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系统设计方案

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系统设计方案

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系统设计方案当前,矿井安全生产面临的相当严峻形势,矿井巷道纵横绵延万米,造成井下人员作业流动性大,通讯不便,具体人数、具体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地面调度很难知道井下人员的具体分布情况,特别是安检人员、瓦检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位置和作业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和动态调度。

对他们的下井时间、行踪也很难考核。

一旦井下发生火灾、水灾、瓦斯、煤尘爆炸等事故,短时间内很难知道事故前人员的位置、事故地点的确切数据,并且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救灾救援方案,常常因此延误救援的最佳时间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多年来从煤炭、地下矿产、地下矿道作业等行业自动化工程建设的经验中认识到:地面对井下人员情况的实时调度和信息沟通,对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为此,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系统的研究成为地下矿业安全生产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此系统可用于下井人员的考勤、井下人员定位、瓦检员巡查工作考核、事故人员救援、矿车运行定位与矿车运量统计。

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用到的硬件与硬件技术如下:硬件组成的逻辑结构框图如下:有线应用:无线应用:RFID 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

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 交变磁场或电磁场) 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识别范围从3-100米不等)。

识别基站到识别主机的数据传输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

系统采用有线传输时由监测中心站、数据传输接口、分站、无线读卡机、无线编码器、线缆等组成,系统结构灵活便于安装;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时由监测中心站、无线读卡机、矿用电源、无线编码器、线缆等组成,无线读卡机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0m。

以上的硬件可以从具体硬件的厂家购买得到,并可以得到相应的硬件驱动。

软件与软件技术说明:数据流向设计说明:软件系统设计架构说明: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本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利用RFID识别基站的驱动和数据传输协议来实时采集识别基站的数据,然后把实时采集识别基站的数据传输到中心实时数据库里面。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3
数据导出
查询到的历史轨迹数据应支持导出功能,可导出 为Excel或其他格式文件进行保存和分析。
考勤管理功能
班次设置
系统应支持班次设置功能,可 根据矿井工作制度灵活配置班 次,满足不同班次人员的考勤
需求。
考勤记录
系统应实时记录人员的考勤状 态,包括上班、下班、迟到、 早退等,为矿井人员管理提供 准确数据。
实时监控
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矿井内人员的位置和动态,确 保人员安全。
紧急救援
一旦发生事故,系统可迅速定位到被困人员位置 ,提高救援效率。
安全预警
通过对人员分布、移动轨迹等数据的分析,系统 可提前发现潜在安全隐患。
优化矿井工作流程
自动化管理
01
系统实现矿井人员考勤、调度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
效率。
为确保系统稳定性,采用可靠的备用电源 方案,并对关键硬件设备进行冗余设计。
软件设计
定位算法
研发高效、准确的定位算法,对从定位基站接收 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实现人员位置的实时解算。
人机交互界面
设计直观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矿井管理人员 能够方便地查看人员位置、系统运行状态等信息 。
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
开发专用软件,用于管理定位系统产生的数据, 包括人员位置信息、基站状态等。同时,对数据 进行挖掘分析,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多场景适应
实时定位功能应适应矿井内各种复 杂环境,包括巷道、工作面、设备 等不同场景,确保定位稳定可靠。
历史轨迹查询功能
1 2
轨迹回放
系统应支持历史轨迹的回放功能,可查询并显示 人员在矿井内的历史移动轨迹,为安全管理提供 数据支持。
时间段选择
历史轨迹查询应支持自定义时间段选择,可根据 需要查询特定时间段内的人员移动轨迹。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作业管理技术方案一.范围本原则规定了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旳产品分类,技术规定试验措施和检查规则。

本原则合用于煤矿使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二.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中旳条款通过本原则旳引用而成为本原则旳条款。

但凡注日期旳引用文献,其随即所有旳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合用用于本原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原则到达协议旳各方研究与否可使用这些文献旳最新版本。

但凡不注日期旳引用文献,其版本使用与本原则。

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规定。

GB 3836.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本质安全型”i”GB 10111 运用随机数股子进行随机抽样旳措施AQ 620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定MT209 煤矿通讯,监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规定MT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措施和管理措施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重要系能测试措施MT/T 899 煤矿用信息传播装置MT/T 1004-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T 1005- 矿用分站MT/T 1007- 矿用信息传播接口MT/T 1008-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规定三.术语和定义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underground personnel in a coal mine监测井下人员位置,具有携卡人员/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存储,查询,报警,管理等功能。

