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储茂泉,古宏晨,,刘国杰.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32—35.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王晴,王英姿’,冯艾灵,孙秀玉,张胜海,李彩霞,段飞鹏,张秀婷(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摘要:脂质体作为靶向制剂的载体在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其在抗肿瘤药、抗感染药,免疫药等不同类型药物中的研究及应用,并展望了脂质体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抗感染药;抗肿瘤药The research progr ess of l ip os ome s ap plied a s drug carriersWang Qing,Wang Yingzi,Feng Ailing,Sun Xiuy u,Zh an g Sheng hai,LI Caixia Duan Feipeng,Zhang Xiu yu(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cademy 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Beijing 100102)Abstract:As carriers targ et in g agents,liposomes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improvingdrug eff ic ac y and reducing negative effects of dru gs,e cta.Thi s paper analy zed a c c e s s to dom esticand foreign literature of near ly a decade,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iposomes as-drug carriers.focuses—on—its—research—and-application·in—the—different—types—of—drugs-such·as antineoplastic,anti—infective,immune drugs,and look forward to the prospect of lil:}osomes.Key WOrd s:li pos om es;a nti—inf ec tiv es;a nt ine op las ti c脂质体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源于Banghman等【l】对磷脂悬浮水的研究,是人工制备的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而成的微球,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药品发展现状
脂质体药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脂质体药品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辅助成分组成的一种人工制备的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
它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递送和控释释放,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脂质体可以通过包封药物分子,防止其在体内的早期代谢和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例如,脂质体包封的抗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达到与静脉注射相当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副作用和治疗费用。
其次,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作用。
脂质体内的药物可以缓慢释放,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依从性。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分布和靶向递送,实现对疾病灶的精确治疗。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组分,可以将药物递送到特定的目标组织和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影响。
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抗癌药物可以更好地靶向肿瘤组织,提高药物抗肿瘤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脂质体
药物递送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固体脂质体(SLN)和纳米脂质体(NLC)等新型载体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负荷量。
综上所述,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策略,已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对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我们相信脂质体药物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热敏脂质体_TSL_的研究进展_丁昂昂
TSL 作用原理 肿瘤组织存在增强和滞留效 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1],即由于新 生 血 管 通 透 性 较 大、淋 巴 回 流 障 碍等生理特征,纳米级给药载体 TSL 可选择性地蓄 积在肿瘤区域。在正 常 体 温 下,TSL 质 膜 呈 致 密 的 胶 晶 态 ,故 其 内 包 埋 的 药 物 很 难 扩 散 出 来 ,起 到 药 物 储存库的作用;当随 血 液 循 环 经 过 预 先 加 热 的 靶 组 织 时,只 要 达 到 质 膜 磷 脂 液 晶 态 相 变 温 度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Tm),脂 质 体 膜 即 从
苄泽 类 表 面 活 性 剂 为 单 酰 基 表 面 活 性 剂,末 端 为聚乙二醇,与 MSPC 和 DSPE-PEG2000有相似的化 学结构,Tagami等[10]将其 加 入 DPPC 脂 质 体 中,替 代 MSPC 和 DSPE-PEG2000。 发 现 在 溶 血 活 性 及 阿 霉素 热 疗 释 放 动 力 学 方 面,TSL 的 最 佳 搭 配 为 DPPC/苄泽78(96∶4 摩 尔 百 分 比)。 苄 泽 脂 质 体 的 相变温度比 LTSL 低(41 ℃ vs.41.5℃),在释放动 力学 方 面,比 传 统 TSL 快 1.2~2 倍,热 疗 40~ 42 ℃时,2.5min内释放 90% ~100% 的 药 物,且 质 膜性质稳定(同37 ℃时相同)。May等 将 [11] 其 称 为 超 快 热 敏 脂 质 体 (ultrafast temperature sensitive liposome,uTSL),包埋不 同 的 化 疗 药 物—吉 西 他 滨 和奥沙利铂,这两种 药 物 可 溶 于 水 但 是 细 胞 通 透 性 较 差 ,也 得 到 相 似 的 结 论 。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新型药物载体是指在药物研发中,将药物与适宜的载体结合,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增加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并能实现定向给药和控制释放的递送系统。
