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6d415e0aef8941ea76e05e9.png)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deec9242f60ddccda38a0c2.png)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2b02b2de2bd960590c67759.png)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bf20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9.png)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曾树生恋、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https://img.taocdn.com/s3/m/2f36fe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4.png)
在黑暗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寒夜》写于1946年,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小说。
标志着作家在创作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艺术成就上超过《家》,曾获“但丁文学奖”。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通过描写抗战后期国统区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对人的摧残。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中的曾树生、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由自由恋爱而同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进入社会。
可是,在那黑暗的社会里,汪文宣四处碰壁,丧失了当年的锐气,只有忍气吞声地在一家印书馆当校对,成为一位安分守纪,忍辱偷生的小公务员。
拖着患有肺癌的身体,在贫疾中苟延残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曾树生,在一家银行里当“花瓶”,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加之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最后随陈主任远去兰州。
抗战胜利后,树生请假回家,知道丈夫已死,婆婆和儿子已搬走,不知去向,孤苦无助的她茫然地徘徊着。
总之,他们的经历、遭遇在当时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值得探究。
一、曾树生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女性。
曾树生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纠纷,死气沉沉的丈夫,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78faf6941ea76e58fa048a.png)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21c7712f61fb7360a4c65c7.png)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曾树生、汪文宣形象分析
![曾树生、汪文宣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fb5dfbb4daa58da1114aa9.png)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分析、汪文宣形象分析——从曾树生形象来透析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形象中文系学号0910******* 陈平内容提要绪论:“五四”运动后,倡导个性解放,妇发开始觉醒。
在发性解放的求生道路上,她们以“新女性”的姿态出现在人面前。
本文从分析“新女性”曾树生入手,通过曾树生与巴金的“新女性”形象和鲁迅笔下的子君,矛盾笔下的静女士,章秋柳、梅行素、丁玲笔下的莎菲,曹禺笔下的陈白露这些“新女性”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全文可分三部分论述。
本论:一、曾树生“是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
”二、曾树生“是个悲剧性的女性。
”三、曾树生“是个受屈辱、但又孤独无援的、软弱的知识女性,是个善良值得同情的小人物。
”结论:评论者对巴金小说《寒夜》中的曾树生毁誉不一,褒贬各异。
以上这些截然不同评价说明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曾树生是巴金刻画得最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一:巴金对曾树生性格的外部特征没有倾注太多办的笔墨,而是努力挖掘和揭示人物的深层性格。
从人物的矛盾和冲突中表现性格,是小说朔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家主要把她放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进行刻画。
通过曾树生与汪文宣、汪母的复杂关系或矛盾冲突作为外在表现描绘曾树生深层的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曾树生是个勇敢而有软弱,善良又有点自私,追求个人享乐的“新”。
她挣扎于现代与传统,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各种矛盾中,相互交织、渗透,构成她极其丰富、也极为真实的复杂性格系统。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统同学,都受过“五四”新思想的洗礼。
两人都有共同理想,追求恋爱的自由。
他们十分相爱,没有举行传统结婚仪式就同居结婚,并有了儿子。
这种结合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可见曾树生是勇敢的。
婚后,他们家庭美满,都有过称心如意的工作。
他们曾经有过灿烂的辉煌,有过丰富、充实的生命。
但是抗日战争,动荡的社会、物价飞涨,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生活所迫,他们从上海迁到重庆。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5f75af183c4bb4cf6ecd119.png)
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
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3d39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7.png)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
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
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
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
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
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c9461e0b4c2e3f572763fa.png)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沈琮龙来源:《牡丹》2017年第29期《寒夜》是巴金在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描绘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中底层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的悲剧作品。
从《寒夜》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由青春热情的抒发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以此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
《寒夜》作为这样一篇巴金后期风格的代表作,在人物塑造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本文将通过曾树生和汪文宣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分析人物联系和作品悲剧性的表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涵。
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鲁迅先生曾经对其的内涵作出精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寒夜》作为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品,通过浓烈的感情表达塑造了旧社会中被压迫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惨形象。
这类人群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被统治阶级压迫,饱受不公但又无力反抗,沉沦在悲惨压抑的生活中,最终走向毁灭。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寒夜》中重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其人物塑造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理解作品背后的现实问题。
一、曾树生人物形象分析曾树生首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著名高校教育系的毕业生,她有着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在爱情中,敢于蔑视传统封建礼教,在举办结婚仪式之前就大胆与爱人汪文宣同居生活。
然而在《寒夜》描绘的社会背景下,曾树生却不得不走上自己曾经抗拒的生活道路,屈服于现实社会,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和挣扎。