四.技术规定,一般规定;对煤矿进下人员定位系统旳认证流程熟悉,亲自参与并完毕了有关旳产品认证。

某某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某某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某某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目录概述 (2)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总体方案 (4)★设计依据 (4)★设计原则 (4)★设计目标 (4)★设计介绍 (5)★设计原理 (5)人员定位系统概述 (7)一系统功能概述及产品优势 (7)产品优势: (7)产品特点: (7)二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 (9)三人员定位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9)四矿井读卡分站具体安装位置图 (9)五设备功能简介 (10)1. 数据传输接口: (10)2. 识别卡: (10)3. 读卡分站: (11)4.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 (11)5. 通讯电缆: (11)6. 工控机: (11)7.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软件: (11)系统主要主界面: (12)系统功能: (12)六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组成设备的特点 (13)系统指标: (13)设备主要特点: (14)七银利华科技人员定位系统优于其他公司的特点(仅我公司系统具备的功能和特点) (15)八系统报价及建议 (17)九机房要求 (17)十售后服务、培训计划及服务方案 (19)概述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大中型煤矿及广大乡镇小煤矿已大量装备了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这些装备的推广应用大大改善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但目前煤矿井下还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井上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一旦事故发生,对井下人员的抢救缺乏可靠信息,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四川银利华应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煤矿安全信息研究,公司依托强有力的自动控制及无线通信技术研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加大煤矿安全产品的研发投入。公司以建立煤矿井下作业的灾害预防、事故救助、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致力于煤矿安全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并参与了北京矿业大学国家煤炭行业唯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RFID)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已经在多家煤矿使用并得到满意的效果。该新型矿井人员井下定位管理系统,对煤矿入井人员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查看井下人数量。如果发生灾变,还可立即从监控计算机上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情况、在软件中可显示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利用系统的日常井下定位管理功能,对矿井人员进行井下定位管理。我们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SUPER-RFID技术的井下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四川银利华应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技术先进、设计合理、结构新颖、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符合煤矿实际需要。我们承诺已创新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最低的价格为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事故后的抢险救灾发挥积极作用。四川银利华科技是四川省安监局推介指定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定点安装服务公司。公司的煤矿监控监测产品,特别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已经在全国8个省30多个市得到广泛应用和接受。公司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俄罗斯、智力等国家也已经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公司坚持技术第一、质量第一、售后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为你的矿业服务,是我公司的荣幸,更是贵矿业的明智选择。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依据煤矿人员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可扩展性及开放性原则,以满足煤矿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需要,设计依据为: 《煤矿安全规程》2010《煤矿监控系统总统设计规范》《煤矿监控系统中心站软件开发规范》《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爆炸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器设备要求》《煤矿人员管理系统产品企业标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2010最新内容)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设计原则■实现用户目前的井下定位需求,并为用户预留出足够的系统扩展空间■全部识别设备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建设,保证系统十年内不淘汰■整个井下定位系统设计为:集中控制、分散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系统具备应付网络瘫痪、服务器故障的能力,所有井下定位机具备完全的单机独立运行能力;■井下定位的当前识别记录可实时存入数据库中。■可对特定的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其精度与监测分站的多少有关).★设计目标■使用先进的标准化网络设备,实现全面精确实时的人事井下定位管理要求◆终端设备直接连接到公司内部局域网,使得整个系统基于先进的网络结构,实现更多管理、查询、维护功能;■网络断开时,井下定位终端机可完全单机运行,待网络恢复后可自动上传井下定位记录;◆整个管理系统包括井下定位管理、人事管理、卡片/指纹建档、记录查询、报表汇总等应用模块,能为公司在人事井下定位等日常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服务;■井下定位软件允许集中授权、分散管理;◆具有灵活、全面的报表系统,用户可自定义报表格式,适用于各种需求;■有单独的报表显示出下井人员的详细信息、下井的时间、上井的时间。实时自动统计出下井人员的详细资料以及下井人员的日报表及月报表。一旦发生事故可即时显示出未上井人员的数量及资料。◆ 可供煤矿领导远程调取数据(B/S—C/S),实时监控矿井生产情况。★设计介绍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是集人员考情管理、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适用于煤矿企业或矿山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本系统主要实现井下定位数据管理、报表、与井下定位通讯等,达到实时监控矿井作业人员的活动情况。我们在软件里提供了与井下定位设备(人员信息卡)通讯的功能,通过软件可远程呼叫井下作业人员,方便用户操作,达到使矿井工作人员也能实时了解煤矿井下安全情况;在软件里设置了用户权限,系统管理员可随时添加/删除用户,分配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所允许使用的功能不同,这样既便于管理用户,又保证了系统可靠、安全。★设计原理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应用射频技术(RFID)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井上调度室或者监控室设置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入井口设置井口读卡分站,也可设置验卡系统(根据煤矿需要),在井下重点位置设置读卡分站(重点巷道、变电所,水房,岔路口,弯道处,采掘面,采空区以及其他危险区域等等),也可根据矿井实际需要,加设读卡分站。当井下作业人员携带人员信息卡经过这些区域时,会自动向读卡分站无线发射信号(人员卡ID号),读卡分站和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矿用通信电缆(CAN总线)或者光缆连接,经数传接口传输数据。井下作业人员、车辆以及其他设备分别携带KJ280人员信息卡,系统通过读卡分站与人员信息卡之间的无线通讯,实现对别识别对象的目标定位和无线寻呼,从而为矿上安全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监测检查,人员验卡考勤,区域进入控制,紧急事件处理等工作提供有效手段,系统可同时将有关数据上传至各级管理部门,为各级领导监督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主要采用B/S和C/ S模式。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原理图人员定位系统概述一系统功能概述及产品优势我公司的煤矿人员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采集处理,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数据通讯,自动控制等技术多学科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信息技术产品,该系统是通过对煤矿坑道远距离移动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采集管理,使井下能够实现人员定位管理。该系统由于集成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了目前传输速率最快的无线芯片,实现了可靠的无线数据通信,分站和人员卡等设备采用本质安全型设计,安装方便,作用距离远,具有识别无盲区,信号安全保密性高,对人体无电磁污染,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产品优势:◆我公司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由公司海外留学技术人才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开发,并拥有煤炭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进美国、德国、韩国等先进设备,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卓越。◆我公司是井下作业人员人员定位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的制定单位,(起草者是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孙继平教授)四川银利华应用科技有限公司是制定该井下人员定位行业标准参考单位。◆经过5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在矿山应用实践中不断改进,目前已十分成熟,其设备、技术均居于业内领先地位。已于多家大型矿业集团合作。产品特点:◆无线速率最快,抗干扰能力极强:采用最新射频芯片,空中传输每秒1兆位(1Mbps),是目前人员定位芯片中最快的,这样大大地减少了空中碰撞和干扰,更有利于人员众多的场合应用,技术国内处于领先状态。◆图形化软件,功能丰富: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QL Server 数据库相结合,图文并茂。在分站设置,分站移动和线路布局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分站可任意拖动,根据矿井的生产进度方便显示分站(增加或减少)。◆具有双向呼叫功能:井上可呼叫井下人员,井下人员有危险时可呼叫井上人员求救,对抢险救灾有十分重要意义。