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个案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发展与传承研究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发展与传承研究邓 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摘要】侗族大歌的内容、形式与侗族的社会发展存在很大的联系。
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社会习俗均与侗族大歌有关。
当地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不管是从功能还是价值,侗族大歌都展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
因此,为了丰富和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当前我们需要对侗族大歌进行传承。
本文便从侗族大歌的发展和弘扬角度出发,重点阐释了其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前言侗族大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但是,现阶段很多现代文化冲击着侗族大歌的发展和进步,急需我们发展和传承侗族大歌。
一、侗族大歌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民族语言面临缺失当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侗族民族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转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对侗族语言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侗族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方式。
这样,侗族经济在人们实际生活中没有展示出一定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民族语言面临着缺失的问题。
(二)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往侗族人们生活能够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
也没有现代文化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侗族人们经常自娱自乐,在闲暇时便进行唱歌和跳舞。
因此,侗族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过着幸福的日子。
但是,经济发展不但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和进步,乡村文化在此基础上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新的发展和生活观念便逐渐融入到侗族人们生活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侗族文化便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侗族大歌的发展和传承。
侗家无字传歌声——湖南通道侗族民歌传承探析
侗家无字传歌声一湖南通道侗族民歌传承探析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 怀化市最南端,地处湘、桂、黔 三省交界处,历史上素有“南楚 极地,百越襟喉”的美誉。
通道 县聚集了侗、汉、苗、瑶等14个 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左右。
作为湖南省成立最早的 侗族民族自治县,通道的侗族传 统文化底蕴深厚、音乐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淳朴幽致 的民俗风情,了的侗族民。
侗族 有自己的 文字,侗 侗族人民传民族文化的 。
因此,侗歌承载着侗族的历史与人文,对于侗 族胞,侗歌、侗、侗 乐,有的民族 。
2018年7月,笔者率长沙学 院音乐 通道侗族自治县 了为 15天的侗 风、与 ,由4 、9的,通道县8个 、12个 ,800 通 对与省级传人交、,集与理 的音像资料,与参口贺辉与B”等 ,^了与了通道县侗歌的 、传。
―、琵琶款款声入耳,喉路发声惊世人通道侗族民歌,最有灵 的于 。
传于通道,深侗人的部民,因其侗族伴奏演而得。
的鼓楼、风雨桥、晒谷场、田埂边,人们拨 ,即兴抒怀,起悠扬的 ,跳起欢乐的 :舞。
每逢集、节日,A侗族青男女们“彳坐 ”的最佳选择。
通道 情 感质朴,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 爱,对美好 的向往。
演时,男子多用真声,女子则用真假结合的 ,音域较为集中,往往 个八度左右,很少出现 音的大跳。
通道 用南侗语言,世人称之为“音乐化的 语言”,富有音韵感的语言结合口 语化的旋律,形成了琵琶歌自然 亲切的腔点。
笔者在通道与琵琶歌传承人杨团花、杨盛梅结识,有幸倾听 二人的演唱。
杨盛梅的音色结实、明亮,擅长抒情与润腔,琵琶歌 演唱的歌路较为传统,个人储备 的曲目丰富,信手拈来。
同时,杨盛梅还乐于传授琵琶歌演唱技 艺,无偿教授琵琶歌爱好者。
杨 团花作为通道琵琶歌新生代,目前活跃在省内各大舞台,并参与 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交响合唱《通道 的全国演。
她的音色 、,音较,在传 统琵琶歌演唱的基 :于 新的发声与表现方法,声音中 添了 琵琶歌中 的、的:琵琶歌演唱新与 的。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起源和特点的探讨,揭示了其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侗族大歌在非遗传承中的价值和未来工作展望,可以看到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促进侗族大歌传承的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研究、起源、特点、保护、重要性、调查、分析、促进作用、问题、挑战、结论、价值、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困难,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传承链的中断和衰弱。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当务之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依托于非遗保护的机制,可以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问题与挑战,探讨非遗保护对侗族大歌传承的促进作用,旨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非遗保护对其传承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正迅速发生着变化。
“非遗”是指包括侗族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和制度等传统文化遗骸,存在于侗族族群特色发达地区,尤其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七湖”),顾名思义,它是由侗族族群开发而成的一种有着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
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正受到极大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传承多不平衡的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让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遭受了巨大威胁,让传统文化迅速被现代文化所取代。
对此,当地政府和有志之士们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
首先,实施经济扶持政策,帮助非遗传承成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减少其传承的负担;其次,塑造完善的创新环境,促进有经验的传承成员将“非遗”传承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再次,大力开展类似社会宣传,加大对“非遗”传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非遗”的文化精髓和传承情况;最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传统文化信息正确传递给下一代,进行非遗传承教育,传播研究,传播理念,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积极采取措施,侗族大歌“非遗”的传承现状受到了良好的支持,当地政府不仅通过扶持政策给予各种尊重和补贴,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七湖”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并利用社会的势能充分发挥其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其文化价值使它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最终方能唤起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关注,加快“七湖”的文化深入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
传承人口的减少,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都成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大障碍。