在近年来的药物研究中,新型药物载体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以下将就新型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纳米材料载体:1.脂质体(Liposome):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圆球状结构,能够将水溶性药物包裹在内部水腔中,同时也能包裹油溶性药物。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磷脂的种类和比例,调控脂质体的生物降解性、药物释放速度等特性。
2.聚合物纳米颗粒(Polymer Nanoparticles):聚合物纳米颗粒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构成的纳米尺度颗粒,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种类和比例,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等特性。
3.金属纳米颗粒(Metal Nanoparticles):金属纳米颗粒是一种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纳米尺度颗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金属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的种类和形态,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靶向性和生物效应等特性。
二、基于生物材料的载体:1.天然多糖类载体(Natural Polysaccharide Carriers):天然多糖类载体是一种由植物或动物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天然多糖类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多糖的种类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毒副作用等特性。
2.合成多糖类载体(Synthetic Polysaccharide Carriers):合成多糖类载体是一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调控性。
合成多糖类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合成过程和材料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靶向性和药效等特性。
3.蛋白质载体(Protein Carriers):蛋白质载体是一种由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度、稳定性和生物效应等特性。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摘要:脂质体作为一个新的剂型,以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本文是对脂质体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的一个综述。
关键字:剂型脂质体制备方法剂型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大有前途的学术领域.中药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阻滞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脂质体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以来, 由于具有制备简单, 对人体无害, 无免疫原性反应, 易实现靶向性,可提高和延长药物疗效,缓和毒性,避免耐药性和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备受重视。
1.脂质体的定义和分类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主要是由双分子层组成。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普通脂质体早期的脂质体是普通脂质体。
是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料.以传统的方法(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冷冻干燥法、逆相蒸发法、水化法)制备而成的脂质体(1)。
1.2新型脂质体近年来,为使脂质体专一作用于靶细胞和提高其稳定性,药学工作者对其组成及其表面修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备了如pH敏感脂质体,热敏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前体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靶向脂质体和受体脂质体等新型脂质体。
1.2.1 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是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备(9)。
加入台可滴定酸性基团的物质,应用不同的膜材或通过调节脂质组成比例。
可获得具不同pH敏感性的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膜发生结构改变,促使脂质体膜与核内体/溶酶体膜的融合。
将包封的物质导入胞浆及主动靶向病变组织。
利用这种机制构建pH敏感脂质体可以治疗对不同pH敏感性的肿瘤。
1.2.2长循环脂质体用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脂质体,可以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故称为长循环脂质体,又称隐形脂质体。
具有延长脂质体体内半衰期的作用(2)。
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定 义 .
体,使药物 靶向病变部位 ; ⑥脂质体进人体内后主要被网状 内 皮系统 吞噬, 能激活机体的 自身免疫 功能, 并使药物主要在肝 、
脾 、 肺和 骨髓 等 组织 器 官 中积 累 ,从 而 提 高 药物 的治 疗 指 数 ,
维普资讯
・
综
述・
20 0 8年 5月第 5卷第 5 期
Wol H a h g s r el et d t Di
发挥 抗 生 素 的疗 效 , 必须 谨 慎 的 选 择 抗 菌 药 物 , 以 避 免滥 用 ,
【]卫生部、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 和总后卫生部发布的 ( 1 《 抗茵 药
1 特 点 . 3
脂质体的特 点脂质体 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以下优 点: ①脂 质体载体能保护被包 裹物; 能有效地控制药物 释放 ; ② ③能通 过改变脂质体大小和 电荷 , 可以控制药物在组 织内的分布与在 血液 中的清除率: 能改变某种物理因素,例如改变用药局部 ④ 的 P 、病变部位温度等 能明显 改变 脂质 体膜 的通透性 ,使脂 h 质体选择性的释放药物 ;⑤可 用单克隆抗体等 配体修饰脂质
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 降低药物毒性;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无 ⑦ 毒性和免疫 抑制作用 。n
2 质体 在 抗肿 瘤 药 物 研 究 中 的应 用 21普 通脂 质 体 在 抗 肿 瘤 药物 研 究 中的应 用 .