◆识别卡ID可以修改:通过人员卡检测仪修改ID,一张或数张识别卡损坏或丢失,可以直接用新识别卡修改成原ID号码,延续原ID,不增加系统管理考勤量化工作,更实用更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系统软件可以监测识别卡电量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可实时监控人员卡电池电量情况,可通过大屏幕LED显示;做到随时更换电池,不会出现因为电池无电、欠电而影响定位效果)此外,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员卡检测仪可以随时对人员卡电池进行检测(单个人员卡或整个系统的人员卡),并且能在矿工休息的时候对人员卡进行暂时休眠和永久休眠,节省电量。◆设备故障自捡:有设备故障自动报警功能,维修十分方便。(例如,井下基站出现故障,可以通过LED大屏幕显示出来,实时维修。)◆本系统可实现贵公司领导远程调取数据,达到实时监管矿上作业情况。根据矿井图实地情况,我们所做的方案具体实施如下:读卡分站主要布置在:井口、主要巷道(弯道处 ,岔道口,三岔口等地方) 、变电所、水房、采掘面以及危险区域等重要区域。井下读卡分站到井上数传接口采用的是CAN总线连接 ,数传接口通过串口服务器与矿上局域网---环网连接,(我们的数传接口自带有串口服务器,用RG45直接与环网连接),矿上局域网通过串口服务器与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连接,最后通过大型显示屏LED显示。领导调取数据有3种方式:1 ) 领导给我们地址协议,存储目录:我们的定位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实时把数据存储到该目录下面。※ 关于上级领导可以设置的存储目录 ,我们可以做到下面列出的目录:A 规定时间内的下井人数B 特定区域内的人员情况,数量C 重要工作人员的考勤记录D 整个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E 井下超时、超员记录(显示当前井下员工中所有超出规定时间的员工、每个区域超出的规定人数)F 整个系统人员卡电池电量G 管理人员,特殊工种的活动情况H 重点采掘面的矿工作业情况F 重点区域矿工活动情况2 )我们的管理系统将数据制作成文本文档的格式,编辑成地址,存放到固定目录下,领导通过环网调取数据,即B/S结构,相当于网址访问的格式。3)领导(省市县及矿领导)通过固定IP,用IE游览器及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地方查看管理矿上井下的情况。二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本产品运用的是一款新型单片射频收发器件,可在物理时间内一个无线模块同时接收6个无线模块发出的信号,这个特性对于人员定位产品特别重要,利用芯片特性能够使多发一收实现不丢人,误码率极低,特别适用于井下人员众多,数度较快通过分站的情况。该产品工作于2.4 GHz~2.5 GHz ISM频段。融合了增强型ShockBurst技术,其中输出功率和通信频道可通过程序进行配置,功耗低,多种低功率工作模式(掉电模式和空闲模式)使节能设计更方便。主要特性如下:GFSK调制:硬件集成OSI链路层;具有自动应答和自动再发射功能;片内自动生成报头和CRC校验码;数据传输率为l Mb/s或2Mb/s;SPI速率为0 Mb/s~10 Mb/s;125个频道。目前,这种 2.4G的新型射频芯片集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及处理的技术,将为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监测,控制和监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人员定位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煤矿人员管理系统由工控机1台(包括显示器);服务器一套(建议选用);系统软件1套;数据传输接口1个;读卡分站按实际情况配置;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与分站数一致;识别卡按实际情况配置;信号避雷器3个;接线盒按实际情况配置;激光打印机可选配;通讯电缆按实际长度配置等组成。系统数据传输采用CAN总线方式(也可适应光纤及以太网)。四矿井读卡分站具体安装位置图矿井读卡分站安装位置需矿方提供CAN通风平面图设计根据矿的实际图图中红色的圆点示意基站安装位置五设备功能简介1. 数据传输接口 :1). 数据传输接口支持CAN总线,光纤和以太网等传输方式;2). 数据传输接口与读卡分站等设备具有双向通信及其指示功能;3). 数据传输接口具有故障诊断和指示功能。2. 识别卡 :发射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人员识别卡有腰式,灯绳式两种,本方案推荐灯绳式,不易换卡,便于人员携带,便于管理,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1). 识别卡具有发送卡号的功能;2). 识别卡具有发送报警信息功能;3). 识别卡具有接收巡呼信息功能。3. 读卡分站:接收人员卡发出的无线编码信号,能够存储检测到人员卡信息。根据巷道实际情况,在人行巷的岔路口,掘进头,工作面安装。1). 读卡分站具有与数据传输接口双向通信功能;2). 读卡分站具有自诊断和故障指示功能;3). 读卡分站与读卡分站之间具有双向无线数据通信的功能;4). 读卡分站具有与识别卡进行双向无线数据通信的功能。4.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 :井下交流输入电压:127V;直流输出电压:12V,1A。具有停电自动切换电池供电的功能:电池容量:12V/3.5A/2h。给读卡分站单独供电5. 通讯电缆 :主通信电缆型号参数电缆型号MHYV主要参数电缆直流电组≤12.8Ω / km 电缆分布电容≤0.06μF / km 电缆分布电感≤0.8mH / km电缆对数2芯电缆线芯7 / 0.376. 工控机 :1)工控机: CPU: 2.8GHz以上,内存:512M以上,硬盘:80GB以上,显卡:64M以上显存,串口:2个以上,DVD光驱,配备17寸以上液晶显示器,建议中心站配备备用工控机(以上为系统要求最低配置)。7.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软件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操作界面图系统主要主界面:矿端界面图(矿监控室端)联网端截面图(包括省市县及矿领导管理端)系统功能:1)系统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矿方提供的系统通风图),模拟显示井下巷道、采区、掘进工作面图形,并在该图上显示基站及其范围内的人员动态分布;2)查询井下任一指定人员在当班时间内的活动轨迹(所经历的各个基站)及当前所在位置和指定时间所处的位置;3)查询任一指定基站内的人员情况,数量;4)考勤情况查询,查询人员考勤记录,可生成日统计报表,可打印,数据可备份;5) 系统设备出现故障可自动报警,显示具体故障地点;6) 井下基站当线路出现故障,可以实现数据自动存储,线路通讯恢复后再将数据上传;7) 超时记录查询,显示当前井下员工中所有超出规定时间,可以通过报表形式打印出来,可以通过超时纪录,来管理员工;8) 超员记录查询,对某个区域的超员情况进行管理,给出报警信息;9) 工作异常管理,对于特殊工种,以及某些员工在井下的异常工作状进行汇总,如超时,超员等情况;10)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检测井下基站及交换机的工作状态,通过实时的监测,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发现故障,及时维修,方便维护;11)报表管理,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形成不同的格式,便于管理;12)多台电脑数据共享功能,在矿局域网内,可实现多台电脑数据共享的功能,以利于其他领导和部门查询(数传接口通过串口服务器与矿上局域网连接组成环网,领导可远程调取数据)。六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组成设备的特点系统指标:◆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基站有效接收范围:50—200m;◆无线接收分站数量:64台(系统最大容量:999台);◆无线中继站有效通讯范围:50—200m;◆总线传输速率:4800bps;◆人员信息卡:系统最大容量:9999;◆系统的容量:一个数传接口可带64台读卡分站;每个读卡分站可识别9999张识别卡;◆系统传输误码率:≤10-8;◆系统的巡检周期不大于30s;◆传输方式:CAN总线,传输速率:5Kbps;◆系统的无线工作频率:2.40GHz±0.010GHz;◆无线发射功率最大:≤-0dBm;◆携卡人员的最大行进速度不小于15m/s;◆并发识别数量大于300张识别卡;◆每日连续工作8h的情况下,识别卡使用6个月;◆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能保证系统连续运行时间≥2h;设备主要特点:1、读卡分站特点:1)双向传输:具有无线双向的通信功能,可由人员卡上传报警信息,也可由分站寻呼持卡人员;2)自主定向:采用先进独特的技术,可由一个分站决定人员的进出方向;3) CAN总线:采用CAN总线技术,驱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 比485总线更胜一筹;4)时钟存储:具有时钟和存储功能,并可用软件设置分站编号功能,井上可以随意修改分站编号,使用及其方便;5)单个基站可以判断方向性。2、人员识别卡特点:1).双向功能:人员卡具有单向和双向两种功能,可由用户选用;接收系统呼叫 ,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呼叫(蜂鸣);警示(亮灯);紧急撤离( 蜂鸣+亮灯)2).携带方便:可与矿灯一起携带,减少了人员带卡时再穿皮带的麻烦;3).高速无线:采用最新射频芯片,空中传输每秒250K-1兆位(1Mbps),是目前人员定位中最快的芯片之一,这样大大地减少了空中碰撞和干扰,更有利于人员众多的场合应用。3、数据传输接口特点:1).多口兼容:数据传输接口具有多种接口的选择,可选择CAN总线,光纤或以太网不同模式使用。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2).双串组合:数据传输接口可与两台工控机串口通讯。可使备用计算机和工作计算机同时接收井下发来的信号,大大提高了备用机的切换速度。4、软件管理系统特点:1).图形平台:GIS和CAD平台的结合,使软件功能丰富,图文并茂;另有SQL Server为数据库平台,管理数据功能强大;2).最新标准:系统采用了最新的人员定位标准来进行的安标认证,功能丰富,完全实现了新标准的要求;3).拖移基站:在计算机屏幕的画面上直接拖动鼠标,即可添加和减少基站,使系统维护更加方便快捷;4).无线中继:可通过无线中继建立新的CAN系统,组网方便,可扩展性强;5).自动诊断:具有自动诊断功能,并显示在屏幕上,自动报警。更有利于维修; 七银利华科技人员定位系统优于其他公司的特点(仅我公司系统具备的功能和特点)以下部分是我公司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具备而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这些功能是国家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做出的最新规定中必须要具备的功能,我公司推出这些功能,以免将来矿上二次投资,特别是避免了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新功能对接不上的弊端。1、可以判断经过基站人员的方向性。(其他公司的不能判断)2、手持搜救仪,在救援时候可以发挥作用。可以识别30-50米内的携带卡的人员。(其他公司无)3、手持搜救仪可以对卡的卡号进行现场修改,可以对电池的电量等等参数进行修改和检测,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持搜救仪可以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卡进行完全休眠,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唤醒即可。(其他公司无此)4、高时效性,我们是0.5秒发送一次信号。(其他公司的2-8秒)5、系统上位机直接检测每个即将下矿的卡电量,使得每个下井进入工作状态的卡工作的绝对正常性。6、线路故障时候,基站可以自动存储2000张卡的数据,时间不小于24小时。7、联网功能简单,完全B/S结构。只有有网络的地方,既可以监控和管理。同时在人员定位系统的上位机软件中交叉了煤矿专业OA系统,是的煤矿的管理自动化。上位机软件具有具有领导视察功能、具有网内公告和通知功能、具有煤矿上传报表功能。8、综合管理平台,融合瓦斯监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我公司的联网平台是专业软件,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单一数据上传。同时我公司的软件系统同时具备两套,煤矿使用C/S结构系统,保证是绝对时效性,远程联网平台才有B/S结构,保证远程平台绝对的时速性。9、系统具备完善的领导带班下井管理监控管理功能。10、系统具备特种证件的管理、审查功能。11、系统具备我省安监局最新要求具备特种工作证管理、审核等功能。12、系统具备双向文件上下传功能。公告功能。全国唯一在人员定位系统中交叉这个功能。。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煤矿行业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煤矿工作环境特殊,环境复杂,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后果不堪设想。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煤矿安全问题的现状与难点煤矿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产业之一。

