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论文盈余管理论文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非经常性损益。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可以包括一次性收入或费用,如处置资产、股权转让、法律诉讼等。
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这些非经常性项目来影响盈余,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来达到特定的盈利目标或者影响股价走势的行为。
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公司的业绩表现,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影响。
研究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对于加深我们对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认识,增强监管部门对公司财务数据的监管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达到200字,可继续补充】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深入分析这种行为对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信息真实性和投资者关系的影响。
探讨监管与规范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使用的限制和规定,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启示,以帮助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在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构建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环境。
1.3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了解上市公司如何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的案例,可以揭示这种行为对公司盈余质量、股价表现、投资者信心等方面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参考。
分析影响和风险也有助于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注意相关风险因素,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保护自身权益。
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
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在美国兴起,它作为会计的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广受会计界学者关注。
至今为止,在西方国家,盈余管理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等原因,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研究历史相当较短,还处于新兴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随着一系列会计法规的不断变化,盈余管理也日渐被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监管部门、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所密切关注。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公司的经济效益等一些综合指标的优劣。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依靠盈余管理信息可做出相应的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这类信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形成机制,并追本溯源,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据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除需显示企业当年的净利润外,还需披露企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明细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的净利润。
这项规定反映出证监会意识到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其采用一个新的指标从而产生约束力。
首先,引入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概念可以抑制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粉饰业绩,使公司把提升业绩的途径转移至主营业务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上。
其次,可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运作,对公司的各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
盈余管理也是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它的重要性从首次公开发行、增发新股以及撤销特别处理的有关规定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由于各收益项目反应的信息重要性程度不同,导致收益项目比较复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分类。
而按照盈利的持久性差异,可划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
前一种划分已受到学术界充分关注,涌现出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而后一种角度并未引起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与作用,然后分析了三个公司的案例:公司A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亏损情况,公司B虚增经营利润,公司C操纵股价。
在讨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了监管与防范措施。
未来展望部分指出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公司自律意识,以防止非经常性损益被滥用。
本研究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研究、风险、监管、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通常会运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影响其财务表现,进而达到操控股价或投资者心理预期的目的。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发生的与公司正常经营无关的收入或支出,通常包括一次性收入、重组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会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和净利润,从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并不合规,因为其虚增或减少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一些公司会通过将正常业务成本纳入非经常性损益,或频繁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稳定盈利水平,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甚至操纵股价。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会给公司自身带来风险和挑战。
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和原因,对于完善监管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揭示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及其在财务报表中的作用,揭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2.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如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掩盖实际业绩状况,虚增经营利润,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3. 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探讨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加强监管,防范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4.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非经常性损益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以T公司为例
同的利 益驱 动 , 其 目标都是约束条件下 的效用最大化。 企业 的外部
真实盈余 管理是 “ 通过改变企业投资时间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 报告盈余 。 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 , 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 ( 1 )
真实性 。 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真实发 生的交易活动 , 具备正 常交易
契约方一般是分散 的 , 他们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或其他因素 , 并不 直接获取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 ,而只能借助某种经济可行 的 方 式来了解企业 的经营成果 , 并据 以做 出经济决策 ; 而作为代理人
盈余管理的问题一直都 是会计领域甚至经济领域的热点关 注 问题 , 因为它不仅关 系到投资者的利益 , 而且还有可能因为管理者
的操纵导致公司的价值受到损害。 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 我国
资本市场迅速且繁荣的发展 ,包括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 革的 成功 , 使得资本 市场成为我 国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 。 由于资本
二、 盈余管理研究理论综述
( 一) 盈 余 管理 研 究理 论 基 础
主要研究决策 主体 的行为在相互直接作用 时的决策 和该决策 的均
衡。博弈论 的本质是理性的经济主体 根据 已知 的条件来判断对方
( 1 ) 现代契约理论。现代 契约理论认为 , 企业 的职能是为 了个
的行 为 , 从而使 自身利益最 大化 。 经济主体理性在这里指 的是 个体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探讨了这一现象对公司盈余、股价和投资者的影响。
首先分析了公司A 如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及公司B和公司C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及影响。
然后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管理对股价和投资者的影响进行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讨论中强调了非经常性损益管理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指出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展望未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确保市场的公平与透明。
【关键词】上市公司, 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 案例研究, 股价影响, 投资者影响, 研究现状, 问题讨论, 影响总结, 未来研究, 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日益普遍,造成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一些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收入或费用,如出售资产、重组费用、法律诉讼等。