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 ,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
体 ,静 脉注 射 后 除被 网状 内皮 系 统 认 作 外 源分 子 , 吞 噬 细 胞 被
等。 但普通脂质体 作为药物载体 , 仍存在 靶向分布特性不理想, 贮存 中稳定性欠佳等缺点, 因而限制 了脂质体在肿瘤化疗 中的 应用 。近年来为使脂质体专一作用 于靶细胞和提高其稳定性, 对p H敏感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 、受体脂质体等进行 了研究 。 22p . H敏 感脂质体在抗 肿瘤药物研 究中的应用 p H敏感脂质体是一种 具有细胞 内靶 向和控制 药物 ( 如基 因、核酸 、肤 、蛋 白质) 释放 的功 能性脂质 体。其原理是 p H 低时可导致脂肪酯羧基 的质子化而引起六角晶相 的形成 , 这是 膜融合的主要机制。在酸 性条件下 ,即在核 内体形成后几分钟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将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 脂质体的定义与特性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其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双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脂质体因其独特的药物传递特性,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与细胞膜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
脂质体的研究新进展杨鹏波;张华【摘要】[目的]综述脂质体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为药物制成脂质体提供更多的选择。
[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总结脂质体在各方面的应用、新的制备方法和修饰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点。
[结果]从脂质体的的应用、制备方法、修饰、质量评价等方面,可看脂质体与生物膜有着极好的相容性,作为载体有很大的优势,修饰后,能增强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结论]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脂质体的优势将更加显现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与生物膜具有相似性,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
经过近40年的研究,已到广泛的应用。
%[Objectiv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literature,which can offer more choices for making liposomedrug.[Method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in al aspects and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Results]Liposome as a new type of drugcarrier,which has similarity with biological membrane,has many good qualities an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way to give medicine. [Con-clusion]Liposome has the broad application after nearly forty years of research.【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4页(P936-939)【关键词】脂质体;分类;制备方法;联用技术;质量评价【作者】杨鹏波;张华【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 (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构成的封闭囊泡,它具有很多的优良性质,如具有细胞的亲和性和靶向性、缓释性、减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透皮吸收效率高、可以携带药物进入细胞、避免耐受性、改变给药途径等[1]。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例如: 1.阿霉素热敏脂质体
经肝动脉注射后,在肝脏部位升温至42℃,结果: (1)在肿瘤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组织; (2)温敏脂质体组的药物浓度明显大于未加热组。
2. 甲氨蝶呤热敏脂质体
尾静脉注射,肿瘤部位加热至42℃。结果 (1)局部加热科引导药物选择性作用于鼠皮下LEWIS癌; (2)局部加热组可使肿瘤组织对药物的摄取增加,约为增加 14倍,从而增加抑瘤作用。
可以看出:长循环脂质体的血浆半衰期比注射剂的大,峰浓度是注射剂 的180,AUC是注射剂的96倍,说明在同样剂量条件下,注射剂的分布和消 除都比长循环脂质体快,长循环脂质体在体内能够维持较长循环时间。
☆免疫脂质体
设计原理:
免疫脂质体为机体修饰脂质体的简称。即通过在脂质体 表面接上某种蛋白质,如抗体来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b 按荷电性分
中性脂质体 负电性脂质体 正电性脂质体
c 按性能分
一般脂质体(包括SUV, LUV,MLV) 特殊性能脂质体(包括热敏、pH敏感、免疫、光敏脂质体 等)
(3)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被动靶向:是脂质体静脉给药的基本特征,即脂质体静 脉给药后主要被肝、脾等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吞噬,具有 肝、脾的自然靶向性。 主动靶向:即在脂质体上连接特异性配体,通过配体分子 与靶细胞的特异性作用,介导主动靶向。常见的配体如抗 体、糖、蛋白质等。 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作用部位的pH和温度等的变化来改 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使其选择性释放药物而实现的靶向给 药。较成功的粒子为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技术 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