尽管煤矿企业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24起,死亡人数44人。

尽管数据已明显下降,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通风不良,氧气不足,添加可燃气体,各种工具和机器噪音等因素都增加了煤矿事故的风险。

若发生事故,在井下空间较小,救援人员难以进行定位和营救,导致过多的伤亡。

二、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原理为解决上述难题,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运而生。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主要通过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实时监测和追踪,以达到真正的安全生产。

(一)技术原理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一般采用无线通信技术。

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和追踪。

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号传输距离的问题,适应了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工作条件,为井下人员的安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系统组成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由基站、标签、数据处理系统和软件平台等部分组成。

标签是佩戴在矿工身上的设备,它可以实时感知运动轨迹、体温和环境温度等基本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基站。

基站是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接收和处理标签上传的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系统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主要部分,它通过算法和模型分析,可以实现准确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

软件平台是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中心,可以随时了解煤矿井下人员运动轨迹和工作状态,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三、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效果水平。

具体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一)实现安全监测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下工人的实时监测和追踪,发现违章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XXX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XXX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XXX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矿井概况XXX井田位于XXXXXXXXXXX境内,现井田以国土资源部核发的采矿许可证所确定的坐标点连线为界,西部与XXX井田相邻,西北部与XXX井田相邻,东北部与XXX田相邻,南部与北宿井田相邻,井田东西长10.5km,南北宽6.2 km,面积51.6906 km2。

XXX井田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1966年9月1日开始建设,1973年12月26日移交生产,1978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1986年由江苏煤矿设计院设计改扩建工程,煤炭工业部以(86)煤生字第726号文批准XXX煤矿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400万吨/年。

矿井田内含煤地层沉积比较稳定,厚度和岩性组合变化不大。

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平均总厚248.06m,含煤23层,平均总厚16.07m,含煤系数6.47%;共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7层,平均煤层总厚12.27m,其中主采煤层3上、3下、16上、17共厚10.56m;3上、3下煤全区稳定可采,16上、17煤大部稳定可采。

煤层硬度f=2~3,开采深度最深达到-700m左右。

3上层、3层煤属自然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

煤尘具有爆炸性,17层煤爆炸指数最大为44.34%。

XXX煤矿现有生产采区为三采区、七采区、九采区和十一采区。

七采区深部有-537m水仓,九采区有-670m水仓,十一采区有-432m泵房。

采煤方法为走向、倾斜长壁陷落法,主要采煤工艺3上厚煤层为综放,3下中厚煤层为综采,16上、17薄煤层为炮采或机采。

矿井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型,煤层倾角3~15°,平均7°,可采煤层总厚12.27米,现开采煤层为上组煤3上、3下煤和下组煤16上、17煤。

XXX煤矿现以开采九采区的3上煤为主。

九采区3上煤层厚度3.9~5.8m,平均厚5.05m,煤层倾角3~8度,采高2.8m,顶煤厚度1.1~3m,平均2.25m。

kj2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kj2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襄垣县石板沟煤矿KJ236煤矿人员管理系统设计方案KJ236煤矿人员管理系统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入井人员的管理越来越重要。

KJ236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专门开发的。

系统采用先进的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由地面管理计算机及软件、人员定位分站、人员标识卡及读卡器等组成。

可实现对矿井入井人员的实时监测、跟踪定位、轨迹回放、考勤统计、报表查询等功能。

二、人员管理系统方案设计原则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及开放性原则,以满足矿井人员管理系统整体的需要。