上市公司往往利用这些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盈余,以达到市场预期或者操纵股价的目的。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面临着业绩压力和市场预期的挑战。
为了维持股价稳定或者达到业绩指标,一些公司会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盈余,使其看起来更为稳定和正面。
但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可能误导投资者,也可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促使上市公司更加透明和规范地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及其影响,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动机和效果。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及这种管理策略对公司财务状况、股价和投资者的影响。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第一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会计手段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
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激增公司利润,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以及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象有着迫切的需要以及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会计盈余主要包括持续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
持续损益作为依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判断未来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与主营业务无关且通常数额巨大,极易被管理当局操纵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也没有到位的落实。
整体上,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发达,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盈余管理方面,特别是非经常性损益方面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下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的整体情况,探索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情况,将有利于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
1相关概念的界定1.1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1999年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上首次提出,定义为“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
”其要求在年度报告正文中“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项下增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指标,同时披露所扣除的项目与涉及的金额。
这次定义是我国会计改革中对“损益”观念的重大革命。
但是将持续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判断标准定义在损益发生的频率上有一定的缺陷,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未来获利能力作出错误的判断。
此后,在2001年,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定义为“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毕业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而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声誉。
在我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和原则进行阐述。
随后,我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最后,我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理论部分,我将引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而盈余管理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部分,我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将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其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价。
同时,我还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
同时,我还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企业在面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最佳的财务绩效。
本文将从概念解析、影响因素分析和具体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如何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合规建议。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如重大合并、重组、资产减值等。
这些项目往往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挑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还会影响外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认知和信任度。
正确处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避免过度盈余管理,实现真实、可靠的盈余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字数200】"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盈余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概念和盈余管理的概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实际企业在应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所采取的盈余管理策略及其效果。
本文旨在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未来企业在面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的风险警示和合规建议,以及展望未来盈余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概念解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与核心业务不直接相关的收入或支出,这些收入或支出通常是一次性的、偶发的或与非常规业务有关的。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通常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段内所面临的特殊条件或事件。
这些项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处置损益、重组费用、诉讼费用、自然灾害损失等。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出现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论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论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摘要: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是对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观点,由于两者对收益确定的不完整,由此又有了全面收益的理论。
把非经常性损益纳入会计利润表中就是对会计收益概念进行有益的改造,不断地在吸收着经济收益概念的一些内涵,也体现了全面收益的内涵。
近年来,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会计报表, 以达到其“配股”、“扭亏”等方面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信息使用者、非经常性损益、企业利润。
收益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又是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受到了股东、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对于收益,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收益观。
经济学中的收益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观的要点在于:对于企业而言,考察期内的收益是指期末与期初资本效用比较的差额,即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完整、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
会计学上的收益称为会计收益。
会计学所谓的“收益”,具体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过交易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如果说该定义是对经济学“收益”的会计学诠释的话,此界定被认可很长时间,这种收益观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一当谈及收益,一般就指的是这种便于计量的“会计收益”。
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虽然指的都是收益,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经济收益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的本质——财富的增加;会计收益更多地依赖人为设计的确认和计量模式,包含很多选择、分析、判断和估计程序,较多地关注形式和名义,强调符合特定的会计标准。
2.经济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收益,还包括未实现收益,可以完整反映企业收益信息的全貌;会计收益更强调经营活动,强调实现、应计、配比、历史等概念,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3.经济收益更强调资本保全,原资本(期初资本)必须得到保全,成本耗费得到充分补偿后,超过期初资本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会计收益虽然可使财务资本得到保全,但却不能体现实物资本的保全。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某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分析部分详细描述了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然后,问题分析部分探讨了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影响。
接着,盈余管理手段部分提出了公司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以及其影响。
风险与建议部分从管理层和投资者角度提出相应建议以降低潜在风险。
未来展望部分展望了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综合分析后,本文得出结论认为,上市公司应谨慎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注重透明度和稳健性,以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案例研究、风险、建议、未来展望、盈余管理手段1. 引言1.1 引言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盈余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调节和操纵财务报表,以达到控制盈余水平、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等目的。
