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修辞
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运用各类修辞手法能够对记叙文进行精细的描写和生动的表达,从而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它们在记叙文中的具体应用。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能够为描述带来丰富的意象。
在记叙文中,比喻的使用可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
”通过将微笑与春风进行比喻,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微笑的温暖,也增加了故事的表现力。
2. 比拟比拟与比喻类似,都是通过类比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比拟是将某个事物或特点与其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被描述事物的某种特质。
在记叙文中,比拟的使用可以使得故事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脸色苍白如同白纸一样。
”通过将脸色与白纸进行比拟,既突出了脸色苍白的形象,也暗示了他的情绪低落。
3. 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者人物进行相互对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在记叙文中,比较的使用可以用来展示人物性格或者描述风景特点。
例如:“她的眼睛美丽而明亮,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
”通过对女主角眼睛的比较,不仅展示了她美丽的外表,还激发了读者对她的好感。
4.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句来展示事物之间关系的修辞手法。
在记叙文中,排比的使用可以使得叙述更加有力量,有节奏感。
例如:“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花香四溢,小鸟唱着欢快的歌曲。
”通过排比的运用,加深了读者对于场景的印象,并且渲染了氛围。
5. 暗示暗示是一种通过间接性描述来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的修辞手法。
在记叙文中,暗示的使用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让读者参与其中。
例如:“午夜时分,房间中响起阵阵吱吱声,宛如古老的木屋中传来的鬼魂哭声。
”通过暗示的方式,读者可以想象出恐怖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感。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的应用。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记叙文更加生动、感人,让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内容解读修辞手法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
它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
考点分析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方法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六种修辞方法。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
比如泰戈尔《图书馆》一文把图书馆比作“静穆的海浪”,就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的形象描述。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各种花的开放是这样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句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例如《百合花开》:“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如梁实秋的《鸟》中对鸟的描写:“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如《统筹方法》:“(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一种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清贫》:“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常见问法1.融入到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中去考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
修辞手法和记叙文六要素
修辞手法和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假设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比喻是通过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从而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而夸张则是通过放大事物的特点或效果,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记叙文的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六个要素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框架,缺一不可。
时间要素要求明确写出年月日时,以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要素则需要描述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具体位置,让读者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要素涉及到故事中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他们的行为和特点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至关重要;起因要素解释了事情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要素详细叙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故事的核心部分;结果要素则总结了事件的最终状态,展示了故事的结局。
记叙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记叙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以下是 7 条关于记叙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1. 哎呀呀,要注意比喻呀!就像“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这就是把湖面比作镜子嘛。
当看到文中有这种类似的表述,那就是比喻啦,能让描写更生动形象哦!咱就得想想,作者是想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什么呢?
2. 嘿,别忘了拟人哦!比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小鸟怎么会唱歌呢,这就是把小鸟当人来写呀,赋予了它人的行为。
看到这种,就要明白这是让事物变得更亲切可爱呢,要好好体会作者的用意哟!
3. 哇塞,还有夸张呀!“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那么大”,这眼睛哪有真的像铜铃那么大呀,这就是夸张啦,让表达更有感染力呢。
看到这种夸张的描写,咱得感受一下这种强烈的情感呀!
4. 诶哟,象征也很重要呀!像“那棵老槐树象征着家乡”,槐树怎么就象征家乡啦,这背后可有深意呢!咱得去深挖作者通过象征要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5. 呀,排比也别落下呀!“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这么整齐有气势的,就是排比呀。
要体会这种强调和加强语气的感觉哦!
6. 哈哈,反问也得留个心眼哦!“难道他不是个好人吗?”,这就是反问嘛,答案就在句子里,作者是想强调他就是个好人呀。
看到反问句,要马上反应过来哦!
7. 哎呀,别小看反复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次说盼望着,这就是反复呀,增强表达效果呢。
要感受这种强调的意味呀!