设计依据为:☆《煤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规范》☆《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即将出台的《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标准》三、人员管理系统组成人员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系统软件、人员定位分站、读卡器、人员标识卡、避雷器和传输接口等组成。

监控主机:负责整个系统设备及人员检测数据的管理、分站实时数据通讯、统计存储、屏幕显示、查询打印、画面编辑、网络通讯等任务。

系统软件:完成人员信息编码采集、识别、加工、显示、存储、查询和报表打印。

人员定位分站:通过与读卡器的有线通讯,实时获取人员编码数据(可本地显示)。

读卡器:接收标识卡发出的无线人员编码信号。

人员标识卡:承载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当被无线信号激活后,将编码数据发送给读卡器。

人员标识卡有矿帽式、矿灯式、胸卡、腰卡等四种方式可选。

根据系统在煤矿的现场使用情况反馈,便于对人员标识卡的管理,本方案推荐选用矿帽式人员标识卡,用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四、系统的工作原理人员随身携带的标识卡进入读卡器工作区域被激活后(未进入读卡器工作区域标识卡不工作---处于休眠状态),即将人员编码加密信息发射出去;读卡器接收到标识卡发来的无线信号,经分站接收处理后,提取出人员编码相关信息,经数据传输接口送至地面监控计算机,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和考勤。

KJ12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解析

KJ12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解析

KJ236煤矿人员管理系统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入井人员的管理越来越重要。

KJ236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专门开发的。

系统采用先进的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由地面管理计算机及软件、人员定位分站、人员标识卡及读卡器等组成。

可实现对矿井入井人员的实时监测、跟踪定位、轨迹回放、考勤统计、报表查询等功能。

二、人员管理系统方案设计原则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及开放性原则,以满足矿井人员管理系统整体的需要。

设计依据为:☆《煤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规范》☆《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即将出台的《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标准》三、人员管理系统组成人员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系统软件、人员定位分站、读卡器、人员标识卡、避雷器和传输接口等组成。

☆监控主机:负责整个系统设备及人员检测数据的管理、分站实时数据通讯、统计存储、屏幕显示、查询打印、画面编辑、网络通讯等任务。

☆系统软件:完成人员信息编码采集、识别、加工、显示、存储、查询和报表打印。

☆人员定位分站:通过与读卡器的有线通讯,实时获取人员编码数据(可本地显示)。

☆读卡器:接收标识卡发出的无线人员编码信号。

☆人员标识卡:承载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当被无线信号激活后,将编码数据发送给读卡器。

人员标识卡有矿帽式、矿灯式、胸卡、腰卡等四种方式可选。

根据系统在煤矿的现场使用情况反馈,便于对人员标识卡的管理,本方案推荐选用矿帽式人员标识卡,用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四、系统的工作原理人员随身携带的标识卡进入读卡器工作区域被激活后(未进入读卡器工作区域标识卡不工作---处于休眠状态),即将人员编码加密信息发射出去;读卡器接收到标识卡发来的无线信号,经分站接收处理后,提取出人员编码相关信息,经数据传输接口送至地面监控计算机,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和考勤。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一、人员定位系统概述(1)设计依据《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管理规范》AQ1048-2007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结合当前《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的要求,(2)设计内容人员定位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及其设计的选择,监控区域的电源箱的布置及分站的确定。

(3)人员定位系统选择我矿一井准备安装大连矿山安全科技研究院KJ405T型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满足井下人员定位的要求。

二、井下以太网组网设计方案根据井下的实际情况,以光纤网络为主干,高速电缆以太网络为分支网,终端设备搭建can总线网络、无线网络相结合的四网合一的综合性数据传输平台。

目的是便于用户将井下各个子系统融合在一个传输平台下,实现数字化矿山。

井下服务器安装区域1、井口服务器:安装一井斜廊内,用于光纤入井,并且挂接考勤分站。

2、井底服务器:安装七路水泵峒室内,实现井下光纤主干网搭建,并挂接人员定位分站。

网络终端安装区域:井下主要工作区域入口处,用于挂接网络型人员定位分站,同时提供网络接口、can总线接口,用于接入其他井下网络设备、can总线设备(如KJ333瓦斯监测系统)。

三、人员定位设计方案考勤分站:分站安放在主、副井井口。

实现入井、升井人员考勤功能。

井下区域定位分站:a:井下主要巷道分支点;b:井下各采面;c:井下各掘面;d:井下车场;e:井下各限制区域;定位分站数量设计原则:井下工程部分设计覆盖区域包括井底车场及各采区、掘面等处,实施局部人员定位覆盖。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区内凡是人员活动密集的区域如采煤工作面上、下顺槽、采区皮带上、下山、轨道上山各车场、掘进工作面入口及掌子头均安设一定数量的读卡分站,以达到人员较高精度定位的目标。

根据上述安装要求,共安装四路电源箱8台,人员读卡分站28台,人员定位识别卡960个。

所有下井人员全部实现了实时监测,设备安装请参见设计图纸。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系统介绍近年来,矿井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的防范措施,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如何准确、实时、快速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摆到了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面前。

同时如何改变目前矿井企业对井下人员落后的管理模式,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也成为所有矿井企业关心的问题。

我们认为,建立以灾害预防、事故救助、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

上述方案在井下人员管理方面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一、通过基于ZigBee技术实时显示、查询井下情况:1、任一时间井下或某个地点究竟有多少人,这些人都是谁。

2、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的活动轨迹。

3、查询一个或多个人员现在的实际位置,方便调度中心可快速正确的联系该人员。

4、查询有关人员在任一地点的到达/离开时间和总工作时间等等一系列信息,可以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是否按时、到点的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和处理,从根本上尽量杜绝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

5、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领导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二、井下人员每时每刻在坑道的实时动态分布,根据井下的实际地理情况制作相应的动态图,使井下情况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三、自动统计出各类人员下井的各种报表如下:1、生产人员的下井时间报表、出勤月报表、加班报表、请假或缺勤报表等管理所需依据并可生成工资报表等。

2、制定和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等等。

3、其他人员如参观、考察人员是否按要求到指定区域等。

四、一旦发生各类事故,立即能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他们是谁?五、抢险时采取移动式识别装置,更准确快速识别遇险人员具体地点和位置,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护效果。

在设备管理方面实现的功能包括:一、车和其他重要设备的具体实时位置二、计每一辆矿车每天的运输的次数和出入频率,便于管理。

系统介绍1. 系统特点:◆高度自动化◆先进的网络通讯系统◆基于ZigBee技术的实时信息显示、查询系统◆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安全、可靠,在恶劣环境下24小时正常工作◆极高的防冲突性,采用多种防冲突方案,可同时识别200个以上标识。

