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庄暴见孟子1(PPT)5-5

高三语文庄暴见孟子1(PPT)5-5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被动句 被动句
不若与人
省略句
不若与众
省略句
好乐何如?
省略句
何以能鼓乐也? 宾语前置句
何以能田猎也? 宾语前置句
*(鋋)古代一种铁把的短矛。 【谗】(讒)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言|~害。 【谗害】动用谗言陷害:~忠良。 【谗佞】〈书〉名说人坏话和用花 言巧语巴结人的人。 【谗言】名毁谤的话;挑拨离;区块链导航:/ ;间的话:进~|听信~。 【婵】(嬋)见下。 【婵娟】〈书〉 ①形(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②名指月亮:千里共~。 【婵媛】〈书〉形婵娟?。 【婵媛】〈书〉动牵连;相连:垂条~。 【馋】(饞)①形看见 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嘴~。②形看到喜爱的事物希望参与或得到:眼~|看见下棋他就~得慌。③动想吃(某种食物):~荔枝。 【馋鬼】名指
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p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máoBiblioteka 疾首蹙頞 cù è 则王矣 wàng
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兑|~和|~杂|饲料里再~点水|初期白话文,~用文言成分比较多。 【掺兑】(搀兑)动把成分不同的东西混合
嘴馋贪吃的人。 【馋猫】名指嘴馋贪吃的人(含讥讽意)。 【馋涎欲滴】ī馋得口水要流下来,形容十分贪吃,有时也用于比喻。 【馋嘴】①形指贪吃。② 名指贪吃的人。 【禅】(禪)①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坐~|参~。②泛指佛教的事物:~林|~杖。 【禅房】名僧徒居住的房屋,泛指寺院。
【禅机】ī名禅宗和尚说法时,用言行或事物来暗示教义的诀窍。 【禅理】名指佛教的教义。 【禅林】名指寺院。 【禅门】名佛门。 【禅趣】名指没有尘世 纷扰的平和宁静的趣味。 【禅师】ī名对和尚的尊称。 【禅堂】名僧尼参禅礼佛的处所。 【禅悟】动佛教指领悟教义。 【禅学】名指佛教禅宗的教义。 【禅院】名佛寺;寺院。 【禅杖】名佛教徒坐禅欲睡时,用来使惊醒的竹杖。泛指僧人用的手杖。 【禅宗】名我国佛教宗

《孟子》五章 ppt课件

《孟子》五章  ppt课件

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丘:众。
ppt课件
12
课文讲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pp至t课件,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pt课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拂:违背,不顺。
9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ppt课件
顺:服从。
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 五、人和共29页PPT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 五、人和共29页PPT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 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
选读 — 五、和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性善性恶说”的意义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为 “性善说”,荀子发展为“性恶说”,其存在都具 有合理性,不必绳以“唯物”和“唯心”的尺度。 看到天性的善良,给人以希望,教人自觉地维护和 扩大善性;看到天性的自私,给人以警示,教人理 智地控制和改造恶性。人非圣贤,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善性和恶性,当你深刻反省的时候,眼前便展 现出真正人性的曙光。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2
哲学思想:性善说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3
哲学思想:性善说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反对巧取豪夺
《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 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 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7
政治思想:王道仁政
民重君轻 昏君暴君可诛 国人之言是听 反对巧取豪夺 与民同忧同乐
2020/4/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民贵君轻

《孟子》五章

《孟子》五章

(3)仁义礼智
▪ 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 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 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 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 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 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
▪ 5.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威慑天 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施行 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 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 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 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 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 君子有不战斗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 必定胜利。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 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 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 件。
孟子为邹人
▪ 孟子,出生在鲁国的邹地(今山东邹 县),他是鲁国贵州的后裔(邹为鲁国 的附属之国)。具体来说是孟孙氏的后 代。
▪ 鲁桓公的三位庶子称为“三桓”(孟孙、 叔孙、季孙),孟孙嫡系称为孟孙氏, 其余支子改称孟氏,这个孟氏,就是孟 子姓氏的由来。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孟子》五章-PPT文档资料

二十七、《孟子》五章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下》)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 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 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能臣和 辅佐君主的贤士,对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往往会导致灭亡。这就说明,忧患可 以使人奋进、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选读ppt1(14份) 人教课标版

孟子选读ppt1(14份) 人教课标版

饥矣。 谨庠 序 之 教,申 之 以 孝 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
悌 之 义, 颁白者 不负 戴 于 道路 矣。 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夺:失误。庠序:泛指学校。申:重复说。孝:
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同“斑”。
七十者 衣帛食肉, 黎民 不饥不寒, 然而不 七十岁的人穿帛衣吃肉食,百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这样却不能使天
孟子对 曰:“王 好 战,请 以 战 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咚咚
填 然 鼓 之,兵刃既接, 地敲着战鼓使战士前进,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交接,(有的战士)

甲 曳兵 而走。 填然:形容声音巨大。鼓:动
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词,击鼓。曳:拖着。兵:兵器。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 养生 丧死 木材用不尽,这样使得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
无 憾 也。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
事,就都没有遗憾了。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王道之
供养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办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
始也。 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 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土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中,第一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 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二则用寓言的形式,形 象而有力地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显达而不择手段进行 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三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 知错不改的荒谬,
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则 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阐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 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2020最新孟子选读PPT5 人教课标版[优质实用版课件]