总之呢,这些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都很关键,要仔细去分辨和体会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魅力哟!。
记叙文中最常用的10个修辞手法,这些你都用过吗
说起记叙文,大家记得最清楚的应该是“六大要素”了。
一般来说记叙文只要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点写完以后,一遍记叙文就完成了。
但普普通通的一篇记叙文很难拿到高分,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记叙文中的10个常用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就是把什么比做什么,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能够快速地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
2、拟人:就是把什么比做人来写,使具体的事物拟人化,让文章变得生动起来。
3、夸张:夸大一些事物的特征,可以给读者一个强烈的印象。
4、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反复: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使文章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富有感染力。
6、对偶: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7、对比:那什么和什么对比,两者相比形成反差,可以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8、引用: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事件,可以增强说服力。
9、反问:反问可以让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说服力。
10、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启发读者的思考。
以上十个修辞手法你最常用到的是哪一个呢?不妨将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分享到下方的评论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个修辞手法使用的次数最多吧。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
上海中考记叙文修辞手法
在上海中考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和借代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更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想法。
比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2.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让描述更生动。
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更多的相似句式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例如,“他走了,她走了,大家都走了”。
4.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来强调某种效果。
比如,“他饿得像三天没吃饭一样”。
5. 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或短语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
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
6. 借代:用一个事物的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指的是“河水”。
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中考记叙文的表现力和
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记叙文不常用的修辞手法
记叙文不常用的修辞手法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件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文体,修辞手法主要用于表达、强调和夸张等目的。
虽然记叙文注重事实的描述和情节的展开,但也可以适度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语言艺术性。
以下是一些不常用但适合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1. 象征:通过使用象征性的词语、物品或场景,表达抽象的意义和情感,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2. 转喻:将一个事物或情感比喻为另一个事物或情感,以便更生动地描绘和传达作者的意图。
3. 径读:通过深入细节的描述,以至于让读者感觉自身亲历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共鸣。
4. 倒装:改变句子的语序,使其与常规语法结构不同,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
5. 纵横交错:将多个时间线或情节交织在一起,增强故事的复杂性和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注意,虽然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提升记叙文的艺术性,但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场合和适量运用,避免过度夸张或影响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知识梳理】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常见形式。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
②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③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
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
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有两种类型:(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人直接同事物对话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我要尽情把你称赞——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
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反问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建辞脚法的效率之阳早格格创做建辞脚法的效率.(问题:建辞+效率+情感)(包罗写做脚法等也要问情感)1.比圆:把×××比圆成×××,将表白的真量写得死动简直局面,给人以明显深刻的影像,使人易于明白.2.拟人:把×××当成人去写,使简直真物人格化,进而达到局面死动的效验.3.夸弛:超过×××特性,掀穿真量,给读者以明显而热烈的影像.4.排比:加强语势、谈话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佳,更好处表白热烈的感情(表白效验).5.对于奇: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下度综合,易于影象,有音乐好感.6.反复:起到反复咏叹,表白热烈的情感的效率.共时使文章的圆法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谦谈话好,富裕熏染力.7.设问:引起注意,开收读者思索;有帮于条理明显,结构紧稀;不妨更佳天形貌人物的思维活动.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加强语气,收人深思,激励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影像,巩固文中的气魄战道服力. 9.引用:通过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巩固道服力,富开收性,而且谈话粗炼,含蓄典俗.10.借代:借用×××去代替×××,超过真物的真量特性,巩固谈话的局面性,使文笔简净粗炼,谈话富于变更战幽默感;引人奇像,使表白支到局面超过、特性明显、简直死动的效验.11.反语:用取原意好异的词汇语或者句子表白原意,以道反话的办法加强表白效验.有的讽刺掀收,有的表示亲稀友佳的感情.减少讽刺表示,使表白更深刻,更有力度.12. 对于比:把×××战×××对于比,产死热烈反好,加强读者的影像,超过文章的核心.。
记叙文写作修辞篇:金句是怎样炼成的
记叙文写作修辞篇:金句是怎样炼成的记叙文写作中,如果出现一些金句,就能让读者眼睛会为之一亮。
尤其在考试时,阅卷老师不给打高分都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来提升语言表达力,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
”01最常用的修辞:三比中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是“三比”:比喻、比拟、排比。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一、比喻比喻使语言更为生动。
优秀的比喻,就像一颗子弹,总能命中作者和读者心中的目标。
有篇文章,是《南方周末》记者缩写,记叙了农民工邓勃春运期间,历尽艰辛返乡的事情。
在文章结尾,作者这样写到:好不容易挤上火车,邓勃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突然看到不知道是谁,在满是水雾的车窗上,用手指写下了两个字:“回家。
”字体边缘的水淌下来,像是眼泪。
窗外是枯树枝、高压线、灰色站台,白雪茫茫……——《南方周末》邓勃打工一年,却没有挣到钱,但过年又必须回家,他历尽波折才登上火车,精疲力尽,这时候,看到车窗上的水滴,就像他憋在心里没有流下来的眼泪。
这个比喻,贴合情境,引发共鸣,令人动容。
如果改成“像石缝里渗出的山泉”,就不符合情境了。
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让人和动物“跨物种交流”,生动别致。
我们一般用的是拟人。
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让读者感到所写的事物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紫藤萝瀑布》在作家宗璞笔下,紫藤萝就是一群欢快的精灵,能推能挤,会笑会嚷,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立马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三、排比运用排比,可以“造势”,突出强烈的情感。
排比看似简单,其实里边也有很多学问。
例如:。
第1讲 记叙文阅读1——修辞手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知识梳理】一、修辞手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二、复习(1)比喻①定义: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②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③分类:A.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B.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C.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子:世界的东方站着一个雄狮(喻体)。
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人①定义: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张①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②分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记叙文修辞手法
记叙文修辞手法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
1.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4.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8.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以上是记叙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开头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开头记叙文是一种以故事性叙述为主的文学体裁,而好的记叙文必须拥有引人入胜的开头,以吸引读者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写好记叙文开头时,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开头。
一、巧妙运用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在写好记叙文开头时,可以运用比喻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你犹如一只迷失在无尽雪原中的小鸟,寻找着归宿的温暖。
二、运用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夸大描述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张描绘,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为故事情节提供张力和笑点。
例如:那天的雨水下得非常之大,几乎把整个城市都淹没了,行人行走于街头,犹如一支无头苍蝇般不知所措。
三、巧妙运用比较手法比较是一种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可以使描写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夜晚的森林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充满了神秘与未知,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四、运用反问手法反问是一种提问的修辞手法,通常使用疑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思考。
在记叙文开头使用反问手法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个普通的早晨,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凡,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却彻底改变了一切。
