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雨霖铃》语文人格教育探析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雨霖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 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 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 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间。
改为“今宵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
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 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 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 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 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 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
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
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
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
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
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
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
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
教材分析 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
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
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 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 教学过程 写离别的诗句。
程红兵老师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和动态发展
详细描述
程红兵老师认为,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 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 、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他还 提倡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思维训 练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等,以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案例三
总结词
程红兵老师提倡跨学科视野拓展在语文教学 中的应用,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
VS
详细描述
程红兵老师认为,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课 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他主张教师在课堂 上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要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案例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
总结词
程红兵老师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缺乏实践检验
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 的理论分析,缺乏对实践效果的检验和评估。未来研 究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对比实验等方式,进一步验证 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效果,为推广和应用提供更 多实证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特点
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价值观、学习 方式等也在发生变化。
影响因素
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也 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应对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引 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改革对语文人格教育的影响
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价值
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社会反响 1.书生校长的“味道” 2.青春,正翻动书页 3.看新竹展枝 4.我的朋友程红兵 5.学生来2《雨霖铃》 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4《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5《永恒的敌人》教后随感 写作教学 《想象作文》教学实录 原点思维与作文 多样思维与作文 逆向思维与作文·教案 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教案 纵向思维创新与作文·教案 横向思维创新与作文·教案 《作点辨证分析》教案
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应该 是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 校长、教师是通过培养孩子而 造就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 是改变未来世界的人。一个改变未 来的人首先改变自我,丰富自我。
一、我的教育观 我心中的教育 1.我理想的学校 2.如何打造理想的学校 3.我理想的教师 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1.回顾与反思 2.我理想的语文教育——语文人格教育 自主与探究——语文教学模式 二、走进课堂 阅读教学 1. 《荷塘月色》
探究《雨霖铃》——深入解析文本内涵的教案设计
探究《雨霖铃》——深入解析文本内涵的教案设计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一首诗——《雨霖铃》。
这是唐代诗人柳永所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诗歌的内容以及诗歌的意蕴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入解析。
一、诗歌的形式《雨霖铃》是一首七绝长短句,共48句,其中前40句用短句(五言),后8句用长句(七言)。
整首诗歌句子简洁有力,语言质朴自然,流露出深情厚谊、感人肺腑之情。
在字词上使用了大量的平仄押韵,使得整首诗歌音韵谐美、错落有致。
这种押韵手法不仅突显了柳永的诗歌造诣,也极大增强了阅读者的艺术享受。
二、诗歌的内容《雨霖铃》的情景主要是在一片宁静的山林之中,诗人借用雨霖铃的声音以及自身的感慨,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世事的感伤、以及对生命的领悟。
全诗情感流露,层层递进,极富感染力。
诗人用“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偏执”的语言,描绘了初失爱情、受到失恋打击的情景,进而切入到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深深思考。
接下来,诗人在想象中呈现出异地的友人相逢的情景,以及璀璨而又短暂的青春年华,借以表达深深的感慨与忧愁。
通过比喻的方法,以“人生若只如初见”来归纳全诗,抒发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强调了珍爱生命、把握当下的思想。
三、诗歌的意蕴《雨霖铃》表现了唐代社会中一种强烈的社会情感,抒发了柳永深沉的文学情感。
这首诗歌的传世之因,不仅在于它的音韵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它反映出一位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情感的执着,同时也传达出了对于友情与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视。
从形式到内容,从意境到感情,柳永的《雨霖铃》无论是在艺术价值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较高的高度。
希望能以此激发同学们对于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反思,也希望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和技巧。
谢谢大家的认真听课,祝大家学有所成,不断前行!。
教师分享:如何利用《雨霖铃教案》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育;
无疑,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需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梦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何利用《雨霖铃教案》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育。
《雨霖铃教案》是一本比较不错的语文教材,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它的文学价值以及教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同学们学习《雨霖铃》的时候,能够通过文学阅读和解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及思考能力。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利用《雨霖铃教案》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育呢?1.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不仅要学会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尝试读懂、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阅读《雨霖铃教案》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对教材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将已有的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教材。