她和汪文宣是自由恋爱的,之后又生下了儿子,一同来到抗战大后方重庆,最终才发觉自己的夢想不过是一个泡沫。
她内心的想法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事实已经这样了,自己也毫无办法。
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她放弃了原来的理想。
后来,她只在银行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就像花瓶一般,被许多人看不起。
但她依旧坚持工作,并用自己的收入给丈夫治病。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将过往的崇高理想全部抛去,转而服从于现实。
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妥协,曾树生凭借姣好的外貌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工作中光鲜亮丽,出入奢华,追求自己幸福安逸的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64a3b6680203d8ce2f24c7.png)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给大家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社会,更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57dc2e4b35eefdc8d33394.png)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69d2cb5022aaea998f0ff5.png)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
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
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
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
【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
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
【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
【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
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
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
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
【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
”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abf4464431b90d6d85c70c.png)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多燕瘦是真是假摘要:文章以《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为论述对象,通过曾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心理与外在不同的表现和展示,探讨女性的历史境遇与生存境遇,剖析女性在不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表现。
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她冲破封建礼教和汪文宣自由恋爱,她以前有过远大理想――为教育事业献身。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一、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是自由的也是大胆的,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在家里,曾树生的种种作法汪母都看不惯,汪母认为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正当的,经常辱骂曾树生是文宣的“姘头”。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比较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在时间的洗礼下渐渐地转化成亲情,面对年幼的小宣,多病的丈夫,她放弃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做“花瓶”,给汪文宣治病,给小宣交学费,她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全部开销。
她不仅仅承担着物质上的重压,还要受着婆婆的辱骂,在心灵上受着折磨。
虽然汪文宣很爱她,但是丈夫的懦弱给不了她最起码的感情慰藉,在这样的状况下她所受到的个性解放思想驱使着她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f5ed43968011ca2009171.png)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从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选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网友来稿)
![从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选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网友来稿)](https://img.taocdn.com/s3/m/ab76450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8.png)
从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选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网友来稿)李师伟纵观《灭亡》发出“凡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应灭亡”的杜大心,到《家》中作者“我要为过去那无数无名的牺牲者‘喊冤’”①,再到《寒夜》中“可是旧社会不让他活,不给他公平”的汪文宣和“追求也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曾树生。
我以为巴金的作品是从激情抨击走到渐趋冷静谛视,而《寒夜》则寄寓了作者更为深刻的人生思索。
汪、曾是“五四”后新青年的代表,“那个时候我们脑子里满是理想,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这种理想在令人惶恐不安的年代都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于是他们痛苦着,挣扎着,与社会抗争着。
但因为“人抗击世界的恶、痛苦、不公正,渴求创生更好、更公正、更幸福的乐土,但是人却因此酿出不幸之因,造出恶的新形式。
”②汪、曾是女权主义者,这也是他们以之与封建礼教彻底决裂的一种体现,他们因此走到一起,却因不曾举行婚礼而遭汪母的轻视。
汪文宣挚爱着曾树生,就必须让她寻求自由,在看到陈奉光和她在一起时,一种本能的“性嫉妒”竟也全然被压抑住了。
汪痛苦、徘徊在得爱与失爱、母亲与妻子之间,“天啊,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堕落到这个地步”、“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该受罚”。
曾也并不幸福,“她(指汪母)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你(指汪文宣)为什么太老好”、“你只会哭!”、“你只会用哀求的眼光看我……你打骂我,我也会感到痛快。
可是你只会哀求,只会叹气,只会哭”、“怎么,他(指小宣)笑都不笑一声,动作这样慢。
他完全不象一个小孩。
他就象他父亲”。
曾树生自以为扮演的是个儿媳不象儿媳的人,其实她更妻子不象妻子、母亲不象母亲。
“知识分子受苦,知识受到轻视。
人越善良,越是受欺负,生活也越苦,人有见识,有是非观念,不肯随波逐流,会处处受歧视”③。
他们二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活着。
汪文宣为何没有再走?这种试图调和婆媳关系的方法为何总是无效?甚而使双方怨怒更深?他除了死掉还有其他的出路吗?按马斯洛的健全心理学来看,生理需要中的汪不够健全,陈主任还引起他的“性嫉妒”;社会动荡、严重的肺病无不使之少安全感;在母与妻的选择中实属不可得兼,归属和爱是不健全的;不被工友认可,甚至曾被他们联名排挤,哪里有尊重可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以,自我实现又从何谈起?也就是说,他的各种需要都没有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外压迫之中,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他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他怕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语言、怕上级轻声的咳嗽。
他都认为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就连对最亲密妻子也如此,当他发现妻子与经理约会时,他只有悄悄的跟在后面偷偷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当看见他们有说有笑时,他不敢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后只有回家或者回到办公室。
望着他俩的背影他表现得极为变态“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
在家中母亲和老婆的战争中,他不敢批评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唯一的办法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以便来平息战。
他甚至产生了“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奇怪想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新的处世哲学。
他这些变态的人格和思想并不能改变他贫穷的生活,也丝毫不能解决家庭中婆媳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
只是把自己陷入了更加绝望的痛苦之中。
