3例(1.00%);氟喹诺酮类52例(17.33%),即盐酸左氧氟沙星52例(100%%);氨基糖苷类44例(14.66%),其中庆大霉素8例(18.18%)、阿米卡星36例(81.81%);大环内酯类9例(3.00%),其中克拉霉素2例(22.22%)、红霉素4例(44.44%)、阿奇霉素3例(33.3%);克林霉素类30例(10.00%),即克林霉素磷酸酯30例(100%)。
3讨论
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则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本研究在分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为75.00%,这与近年相关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相差不大;WHO通过对全球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抗菌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率仅为30%左右,由此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频率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导致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被动用药、诊断用药及用药经验缺乏等。在用药类型方面,本研究发现临床上倾向于应用氟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被应用的频率相对较低[2]。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可能为种类较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使用后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少、耐酸及耐酶等。相关研究也指出在2010年~2013年,头孢菌素在全国医院中的临床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使用率呈现出了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3]。多肽类抗菌药物也属于一种广谱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在临床中通常被用于治疗因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等所引起的重症感染,但在临床中发现其不良反应严重而应用频率也相对较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高效及广谱等优势,可杀灭沙雷杆菌、肠杆菌属及部分革兰氏阳性菌等,目前已经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第四代药物对于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肺炎及结核病。克林霉素也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能够有效抑制阳性革兰氏菌。在临床中,克林霉素常被应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此外,克林霉素还能够有效杀灭厌氧菌,对于女性盆腔感染、腹内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抗菌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药物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正变得越来越快,且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完善当前的临床用药方式。①应将病原检测结果作为依据,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前应留取检测标本以便进行药敏試验,随后再根据试验结果应用药物,以保证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②应用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掌握好适应证。体外过敏测试是了解适应证的主要途径,为了避免临床应用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在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及青霉素等药物之前,应先做皮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肝脏功能情况等对抗菌药物做出合理的选择[4]。③控制好临床给药剂量及应用合理的给药途径。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重症感染患者,则可以适当加大用药剂量;如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则应尽量减少药物剂量。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调整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合理也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如为轻症感染,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如为全身性或重症感染,则可在治疗初期选择静脉给药;当病情好转后,优先选择口服给药。④合理控制给药次数及应用疗程。如克林霉素、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等半衰期短的药物则一天当中可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应给药1次/d。此外,在治疗脑膜炎、骨髓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时,可以适当延长疗程;对于一般感染,则在临床症状消退的情况下可停止给药。⑤合理联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