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前期预防和治疗

合集下载

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简介本文档为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全文版,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目标指南的目标是提供广大患者和医生所需的权威、科学和实用的指导,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指南强调预防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和戒烟限酒。

- 定期检查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症状。

- 注意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焦虑。

诊断2型糖尿病的诊断应基于以下准则:- 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结合糖尿病症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 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的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主要治疗方案包括:-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和戒烟限酒。

- 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和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 定期监测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病、神经病变等。

指南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包括定期检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等。

结语中国2020年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权威、科学和实用的指导,帮助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为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预防2023指南》重要更新

《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预防2023指南》重要更新

《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预防2023指南》重要更新中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预防2023指南重要更新前言随着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对2型糖尿病(T2DM)的控制与预防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度的重要更新,旨在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最权威、最实用的糖尿病管理和预防指导。

更新概览1. 诊断标准更新- 新增:使用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与传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并行。

- 调整:将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诊断标准从7.8mmol/L降低至7.1mmol/L。

2. 治疗目标更新- 强化:HbA1c控制目标降至6.5%以下,以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

- 新增:建议将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

3. 生活方式干预更新- 强化:推荐增加身体活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新增:限制钠盐摄入至<6g/天,以降低高血压和相关并发症风险。

4. 药物治疗更新- 新增:对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推荐使用带有CV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

- 更新:二甲双胍作为一线药物的地位不变,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得到细化。

5. 预防措施更新- 强化: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家族史、肥胖、高血压患者等。

- 新增:提倡健康教育,增强民众对糖尿病可防可控的认识。

具体指南1. 诊断与分类更新内容- 引入HbA1c作为诊断手段,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测并用。

- 考虑到HbA1c检测的普及性和准确性,推荐其在糖尿病诊断中占有一席之地。

2. 综合管理更新内容- 治疗目标细化为短期和长期目标,重视减重和血压控制。

- 强化血压管理,目标血压<130/80mmHg,以减少心血管事件。

3. 医学营养治疗更新内容- 推荐采用高蛋白质、低GI(升糖指数)饮食。

- 新增对总热量摄入的个体化建议,针对不同年龄、体重和活动水平的人群。

2型糖尿病防治心得总结

2型糖尿病防治心得总结

2型糖尿病防治心得总结1、空腹血糖与OGTT后2小时血糖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也是糖代谢状态分类的依据,在中国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6.4%。

空腹血糖: 6.17.0正常糖耐量异常糖尿病OGTT后2h血糖:7.811.12、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1)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2)起病<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痛症酸中毒症状起病,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可鉴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糖尿病分型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1)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母系遗传,伴神经性耳聋(2)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毛细血管血糖HbA1c GA血糖的监测(1)筛查高危人群:≥40岁,糖尿病前期病史,肥胖,静坐生活方式,高脂血症,ASCVD 患者,孕期糖尿病病史(2)药物预防:糖尿病前期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且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者,方可考虑药物干预,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3)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4)对于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 )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险;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异常等),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采取降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反复发生和死亡的风险,但应依据分层管理的原则。

2型糖尿病的体质三级预防方案探析

2型糖尿病的体质三级预防方案探析

2型糖尿病的体质三级预防方案探析*李天星1,白帆1,张曾亮2,张秀平1,方旖旎1,李竹青1,李玲孺1(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近几十年来,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上涨,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而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脑、肾眼底及外周多组织的并发症,有极高的致残、致盲及致死率。

面对日趋严重的现状,对糖尿病三级预防措施的落实就至关重要。

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理论的提出,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现结合现有措施探讨糖尿病体质三级预防方案,以求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做到调体拒邪、调体防病、调体防变。

关键词:糖尿病;三级预防;体质三级预防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20)05-0530-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4413);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9-JYB-TD-010);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委托项目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