2020最新孟子选读PPT5 人教课标版[优质实用版课件]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 人灭亡。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 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 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 己的身体。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 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 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 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 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 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 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 当作腹心; 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 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 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 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1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p5 )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 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 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两者不 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p74 )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 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 晚辈。

孟子选读PPT课件

孟子选读PPT课件
32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 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 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 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33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得民心之法:善教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 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 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 在各有千秋。“
9
孟子的思想
1.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2.“仁政”“王道” 3.性善论——人性本 善 4.后天环境和教育以
心善性就”之非铄”“安罚些一时•成教养则死求舍心主下之(论。还定定,观的、暴而互目现在思“分育的近于生,,义也心给”说•他孟人的使点社“政睹想又相实此孟君,对作于安取“义,。,与:,孟说子民进百反会仁”政有攻,基了,为子他人用禽乐义养也最人智)认“子:的,步姓映实政。治发伐也础轻人明继特的。兽浩””;具无也我为恻的“哲少意了际劝”“上展看上“”民确承别影认然”;,恭代有。也人隐人人学收义人,统,不主。到,遭提了无。强响为之要,“敬表不仁,生之性性思赋,民根治饥反张他 了 发受 出孔义调,气求““富之性 善 义 我来心说之想税 但的 本者不对实生 人 展涂战 “子后以人贵逸 生 ”心的 , 礼 固就,中善属, 却愿 行重寒“行活 民 了炭” 民的天及们不居 于,,是 水 智 有有仁有也于减 脱望 不视霸 ”“地 的 “的思为的环自反能而 忧做礼他 无 , 之善也合,主轻 离, 通人道 。王诸 力 民社想贵时境我躬淫无 患到也的 有 非 也良;理犹观刑 当有 。民”这道侯 量 本会,代 ”和修自,教 ,“;不 由 。的羞“的水唯,、。 ”, ,,是下 外本恶性 ”之。

《孟子》PPT

《孟子》PPT

米,谷,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课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内城
外城 围
语气词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护城河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检测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时代人, 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 记录_________的书。
。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_OK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_OK
• 孟子重视“五伦”,主张统治者设庠序学校以教民,使其明 白“五伦”的道理,要求人们以尧舜等圣人为榜样,努力按照 “五伦”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孟子提倡 “五伦”,目的是为了借道德的力量,保护和维护封建宗法等 级社会的稳定,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父 子有亲”所强调的骨肉亲情,“长幼有叙”所包含的尊老、敬 长意识,“朋友有信”所提倡的诚信之德,在今天看来,仍28有 其积极意义。
2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 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 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 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 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 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 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 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 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 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法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30

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敬长,义也”(《告子下》);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 “春秋无义战”(《尽心下》)。朱熹《四书集注》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又 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宜的标准是仁。因此所谓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的概 括。

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曾子
能体贴亲意、顺承亲意...人子当体父母之深恩,将本源的爱敬情感“扩充”于事亲
中,真正做到养亲、敬亲
• 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
》) 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

孟子三则及孟子五章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孟子三则及孟子五章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dān sì),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cùěr)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

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 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 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 [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10 11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PPT讲解

孟子-PPT讲解

7、第七段重点词语
• 多义词:犹、中国 • 泛滥、畅茂、登、敷治、掌、烈、焚、疏、 瀹、注、决、排 • 特殊句式:得乎?/得无乎? • 找出本段的异体字
参考译文
•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不顺水道 乱流,到处泛滥。草木无阻碍蔓延,禽兽大量孽 生(“畅、盛”二字表示草木和禽兽又快又多地 蔓延、孽生),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胁人们。 鸟兽所走的道路,纵横交错于中原地带。唐尧个 人为此担忧,选拨舜治理(敷:施行,治理)。 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于山野沼泽地带而焚烧 草木,野兽逃避躲藏。禹疏通九河(古代黄河下 游河道分为九条,叫九河),疏导济水、漯水,
2、第二段重点词语
• 负、耒、耜、之
参考译文
• 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的门徒陈 相,和他的弟弟陈辛(陈相的弟弟),背 著耒耜(上古时的翻土工具)从宋国到滕 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先代圣君 所倡导和实行的治天下之道,这也算是圣 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移民。”
3、第三段重点词语
• 虽然、并耕、饔飧、仓廪、则是(那么这 〈是〉)、厉民、恶
参考译文
• 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把他(原来从陈良那 儿)所学的(儒家那一套)全抛弃了,转而向许 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说: “滕国国君,那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 还没懂得许行所赞许的治国之道。古代的贤君, 和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自己做饭吃,一 面治理天下(饔餐:早饭叫饔,晚饭叫餐。这里 用作动词,泛指做饭);如今,滕国有仓廪府库, 那么这就是坑害百姓来养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 明呢?”
• 而使之流入大海;疏通汝水、汉水,排除 淮河、泗水水道的淤泥,使之流入长江 (上述四条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里 可能是记述的错误);这样一来,中原地 带可以耕种并收获粮食以供食用。当这个 时候,禹八年在外奔波,多次经过家门却 没有进去,即使想亲身参加耕种,可能 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 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二十七、《孟子》五章
3、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 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 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 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 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 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 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人心具备天的本 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 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 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 于论辩七、《孟子》五章
一、课文的相关知识
关于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 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 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 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 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 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 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 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 极的作用。
二十七、《孟子》五章
2、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 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 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 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 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 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 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 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 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二十七、《孟子》五章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以下三方面: 1、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 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 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 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 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涵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 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 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 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 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 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 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 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 很大的影响。
二十七、《孟子》五章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 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 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 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 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 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 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 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 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