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1)

合集下载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1.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要向知识与能力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

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2.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

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

3.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

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4.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的掌握展开,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意义,而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总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二、具体实施我认为教师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

基于这一层思考,我将具体实施设计为以下内容。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含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据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途径: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在语文课堂中,我认为应当强化其朗读能力。

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句式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规律。

3.举例:我们在执教《马说》时,可从朗读的语气中发现思想内涵。

读句中关键词11个“不”时,读出作者的愤慨;读句末叹词3个“也”时,读出对马的惋惜和不平的语气;读“天下无马!”勾画食马者形象时,要读出轻蔑语气。

在对课文的反复吟诵和揣摩文章感情基调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堆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方式在于有效提问。

在此可借鉴余映潮老师主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设计。

3.举例:我们在执教鲁迅的《祝福》时,可用三个主问题统领全文教学:(1)初读阶段—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的理解,凝聚兴趣。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要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明确内涵,构建科学教学体系,加强教师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建立评价机制。

注重实践创新、跨学科融合及评价与反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要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养。

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

其次,要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评、师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在某种水准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落实假设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相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所以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水平体系,道德体系。

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假设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2.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力量。

教研人员建议,要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

从教走向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理念之一即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以往教学中,我作为课堂主导者,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总是从自身出发,忽视了学生。

我们要从学生角度去描述,转化为学生清楚的学习目标,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这就要实现教学目标从“教”到“学”的转换。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兴趣提升
基于语文学科素养下的教学日标,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倡导合作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有效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而并非被动接受学习。

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分享和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学习的深度。

四、完善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思维、能力等纳入其中,如学习态度、思维发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语文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的教学中,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我们需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努力构建一个与新课改、核心素养要求相契合的语文课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落实中的问题及对策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落实中的问题及对策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落实中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并且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素养。

它包括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落实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1. 知识与素养脱节问题。

一些教师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这样就出现了知识与素养脱节的问题。

2. 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

一些学科教学中,可能出现了对某一种能力的过度强调,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素养的失衡。

3. 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一些学校和地区在教学资源上面存在着差距,一些资源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一些资源条件较差的学校则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进行素养培养,导致了学生的素养水平的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第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多元化评价,综合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和地方教育局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好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以加大对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学校整体素养培养的水平。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

核心素养培育要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四个层次一、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难题,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国教育正式从知识时代进入素养时代,学生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数和知识点的集合,而具化为兼具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中国式毕业生形象也愈发显得具象清晰。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仅仅是让中国教育有机会站在世界之林,但能不能站好、站稳则需要看从核心素养提出到学生具备关键能力的转化过程。

换言之,只有学生真正具备六大核心素养,这场素养革命才宣告成功,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问题。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古德莱德提出课程的五层次理论。

他将课程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专家、政府和学术团队提出的理想的课程(m..),最后一个层次为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经验的课程,这其中还需要经历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等,分别对应国家(地方)课程规划、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实施的课程。

这五个层次的课程与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极为相似。

目前,我们提出的三方面六大素养仅仅是理想的素养。

我们希望学生能真正形成和具备这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经验的素养,其中,核心素养还需要经历国家和地方的改编与实践、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领悟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等。

古德莱德及后来的研究者提出,每一层次课程的转化有可能存在信息的缺失,从而造成理念设计与学生实践经验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所教所学非所想的情况。

因此,如何避免核心素养在理念设计与学生实践经验之间的两张皮现象,成为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最大的难题。

二、教研: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力量2009年、2012年上海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教育的好奇,研究者都在探索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秘密武器。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指出:上海的PI S A测试成绩之所以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体制。

小学科学学科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学科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学科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

1. 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小学科学学科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研究和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2.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除了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提问、推理、实证等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专注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项目研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5. 与科学实践结合将科学学科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科学实验、参观科学研究机构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结论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注重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与科学实践结合。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教育教学25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徐锋积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方向指引,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在教学实施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的强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的钻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进一步的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较好的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未来的较好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进行讨论和研究,还希望可以为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提供思路指引和经验借鉴。

一、提高重视程度是基础教师是否重要、重视的程度是高还是低,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会产生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但是从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自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还需要数学教师对此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方面,需要数学教师进一步的提高认识,充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积极的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和学生健康成长相结合,进一步的摆正自身认识,不断的重视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同时积极的开展和谐素养培养实践和探索,不断的学习其他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经验,真正的提高思想认识。

另一方面,要积极的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合理的将学期培养目标和阶段培养目标结合,并进一步的强化小节培养目标的实施和落实。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小节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培养时间意识,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正确读取表盘上的时间等,让明确的培养目标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指引方向。

二、夯实基础知识是保障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的强化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试想如果学生连最基本数学符号、数学概念和数学算理算法都不了解,那么我们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将无从开展和实施,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的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进一步的强化培养实施,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包括语文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语文学科可以通过广泛地涵盖经典文本和现代文本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