作者简介:李天星(1996-),女,硕士,医师,研究方向为调节体质防治疾病的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李玲孺,E-mail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0.05.09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表现为糖类、脂类和脂蛋白的代谢异常[1]。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攀升,由1980年的0.67%增长至2013年的10.9%,虽然受到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但是患病率的上涨确是不容置否的,而在患病率上涨的同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脑、肾、眼底及外周多组织的并发症,有极高的致残、致盲及致死率[3]。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措施糖尿病是异常可怕的疾病,它的发作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和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对患者的精神施压,给患者的家庭经济也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在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级预防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或(IGTIFG)]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点是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群(包括IGT或IFG或IGTIFG)向2型糖尿病进展。

目前广泛认为IGT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一过渡阶段,有时亦称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ICPHASE)。

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

从全球来看,IGT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很大差异,范围为3%~20%。

与2型糖尿病一样,IGT的发生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与体重增加或肥胖及体力活动缺乏有关,2型糖尿病的阳性家族史是IGT的强危险因素,另外,胎儿宫内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1年后体重偏低者亦预示其今后在40~60岁发生IGT的可能性增高,此外,有认为血甘油三酯增高与IGT有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

我国IGT患病率为2、5%~4.2%,各国IGT患者中,每年有2%~14%可能转变为2型糖尿病。

一般文献报告5~10年间,IGT患者19%~60%将转变为2型糖尿病。

有资料报告我国IGT转为2型糖尿病的年转变率为7.7%~8.95%。

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IGT患者除糖代谢异常,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高甘油三酯、HDL-胆固醇降低、LDL-胆固醇升高)、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等,从而致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
诊疗康 复
E-mail:qiuhuayan@ 责编/邱华艳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
文/ 陈耀(福建省第二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接近 11%,患者数量达到1.1亿,位居全球第 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幅 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尚未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给予足够重视。对此, 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注重高危 人群的筛查,以尽量做到在糖尿病前期早 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这对于预防或延 缓糖尿病及心血管危险的发生至关重要。
高危人群 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及相关指南,糖 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 史;⑵年龄≥45岁;⑶超重、肥胖者,身 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85cm;⑷2型糖尿病 患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 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 病史;⑺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⑻血脂异常(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⑽有一过性糖皮质 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⑾BMI≥28kg/ 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⑿严重精神 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者;⒀遵行静坐生活方式的人群。
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 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脘二酮类、二甲双 胍与其他降糖药的联合干预以及减肥药奥 利司他等都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 尿病的危险性。但是,尚没有充分证据表 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 处,因此目前国内外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 荐药物干预作为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总而言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最重要,且安全、有效,故 家庭医生应坚持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科 普教育、饮食运动指导,并进行严格的随 访和监督。但是,临床工作中有些糖尿病 前期人群的依从性并不好,很难取得理想 的效果。因此,对执行强化生活方式有困 难者,可考虑首选药物干预;或强化生活 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可考 虑药物干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导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定义和诊断:指南明确了T2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还可以根据随机血糖来进行诊断。

预防和干预:指南强调了T2DM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前期(IFG)患者,密切关注饮食结构、体重管理和合理运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在干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T2DM患者,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等药物。

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疗效评估,医务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并定期进行疗效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指南还强调了T2DM的并发症的防治。

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并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个体化管理: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情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结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同时首次提出糖尿病治疗流程图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流程。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3.9毫摩尔~7.2毫摩尔,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每升10毫摩尔。

与2007年版相比,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有所放宽(2007年版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4.4毫摩尔~6.1毫摩尔,非空腹血糖为每升4.4毫摩尔~8毫摩尔)。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2007年版的小于6.5%,变更为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变更为7.8毫摩尔~10毫摩尔。

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

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

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此外,《指南》强调降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特别是对于中危、高危糖尿病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提升至一级预防措施。

此外,《指南》不推荐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诊断糖尿病。

《指南》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解释说,虽然世卫组织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上述方法诊断糖尿病,但目前我国仍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旦开展,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诊断上的混乱。

