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饮酒》[幻灯片3:课题]教学目标:(幻灯片4)一、新课导入(幻灯片5)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介绍(幻灯片6)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着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诗词五首》教学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如:《登幽州台歌》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
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湖南省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课题
17《诗词五首》
主备
执教
录复备记
上课时间
总节数
课型
讲授
班级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chuàng创)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二、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三、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师:同学读懂这首诗没有?请小组出示疑问.赏1、(预设问题)关于诗题.是否与饮酒有关?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则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①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明确:心远地自偏.“心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心远?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先援引陶《归去》辞中ⅰ“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ⅱ援引江州刺史檀济道例.陶常是“夏日抱常饥,寒夜无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ⅲ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的一个重要因素.②除此,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的又一因素呢?(意境分析)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一幅由近及远的傍晚时分一幅美丽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ⅰ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ⅱ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你怎么看?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耿介;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确: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ⅰ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ⅱ《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作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师:2、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从陶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生……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 诗中写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追求,那么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二是陶渊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十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也就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供选择,特别是现在,生活日呈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三是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评师 4、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知人论世.其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这类诗的特点,也就是说,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再次,要分析诗歌的哲理句再其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三)巩固、拓展练乘坐 2190才过峰峦一线天,又临“险”字洞门前.未及抚定惊魂魄,已作霞云雾里边.抓住语言:“才过、又临、未及、已作”——山峦高险,景色迷离,变化万千.意境:险要的峰峦,幽深的山洞,绮丽的云霞,抒发了对北国风光的惊喜赞美之情.《饮酒》教学反思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诗词五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
今天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需要我们背诵的。
(二)、诵读方法: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
如果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第一首:离京一、作者、背景简介: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
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
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
”认为清王朝是“衰世”。
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
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
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二、范读:三、诗意讲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1、研讨《采薇》2、学习《十五从军征》3、研读《送别》一、导入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
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
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二、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
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二、学习《十五从军征》1、2、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三、学习《送别》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7 诗词五首 饮酒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 17 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语文版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
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
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
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
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记住关于作者的知识点2、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3、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活动一: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其他小组补充——将重点内容背下来,比一比谁背得快)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活动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要读出诗中感情。
(师范读——生自读——小组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活动三:思考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诗中情感。
(1)仔细体味这首诗歌中出现的三句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试举出与这首诗中景物描写作用相似的诗歌来。
(小组选择一句——独立思考——组内讨论——小组展示)①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②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③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由此可见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大多起衬托作者感情的作用,更有助于表现作者的感情。
例如《泊秦淮》、《春望》等。
5、活动四:检测反馈(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人。
(2)默写本诗。
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体味诗歌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熟练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相对立,与官场上的黑暗相抗争,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归隐。
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饮酒》诗。
二、解题:《饮酒》共20首,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当时作者53岁。
以《饮酒》作题,用心良苦,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即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追求。
正如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三、朗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
四、研读:(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怎样理解?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世俗的纷扰,请问先生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样理解?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庐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4)《饮酒》最后两句怎样理解?这两句是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句通俗地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五、借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探究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外国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三)感悟抒情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比较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