周建平 姚静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脂质体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6年——Bangham和Standish电镜观察发现磷脂分散
脂质体研究进展
脂质体研究进展1. 前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2. 脂质体在医药方面的医用2.1 药物载体由于脂质体形成时,各片层之间含有水相,水溶性药物可包裹在水相内,脂溶性药物则嵌合于脂质双分子层中。
根据脂质体的这一结构特点,将一些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的药物制成脂质体,可达到降低毒性,增加药效的作用。
脂质体在水相和脂相均能适应,与细胞亲和力强,可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可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
脂质体种类繁多,组成和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也不同,对分子又有渗透性,靶向给药就是将药品通过鞋带系统理想的绕过身体正常部位,靶向体内需要治疗的患病区。
如果将药物分子包结在脂质体中,外面再接上免疫蛋白等抗体,就有可能导向抗原实现靶向给药。
2.1.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增加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入量、降低药物剂量、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
有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浓度的磷酸酶及酰胺酶,因此如将抗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解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在肿瘤细胞部位特异的蓄积。
脂质体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等 目的 l 1 】 。
脂 质体制剂 技术与传统 中医药的结合早 在 1 9 8 0年 以来
就 已经 开始发展起 步 , 近年来 由于脂 质体载体 功能的发现更
样, 在研究 中药 多成分 靶 向脂 质体 时 , 质量控 制与制 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题
比较 简单 , 制备 技术 也 已基 本成 熟 , 在多种 应用方 面都有 显
著的表现 [ 2 1 。
2 . 2 中 药 多成 分 脂 质 体
分子 层 的小 囊泡 , 它 对 水溶 性 和脂 溶 性 药物 的包埋 率 皆很 高, 制 成 脂质 体 的主 要原 料 是 磷脂 、 胆 固醇 。最 初 将 脂 质 体 用作 药 物 载体 的 是 1 9 6 0年 以来 R a h ma n等 人 。 目前 国
1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 Y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Ya n g z h o u 2 5 5 0 0 9 , Ch i n a ; 2 . Fu n i n g Hu a i r e n B i o l o g i c a l L t d . , Ya n c h e n g 2 2 4 4 0 0 , C h i n a
随着 研究 的深入 , 中药 多成分靶 向脂 质体也逐渐成 为研 究热 点。 中药 的活性 作用 主要 就是 由多种 活性成分 共 同作 用的结果 , 中药 多成分脂质体 的研究势必会 成为脂质体技术
在 中药 领域研 究 的发展 大趋势 。但是 由于 中药 活性 成分多
内外对 脂 质体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其 靶 向特 性 、 长 效控 缓 释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从脂质体结构、特点阐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越性;开展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研究;为脂质体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脂质体的结构;药物载体近年来对脂质体研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脂质体与泡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靶向给药以及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的传递。
本文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行文献检索,介绍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实验室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市场情况,为其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1脂质体结构、特点脂质体(liposomes)最初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根据其结构所包含的双层磷脂膜层数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含有单层双层磷脂膜的囊泡为单室脂质体,含有多层双层磷脂膜的囊泡为多室脂质体。
一般粒径小于200 nm的称小单室脂质体,粒径为200~1 000 nm的单室脂质体称为大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的粒径为1~5 μm。
在20世纪60年代末,Rahman等[1]首先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
研究发现,脂质体是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磷脂为两性物质,其结构上有亲油及亲水基团,在水中均能自发地形成脂质双分子层,附加剂常用来调节双分子流动性(如胆固醇)、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性质(如磷脂酸、十八胺)等作用。