由于侗族大歌传承监测不到位,长时间以来,侗族各界对其保护和传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传统的口传非正式传承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的传承需要。
目前,传承机构的缺乏和人才的匮乏是缓解侗族大歌传承问题的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环境的失衡,金钱文化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口减少等因素,导致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也是传承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侗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积极宣传侗族大歌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大歌表演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该收集、整理和传播侗族大歌艺术,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组织大歌演唱比赛、经验交流展演等活动,提高大歌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另外,对大歌表演场所的改善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承基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同时,也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大歌表演市场,为大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表演场所和环境,扶持传承人和组织,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是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侗族大歌体裁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生活、劳动和爱情的歌曲,也有叙事抒情、祈愿祈祷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信仰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也逐渐失效,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越来越少。
2. 传承环境恶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村落、民居和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破坏,许多传统的演唱场所也逐渐减少,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传承意识淡化: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侗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承意识逐渐淡化。
侗族大歌的传承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坚定的信念,但是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娱乐和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不够重视。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侗族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热情。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时代的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了解目前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本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我们通过走访侗族传统村落和与侗族大歌传承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侗族大歌传承的基本情况。
在侗族村落中,很多老年人仍然能够演唱侗族大歌,并将其教授给年轻一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
许多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兴趣程度相对较低。
我们分析了导致侗族大歌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青年人口外流,村落中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虽然热衷于传承侗族大歌,但由于年龄和身体条件限制,演唱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深入影响,使得年轻人更加追求时尚和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侗族大歌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大歌比赛和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大众对侗族大歌的认识和了解。
学校应该加强侗族文化教育,将侗族大歌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校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
大歌传承者应该积极寻找年轻人进行传承,通过组织培训班和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学习和表演中。
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侗族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歌词、服饰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侗族人民对生活、工作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传承的环境逐渐恶化。
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侗族大歌的传承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没有了原有的社会和文化支持体系。
侗族大歌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落后于时代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传媒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大歌,增强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侗族青年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来,培养一批合格的传承人。
我们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传承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护传统的侗族村落和社区,恢复并建设侗族大歌的传承场所和基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侗族大歌传承的创新发展。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侗族大歌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提升侗族大歌的传承效果和质量。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是对侗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史诗,被誉为“侗乡之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希望能够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述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侗族大歌通常由族中的老艺人口头传唱,其内容涵盖了侗族的民族地理、历史风情、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侗族百科全书”。
侗族大歌既是侗族人民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其“见闻说唱”、“歌者村说”、“民歌情景体”、“通俗历史体”等特点,成为古老的史诗形式,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悲欢、生活琐事等。
在长期的口头传承中,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1.口传心授传承困难侗族大歌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艺人去世后,其所掌握的大歌内容也随之失传,导致侗族大歌的口传心授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生活压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普及,侗族大歌的传唱者和传承者逐渐减少。