人员定位系统方案1

人员定位系统方案1

人员定位系统方案1大水头煤矿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设计编制:生产部:通防部:安检室:通防副总:安全副总: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矿长:编制单位:生产技术部编制日期:2011年5月12日大水头煤矿人员跟踪定位系统设计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目录第一章矿井概况 (3)第二章系统概述 (3)第三章系统组成 (6)第四章主要功能 (11)第五章主要技术指标 (14)第六章人员安全监测系统分站布置 (15)第一章矿井概况大水头煤矿为靖远煤业集团公司主力生产矿井之一,井田内瓦斯地质构造复杂,可采煤层(1#)瓦斯含量为8~10m3/t,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瓦斯压力0.35~1.48Mpa,煤层透气性系数1.11~4.66m2/MPa2d,煤层为可抽煤层。

煤层具有自然发火特征,发火期3~6个月,有最短21天发火的历史,为Ⅰ级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矿井。

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28.4.%。

历年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2007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2m3/td-1,绝对瓦斯涌出量46.73m3/min。

矿井为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

北风井配备2台FBDZ-8-N24D对旋轴流式主扇,东风井配备2台BD-Ⅱ-8-№23对旋轴流式主扇。

目前主扇总排风量7346m3/min,通风负压2560Pa,等积孔1.75 m2,矿井有效风量率87.9%。

第二章系统概述一、系统概述KJ69N型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是由天地(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国内首先采用RFID技术实现井下人员定位功能的系统。

从2006年正式在大水头矿安装、运行,五年以来已在全国各大矿务局、煤矿成功推广运用800余套。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就无法确切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KJ69N型矿用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就在于:让我们能借助它实时了解井下人员及机车的流动情况、了解当前井下人员的准确数量、统计与考核下井人员的出勤情况。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煤矿业也不例外。

由于煤矿生产环节中存在着危险性较大的工作环境和高风险的事故隐患,如何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应运而生。

一、技术原理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主要依据的是自主定位和无线通讯技术。

利用现代化无线个人定位技术、实时定位技术、高精度无线传感技术及众多前沿技术开发出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

该系统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显微传感方式,对人员进行高精度定位,从而实现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同时,通过UWB、WiFi等无线通讯协议,实现煤矿工作人员之间的实时通讯。

二、技术特点1.高精度定位:该系统采用自主定位技术,精度高达10厘米,确保实时监测到煤矿工作人员的位置,有效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

2.实时监控:该系统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实时位置监控,可实现对人员进入禁入区域等危险区域的实时预警,能够迅速指引工作人员及时避免隐患发生。

3.全网联动:该系统通过WiFi等无线通讯协议,能够与其他设备联网,通过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保证了系统的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从而全面地保障了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

4.多种报警方式:该系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报警,包括声光报警,震动报警,手机短信报警等,保证了信息的全面传递。

三、技术应用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与安全管理中,如帮助管理人员实现工作人员安全进场、离场记录,实现隐患排查和整改、非法人员侵入监测、工作人员出入管理等。

四、技术优势相比于传统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煤业公司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准确性高:采用高精度定位方式,实时监测人员位置。

2.数据安全性高:采用多种数据加密方式,保护信息安全。

3.报警方式多样化:采用声、光、振动以及手机短信等多种报警方式,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方案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方案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方案关键字:煤矿人员定位井下人员定位人员定位煤矿考勤摘要:该系统适用于煤矿井下人员位置识别与跟踪回放、人员考勤、超时报警、超员报警、限制区报警、人员情况统计和人员救援指挥等一、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概述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通过不断的努力,近一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趋于稳定好转,但由于基础薄弱等种种原因,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如何改变目前煤矿企业对井下人员落后的管理模式,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也成为所有煤矿企业关心的问题,因此建立以灾害预防、事故救助、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

木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了木兰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ML-RFID技术,ML-RFID技术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0.18uM的微波芯片技术,使RFID的性能和原来的微波技术相比得到了本质的改进,彻底解决了远距离、大流量、超低功耗、高速移动的标识物的识别和数据传输难题,而且成本较以往大大降低,同时也解决了中低频电磁波技术感应距离短防冲突能力差的致命弱点。

木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

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是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等一体的综合性运用系统,集合了国内识别技术、传输技术、软件技术等最顶尖的产品和技术,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运行最稳定、设计最专业化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这一科技成果的实现,将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上台阶以及事故急救带来了新的契机。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矿业有限公司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1 前言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9】146号文件及国家煤矿安监总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我矿为了全面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结合我矿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2 煤矿人员监控工程设计编制依据AQ6201 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10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1018 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9年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监总煤装【2018】146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

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3.1成立专项行动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通安部,安全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人员定位专项整治日常工作。

职责:1、经理必须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研究和解决方案实施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人、财、物及时满足方案实施行动需要,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生产经理(总工程师)合理规划采掘布置,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

把好专项整治行动中安全技术措施编审关、组织实施关、整改验收关。

负责审批关于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

及时向经理汇报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3、总工程师负责全矿一通三防业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上级有关人员定位系统的规章制度,参加矿井人员定位规划、设计工作,审查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中有关人员定位的专项规定。

负责制定关于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制度、措施,并严格监督检查。

及时向经理汇报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4、安全矿长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监察工作,监督并参与制定矿井专项整治行动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监督检查贯彻落实情况。

及时掌握安全动态,督促排查瓦斯事故隐患,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及时处理“三违”行为。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书日期: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前言 (3)二、矿井概况 (3)1、矿井基本情况 (3)2、各主要生产系统情况 (3)三、系统设计依据及原则 (5)1、设计依据 (5)2、设计原则 (5)四、系统结构组成及功能 (6)1、系统结构组成 (6)2、系统功能 (6)五、系统设备布置及明细 (7)六、系统设备清单及预算 (10)附图:XXX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设备布置示意图永安煤业公司XXX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一、前言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改变目前煤矿企业对井下人员落后的管理模式,如何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也成为所有煤矿企业关心的问题,因此建立以灾害预防、事故救助、电子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采用RFID射频技术。

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

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矿井概况1、矿井基本情况:XXX煤矿位于永安市安砂镇苔菇村,矿井于1987年11月建成投产,隶属于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井田面积 5.2984平方公里,开采标高-130-+500m。

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分三个水平开采,+250m标高以上为第一水平,+70m至250m为第二水平,-130m至+70m为第三水平。