2脂质体的特性2.1脂质体的靶向性脂质体的靶向性是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特征,脂质体具有类细胞结构,在进入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这是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而物理和化学靶向性是指在脂质体的设计中,是利用脂质体膜具有流动性以及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的特点,应用某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的释放药物。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摄 取 , 肝 、 和 骨髓 等 网状 内皮 细 胞较 丰富 的器 官 中集结 , 在 脾
迅速 完 全地 释放 药 物 , 血 管 内外 的药 物 浓度 达 到平 衡 。例 使 如 , 度敏 感 阿霉 素脂 质 体具 有 良好 的温度 控 释 特性 和稳 定 温 性 。 主动靶 向性 是 在 脂质 体上 连 接一 种 识别 分 子 ( 即所 谓 的 配) 。通过 配 体分 子 的特 异性 专 一 的与 靶 细胞 表面 的互补
脂质 体 ( p sme ) 初 是 由英 国学 者 B n h i 1 oo s最 i a g an和 Sa — tn
ds i h将 磷脂 分散 在 水 中进行 电镜 观察 时发 现 的 。 脂 分 散 在 磷 水 中 自然 形 成 多层 囊 泡 , 每层 均 为脂 质 的双 分 子 层 ; 泡 中 囊 央 和各 层 之 间被 水 相 隔开 , 分子 层 厚 度 约 为 4 n 后来 将 双 m,
00 0 ) 500
【 摘要】 脂 质体 结 构 、 点 阐述 了脂 质 体 作 为药 物 载 体 的优 越 性 ; 展 脂 质体 作 为药 物 载体 方 面 的应 用 研究 ; 脂 从 特 开 为 质 体 的开 发和 应用 提 供参 考 。 【 词】 质体 的 结 构 ; 关键 脂 药物 载 体 【 中图分 类号】 R 9 — 3 3 2 3 【 标 识码 】A 文献 【 编 号】 17 — 2 0 2 0 )4 b 一 文章 6 3 7 1 (0 8 0 ( )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药物制剂中应用脂质体制剂时,其稳定性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药物制剂中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展开研究。
一、脂质体制剂的简介脂质体制剂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组成的球形结构,可用于包封、负载或缓释药物。
其结构由磷脂、胆固醇等成分构成,可以有效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制剂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分布特性,因此在药物输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薄膜法、乳化法、溶剂分散法和超声法等。
其中,薄膜法是最早应用于脂质体制剂制备的方法之一,通过溶剂挥发使脂质在水中形成薄膜,再用水进行分散得到脂质体。
乳化法则是将脂质和药物通过高剪切力使两者混合均匀,形成乳液,再通过进一步调节参数得到脂质体。
溶剂分散法和超声法是根据溶剂性的差异以及超声波的作用原理制备脂质体制剂的方法。
三、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问题尽管脂质体制剂在药物输送系统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脂质体制剂在长时间储存或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发生脂质相转变、粒子聚集、药物析出等问题,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和药效。
1.脂质相转变的影响脂质相转变是指脂质体制剂中脂质的晶型或液晶相结构发生改变。
典型的脂质相转变包括固态、液态晶型和胶态相。
这种相转变会导致药物析出、结晶或增加胶凝性,从而导致脂质体制剂的不稳定性。
2.粒子聚集的问题脂质体制剂中脂质的聚集往往会导致粒径增加,甚至形成团块。
这种粒子聚集不仅会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还会产生不均匀的体内分布,降低治疗效果。
3.药物析出的风险脂质体制剂中药物的稳定性也是十分关键的。
某些药物具有高度亲脂性,容易从脂质体中析出,导致药物在存储或输送过程中损失。
四、改善脂质体制剂稳定性的方法为了解决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善方法。
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进展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高生物可降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领域。
在药物输送方面,脂质体被用作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策略,其在药物输送方面的优越性已经被广泛地证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脂质体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脂质体的基本结构与形态脂质体的基本结构由多种脂质类分子构成,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胆固醇。
磷脂能够在水相中形成双层结构,在此基础上,胆固醇可以作为一种带正电荷的脂类分子,参与到膜的稳定性中。
脂质体的形态呈现为球形、椭圆形、棒状、管状等多种形态。
</p>二、脂质体的应用领域脂质体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肿瘤治疗、抗病毒疗法、生物学研究等方面。
在药物传递方面,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可用性、减少副作用和毒性等问题。
在基因治疗方面,脂质体的疗效也获得了许多支持。
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薄膜溶液法、超声波方法、撞击法、蒸汽扩散法等。
其中,薄膜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薄膜溶液法是将磷脂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适量的药物,利用旋转蒸发法将溶液薄膜拍在玻璃杯表面,再通过超声波或机械分散器分散成脂质体。
四、脂质体的应用前景脂质体作为药物输送体系在药物传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将瞄准更加精细的定向药物输送,以及更好地控制药物输送的速度和地点。
另外,由于受到生物环境的限制,未来的研究也将瞄准更稳定和耐受的脂质体配方的制备。