非经常性损益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偶发性的损益项目。
在财务报表中,公司可以通过调整非经常性损益的数额来影响盈余水平,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表现、投资者信心等。
很多上市公司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推动股价上涨等目的。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分析、盈余管理手段、风险与建议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非经常性损益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2. 正文2.1 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进行研究。
该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通过多次调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使其净利润达到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和公司的股价表现。
该公司在一季度报告中,通过将一笔巨额的非经常性收入计入利润表,使得当期净利润大幅增长,引起市场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非经常性损益论文盈余管理论文
非经常性损益论文盈余管理论文摘要:对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以及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理清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的不同,以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非常项目我国证券市场已发展十余年,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市场规范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优化资源配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中国证券市场毕竟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出于各种动机粉饰利润,使得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公司实际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随着作为核心指标的会计盈余信息被广泛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在国外,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概念是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3年的第30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30)中将非常项目定义为:非正常的和非经常的事项和交易。
其中,非正常是考虑到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反常性,并且与企业正常和典型的活动明显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
非经常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合理地预计其发生。
在界定一个项目是否属于非常项目时,非正常和非经常发生这两项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1992年颁布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中将其定义为“异常项目”,主要包括例外项目和非常项目。
其中非常项目是指性质高度异常的事项和交易,该项目因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以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并预期不会再发生。
例外项目是指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范围内的个别累计项目或性质重大的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3年发布的第8号国际会计准则(ias8)中规定非常项目是由明显区别于企业正常经常活动的事项或交易所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因此不会经常或定期发生。
ias8特别指出,事项或交易是否属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取决于企业正常业务相关的事项或交易的性质,而不是取决于这些事项预计发生的频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展开分析。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及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然后解析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盈余管理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应用与效果。
还分析了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盈余管理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应对相关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挑战、风险、应对措施、问题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财务报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无关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收入或支出。
这些项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处置损益、重大诉讼赔偿、自然灾害损失等。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合理处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影响着盈余管理的效果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某些特定目的而采取的管理行为,旨在调节财务表现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或盈利增长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相关的挑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议题,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的更深入理解和思考。
1.2 问题提出在进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时,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如何确定哪些项目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以避免过度使用这些项目来美化财务状况。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评价,因此如何平衡盈余管理与真实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
一旦公司过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实现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风险,如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加剧公司的财务风险。
在进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时,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公司被曝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财务报表,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的认识。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损益,通常出现在财务报表中的“其他收入”或“其他费用”中。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往往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监管部门应对此现象采取的措施。
同时也将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警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1.2 问题提出不够,格式不对等提示。
【问题提出】的内容如下: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经常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往往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如何正确理解和监管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成为了当前财务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案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讨论,探讨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一些监管措施和建议措施,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一些参考。
2. 正文2.1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概念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概念是指公司利用非经常性项目或事件对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据进行调整,以达到掩盖或美化公司真实盈利情况的目的。
非经常性损益通常是指一次性的收入或支出,例如出售资产、处置子公司、重组费用、法律诉讼费用等。
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些项目来在报告期内操纵盈余数据,以影响投资者和市场对公司的看法。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也逐渐放开,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把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中。
资本市场的不断放开,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盈余指标是投资者在分析被投资企业财务信息时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业绩不好时,管理层会选择在遵守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人为增加一些项目金额的方式来调节企业盈余,使得盈余指标看起来更好,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这种行为就是盈余管理。
根据企业本期盈余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通常,把盈余分为可持续的盈余,即常说的经常性损益和不可持续的盈余,即常说的非经常性损益。
经常性损益是最能体现企业内在价值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是企业不经常发生的,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内在价值。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决定监管层在监督时要比经常性损益更加困难,因此,就导致上市公司经常选择通过它进行盈余管理。