五、运用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类型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形成醒目的对比或重复,以增强修辞效果。
在写记叙文开头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排比手法,使文本更具感染力。
例如:他走过了高山,穿过了河流,越过了沼泽,历尽艰险,最终来到了这个他向往已久的地方。
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以使记叙文开头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记叙文开头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而好的开头往往能让读者对整篇记叙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愿意一直阅读下去。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写好记叙文开头,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及作用+++课件(共26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示例:表面含义是指青苔生机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深层 含义是青苔所代表的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
感谢聆听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 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 于抽出了一根。
(六)例题
......我无法回家......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 腾旋转。”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表达了“我” 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二)对比的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深刻印象。
(三)例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 座桥却从未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四)答题模板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表现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五)例题 赏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五)答题模板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思考,写出了...,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六)例题 《最后一次演讲》中“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中考阅读复习——记叙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1.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用具体的形象化语言来表达抽象
的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孩子,用“夜色”来比
喻黑暗的心情等。
比喻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形象,更加有感染力。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特征和行为,使作品
更富有情感。
比如,把花儿说话、小河“欢快地歌唱”等。
拟人手法可以
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突出作品中的其中一种意象或
情感。
比如,“他高的能看见飞机”、“我们玩得天昏地暗”,夸张手法
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吸引读者的效果。
4.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反的事物或情感,突出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比如,冰火两重天、鹰击长空,对比手法可以使作品更亮丽、丰满。
7.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调换,使句子结构独特,给人以
新鲜感和强调的效果。
比如,“只见小溪边,几朵花簇拥着一群蝴蝶飞舞。
”倒装手法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富有变化,使句子更加凝练。
以上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这些修辞手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形象和富于感染力。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增加阅读的乐趣。
中考记叙文阅读 修辞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知识梳理】【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借一事物(乙)来比喻另一事物(甲)。
比喻一般由本体(甲)、喻体(乙)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①明喻: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像......一样”“仿佛”“好像”“犹如”等比喻词,如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②暗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
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③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比较)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示(推测、揣度)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表示(举例)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示(想象)(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运用比拟时要注意人和物一定要有相近或相似点。
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嘎子竖起耳朵听。
(3)夸张夸张是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强等处夸。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少、弱等处夸。
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③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者同时出现的。
如:还没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记叙文中的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讲述事实、事件或经历的文体,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好记叙文。
一、修辞手法简介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学技巧,用于增加文章的艺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说明或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
比如:“他如同一只疯狂的狮子,狂奔着朝我们扑来。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维、行为或感情,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阳光灿烂地微笑着照耀大地。
”3. 夸张:夸张手法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或表达进行夸大处理,以增加文章的戏剧性和效果。
比如:“他一口气吃掉了一整只大象。
”4. 排比: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列举一系列事物或观点,起到强调和说服的作用。
例如:“她是聪明的、勇敢的、善良的,她拥有一颗高尚的心。
”5. 反问: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观点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让人思索的深度。
比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真正活着吗?”二、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的应用记叙文的目的是生动地叙述一个故事或经历,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趣、有味道,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1. 比喻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记叙文中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描绘环境或者表达情感。
比如:“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让人陶醉其中。
”这样的比喻形像生动地展示了这个人物的美丽与迷人。
2. 拟人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拟人手法可以让无生命的事物拥有人的思维、行为或感情,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秋天轻轻地走到了大地上,她带来了丰收的果实和金黄的枫叶。
”这样的拟人手法让秋天成了一个具有人性的形象,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3. 夸张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戏剧性和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题型一:赏析句子(一)抓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如: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2、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例如: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7.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例文赏析.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4分)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
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
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
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
它只属于大地。
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
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
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答案:(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时表现出的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课堂训练回家去问妈妈毕淑敏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
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
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
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
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
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
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
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20.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4分) 21.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2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分)")2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4.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问”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
(不超出所给字格)(7分) 【答案】(二)《回家去问妈妈》20.(4分)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
(2分)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
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2分,答出两点即可)21.(3分)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1分),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1分),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1分)。
22..(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把“母亲”比喻成“老艺人’’,把“我们”比喻成“精品’’)(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1分)。
23.(4分)本段起过渡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1分);紧扣文题(1分),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1分)。
24.(7分)要求:能联想“问”(沟通、交流)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