总之,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体系,脂质体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朝着更加精细、稳定和方便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药物输送问题。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脂质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囊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水溶性和油溶性药物都有良好的包封效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一、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 脂膜溶解法脂膜溶解法是一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其主要步骤是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药物,通过溶剂蒸发或超声乳化等方法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药物包封率。
2. 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通过药物与磷脂的共沉淀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药物和磷脂在溶液中共同形成微囊体,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分离得到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3. 脂质指位法脂质指位法是一种通过指位的膨胀作用使药物与磷脂相互混合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该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和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疏水性药物的制备。
二、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 提高药物稳定性脂质体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在药物制剂中加入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脂质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
脂质体由于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能够在胃肠道中与细胞膜融合,促进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口服给药制剂中加入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剂量。
3. 改善药物的靶向性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到病灶部位。
例如,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可以增强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4.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脂质体在药物制剂中添加后,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由于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够与药物形成亲和性较好的结合,从而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2024年脂质体给药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脂质体给药市场规模分析1. 引言脂质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的纳米级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控制释放速度和改善药物的溶解度。
近年来,脂质体给药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对脂质体给药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2. 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组成的微囊,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度生物相容性:脂质体与人体细胞膜相似,能够有效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载药能力强:脂质体可稳定地包裹多种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控制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结构和成分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提高药效:脂质体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3. 脂质体给药市场规模3.1 市场现状脂质体给药市场目前较为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脂质体给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脂质体给药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脂质体给药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
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规模分析,亚太地区是脂质体给药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医疗改革的推动。
在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分析中,肿瘤治疗领域占据了脂质体给药市场的很大份额。
此外,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和炎症领域也是脂质体给药市场的重要应用领域。
4. 发展趋势分析4.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脂质体给药技术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对脂质体进行改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效果。