许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侗族大歌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侗族大歌在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一些地方,由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不力,导致一些珍贵的大歌内容和传承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1.弘扬侗族大歌文化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目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状况相对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
这些地区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主要是老一代的侗族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山区,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传承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些地区也注重侗族大歌的传承,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培养,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传承者的年龄和数量日渐减少,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许多年轻人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减退,不再习歌,导致传承的断层。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存在问题。
由于侗族大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学习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观摩和模仿来学习,但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年轻人缺乏时间和机会去学习,传承的方式存在困难。
针对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年轻人对侗族大歌的认知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大歌比赛、大型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将侗族大歌纳入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和视频等,将侗族大歌进行录制和传播,使更多人可以接触和了解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侗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现状备受关注。
侗族大歌起源于古代侗族社会,是侗族人民在农历春节等重要节日中表达幸福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表达。
侗族大歌在演唱形式上多为群体演唱,歌词内容繁复,华丽辞藻,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侗族大歌的演唱者通常为侗族老者,他们从小就在族中习得大歌,可谓是侗族大歌的活化石和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和条件受到限制。
由于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侗族大歌传承者的生活条件并不乐观,大多数侗族大歌传承者都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不易,这就限制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条件。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也相对单一,多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途径狭窄,传承难度大。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年龄大、传承方式单一、生活条件困难,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侗族大歌的传承。
现代社会的影响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困境。
现代社会的文化冲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传承意愿不足,这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侗族大歌的非遗传承现状,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侗族大歌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
应该举办更多的侗族大歌宣传和演出活动,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民众对侗族大歌的认同感,激发民众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意愿。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如互联网、电视台等宣传媒介,将侗族大歌推向更广泛的民众。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培养和传承工作,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侗族大歌传承者,传承技艺和歌曲内容,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使得侗族大歌传承者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传承工作。
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
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口头传承的歌曲艺术形式,它深深融入了侗族人民的血液和生活。
侗族大歌普遍存在于侗族的各个社区,而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来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能够更好地探索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道侗族大歌是贵州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特有的一种大型集体舞蹈形式。
它通常由数十至上百人组成,男女老少齐参与,集体合唱、集体演唱、舞蹈和击乐于一体。
通道侗族大歌贯穿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主要反映了他们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生儿育女、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
首先,在音乐及舞蹈形式上,通道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和声而闻名于世。
每当歌声响起,侗族人民就会跟随着鼓点开始舞蹈,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律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侗族大歌在形式上以其舞蹈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通道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庆祝仪式,既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展示侗族独特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侗族人民举办婚礼时,通常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侗族大歌表演,以示庆贺和祝福。
这些大歌不仅仅是婚礼的一部分,更是侗族人民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通道侗族大歌还富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如在侗族大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体现出侗族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感激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还以讲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知识。
通过侗族大歌,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和舞蹈,还能够领略到丰富的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侗族大歌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危机。
一方面,传统的侗族大歌形式可能因为年轻一代对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娱乐的追求而逐渐失去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侗族大歌的场合和表演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被誉为“天籁之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侗族聚居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歌词内容和悠扬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凝聚,也是他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的载体,是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当下的音乐形式,而对传统大歌的了解和学习逐渐减少。