2型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2型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如何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
在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需使用口服 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药物种类多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何预防2型糖尿病?
如何预防2型糖尿病?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体重,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是预防的 关键。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如何预防2型糖尿病?
定期体检
什么是2型糖尿病?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多尿、口渴、疲劳和视力模糊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需定期体检。
什么是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 其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中国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型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2型糖尿病? 2.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3. 如何诊断2型糖尿病? 4. 如何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 5. 如何预防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
什么是2型糖尿病?
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胰 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如有家族史、超重或高血压等,应更频繁检查。
如何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
如何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 饮食管理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
建议多吃全谷物、蔬菜和低糖水果,减少精制糖 和饱和脂肪。
如何管理和治疗2型糖尿病? 运动锻炼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帮助控制体重和 血糖。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

三、老年2型糖尿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二)、老年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2. 二级预防: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保护脏器功能。全国糖尿病调查中 3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约半数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以前处于未知状态, 首次因并发症就诊的现象很普遍。约2/3进入老年后罹患糖尿病者均有机 会早起步优化血糖管理,减少并发症危害。积极促进三级医疗机构共同 筛查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完善互联网信息获取、机构+医保联合监管,提 高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和自我管理水平,有效减少糖尿病并 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护心脑肾脏器功能。
四、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的优化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控制目标的制定
(1)HbA1c ≤7.0%:相应FPG 4.4~7.0 mmol/L和2hPG<10.0 mmol/L,目 的是良好控制血糖以争取长期获益。适用于新诊断、短病程、自我管理 能力强、医疗条件较好的患者,或是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 能规避低血糖风险的老年患者。对于早发现血糖异常、早开始自我管理 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条件可以控制血糖至正常人水平,减少糖尿 病并发症风险。
三、老年2型糖尿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二)、老年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即预防发病(治未病)。对于处于IGR(糖尿病前期)的老 年人,要进行常态化的防治糖尿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科普宣教,提倡健 康生活方式,推动落实全体老年人群定期糖尿病筛查的医保政策,力争 早发现异常、早开始管理,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大庆研究30年报告显示, TLC成功延缓了糖尿病发病也有益于改善脏器损害。
四、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的优化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控制目标的制定
(2)HbA1c 7.0%~<8.0%:对应的FPG<7.5 mmol/L和2hPG<11.1 mmol/L, 作为最优控制和可接受控制标准的中间调整阶段,适用于自我管理能力 欠佳或低血糖风险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03
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
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01
02
03
04
05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 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ACEI)/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适用于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等患者。
利尿剂+ACEI/ARB:适 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后、糖尿 病等患者。
共识总结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 展,包括新型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 小板药物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精准医学在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中的…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 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 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案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糖尿 病心血管…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的智能预测、诊断和治疗。
关键成果回顾
强调全面风险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
共识强调了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包括 血糖、血脂、血压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患者的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共 识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降低心 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进展
共识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和管理2型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包 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
03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患者血糖管理
血糖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HbA1c控制在7.0%以下,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内容涵盖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糖尿病前期的危害、筛查和管理、干预、预防和随访。

糖尿病前期的预防超重或肥胖及其伴发的脂毒性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重管理不仅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干预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

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合理的体重管理,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预防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还有助于改善血脂、血压等其他代谢指标。

一、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短期减重目标为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对于已经实现短期目标的患者,应进一步制定长期(例如1年)综合减重计划。

超重或肥胖成人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代谢手术等手段。

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干预已有研究显示,脂毒性同时参与T2DM发病过程的两个主要环节,即外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而且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源性肠促胰素水平下降。

我国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干预脂毒性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的自然进程。

降甘油三酯的药物主要包括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和激活脂蛋白酯酶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多项研究表明,贝特类药物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同时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常见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和吉非贝齐。

推荐意见10 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应早期及时干预,推荐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随访一、建档收集糖尿病前期个体基本信息、体检表、随访记录表、其他卫生服务记录表等,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个人档案。