在经典文本方面,可以选择《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现代文本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作品或者网络文学,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作文以及口头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语文学科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的教学、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

问题导向的教学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在评价方式方面,语文学科可以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评价等。

课堂表现评价可以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次展示自己的成果。

作品评价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翻译和阅读理解等作品,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

口头表达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演讲、朗读和辩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改进。

综上所述,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 (1)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 (1)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项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也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其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课程都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而言,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增强,实际上,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当立足学生思维的培养,将课程知识带入应用问题,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

例如,以四年级的“观察物体”为例,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种立体物体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方位所展现的立体物体的平面图形。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体,如照相机、水杯、笔筒、较厚的书本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些物体的平面形状,并且要求学生画下来。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在这个角度与此立体物品呈现的平面图形大致相同,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联想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活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小学生养成敏锐的数学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任何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仍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后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抽象性,这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熟悉课程知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宝贵机会,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

例如,三年级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过图片来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图形,并向学生讲解这些通过变换得来的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教师也要引进实际生活元素,如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物体,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绘画或者剪纸的形式创造轴对称图形或者由平移、旋转方式得到的图形,并要求学生进行展示,最后再由教师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带领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魅力以及实用性。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当下“新课改”各学科齐头并进,各学段同步开展。

所有学科都在强调“核心素养”。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从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看,核心素养在表述上是基本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从以上表述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在这四个方面中,“文化自信”的地位更高,对其他三个方面起统领和指引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树立坚定信心,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当在经典化育的语文教育中,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建构情境,彰显经典的时代价值。

深入文本,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因此,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树立坚定信心,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例如,读《木兰诗》,我们从诗歌中读到的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在“从此替爷征”前,我们看到木兰“愿为市鞍马”行动决定的果敢。

因为在“木兰当户织”时,我们听到的只是木兰“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

为什么会“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呢?因为这里存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军帖中“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为了替父分忧解难,木兰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替爷征”的过程中,两次“不闻爷娘唤女声”,而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及价值观念,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提供几个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一、培养探究精神科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

同时,给予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数据、整理资料、分析结果等科学方法,让他们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意识。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科学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价值观。

四、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科学教学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项目制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科间的连贯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结论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的关键。

通过培养探究精神、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以及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也有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实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实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实的教学设计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实的教学设计(1)“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

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

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

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

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

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

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这是我作为基层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著名教育家顾之川对此做了更具体的说明。

在他看来,“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习惯;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创新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语言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展现并让学生真切领略到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即:意美,形美,音美。

教学中,就要在这"三美”上下功夫。

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与强烈的创新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语言能力。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展现并让学生真切领略到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即:意美,形美,音美。

教学中,就要在这"三美”上下功夫。

例如教学《使之塞上》时。

我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句话的意境。

学生经过讨论大致能说出: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股孤烟直上;映照着天边一轮又大又圆的落日。

就这样,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立即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恨不得立刻穿越到唐朝,跟随王维一起出使塞外,领略这独特的塞外风光。

我想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吧。

第二思维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载体。

语文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在问题情景中借助解决问题培育起来的,即: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浅见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浅见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之浅见新的科学学科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虽然我所教的时间尚短,但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一点自己的浅见,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核心素养科学习惯的养成与落实。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我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科学习惯的养成要求也有所不同。

科学习惯的培养,我觉得从一年就要开始进行。

现在的科学学科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了,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分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学习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开始学习,我就不断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

例如一年级的科学,教材伊始就是《像科学家那样》,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

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借助这点给学生进行渗透,我们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要像科学家那样,经历长时间的、不间断的研究,要具备认真持久的精神,来进行我们的探索活动。

在教学中,当要生成新的问题时,我就会这样来问学生,如果是科学家会怎样想怎样做呢?你这个小科学家又怎样想怎样做呢?这样的引导时刻提醒学生,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与坚持。

在不同的年级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证据收集时,也会提出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是经过不断的探索、不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成果,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我们的探究活动是要坚持不懈的,要进行持久、反复研究的,即使我们已经看到的成果也不是随意拿来的,是经过他们不断的研究才呈现给我们的,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探究活动,反复搜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提出我们要用一系列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同时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起始阶段开始,不断培养学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探究验证,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

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

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

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

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

”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内核),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

从价值指向的范围来看,我们可将价值分为:(1)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有着一定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

(3)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

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

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

所以,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

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

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

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

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

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类型)、方向(思路)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认知素质的核心。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这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

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

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

“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

“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

“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阉割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

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

“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

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

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

实施深度教学,是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

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

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问”和“逻辑提问”。

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

我们知道,教科书知识本身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

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提问”。

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

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

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

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

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

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