4.2 新药研发以癌症治疗为例,脂质体给药可以将抗肿瘤药物直接运送到肿瘤组织,增加其治疗效果。
因此,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将会进一步推动脂质体给药市场的发展。
4.3 合作与并购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实力,各大医药企业之间积极进行合作与并购。
这将进一步推动脂质体给药市场的发展,加速新产品的上市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受体介导脂质体药物的细胞毒性
1.2 长循环脂质体
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是发挥药物载体作用的关键。血液中有多种破坏因素:高密度
脂蛋白(BCD)是破坏脂质体的主要成分,载脂蛋白易从BCD 上脱落并与脂质体磷脂结合,
且BCD 和脂质体易发生, 与磷脂的互换,脂质体膜形成孔洞;同时脂质体在血液中激活
补体系统,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脂质体膜出现亲水性通道,引起药物渗漏和水、电解质的
图7 不同脂质体的抑制率
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控释
图8 不同脂质体包覆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缓释是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可以长时间保持在相对高的浓度 ,相比于 非缓释药物有以下优点:1,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降解和消除,保持长时间高浓度;2,减 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害;3,减少给药次数为病人提供方便13。 接下来本文会描述一些常见的 药物控释脂质体载体。 3.1 pH敏感脂质体
大量进入,最终渗透裂解脂质体;血清白蛋白与脂质体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降低其稳定性;
血液中的磷脂酶可水解磷脂,该反应强弱由磷脂结构决定;脂质体进入循环系统后,未经修
饰的脂质体大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丰富的部位,少量被肺、骨髓及肾
摄取;肝细胞膜受体对直接暴露于表面的磷脂负电基进行识别,因而脂质体首先被肝细胞吞
图10 不同药物载体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和存活时间,倒三角表示纯的OVA溶液组,正方形表示未修饰 的脂质体组,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MGlu-Dex修饰的脂质体组,只是是不同的衍生物。
3.2 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
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 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 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
正常组织与血液的pH 值在7.4-7.0之间,而肿瘤组织在局部缺血时,肿瘤间质液出现异 常酸化现象,使肿瘤组织的pH 低于正常组织,通常在5.0-6.5之间。pH 敏感脂质体就是利 用肿瘤部位pH 值比正常组织低来释放药物。pH 敏感脂质体在中性环境中很稳定,在弱酸 性环境中,在酸性条件下导致脂质成分中脂肪酸的羧酸基质子化而引起六角晶相的形成,促 进脂质体由液晶态向液态转变,从而使脂质体由稳定结构变为不稳定结构,药物从脂质体中 释放出来而发挥药效,从而具有靶向性和减少全身毒性14。pH 敏感脂质体通常是具有pH 敏 感的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具有pH 敏感性的磷脂材料来制备脂质体。随着pH 值的变化,pH 敏 感材料的电离度发生改变,能够接受或给出质子,从而显示其pH 敏感性,见图9。
图5 不同组小鼠瘤重
图6 不同组小鼠生存曲线
2.3 转铁蛋白靶向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受体是一种在普通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都普遍存在的受体,
但是其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是普通细胞的4-5倍,因此如果将抗肿瘤药物与转铁蛋白结合
可明显增强该药物的选择性、毒性和减少耐药性。
李华11等制备转铁蛋白修饰共载细胞毒药物阿霉秦(DOX)和抗新生血管药物人参皂甙 Rg3脂质体(TF-LP-DOX/Rg3),研究其与胃癌细胞的亲和力以及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 用。结果显示,普通脂质体(LP)和阿霉素、人参皂甙、转铁蛋白修饰脂质体的抑制效果 有很大差别,见图7。Ryo Suzuki12等研究了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体包覆的奥沙利铂的抗癌效 果,通过对比静脉注射不同脂质体包覆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得到结论:转铁蛋白修饰的脂质 体包覆的奥沙利铂在大部分组织中浓度远高于其他组,见图8。
放则缓慢。因此,根据这个原理用相变温度较低的类脂制备的脂质体,在未加热的器官中药 物浓度比较低,对正常细胞产生的杀伤作用很小,使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明 显降低,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增加了用药的顺应性;而当机体全身或局部温度升高到41~42℃ 时,就可以引起脂质体迅速释放内含药物,发挥药效。原理如图11。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控释,免疫,长循环。
1 脂质体给药的最新进展
过去 30 多年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最近,脂质体作为药物载 体又有了新的发展。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的严重缺点是脂质体很容易被淋巴和网状内皮 系统从血液中清除,致使能达到病灶的药物很少。针对这个缺点,科学家们研发了几种新的 脂质体。 1.1 免疫脂质体
2 靶向脂质体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系指载体将药物通 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 给药系统。靶向制剂特点: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及生物可降解性等。脂质体载药体的 靶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抗体靶向、叶酸靶向和转铁蛋白靶向等。 2.1 抗体靶向