二、随访每6个月面对面或电话随访,了解个体饮食和运动执行情况、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血糖控制情况、健康状况改善与否等;登记体检的情况,进行动态比较,制订或修订诊疗方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二)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要点提示●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B)●如果空腹血糖≥6.1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时,建议进行OGTT(A)●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A)●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老年、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A)●对于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A)●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至相关专科治疗一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一级预防的策略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

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GT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中国大庆研究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5 kg/m2)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30];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31]。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 min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3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

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等。

有鉴于此,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学术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

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还积极制定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和规范,以帮助各级医师开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从2003至2014年,CDS相继颁布了四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于临床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年以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证据,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更多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为此,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自2016年9月开始,CDS邀请了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营养学、中医学、文献学等相关专家,与本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对4年来糖尿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这本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前期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在自然发展的病程中,胰岛b脑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

糖尿病是百病之源,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引起多种大血管和微血管病症;在引起病因的比例中糖尿病占:非酒精性脂肪肝或脂肪肝肝炎(25%),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

防治心脑血管病,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的部分。

糖尿病病人患以上病症的比例大增,如下肢动脉病更严重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栓塞,50岁以上糖尿病病人外周动脉疾病PAD发病率在19.47-23.8%。

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而糖尿病人约15%发生足溃疡。

糖尿病人和微血管并发症是特异性慢性并发症,与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控制状况直接相关。

糖尿病病人患各种慢性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约为:视网膜并发症31.5%,肾脏并发症39.7%,神经性病变51.1%,高血压41.8%,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5.1%,脑血管病17.3%,下肢血管病9.3%。

因此2型糖尿病的前期防治特别重要。

一、糖尿病分类WHO1999年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按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成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占我国总人口的9.7%左右,如果以HbA1c大于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糖尿病病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1.6%。

60岁以人人群,糖尿病病人约占20%-30%。

中国2013年糖尿病调查表明,约有60%的人不知道知道已患有糖尿病,漏查率约60%。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它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主要特征是用一句话,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导致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多发于青少年,占整个糖尿病总人数的约小于5%。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它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主要特征是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称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或显著减少。

多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60岁以上更多,男性是女性发病率的二倍左右。

占整个糖尿病发病率的93%。

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血粮调节异常,发病率占怀孕妇女的4.3%。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相对明确的高血糖状态,如吃某种药物导致的高血糖,占整个糖尿病发病率的0.7%。

二、早期2型糖尿病内涵早期2型糖尿病是指空腹8到12小时血糖在6.0-7.5umol/l左右,经过降低体重合理饮食,经过化学药剂或促胰岛素促进剂治疗后,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如5-6,不需要继续使用化学降糖药物治疗或偶尔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

一般地,如果早期糖尿病控制较好,6年以后能控制恢复到正常水平,应继续加强控制;否则6年后可能需要连续使用化学降糖药物治疗。

早期2型糖尿病人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早期2型糖尿病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测定一次“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即二到三个月内血糖控制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偶然升高经过控制后可以达到正常水准。

糖化血红蛋白则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早期2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

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标准”。

三、糖尿病药品分类糖尿病药品共分七大类。

(1型及2型严重病症状适用)、磺脲酰类(促泌剂,格列美脲,2型中病症状适用)、二甲双胍类(2型,严重超重及肥胖型首选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促敏剂,2型,环格列酮、恩格列由于多家厂商在中成药中掺兑化学药品的历史事实,起作用的是主要化学药品如速效救心丸起作用的是硝酸甘油,没有任何可复核的证据证明中成药能起降糖作用,在此不推荐使用中成药。

特别提醒:临床上常用的五大类化学药剂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瑞格列奈类)均为处方药,如知识不足糖尿病患者应在临床医师的处方指导下服用,不宜自行择药。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路径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价格,是选择治疗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2013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药物治疗路径作了修改,体现为取消了二线和三线治疗的备选路径(下图1),以及提出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2周至3个月)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图2)。

图1 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图2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上图:1.0线控制即通过合理饮食,适当减重,适当增加运动量等手段。