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和视频,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 开展讨论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外,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欲望。
在《雨霖铃教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同一个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演讲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班次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程中都得到同等体验和收获。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评析.doc
《j霖铃》教学设计与评析A:【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B:【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三)简介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排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教师范背全词(五)学生朗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高中语文_整合思辨《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整合思辨《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所咏叹的主题。
正所谓骊歌一曲伤离别。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关于送别的经典诗句(学生齐背)“劝君更进一杯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桃花潭水深千尺,”“风萧萧兮易水寒,”“莫愁前路无知己,”,(师)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聆听词坛妙手柳永在阵阵寒蝉里,悠悠斜阳下的千古绝唱《雨霖铃》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意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
2、通过整合学习,建构送别诗知识体系。
二、展我风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师)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声音的诠释,让我们用声音与作者心心相惜,表达我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下面把时间交给大家,精彩舞台展示你们的风采。
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唱词(师)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下,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柳永是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选择喜欢的诗句抓住重点的意象品析鉴赏,小组内部交流,代表展示。
三、品析赏鉴思考让我们深刻合作让我们厚重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执手相看泪眼”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品味思考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找学生和老师上台一起表演)学生分析出“执手”体现了深情、不舍,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课堂辩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写哀情还是壮情?教师点拨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
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通过刚才大家的赏析品读,你对作者或对本词有怎样的阅读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五、拓展迁移才得其用,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也因此历史记住了柳永。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雨霖铃教材分析
《雨霖铃》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的一篇文章。
本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教材分析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教学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①、学习《雨霖铃》,了解词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②、体会诗作中繁复的意象运用以及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探究它的丰厚意蕴,初步把握诗歌的比较鉴赏方法。
(2 )能力目标①、能够借助文本,运用诗歌语词,分析景物意象,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
②、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把握诗作的景与情,体会婉约词派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
(3)情感目标①、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程说明:诵读鉴赏古诗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习古诗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
教学设想: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诵读、理解为主。
阅读后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感情诵读、佳作展示),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悟感情。
2、体悟词中“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悟感情。
教学难点:体悟词中“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歌曲导入他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他,一个羁旅天涯的浪子,一个惊为天人的才子,一个温柔缱绻的情子。
他就是柳永,,千年一梦会柳永,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展示课题周瑜和诸葛亮形象鉴赏1.展示学生分析成果,研讨鉴赏人物形象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爬黑板板书,其他补充,老师补充。
12个组都参与让学生分别从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侧面等方面寻找能够反映人物形象特点的句子,学生上台展示成果,边说边分析,然后让学生说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板书描写方法。
2.找两组在前期朗诵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人物有何特点。
学生自选智激周瑜和三气周瑜这两个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刻的感悟形象。
3.分析比较,感悟人生,学生分析完形象后结合自身谈谈感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要求谈的深刻。
三.学以致用1.小组讨论可以用于什么样的立意中去,选出最佳作品展示,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出作品的感情,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
四.小结1.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蜀相》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1)结束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端正心中的天平,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人和事,扬长避短,在自己人生路上灿烂的走下去。
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析——《雨霖铃教案》与文学素养教育
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析——《雨霖铃教案》与文学素养教育文学素养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语文、文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雨霖铃教案》是一份经典的教学案例,它将文学素养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下面我们将从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分析这份优秀的教学案例,探索它在文学素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案例设计1.选取经典文学作品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是实现文学素养教育的基础,而《雨霖铃》作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成为了教学内容的首选。
通过学习这部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家的文学风格,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等。