侗族大歌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很多老艺人因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参与大歌的传承和演唱。
这就导致了传统大歌的口传心授出现了断层,年轻一代缺乏师承和学习的机会,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大歌的表现技巧和内涵。
侗族大歌的场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在田间、村舍、祭祀活动等场合中演唱,现在由于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些场景和环境逐渐消失,大歌的传承场所和演唱机会大大减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应当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侗族大歌的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和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大歌。
需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让他们成为大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班和培训课程,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传承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有利于侗族大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保护和维护大歌的传承场所和环境,同时也要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侗族大歌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从而增加大歌的表演和传承机会。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民歌之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亟需进行研究和保护。
当前,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传承人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生活方式,不再选择从事传统的大歌艺术,导致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
二是传统的口传承模式难以持续。
侗族大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代,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这种传统模式不再适用,传承的动力和机制遭到破坏。
三是传统的表演场所与机会减少。
侗族大歌多在村庄的集会广场、庙会等场所进行演唱,城市化的推进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场所和机会日益减少,给大歌传承带来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大歌的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侗族大歌的历史、形式、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内涵与意义,为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录音、视频等方式,收集传统知识的存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传承和保护提供资料和参考。
三是创新传承方式与形式。
在保持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放映、展览、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将侗族大歌带入更多的人群中,增加传承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是培养传承人与继承队伍。
通过开展培训班、学校课程等方式,培养年轻人对侗族大歌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加传承人的数量和传承力度。
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红利,推动侗族大歌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研究、整理与传承工作,以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非遗文化遗产。
只有如此,侗族大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对策
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对策. .第卷第期省州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策崔海洋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贵州贵阳摘要: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支系之一,主要着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创新。
另外,要真正做好侗族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的交界地带,人口大约大歌的传承工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目前多万。
侗族自古以来执行以稻作为主兼作狩猎采能够提供的保护办法和保护多力度都难以保护之集的生计方式。
由于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因责,以至于侗族大歌在受到国内外好评的同时,自此,口承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千百身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
为了做好侗族大歌传承年来,侗族坚持一种独特的文化理念:“汉人有字保护好的工作,这里仅就几个突出的问题展开讨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
采用在本民族文化传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希望引统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歌唱”起研究者的关注,以便能够针对性的做好保护工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成功地把侗族大歌塑造成为作。
一个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兼备的文化典型。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及其表现形式年侗族大歌正式被中国政府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思考——以湖南怀化通道地区为例
|RADIO&TV JOURNAL 2018.01点更新一次,有恃无恐。
(三)网络文学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网络文学领域盗版侵权行为的猖獗,主要是由于当前国家在这一层面的制度建设依旧不够完善。
对于造成直接侵权的盗版网站,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但在判后执行上却有很大困难。
而对于搜索引擎网站,旗下主要由用户上传发布内容构成的产品如贴吧、知道等,其中存在大量的侵权盗版作品,但网站方处于法律的死角,只要不对侵权作品进行主动推荐和编辑,就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上传盗版作品的个人,除进行删除之外,并无其他有效手段,亦无法禁止。
另外,在网页和微博等平台上传播的各类网盘、微盘的侵权盗版作品链接,除官方进行删除之外,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惩治。
四、原创文学网站付费阅读制打破困局的路径(一)提升付费阅读的质量和价值网站方面应当健全VI P 付费阅读评价机制,严格把控签约作者的资格审查,保障“入V ”作品的高质量;适当提高签约作者的收益分成比,提升网络文学专职作者的比例;在编辑人员的任用方面,加强对于文学素养的考察,针对不同作品类别细化分配编辑人员,开展相应培训课程;对VI P 作者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以保证其作品的更新进度,对更新频率高且稳定的作者给予上榜奖励;对于“入V ”作品的断更或者弃更问题,制定更加严格的规章予以惩戒,避免作者产生惰怠情绪拖延进度;优化网站及手机端界面,进一步明确分类,提高加载速度,以提升用户体验。
(二)在制度层面降低盗版的发生率在制度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学版权相关法律条文,尽快填补立法空缺,惩治一切盗版侵权行为,加强判后执行力度,而针对个人发布盗版侵权文学作品的行为,应制定具体可行的法律条文。
相关部门以及各网站、社交平台应加强管理、迅速反应,做到侵权作品一经发布,即刻进行删除处理。
在这方面目前百度网盘成效明显。
2016年初,面对多个个人网盘服务商关停个人用户存储服务的情况,百度网盘回应称,在一如既往地向用户提供个人云存储服务的同时,持续对盗版侵权等内容进行严厉打击,直至2017年,力度依旧较大,效果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个案研究
作者:石磬单婉茹温子怡张君昱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5期
