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苏轼阅读答案
《放鹤亭记》学案(附答案)
《放鹤亭记》学案10 《放鹤亭记》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2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自学导航】一、日积月累,滴水穿石:1、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挹山人而告知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啄青苔而履白石_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2、虚词于迁于故居之东作亭于其上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其余以饱汝二、速读课文,理清思路1,、通读课文后,请概述每段的大意。
2细细感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鹤的?。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及翻译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0 放鹤亭记(含答案)
第10课 放鹤亭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往,到……去 B .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 D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 答案 C解析 全: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D.⎩⎪⎨⎪⎧暮则傃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
C 项比/在。
D 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答案 C解析 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答案 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文言文阅读答案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1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略【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11.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怪”应为“奇怪”之意,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12.答案选D。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先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再看选项,A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中“之”为结构助词,的;C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之”同。
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第一篇: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苏轼的《放鹤亭记》,完成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B.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C.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D.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11. 结合所学课文,下列各项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和“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中的“适”意义相同,都可解释为“恰好、正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译文|赏析《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鹤亭记》原文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译文及注释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傃:sù向,向着
挹yì【动】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珠丛》
扉:门
适:恰好
陂:水边
彭城:古地名,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苏徐州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
亦鹤亦酒话人生,且文且歌咏心志——苏轼《放鹤亭记》赏析(网友来稿)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高中语文 10 放鹤亭记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10 放鹤亭记丰乐亭①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③。
游人不管春将老④,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丰乐亭:在滁州(今安徽滁县)西南琅玡幽谷泉上。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③无涯:无边际。
④老:逝去。
【赏析】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惠州等地。
不久病死常州。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雄浑旷达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广东省江门市二中2023年高一期中题带答案和解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答案】【1】D【2】A【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能力。
D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解释错误,在这里,“适”,享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在语境中具体用法的理解能力。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古文观止卷十一: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文观止卷十一:放鹤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放鹤亭记宋代: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译文及注释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赏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
《放鹤亭记》练习题
《放鹤亭记》练习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1941年7月9日,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简化汉字的始作俑者....陆费逵病逝于香港。
B.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乡里人的胆子大了起来,南村的李二喜首当其冲....,办起了全乡第一家私营服装厂C.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D.世界高尔夫名将伍兹对选手赛失利不以为意....,依旧将目标瞄准即将开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凡事若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买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轼《放鹤亭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苏轼: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这篇亭记,是任徐州知府时所作,文末注明为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初八日。
当时,山林隐士张天骥因草堂被淹而迁居东山,在那里建亭放鹤,自娱情怀。
苏轼与其交游甚欢,便挥笔为放鹤亭写了这篇题记。
全文围绕着隐居之乐远胜于南面为君之乐这一中心,写得变化跌宕,波澜层出,如前人所说:“其得心应手处,读之最能发人文机。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傃:sù向,向着
挹yì【动】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水边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放鹤亭记
苏轼
原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以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文言文《放鹤亭记》修改啦
•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 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 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 “放鹤亭”。 • 翻译: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 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 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 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 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 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
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 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 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 留。
•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 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 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 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 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Hale Waihona Puke • 参考译文: •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 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 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 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 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 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 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 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 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 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经》上说:‘鸣鹤在北边 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 声音传到天空。’
放鹤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放鹤亭记赏析
放鹤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放鹤亭记赏析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
隐者张天骥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
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fēi)。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lù)。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熙宁是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2、彭城:今徐州;3、张君:隐士张天骥,号云龙山人;4、扉:门扇;5、明年:第二年;6、麓:山脚;7、独缺其西一面:指山如环而缺其西部的一面;8、适当其缺:恰好对着西方的缺口。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sù)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1、晦明:昏暗和明朗;2、俯仰:低头抬头,指时间极短;3、所如:所往;4、陂田:山田;5、傃:向着。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yì)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hè)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gāo),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1、宾佐僚吏:泛指幕宾和下属官吏;2、挹:酌酒,给张山人斟酒;3、南面之君:《庄子》载,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4、“鸣鹤在阴”二句:语出《易•中孚•九二》;其子:指小鹤;和:应和;5、“鹤鸣于九皋”二句:语出《诗•小雅•鹤鸣》;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 6、其为物:指鹤。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与译文(含赏析)
放鹤亭记①作者:苏轼熙宁十年秋②,彭城大水③,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④。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⑤,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⑥,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⑦,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张天骥建。
张天骥也就是文中的“云龙山人”。
②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③彭城:古县名,今江苏徐州市。
④扉:门扇。
⑤际:到,接近.⑥陂:水田⑦傃(sù):向,向着,沿着.⑧挹(yì):滔,汲取。
这里指酌酒。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鹤亭记苏轼阅读答案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
6.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副词;C项:“而”,分别表并列、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7.C(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8.(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3分。
(得分点:倒装句;“乐”为意动用法;之:代词)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分(得分点:以、真、名)
(3)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悠闲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4分(得分点:南面、虽、好、句子通顺)
附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
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悠闲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
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