2.立足于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一大重点,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正是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情感深度。
在《雨霖铃教案》中,作者通过精选文学片段和情感内容,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并领悟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充分展现了文学素养教育的价值。
3.多元化教学方式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而这一点在《雨霖铃教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除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外,教案中还将诗歌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融入教学中,丰富了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施效果1.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多年来,忙碌的学习生活与物质的丰富已经让很多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逐步下降。
而在《雨霖铃教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体验,培养了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作品是历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世界的共同探索,它不仅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人文、社会和心理等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比、思考和启示人生的基础。
在《雨霖铃教案》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内涵复杂,艺术性强,要想深刻领会它,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雨霖铃_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雨霖铃_以《雨霖铃》为例谈古典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摘要】古典诗词含蓄的抒情传统、凝练的语言特点为“文本细读”指责方法的运用供应良好的空间。
古典诗词教学必需从文本语言启程,让学生与文本语言绽开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这是古典诗词真正有效解读的最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有效解读一、“找诗眼→寻意象〔典故〕→探意境”法1.找诗眼。
古典诗词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能提醒反映作品主旨。
老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根底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精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词的主旨,事实上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意脉,这样就不至于把古典诗词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裂,能给学生较为整体的审美印象。
读《雨霖铃》,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诗眼”,就可以明确本词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整篇词势必是围绕这一情感进展意象的选择的。
由此可见“抓诗眼”的重要意义。
2.寻意象〔典故〕。
通过“诗眼”的找寻,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之后,其次步就是要找寻诗词的意象。
因为古典诗词往往是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一般状况,意象的情感色调是相同的,如《雨霖铃》要表达离别的伤悲,上片撷取了“寒蝉”、“长亭”、“骤雨”、“晚”、“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楚天”等冷色调的意象刻画了离别时分凄凉、感伤、迷惘的典型环境,紧扣了“诗眼”中的“伤离别”。
但也有意象的色调基调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反的,这种状况往往是一种反衬,一倍增其哀或乐。
此外,有一些诗歌语言中往往融入了典故,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要让学生关注典故,调动学问积累,进展理解,这样有利于了解诗人深厚而丰厚的旨意。
3.探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意象那么是构成意境的一些详细实在的细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红兵《雨霖铃》语文人格教育探析作者:邢晓寅魏雅帆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老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新型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基于人格教育理念,通过分析程红兵老师的《雨霖铃》课例,探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课例分析程红兵老师对“语文人格教育”进行了定义。
他指出,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系统地将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提高融入到中学生的人格培养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
①这一教育理念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
古典诗词从“文”“道”两方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文明。
这一体裁对于贯彻人格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
因此,笔者以程红兵老师所执教的《雨霖铃》为例,探寻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在其课堂当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课堂教学实录分析这节课的准备工作由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安排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语言,明确教学重难点。
课堂由学生主持教学,教师作为听课者,记录学生的问题,在必要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文将从师生主体性、教学整体性、内容联系性三个方面对程红兵老师《雨霖铃》一课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
(一)人格教育之师生主体渐变性原则程老师重新定义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教学主体不能一成不变地划分,应该以动态的眼光肯定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具体来说,教学活动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逐渐降低,而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师生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请李佳梁同学开始主持本节课的学习。
主:大家早上好……下面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主持人带领大家了解“词”这种诗体)程老师在课前对讲课学生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在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主持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同学们自由发挥。
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活泼。
主:接下来,我们进行讨论,解决大家在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大家来提问。
生: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婉约派的词人,我觉得“念去去……楚天阔”这句应该属于豪放派的,这矛盾么?主:(对学生问题进行回答)师补充:教导同学们不能绝对地划分“豪放”与“婉约”。
要学会融会贯通,对于两种风格的异同是需要对比学习,而不能固执地拘泥于风格的划分。
在这里,主持人并没有因自己的讲解忽视同学们的主体性,而是把問题抛给学生,让大家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对于课堂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在主持人回答不完全的情况下,程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而不是仅由主持人自己解答或是搪塞过去,这一点又体现出教师教学中的主体性。
这些教学片段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整体上由同学主持课堂,还是从每个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都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在此过程中,程老师既是认真听讲的学生,又是及时释疑的教师,主持人既是传授知识的小老师,又是谦虚求学的学生,师生主体性渐变明显。
(二)人格教育之课堂教学整体性原则程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将文本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高屋建瓴驾驭文章,使师生能够把文章中所有的知识点拎起来,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分成诸多小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会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
