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

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

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规律等基础知识。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练习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授新课:通过投影仪展示例题,讲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示范计算过程。

同时,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3.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分组讨论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给予纠正和指导。

4. 归纳小结: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同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练习和小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计算以下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3.5÷5、7.2÷6、4.8÷4。

2. 思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应用在小数除法中?3. 实践: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法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它。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等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练习题:准备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菜地里的正方形菜地和长方形菜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多边形的特征。

然后介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公式计算给定的多边形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是关于“位置”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方位、位置关系的描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认识和掌握物体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材重点内容1. 方位词的学习本单元首先介绍了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通过这些方位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地图阅读教材还引入了地图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地图上的方位表示以及如何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3. 直角坐标系在本单元中,学生还将初次接触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习如何利用坐标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特点分析1. 任务导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任务导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 循序渐进教材内容设计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从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开始,逐步深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物体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搭建模型、绘制简易地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空间认知能力。

3. 知识延伸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位置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描述房间摆放的位置关系、绘制周围环境的简易地图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五、总结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内容涵盖了方位词、地图阅读、直角坐标系等内容,通过任务导向、循序渐进、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规则,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坐标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坐标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实践操作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坐标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物体位置的确定过程。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方格纸、坐标系图、实物模型等。

2.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位置的确定过程。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描述教室里某个学生的位置,引发学生对位置问题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展示方格纸和坐标系图,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规则。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给定物体的位置。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轴对称和平移》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包括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和位置的相对性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生活中的轴对称和平移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和平移现象。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和平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应用。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和平移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展示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和平移的特点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剪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或者用纸张进行平移操作。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逐步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组合图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练习纸、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如拼图、包装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一组组合图形,如一个长方形内部包含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组合图形,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练习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通过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位置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位置知识。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位置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题、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电影院、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如: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对中的数字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更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坐在第5列第3行,请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在教学时,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引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探究,从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②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定义,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③思维与表达: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④交流与反思: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数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难点: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

看,这是张亮所在班级上课的情境,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在哪儿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19例16.板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确定位置(2)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教材第20页例2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方法的理解。

②知识与技能:理解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

③思维与表达: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方格纸对应数对的位置。

④交流与反思: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思政元素:告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倾听。

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3个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3个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3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计算复杂多边形面积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熟练计算简单多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多边形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具。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彩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如教室窗户、操场、房屋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多边形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例子丰富,既有梯度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适当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分数的应用。

3.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运算技巧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技巧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难点:分数的通分、约分技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及解答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分数加减法问题,用于课堂讲解和练习。

3.学习用品:为学生准备分数计算器、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于图形变换的深入理解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流程:1、引入活动:通过展示各种轴对称和平移的实例,引导学生感知图形变换的特征和应用。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轴对称和平移的概念、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操作练:通过在方格纸上进行轴对称和平移的操作练,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4、思考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3、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2、教具:方格纸、彩笔、图形卡片等3、多媒体课件:PPT等十、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较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和操作练,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准备全班汇报。

他们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学生还动手画出了对称轴。

在巩固发展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书后练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利用数对解决问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系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坐标纸等。

2.学具准备:学生坐标纸、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找位置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坐标纸,实际操作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互动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位置、迷路找家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位置。

(教材第19-23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够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的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在大型的会议室开会的图片,足球场看比赛的图片)2、谈话导入:在这么大的场所那么多的作为,人们是怎样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呢?(每张票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了。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位置的内容。

(板书课题:位置)(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19页例1.(1)教师:同学们,张亮是这个班的班长,你能根据老师这话找到张亮吗?(出示:老师问话的情境图)板书:班长张亮坐在第几列第几行?(2)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出示:介绍图)小结: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学生按列报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学生按行报数。

【设计意图:由原来的两个条件迁移到两个数据。

直奔难点。

让学生明白怎样确定列和行,为用数对表示数的准确写法奠定基础。

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感知“列”“行”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数对。

(1)教师:老师用“张亮坐在第二列第三行”这样表示你觉得方便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一下,能够用数字,也能够用符号。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从不同的方法中寻求相同的方法。

(3)介绍数对的方法: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能够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

这就是数对(4)教师:那你们能用数对把张亮的位置表示出来吗?(2,3)你还能表示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5)联系教室实际: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且说一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整数的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分数乘法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途径,自主探究和发现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途径自主探究和发现计算法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和整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动中,自主发现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呈现和讲解。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1)【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你知道如何描述同学的位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1))二、探究新知1.明确行、列的意义。

课件出示形似教材P19例1座位图。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规定列和行的?【学情预设】竖排叫“列”,从左向右数;横排叫“行”,从前往后数。

2.认识数对。

课件出示老师说的话。

(1)自主探索。

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找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自己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张亮在第2列,第3行,学生能在座位图中正确圈出来。

(2)交流分析。

课件出示标注行和列的座位图。

师: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你现在知道怎样表示物体的位置吗?【学情预设】预设1:用数对表示。

预设2: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前面一个数字代表列,后面一个数字代表行,中间用逗号隔开。

3.深化认识。

师:你知道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吗?你能用数对表示她们的位置吗?【学情预设】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师: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的位置都是用3、4表示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4.小结归纳。

师:用数对表示数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共同总结:(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列数时,要从左往右数,确定行数时,要从前往后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说列,后说行,表示形式为(列数,行数)5.强化训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探究,从而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对于复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组合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如教室、房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组合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组合图形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Textbook design for unit 2 of mathematics vol ume 1 of grade 5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第一课时位置(一)课型:讲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

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

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教学板书内容: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第二课时位置(二)课型:讲授课教学内容:教材及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

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教学板书内容:位置第三课时位置(练习课)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p21——23练习五2、3、5、6、7、8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基础性练习1、填一填,再回答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2、动物园的平面图。

①、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②、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③、游戏:猜景点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

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

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4),可能是哪里?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④鳄鱼潭在(2,4),请标出。

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⑤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