如果非经常性损益占企业净利润的比重过大,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尤其是盈利信息失真,盈余质量无法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虽然我国通过对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其他一些手段来遏制上市公司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会计准则修改的滞后性和非经常损益的特点,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本文开篇通过阐述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必要性,指出论文的写作意义,并分别从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同时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并指出创新点和不足。
其次,在对国内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和盈余管理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进行评述,指出本文的研究重点。
然后介绍国内外对于非经常性损益和盈余管理界定的不同和概念的演进,并指出本文采用的定义。
同时介绍相关理论,从理论上推导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各种影响。
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分析是本文写作的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同方股份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硕士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非经常性损益
基于审计意见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摘要】盈余管理是近二十年来首先从美国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日益彰显的影响,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尽管盈余管理披着“合法”的外衣,但并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市场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误导了报表使用者,影响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性。
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行业,但其执业质量的优劣不能根据有限的几个案例轻易得出结论,所以有必要对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论文围绕“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这一核心展开研究,回顾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文献并作出了简要的评价,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动机、主要手段,以2009年沪深两市1594家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和审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证明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和存在性。
为了防止出现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对影响审计意见的10个变量进行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采用非经常性损益占总利润的比例指标,通过单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的手段... 更多还原【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rea ofdiagnosis accounting studies which arose in US in the recent 20 years first.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腹有诗书气自华o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investors’interests is becoming one of the current focus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ccounting. Although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wrapped by "legitimate" coat, but certainly unreasonable, 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marke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has tremendous negative ... 更多还原【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意见;非经常性损益;【Key words】listed company;earnings management;audit opinions;non-operating earnings and losses;摘要2-3Abstract 3-41 引言7-14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81.1.1 研究背景71.1.2 研究意义7-81.2 研究方法及内容8-91.3 文献综述9-141.3.1 盈余管理动机和识别文献综述9-101.3.2 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文献综述10-142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概述14-232.1 盈余管理14-21腹有诗书气自华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14-152.1.2 盈余管理的动机15-182.1.3 盈余管理的正负面影响分析18-212.2 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分析21-23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23-293.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23-263.1.1 会计手段23-243.1.2 非会计手段24-263.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审计报告分析法26-294 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29-454.1 研究假设29-31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14.3 变量选择31-344.3.1 因变量314.3.2 自变量31-334.3.3 控制变量33-344.4 模型设计34-354.5 实证分析过程35-454.5.1 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5-394.5.2 相关性分析39-404.5.3 回归分析及实证结果分析40-455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不足45-50腹有诗书气自华5.1 研究结论45-465.2 对策建议46-485.2.1 审计方面的政策建议46-485.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规范对策485.3 研究不足48-50参考文献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影响。
首先介绍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和作用,然后探讨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接着以公司A和公司B为例,分析了它们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上的实际操作。
结论部分探讨了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本文旨在揭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研究、影响、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预期和推动股价走高,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
其中一个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公司的盈利水平。
背景介绍: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不会经常发生的一次性损益或收益。
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可能是因为公司出售资产、收购其他公司或者进行重组等特殊事件所产生的。
在财务报表中,公司可以将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单独列出,以便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公司除去这些特殊因素后的真实盈利情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探讨这一现象对公司经营和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揭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通过对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进一步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特别关注公司A和公司B在盈余管理中采用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最终,总结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促进上市公司健康经营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ST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以万里股份为例
*ST 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以万里股份为例蔡锦敏作者简介:蔡锦敏(1995—),女,汉族,浙江丽水,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长沙410205)摘要:尽管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向前快速发展,但我国的市场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ST 企业。
由于当前我国壳资源的稀缺新、巨大的收益性,我国众多ST 企业利用非经常损益项目积极进行盈余管理来保有自己的上市资格。
非常性损益是证监会从1999年开始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尽管相关监管部门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经过了多次改进,但还是由于其项目独有的特殊性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盈余管理空间。
本文以万里股份利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成功“摘帽”为案例分析,得出万里股份的盈利能力不具有持续性以及经营状况十分恶劣的结论。
最后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分别从ST 企业以及监管部门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ST 企业一、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冠以*ST 的称号。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ST 企业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然而,在如今壳资源稀缺的环境下,*ST 企业还是想方设法保有自己的上市资格。
*ST 企业在摘帽的过程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扭亏为盈。
而非经常性损益在性质、金额以及发生的频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常常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手段。