程老师将教学目的统归为两大点。
一是把握手法,二是品味语言,而这两个目标的落脚点都在文本本身。
这个整体性目标的落实不是靠老师一块一块地切,而是让学生一层一层地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
下面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简略概括,其整体性特征体现地十分明显。
课前交流——了解何为“词”——走进作者——听朗读音频、学朗读技巧——熟读成诵——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赏析意境、品味语言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节课从每课一诗开启,以“词”这种诗体作为切入点,在了解了作者及词作背景之后听朗读音频,体会平仄声韵,再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处理内容上的障碍,最后上升到品味意境。
各个环节与教学目标环环相扣、件件落实。
纵观整堂课,有赏析,有品味,有思考,有拓展,有朗读,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学生长期接受整体性教学的熏陶,容易形成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做到“于繁杂材料中见主次、于纷乱现象中看本质、于复杂事件中析主旨”。
②由此可见,程老师在课前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格教育之文本内容联系性原则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观不仅体现在文本内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上,更体现在知识迁移、拓展延伸这一层面。
下面这段学生回答与教师评价鲜明地体现出程老师教学中的联系观。
生1: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③”一句,说明在晚上开船并不稀奇。
师:能够联系已学并灵活运用,这很好。
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④”一句。
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评价,为后面同学的回答提供了一个方向,即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前后勾连,对比探究。
这种阅读方法体现出的联系观使学生不会孤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下面的片段是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的部分回答。
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联想到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⑤”,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⑥”。
主:我觉得词作第一句“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很精彩。
……联想到《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此事古难全⑦”以及清初的王士祯的“江乡春事最堪怜……何人为吊柳屯田?⑧”……这一部分表面是让学生自由谈论喜欢的句子,实则是对词作意境的赏析。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高。
学生在赏析词句、品味意境时,都能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如《枫桥夜泊》《琵琶行》《水调歌头》等,通过对比阅读充实自己对文本意境的品味,学生不仅体会到本词的意境美,还温故知新、联系拓展,建构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链条。
由此看出,程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方法的渗透,利用教材这一载体寻找文本间的联系,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践“授人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二.教学课例启示与反思“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人”: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语文教育的精髓在于“以文化人”。
因此语文人格教育就是要用语文的方式将深厚的文学养分与文化底蕴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使他们具备完整的人格与完善的品德。
下面是我阅读程老师《雨霖铃》的教学实录后的启发以及自己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指教。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独特人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独特的人格。
高中古典诗词篇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情感各具特色。
对于宋词,男生可能更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雄浑大气,彰显男儿本色;而女生则可能更青睐李清照、柳永等含蓄婉转地表达,更显女子的柔情。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地讓男生和女生分开朗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过洞庭》这些豪放派词作让男生有气势地朗读,感受男声的铿锵浑厚,在讲《声声慢·寻寻觅觅》《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东南形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婉约词作时重点让女生朗读,品味女声的细密绵长。
有的同学性格内敛含蓄喜欢杜甫的现实主义,有的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更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同学喜欢唱诗词,吟诵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展示,可以表演、吟诵、朗读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品味作品情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就非常适合吟诵,在抑扬顿挫中更能体会到李白放浪不羁、自由洒脱的浪漫诗风;而杜甫的作品倾向于写实,大多反映民间疾苦、社会朝政,他的作品适合配乐朗读,选取低沉舒缓的伴奏,在朗读中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词风。
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目中有人”,任何教学方式的使用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具备分层教学、分类教学的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人格特质,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二)整合教学内容塑造情感人格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人文精神,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格修养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塑造学生的情感人格极为重要。
教师要充分挖掘古典诗词里的人格因子,整合相同的情感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的教育。
例如爱情主题。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写了罪恶的封建礼教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梦记事,表达出对亡妻深沉的怀念和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这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眼中的爱情;《鹊桥仙·纤云弄巧》哀乐交织,通过叙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这又是婉约派词人秦观向往的爱情。
教师可以从爱情这个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从古人的情感中体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尤其是在青春期,男女生萌发对爱情的向往,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再如边塞主题。
高适《燕歌行并序》以满腔热血讽刺和愤恨不恤士兵、骄傲蛮横的将军;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通过正侧结合等手法渲染出宏伟壮阔的场面,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
边塞主题对男生的情感教育更加明显,驰骋沙场、保卫祖国、热血男儿、精忠报国,这种爱国情感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慢慢熏陶感染学生人格。
另外教师可以参考程老师《雨霖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持课堂。
教师由台前教授转到幕后指导,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习得的人格感染要比教师口头教育深刻得多。
(三)客观多元评价锻造坚强人格程红兵老师指出评价是为了促人成长而不是给人以束缚。
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学中要运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多角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弹性的评价。
古典诗词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很多方面,如讲课、朗读、吟诵、书法写作等等。
以《诗经》来谈,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赋、比、兴”手法的资料,学生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备课,分别将《芣苢》《静女》《氓》《无衣》等篇目安排给四位同学讲解,模仿《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学生自己主持,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