第一水平共划分七个采区,第二水平共划分3个采区;三水平尚未开拓。

矿井有3个直通地面的井口(+455副斜井井口、+550平峒口、+518风井口),另外还有+250和+70两条运输大巷与东坑仔煤矿相通,其中+250运输大巷与东坑仔矿联络段已停用,用风门隔离。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跟踪定位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完整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跟踪定位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完整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跟踪定位管理系统架构设计完整(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跟踪定位治理系统(系统软件部分)设计方案重庆安生威测控系统设备二零零七年五月请注意保密!!第二章系统架构设计2.1 概述凭据《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治理系统使用与治理范例》和《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治理系统通用技能条件》的要求,本系统使用的操纵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必须为当前高可靠性、开放性好、易于操纵、易维护、宁静成熟的主流产物,以确保系统能够宁静稳定事情。

同时考虑各煤矿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大家都熟悉的Windows作为操纵系统,用户操纵基于IE浏览器模式。

2.2 总体方案本系统采取B/S架构,支持单办事器、双办事器热备模式;对较大范围的煤矿背景系统可以支持数据库独立,对较小范围的背景系统也可采取单机集成数据库模式,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移动IE查询终端IE查询终端1IE查询终端 2IE查询终端 N图1单机人员定位治理系统移动IE查询终端IE查询终端1IE查询终端 2IE查询终端 N图2双机热备人员定位治理系统移动IE查询终端IE查询终端1IE查询终端 2IE查询终端 N图3独立办事器双机热备人员定位治理系统在上面三个结构图中,带配景部分为煤矿地面治理中心,在治理中心的盘算机中安装本系统软件;这些系统软件主要包罗以下成果:➢矿区漫衍图绘制与读卡器位置安装配置;➢矿区人员信息与分组及其权限治理配置;➢整个监控系统范畴作业人员定位读卡器的通信巡查;➢人员位置信息的综合阐发处理惩罚;➢人员出/入、滞留时间、报警、日志等种种信息的存盘处理惩罚;➢为IE瘦客户端提供查询办事;➢为外部或上级治理部分提供数据接口。

虽然,在治理中心的每一个办事器上也与客户终端一样可通过IE浏览器进行查询,同时,在治理中心还可视情况配置大屏幕投影仪、电视墙等设。

其他条记本、各办公科室查询终端仅通过IE浏览器即可对系统的监控范畴人员漫衍图信息及历史统计报表信息进行查询。

XX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完整篇.doc

XX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完整篇.doc

XX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设计方案1 KJ280井下人员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煤矿井下真正意义的人员定位安全管理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以人为本”的优选方案帮助您的企业更加安全地保障生产是XX集团的一贯追求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1-3-18(一)JMD矿人员管理系统设计依据KJ280煤矿人员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可扩展性及开放性原则,以满足煤矿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需要,设计依据为:《煤矿安全规程》2004《煤矿监控系统总统设计规范》《煤矿监控系统中心站软件开发规范》《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爆炸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器设备要求》《KJ280煤矿人员管理系统产品企业标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二) KJ280人员定位系统概述1.系统功能概述及产品优势KJ280煤矿人员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软硬件,信息采集处理,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数据通讯,自动控制等技术多学科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信息技术产品,该系统是通过对煤矿坑道远距离移动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采集管理,使井下能够实现人员定位管理。

该系统由于集成了技术含量较高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了目前传输速率最快的无线芯片,实现了可靠的无线数据通信,分站和人员卡等设备采用本质安全型设计,安装方便,作用距离远,具有识别无盲区,信号安全保密性高,对人体无电磁污染,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产品优势:1.我公司KJ280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2006年度全国瓦斯工作会议唯一推荐产品。

2.KJ280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由本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开发,拥有煤炭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进美国、德国、韩国等先进设备,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卓越。

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井下人员定位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我公司是制定井下人员定位行业标准参考单位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单位: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编制时间:二0一0年十一月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说明书生产规模:45万吨/年矿长:李同河技术负责人:刘建军编写:匡久刘超峰李海军会审:李同河刘建军郑勤峰邵吉利王俊营编写单位:郑煤集团(登封)教学二矿编写时间:二0一0年十一月教学二矿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文件要求和河南省、郑煤集团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进步一提高我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结合我矿实际,特编制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一、煤矿人员监控工程设计编制依据1、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2、AQ1018 ----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3、《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5、《教学二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人员定位系统管理领导组:组长:李同河副组长:刘建军、郑勤峰成员:邵吉利、王俊营、匡久、孙坤东、王克勋、徐少歌、卢付臣办公室设在综合调度室,综合调度室主任负责做好人员定位系统专项设计等日常工作。

三、人员管理系统组成人员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系统软件、人员定位分站、人员标识卡、避雷器和传输接口、UPS电源等组成。

监控主机:负责整个系统设备及人员检测数据的管理、分站实时数据通讯、统计存储、屏幕显示、查询打印、画面编辑、网络通信等任务。

系统软件:完成人员信息编码采集、识别、加工、显示、存储、查询和报表打印。

人员定位分站:接收标识卡发出的无线人员编码信号。

人员标识卡:承载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当被无线信号激活后,将编码数据发送给读卡器。

人员标识卡有矿帽式、矿灯式、胸卡、腰卡等四种方式可选。

根据系统在现场使用情况反馈,便于对人员标识卡的管理,我矿选用帽卡型人员标识卡。

四、系统的工作原理人员随身携带的标识卡进入位置监测分站工作区域后,即将人员编码加密信息发射出去,位置监测分站接收到标识卡发来的无线信号,经分站接收处理后,提取出人员编码相关信息,经传输线路送至地面数据传输接口再经数据传输接口上传至监控计算机,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和考勤。

五、系统主要功能特点1、对井下人员可实时跟踪监测,位置自动显示。

2、可实时跟踪查询、打印当前及某时间段井下人员数量、活动轨迹及分布情况。

3、在人员出、入井口设置检卡器,用于检测入井人员标识卡的完好性以及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4、标识卡和位置监测分站具有完全独立的发射与接收部件,其核心技术均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软件组成,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5、标识卡采用高级嵌入式微处理器,在嵌入式软件的控制下,实现通信及信息碰撞处理等功能。

6、标识卡超低能耗设计,大容量锂电池供电,可使用2年以上。

7、系统能方便实现识别范围的调整,识别距离0-200米可调。

8、系统能可靠识别静态或≤100Km/h的高速移动目标。

9、系统可容纳不低于64个位置监测分站,单台位置监测分站可瞬间同时识别200个以上的人员标识卡。

乘架空乘人装置上下的工作人员无需下车,在识别卡进入监测区域后,就可自动完成人员定位及考勤功能。

10、识别区域无方向性、无盲区,分站射频场功率远远小于手机的射频功率,对周围环境无电磁污染,对人体没有伤害。

11、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分站与地面中心站失去联系时,分站仍能独立工作,自动存储人员监测数据2个小时以上,当通讯恢复后监控主机可提取数据自动完成数据修复。