【摘要】侗族有三宝——大歌、鼓楼、风雨桥。
作为三宝之一的侗族大歌与一般的民间歌曲不同,是我国唯一的多声部合唱,是侗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作为三宝之一的侗族大歌虽然也曾响彻法国巴黎的艺术殿堂,然而在对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区的侗族大歌以及黎平、从江等侗族南部方言区以外的侗族聚集区的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不乐观。
【关键词】侗族大歌;通道地区;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62-02
一、通道地区与侗族大歌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西临贵州黎平县,东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毗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道”。
作为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通道的民族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继承发展,接受老一辈古法传承的同时,又在寻求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于“不变”与“变”中不断发展。
现在的通道既有古雅淳朴的民情风俗和灿烂的侗族文化遗产,又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稳步增长的经济。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没有伴奏、没有指挥的自然合唱,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块瑰宝。
侗歌在侗语里称“嘎更”,以父传子、母传女等方式口口相传,涵盖了歌谣、戏剧、舞蹈、文化等,包含了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侗族大歌以宏大的场面、和谐的曲调和抒情性的内容广受人民喜爱,成为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侗族大歌以歌队形式呈现,一个歌队有4-10人不等,一般有男女两队相互对唱。
领唱者多为高声部,歌词多为抒情性或叙事性的“嘎嘛”和“嘎及”,也有模仿自然界声音之作“嘎所”,在演唱时,大家身着传统服饰,清越优美的歌声与姑娘们银饰碰撞的脆响交织在一起,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通道地区的侗族大歌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发展壮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鲜血液,成为侗家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通道地区侗族大歌传承情况
(一)侗歌教习与传承。
我们走访了通道县的独坡村,这里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侗族人民的原始风貌。
虽然近年来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新生力量仍很薄弱,30岁以下会唱侗歌的年轻人占整个村子人数的30%,想要恢复到以前男女老少人人会唱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独坡村的侗歌学习并不是这些年推广的学堂式教习,而是传统的口口相传,年幼的孩子们跟着长辈一起劳作,边听边学。
对于侗歌的学习,老人对年轻人是有要求的,但是在普通话的普及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大环境下,老一辈人的要求并不能对侗族大歌的传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些叙事长歌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会唱了,很多复杂的侗歌,一些老歌师也只能断断续续唱上几段,大量侗歌失传,因此侗歌的曲库可以说是在逐年缩减。
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歌师告诉我们,会侗语的人学习侗歌很快,一般一到两天就可以掌握一首侗歌。
但是大型的侗歌已经不能再用传统方法教习,只能召集要学侗歌的人跟请来的老师集体学习。
有着家庭口口教学的基础,辅以专业老师的指导。
如今在社会各界以及侗族同胞自我不懈的努力下,学习侗歌的人数逐渐增长。
以独坡村为例,每年大概有几十个年轻人会学习侗歌,这其中不乏能接手侗族大歌的优秀歌师,侗族大歌的前路可谓是越来越宽。
通道有一种特色侗族大歌——讨油歌,这种侗族大歌只在黎平、三江、通道等地传唱,是一种串寨时唱的歌,现今寨与寨的联系已不像以往那样密切,会唱这种讨油歌的歌师也越来越少,我们有幸听到老歌师唱的片段,曲调轻快活泼,颇有意趣。
幸运的是,这几年侗族大歌的传承已是大有发展,从开始的十几个侗寨到现在的几十个侗寨,越来越多的地方重新响起歌声。
(二)现代文明对侗歌的影响。
现代文明对于侗族大歌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先进技术设备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是现代文明对农耕时代传统民俗的冲击。
侗语一直是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语言,并没有文字,直到建国后才设计出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使侗族新生代对侗语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会说侗语是唱侗族大歌的基础,侗语的缺失断层直接影响到侗歌的传承。
电视网络的普及拓宽了大家的休闲方式,侗歌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像以往那样重要。
现代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人际交往,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求(下接第64页)学务工,侗歌传承更为艰难,建歌队也不如以往便利……面对种种困难,侗族大歌应当求变,以顺应时代大潮。
在通道,有演出形式的侗寨大大小小几十家,以独坡村为例,村寨常年有游客来拜访,旅游收入可以养活这些淳朴好客的歌师,侗家人打破了祖祖辈辈的传统,侗族大歌不再局限在特
定时节演唱,而与现代商业旅游业相结合。
据独坡村的一位女歌师介绍,很多专业歌师可以只靠演出维持生计,比如她本人,月收入就有3000元以上,一天有固定的两场演出,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慕名参观,甚至有一些不会讲侗语的游客主动要求学习侗歌,这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是大有裨益的。
而现代科技也大大促进了侗族大歌的发展,电子影音、远程网络推动了歌师教学,打破了侗族人学习侗族大歌的时间、空间界限。
借助影音设备我们保存了许多艰涩难学、规模宏大的侗歌,而且很多年轻人在学习侗歌的时候,也借助新媒体等现代科技。
可谓旧酒新壶,回味绵长。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许多侗族歌师又在推陈出新,如通道地区就出现了与传统侗歌大有不同的通道花歌,节奏轻快,曲风活泼,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一些歌师将传统侗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好评,虽然对侗歌有所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年轻人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认识。
三、关于侗族大歌传承的建议
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应该结合时代发展,侗族大歌也是如此。
首先侗歌应当与时代相适应,将传统侗歌与旅游等结合起来,“以发展促保护”[1],歌师有了稳定的收入,温饱富足,侗族大歌才能传播发展。
其次,维持好侗族大歌原生态传承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间的平衡[1],我们并不鼓励一味迎合市场经济,背离侗族大歌传统精髓的“创新”,不忘根,才能茁壮成长。
最后,应改进侗歌的教学模式,多成立一些专业的教授侗歌的学堂、学校,成立以侗族大歌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机构,成立专业的演出中心及音像公司。
[2]可以效仿杨丽萍老师的“云南映像”系列原生态舞剧,将侗族大歌打造成富有民族特色、走向世界的“歌剧”,以表演的形式演绎侗族大歌,提高专业歌师的收入。
此外,可以借助现代传媒,成立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节目,创建现代歌班。
如杭盖组合将呼麦与蒙语结合创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侗族大歌也可借鉴。
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大力抢救正在缩减的侗歌曲库,借助现代科技,走访侗歌保存相对完整的村落,将生僻拗口的侗歌以影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留待后人学习研究。
关于侗族大歌的发展传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承发扬民间文化,是我们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更需我辈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邓钧,邓光华.传承生存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N].贵州大学学报,2014-11.
[2]申茂平.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