李翔10等研究了叶酸受体靶向多烯紫杉醇膜修饰脂质体 (FA-PDCT-L) 的体内外抗肿瘤 活性。用多烯紫杉醇注射液 (DCT-I)、未修饰DCT 脂质体 (DCT-L) 和FA-PDCT-L对荷瘤 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给药,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体重、瘤重,并计算抑瘤率,进行生存 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CT-I、DCT-L 和FA-PDCT-L 组小鼠瘤重均减少,其中FA-PDCT-L 的作用最为显著,抑瘤率为79.03 % (P < 0.05);FA-PDCT-L 生存曲线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 高于DCT-I 和DCT-L,见图5和图6。
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将天然或修饰的抗体分子偶联到含有适当功能基因的脂质体上,可 形成免疫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 优点2。免疫脂质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第一代免疫脂质体,是指连有单克隆抗 体的脂质体。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 脂质体主动靶向性,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会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 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 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 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 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具有制备工艺简便,无毒、无免疫原性及可被生物膜利用的特点,它携 带、保护及释放药物的能力高于Mab(单克隆抗体),是现阶段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噬。这些因素综合使传统脂质体的半衰期仅十几分钟。因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
种新型脂质体--仿红细胞脂质体,延长了脂质体在血循环中的滞留半衰期,即为长循环脂质
体。
将聚乙二醇( PEG)-衍生化磷脂接入脂质体膜,可以通过防止脂质体与生物体内环境的
相互作用而实现长循环效应。Cheraga Nihad6等人用mPEG 修饰奥沙利铂脂质体,经mPEG
精 氨 酸 一 甘 氨 酸 天 冬 氨 酸 ( Arg-Glu-Asp,RGD ) 修 饰 共 载 紫 杉 醇 和 姜 黄 素 脂 质 体 (RGDLP-PTX/CU)对卵巢癌细胞靶向性以及对卵巢癌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其对癌细胞 的毒性明显高于其他脂质体,见图3。
图2 抗体介导脂质体H3包覆药物对癌细胞毒性
作为靶头的主要抗体类型有完整抗体和抗体片段两种,完整抗体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 所以有较好的亲和力,但其部分具有免疫原性,会与巨噬细胞特异性结合,被网状内皮系统 很快清除;抗体片段体积小,对肿瘤细胞的穿透能力强,结构稳定且制备成本低,但其亲和 力不如完整抗体。 2.2 叶酸靶向
发展选择性破坏肿瘤组织的肿瘤靶向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主导方向。鉴于许多 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叶酸受体活性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叶酸脂质体通过叶酸分子修饰 脂质体所获得的主动受体型靶向脂质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最原始的叶 酸受体脂质体是在脂质体外修饰一层PEG分子,然后在PEG分子的末端链接叶酸,它显著提 高了脂质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9。
图9 pH敏感脂质体原理
Eiji Yubaa15等人研究了右旋糖苷衍生物(MGlu-Dex)修饰的pH敏感脂质体的癌症免 疫疗法,修饰后的脂质体可高效把药物(OVA)递送至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质。修饰后的脂 质体载药跟普通脂质体载药相比可显著减小肿瘤体积和延长接种E.G7-OVA肿瘤的小鼠性 命,见图10。
既有免疫功能又有长循环功能的脂质体-长循环免疫脂质体,初始阶段制备方法是简单地在 免疫脂质体外连接上PEG分子。但是这样会降低载体与靶细胞的识别功能,所以后来科学家 们又在PEG链的末端修饰了一些可识别靶细胞的基团1,这样就可以同时具备良好的识别功 能和长循环功能。
胡雪7等人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包裹FITC-dextran 的纳米脂质体;用DSPE-PEG(2000) 对脂质体膜进行修饰使之具有长循环功能; 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将抗小鼠DEC-205 单克隆抗体耦联于脂质体表面使之具有主动靶向DCs的能力。体外结合实验证明耦联抗 DEC-205 的免疫脂质体(anti-DEC-205 iLPSM)可特异性地识别DCs, 并作为良好载体将 FITCdextran带入DCs 浆内。成熟树突状细胞( mDC) 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DC) 均可高效 摄取anti-DEC-205 iLPSM。
修饰后与未修饰的奥沙利铂脂质体相比较,具有更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其粒径为(204±1.1)
nm,包封率高达25.40%±2.5%,经mPEG 修饰的奥沙利铂脂质体相比于未修饰的脂质体,
具有更低的体外释放速率,具有一定缓释能力,见图4。
图4 长循环脂质体载体与其他材料体外释放速率的对比
1.3 长循环免疫脂质体 随着脂质体载药的发展,人们对脂质体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尝试制备一种
免疫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传递体系,以其增效减毒的特性在肿瘤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