12、系统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时,可进行记录、显示、查询、编辑、人工录入、网络通信等。

13、系统中心站及网络终端可以联网运行, 使网上所有终端在使用权限范围内都能共享监测信息,查询各类数据报表。

14、门禁功能。

根据需要在煤矿井下限制员工进入特殊区域。

如果有未经许可人员接近该区域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地面监控主机也会发出报警信号。

15、报警功能。

可以对下井人员限制出入时间及地点,如果超过授权时间或进入未经授权的地点都会触发报警设备发出警示,以便控制人员迅速做出反映,采取安全措施。

16、系统可自动生成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考勤作业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

17、当携卡人员遭遇紧急情况时,可向上位机发出紧急呼救或告急报警信息。

18、矿井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据本系统提供的准确位置信息,监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开展。

19、系统具有人员活动轨迹回放功能。

六、系统软件说明系统软件为KJ211A矿井人员定位系统,郑州金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与海纳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采用目前先进开发平台开发,结合功能强大的SQL2000数据库。

基于B/S结构的网络监控软件,可浏览、查询、打印矿井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等相关信息。

七、矿井人员监测范围及测点的设置1、人员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副井井口及井底、主井井底、井下回采工作面、工作面掘进头、大巷掘进头、机电硐室、水泵房、井底煤仓、消防材料库、运输大巷及轨道大巷等场所。

2 、位置监测分站的设置2.1 西副井:分站设在井口房或入井口适当位置装一个分站,井底装一个分站。

2.2东副井:分站设在井口上下,井口适当位置装一个分站,井底车场设置一个分站。

2.3采面工作面:分别在进风和回风顺槽入口10米处设置一个监测点,以便及时监测回采工作面人员情况和瓦监员巡监情况。

2.4 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入口100米处设置一个监测点,以便及时监测掘进工作面人员情况和瓦监员巡监情况。

2.5 主运输大巷、主轨道大巷、采区轨道巷、采区运输巷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点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

2.6 井下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方如:井底、行人大巷、拐弯或分支点、主要水泵房等分别设置一个监测点。

3.3 位置监测分站安装位置(见表3-3-1)KJ211A系统位置监测分站安装位置表见表3-3-13.4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装备量(见表3-3-2)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装备量表表3-3-2八、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设备选型与配置1、地面中心站监测主机配置工控机2台,传输接口1台,查询机1台,井口大屏一台,避雷器1个,USP电源1台(带电池,停电后可工作2小时以上),打印机1台,空调1台,主机要求有终端接口及联网功能。

2、井下分站井下位置监测分站位置覆盖各副井井口及井底、井下回采工作面、工作面掘进头、机电硐室、水泵房、运输大巷及轨道大巷、人流量大的行人大巷及拐弯分支点等场所。

按照煤矿劳动组织定员标准和《河南省控制煤矿井下作业人数的规定》的要求配备识别卡。

我矿井年产量为45万吨,劳动定员入井最多作业职工人数为每班280人,现共有识别卡1240张,备用150张。

3、扩展功能根据煤矿发展要留有一定容量,随时可增加分站及识别卡,以满足煤矿发展的需求。

九、人员考勤定位监测系统安装及要求1 、分站布置地面分站设置在便于检修、观察、无干扰源、温度适中的室内,井下分站要布置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修、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的进风巷和硐室中,安装时应固定于巷道侧壁,使其距地不低于1.5m。

2 、电缆敷设装置使用不延燃的煤矿专用电缆,电缆均采用电缆钩吊挂敷设与通信电缆布置在一侧,并与电力电缆分开敷设,如果确实分不开,则在井筒中两者相距300mm,在巷道中,两者相距100mm,并且监控电缆在电力电缆之上,其它方面的要求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 、系统线路安装要求(1)、人员定位系统通信线路要保持畅通,悬吊要整齐,与动力电缆间距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69条要求,接口连接要规范,严禁出现明接头等失爆现象。

(2)通信线路必须在入井处装设熔断器和防雷电装置。

(3)井下通信线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

(4)接地线必须和任何导线完全隔离和绝缘,且仅能在建筑物的真正接地线盒电源中性线相接或直接接地。

(5)为避免电磁干扰,宜采用将多种接地的接地线分别接到接地母线上,由接地母线采用一根接地线单点与接地体相连接的单点接地方式。

由设备至接地母线的连接导线应尽量缩短连接距离,尽量使各接地点处于同一等电位上。

(6)接地线不是电源的中性线。

(7)接地线接地电阻阻值<5欧姆。

(8)电源输出插座测得的中性线与接地线之间的电压<1伏。

(9)电缆敷设前应该绝缘测试,确定电缆完好后,方可敷设,敷设完毕后,应做同样的绝缘测试。

电缆的耐压试验结果,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必须符合交接试验标准,做过试验后的电缆要充分放电。

(10)敷设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以下规定:电缆严禁有裂纹、绞拧、铠甲压扁,保护层断裂式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11)电缆终端头和终端头的制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电缆头牢固固定可靠、相序正确,各项测试指标均符合要求。

(12)电缆敷设要求:电缆敷设位置正确,电缆标志牌设置准确、清晰、齐全。

(13)电缆在水平面敷设要平直,要避免交叉。

电缆头制作的大小、高低应齐。

控制电缆芯线按设计标出芯线号,号头不易掉色,电缆在始、终、拐弯处挂设标志牌,标明型号、规格、走向、长度、起始点。

(14)井筒敷设电缆时应每隔15米用电缆卡牢固固定在井筒罐道梁上。

(15)敷设质量要求:①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②电气回路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③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其回路编号,编号要清晰正确,标号不易脱落。

④接线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十、人员考勤定位传输系统设计1 、传输系统地面传输接口与各分站间通讯采用双向主从半双工通讯方式,数据传输采用矿用4芯信号电缆,传输速率为2400bit/s, 传输距离不小于20公里,位置监测分站有效接收区直径在0-200m之间可调,允许被测目标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6m/s。

2 传输电缆井筒电缆采用MHYVP 1×4×0.43矿用信号电缆,地面中心站到各分站及分站间电缆采用MHYVP 1×4×0.43矿用信号电缆,分站电源采用矿用橡套电缆MVV3×2.5。

3 、接线盒接线盒采用矿用本安型JHH—3型系列接线盒,一般常用的有三通接线盒、二通接线盒、四通接线盒。

十一、人员定位监测机房设计1、概述为了更好的保证人员定位监测机房的温度、湿度、照度、及防静电、防干扰、防震动、防雷电、实时监控等,能充分满足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延长系统设备使用寿命的要求,同时又给系统管理员创造一个舒适、典雅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