如“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大于7转向一线药物治疗。

2. 一线药物控制和治疗:首选盐酸二甲双胍和备用磺脲类、瑞格列奈类盐酸二甲双胍是治疗早、中期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品,特别是肥胖型人群。

体质指数(BMI)≥32 kg/m2,体质指数(BMI)≥25kg/m2有向心性肥胖且至少有以下代谢综合征3组分中的2个:高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高血压,应进行减重治疗。

盐酸二甲双胍价格低,如一瓶装48颗3.2元。

盐酸二甲双胍能减轻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降低体重,减少肥胖患者心血管病变的风险。

备选的一线药物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瑞格列奈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淀粉在小肠上部的吸引率而降低血糖。

适用于以米饭馒头为主食或者餐后血糖上升迅速的患者。

磺脲类促泌剂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

可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

主要药物为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主要缺点是导致低血糖、增加体重。

中成药消渴丸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含有不明风险,不建议使用。

非磺脲类促泌剂瑞格列奈(苯甲酸衍生物)和那格列奈(苯丙氨酸衍化物)对胰岛β细胞上的钾离子通道选择性更强,其特异性更高。

非磺脲类促泌剂具有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缺陷,从而对降低餐后血糖有着独特优势。

研究发现,瑞格列奈治疗组的I相胰岛素分泌可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

而且,瑞格列奈还可以恢复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鉴于瑞格列奈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促进胰岛素分泌,尤其是特异性地促进早相胰岛素分泌的能力,故可以使胰岛素分泌峰值与餐后血糖升高的峰值更加协调。

药效方面,优于磺脲类促敏剂药物,那格列奈与米格列奈效果相当。

副作用是增加体重,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虽然没有严格的证据证明,盐酸二甲双胍比瑞格列奈更适宜早中期治疗,并且二甲双胍治疗原理并不清楚,但从统计数据看,二甲双胍具有降糖、降脂、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压等多重功效,可以用于减少氧化和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二甲双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可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由于多种良好的药性价比,较少的副作用如厌食、恶心、腹痛、腹泻等,但如果在餐中和餐后服用,症状会减轻,很少出现或者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二甲双胍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二甲双胍通过肾脏代谢,已有肾脏损害的患者服用后会导致药物蓄积。

二甲双胍只降低高血糖,对血糖正常的人群没有降糖作用,单药治疗不会引起低血糖。

二甲双胍无致癌、致突变作用,是目前惟一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可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如糖基化血红蛋白” HbA1c指标大于7转向二线药物治疗。

但一线药物仍应继续使用。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合用,既可减少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又可避免患者体重增加。

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二甲双胍和胰岛素联用。

因此盐酸二甲双胍是药品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药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首选药品。

对本品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超过1.5mg/dl)、肺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酗酒、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者、合并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 二线药物治疗的药物种类共4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每片50毫克)。

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环格列酮、恩格列酮和曲格列酮,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兰素史克的马来酸罗格列酮)。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口服化学降糖药共4种,包括盐酸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或格列本脲),氯茴苯酸类(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以及TZD(罗格列酮或吡咯列酮)。

另外减肥药奥利司他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早期病人发展成为糖尿病的可能。

一些中国人的研究说明,中成药天芪降糖胶囊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第二代为吡格列酮和马来酸罗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直接降低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β细胞功能,实现血糖的长期控制,以此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起效时间较其他降血糖药为慢。

一般需数周乃至数月才能达到最大作用效果。

研究表明,服用TZD药品,女性效果好于男性。

TZDs副作用是增加体重和水肿,与胰岛素联合用药时风险更大。

另外也增加了心力衰竭、转氨酶升高严重骨骼疏松骨折的风险。

因此,只在使用其他降糖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才建议使用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2010年在中国上市。

捷诺维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

它提高一种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GLP-1的生理机制减少GLP-1在人体内的失活,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

只有当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而引起胰岛素水平降低或者当α细胞和β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令肝糖产生无节制增加时,捷诺维才会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起作用。

自2006年10月以来,捷诺维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