2、家庭的爱与痛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
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
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
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
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
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
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
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
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
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续吵下去。
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
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
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
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一起。
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3、心地善良,同情弱小。
他的同学唐伯青妻子死了,穷困潦倒,精神颓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安慰他,鼓励他,还要请他到他家里,试图温暖着这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
对待邻居他一样的热心,他是一个大好人。
一次,有一家邻居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且他们又是外地人,逃亡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虽然汪一家自身难保,但也还爽快地答应帮忙。
他深切同情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唐伯青和钟老四,以及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儿童。
4、懦弱,胆小,委曲求全的人。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理想。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公司的同事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字,拿了一千元祝贺。
他很不愿意却因为旁边同事轻蔑的咳嗽而赶紧签了名。
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他还是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不仅仅是怕同事们嘲笑自己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他这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和周主任处好关系。
上级的一举一动他都颤颤惊惊,一声轻轻的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他整天工作在担心受怕的环境里。
小说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
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盂的地方。
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了一声嗽,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了。
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子里。
过了三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里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
一口痰不由他控制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律,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无了。
那真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
忽然他听到周主任一声轻咳,他仿佛看到了那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擦去。
”同事们知道了他生病,没有一个人同情他,除了老钟之外。
最后,汪文宣病重了,同事们怕别传染而联名要他离开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共餐。
后来,吴科长派人送来了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一脚踢开他,把他裁掉。
可是他不敢反抗,只是在心里面气愤,甚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他的胆小,懦弱,而最终走向破裂。
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因为怕自己没面子,不敢上前叫住妻子,反而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家人的困苦,他只会责备自己,唉声叹气。
他的懦弱,胆小,只会哀求,叹气,哭这些都是树生所厌恶的。
尽管他到最后还是一直爱着妻子,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是慢慢走向枯萎。
最后,曾树生随人他去。
二、曾树生的人物形象1、追求物质享受,虚荣心强在日本的炮火侵略中国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曾树生她年青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不甘寂寞。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动,我爱热闹,我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不甘成天守着一个怯弱、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愿意陪经理跳舞、上咖啡店,吃喝玩乐。
当经理以战争的恐怖和幸福生活来引诱她离开贫穷的家时。
她不讲话只顾埋头跟着他的脚步走。
她的眼前还浮动着胜利大夏门前淑女贵妇的形象。
她们比我幸福她不平的想到。
在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中包含着自私怕艰苦的思想。
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的贫乏带来的痛苦生活。
面对有权有势、年青风流的顶头上司的追求感到惶恐而无法抵抗,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尽管丈夫懦弱无能,尽管婆媳关系紧。
但她并没有忘记她们。
并时时牵挂他们。
在她的灵魂深处她是爱他们的。
尽管远在并没有间断对家中的支助。
“花瓶”式的生活,依附他人而活着的缓兵之计,时刻没有忘记要施展自己的才华,振兴民族教育报效祖国。
由于经济自立和广泛的社交生活,与丈夫相比她的视野开阔多了。
生活的自信也更强,性格更开朗。
“花瓶”的地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她心中也有难言的苦衷。
正如她对丈夫说:“你以为我高兴在银行里做哪种事情吗?现在也没有办法呀!”曾树生很矛盾,她对丈夫是忠实的、同情的。
自己也不甘做花瓶。
几度想和丈夫一道改变环境,离开银行做他们喜欢的教育工作,但她还是舍不得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爱热闹、有虚荣心,也不愿孩子过低人一等的生活。
不能忍受家中的寂寞。
尤其是婆婆的风言风语,不愿在无休止的争吵和贫困痛苦中生活。
但又不愿抛下体弱多病的丈夫。
调职通知书来了,为了摆脱无休止的争吵,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她走了。
即便在困境中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勇气,还在苦苦追求着。
3、善良、正直也不乏同情心汪母总爱在树生身上挑刺,尤其受不了儿媳的花瓶生活。
而树生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上馆子参加舞会还时时拿他们没有正式结婚而同居这件事情去刺伤媳妇。
树生虽不满婆婆的挑衅,丈夫终日苦恼着脸。
但她确割不断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
还担当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不少的医药费用。
即使远在,也从不间断对家中的支援和一直没有背弃丈夫。
三、汪文宣、曾树生悲剧原因第一: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经过朋友的介绍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活做,妻子在银行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按道理上来讲,汪文宣在常人看来是应该生活得幸福的,他们这家人可以说生活得是快乐的,可是从头到尾汪文宣生活得不是人们想像的顺利,最后却在孤独与痛苦中了却了年轻而悲惨的生命。
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汪文宣有这样可悲的结局?其实他的想法很普通也很简单,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甚至连什么都可以忍受,到了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敢想的地步。
对于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来说,这是最低的也是最起码的生存要求。
然而,像他那样“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老好人为什么偏偏却不能存活在那个年代呢?他也曾经是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也有过崇高理想:创办“乡村化的学堂”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