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摘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原有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扰乱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ST 企业成功“摘帽”的相关概念(一)*ST 企业的概念*ST 企业是指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状况或者其他状况异常,导致其股票受到风险警示,该风险警示分为终止上市风险的风险警示以及其他风险警示。
ST 企业除了受到冠以“ST ”名称以及受到风险警示的处罚外,其股票还受到日涨跌幅5%的限制。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者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手段使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符合自身的利益诉求,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经常性损益论文盈余管理论文摘要:对国内外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以及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理清国内外对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的不同,以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非常项目我国证券市场已发展十余年,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市场规范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优化资源配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中国证券市场毕竟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出于各种动机粉饰利润,使得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公司实际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随着作为核心指标的会计盈余信息被广泛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在国外,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概念是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3年的第30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30)中将非常项目定义为:非正常的和非经常的事项和交易。
其中,非正常是考虑到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反常性,并且与企业正常和典型的活动明显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
非经常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合理地预计其发生。
在界定一个项目是否属于非常项目时,非正常和非经常发生这两项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1992年颁布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中将其定义为“异常项目”,主要包括例外项目和非常项目。
其中非常项目是指性质高度异常的事项和交易,该项目因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以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并预期不会再发生。
例外项目是指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范围内的个别累计项目或性质重大的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3年发布的第8号国际会计准则(ias8)中规定非常项目是由明显区别于企业正常经常活动的事项或交易所产生的收益或费用,因此不会经常或定期发生。
ias8特别指出,事项或交易是否属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取决于企业正常业务相关的事项或交易的性质,而不是取决于这些事项预计发生的频率。
ias8主要强调交易或事项的性质而不是频率。
中国证监会2008年10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对非经常性损益作出如下定义: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2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1)国外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
barnea et a1.(1976)对美国公司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倾向于根据经营业绩情况对非常项目做不同的划分以平滑报告期利润。
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graig和walsh(1989)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异常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达到平滑收益的目的,即利润持续上升的公司倾向于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低当年利润,同时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有可能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平滑利润。
beattie et al.(1994)对英国的上市公司进行考察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异常项目进行利润平滑并且平滑的动机和异常项目呈正相关关系。
paul walsh(1991)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施大洗澡,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储备利润。
金融危机出现以后,使用非常项目的公司增多,hasenfuss(2010)研究发现,2007年在排名前200家的公司中有26家公司超过50%的盈利来自非经常性收益,2008年有27家,而2009年增加为43家,这些数据显示,在艰难时期,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可利用的非常项目。
与以上研究得到的结论相反,lynn和mcguinness(1995)对香港上市公司披露的非常项目研究发现没有经验证据表明非常项目的披露与公司管理层为实现预定利润相关。
min et al.(1998)以新加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检验结果不支持非常项目被用于进行盈余管理。
vasiliki et al.(2010)发现部分企业为了满足分析师的要求,将核心费用转化为非常项目,但是,在整个样本之间没有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未来的经营业绩相关。
(2)国内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
相对国外,国内对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多,自1999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提出要求后,对其的研究就未中断过。
非经常性损益是任何企业都可能存在的现象,过去这种现象并没有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也没有引起重视,但是自我国形成股市产生上市公司以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引发了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谢志华,2001),自1999年我国首次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问题以来,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不高,无论是亏损企业还是盈利企业,普遍存在着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操纵利润的行为(徐晓伟,李林杰,安月平,2003;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欧阳爱平,林璐丹,2010),但是其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亏损企业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因此其存在着以规避退市为动机以控制非经常性交易时点为手段,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损失,在扭亏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收益的行为(蒋义宏,王丽琨,2003),而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
实证结果也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甚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
蒋义宏(2001)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roe)略高于0和6%配股资格线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显著高于其它上市公司,这说明微利公司和s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利润的现象较为严重(周勤业,2005),在此结论下,徐文学,徐瑜(2009)将江苏省沪市上市公司分为微利、亏损和拟配股三类,通过对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实证分析发现:微利上市公司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以避免亏损或取得配股资格;亏损上市公司,会在亏损年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以避免连续亏损或减缓今后扭亏的压力;拟配股上市公司可能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提高股票发行价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虚增利润。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现象,因此证监会不断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制度的管制,这种强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是非常必须,也是有效的(梁杰,赵淼,2004)。
孟焰、王伟(2009)通过对证监会的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管制规范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管制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逐次增多,说明证监会的管制规范得到了期望的效果,而上市公司表外披露非经常性损益信息这一强制规定有助于表内线下项目持续性与预测能力的正确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孟焰,袁淳,高雨,2010)。
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行为。
3 结论对非经常性损益概念和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综述发现,我国存在大量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这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也促使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1]白琳.不同水平下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市场反应—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j].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9):100-101.[2]邓秋云.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58-60.[3]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6):9-13.[4]梁杰,赵淼.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研究[j].财会月刊,2004(10):22-23.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